孩子喜歡玩手機,怎麼引導呢?

癮君子

Youtube上有一個視頻名為《雜誌是一台無法使用的ipad》,視頻里一個1歲的小女孩嫻熟無比的滑動著ipad屏幕,彷彿使用數字終端設備對他來說,就像呼吸吃飯一樣自然。

這個孩子屬於第一批以數字智能設備理解世界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對視覺環境有無限智慧力,輕輕滑動手指就能迎來新的體驗。

但下一幕,當這個孩子坐在一本書面前,她居然不會翻書,依舊只會用滑動屏幕的手勢翻書。當她發現紙面上的內容沒有變化,孩子沮喪的哭了起來。

這批由電子屏幕伴隨成長的孩子,智能終端對他們的影響恐怕才剛剛開始。

如果你認為「手機上癮」這個概念,是成人才面臨的問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今天8~18歲的學童,平均有1/3的時間用於睡眠,1/3的時間用於上學,剩下1/3的時間耗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和筆記本電腦等各種各樣的新媒體上。

孩子們通過屏幕與人交流的時間,比面對面交流更多。自從21世紀拉開序幕,孩子遠離屏幕的玩耍時間減少了20%。

這就是我們正處於的刷屏時代,不分年齡和階級,所有人的身邊都充斥著可以讓人上癮的智能設備。

但是孩子缺乏成年人的自控能力。

雖然許多國家規定不得向兒童出售酒精和香煙,但只有極少國家對網路上癮進行規範。只要父母允許,孩子們可以一次性地玩上幾個小時的電子遊戲。

在中國,手機甚至以「哄孩子神器」的名義存在著——許多父母在忍受不了孩子哭鬧的時候,會選擇讓孩子自己玩手機以換得安靜。

有意思的是,設計出這些電子產品的人卻反而嚴格管控著自己使用智能設備的時間,這其中就包括了智能時代的開創者之一——喬布斯。

2010年喬布斯發布了ipad這一划時代的產品,但當時他的所有孩子中卻沒有人使用ipad。

這些產品設計者非常清楚自己親手設計的東西是多麼誘人,設計的目標就是讓用戶上癮,不斷讓智能產品加深對生活的影響。

不過,我們與行為上癮的關係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有許多辦法可以讓生活保持平衡,而不過度依賴智能手機、社交網路。

關鍵在於我們要首先理解為什麼上癮這種感覺會如此猖獗的佔據我們的大腦,它們又是如何利用了人類的心理的呢?

如果你的孩子對手機依賴或有不能忽視的網癮問題,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去幫助及教導孩子遠離對手機上癮呢?

這一切答案的開端,是你需要首先去了解上癮的對象到底是什麼?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認為——我們的孩子並不是對手機本身上癮,孩子們真正上癮的是刷手機的行為。

為什麼沒收孩子手機並沒有用

「我們對刷手機的這一行為上癮」,乍一聽是一句啰嗦的廢話。但這對我們擺脫上癮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擺脫上癮不是要擺脫手機本身,而是要平衡刷手機行為和生活的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上癮是對有害體驗的深度依戀。

行為上癮與物品本身無關,不管是手機、還是遊戲機或者電腦,並不關乎具體物品。而是說一種能給人帶來短期內的心理滿足感,而長期卻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這才是行為上癮。

我們一般語境下認為,上癮是一個貶義詞,早年間專家們認為只有大腦有問題的人才有可能沉迷上癮,上癮是意志力薄弱玩物喪志的表現。

經過後來科學研究證明,現在心理學家認為,上癮也可以被視為大腦的一種學習的過程,大腦學習到某種行為能治療生活中的孤獨、不滿和沮喪。

而在這方面沒有人具有絕對的基因優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對生活感到不滿和沮喪痛苦的時候,只要碰到合適的情況,任何人恐怕都能成為癮君子。

也就是說,使用智能手機聯繫同學、幫助學習並不會讓孩子上癮。

只有當孩子感到生活出現煩惱和痛苦,開始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使用手機,並通過刷手機使生活感到快樂的時候,孩子才會沉迷手機無法自拔。

所以,不要以為簡單粗暴的去沒收手機就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對刷手機上癮的孩子來說,手機里的世界比現實更能令他感到開心的生活。

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的是,孩子的三觀還沒有建設完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生活中處處新鮮感都是智能產品留下的鉤子。

上癮並不是孩子單純「不懂事」的問題,調查中發現其實很多孩子非常清楚刷手機影響學習生活,也知道自己其實早就玩膩了一些簡單無聊的遊戲。

但由於他們每天都在敏感和快速的吸收新鮮事物,每一樣事物都可能帶來正面或負面的情緒。

所以孩子總是需要一個熟悉的、伸手就能拿到,並能持續給自己提供快樂的事物。

是的,上癮的真相併不是如我們直覺想像的一樣。上癮並不是身體不求回報地愛上了手機,而是你的思想學會了把刷手機這一行為與心理疼痛的緩解掛上鉤。可以說,上癮是你對相關身體體驗的心理反應。

那麼如果想要讓孩子遠離行為上癮,作為父母應該具體怎麼做呢?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對電子產品的行為上癮?

中國正有大量父母正飽受孩子對網路上癮的痛苦,一些網癮戒除學校也在各地林立而起,媒體報道有不規範的學校會通過電擊懲戒來逼迫孩子戒癮。

可實際上,許多孩子的上癮程度遠遠還沒有到需要藥物治療的地步,父母在幫助孩子遠離上癮時,首先想到的方法不是一定要送去網癮中心治療,而是應該從日常個人生活層面改變我們和孩子的的生活結構。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在《欲罷不能》這本書中,給出了6點建議去幫助有上癮行為孩子的父母。

1. 試著真正理解孩子的生活

這是一切辦法的前提。要知道如果不是因為孩子自己的心理痛苦,手機是不會讓他們上癮的。

而今天,孩子生活中的痛苦已經不再是溫飽問題了,除了學習壓力、社交壓力之外,還有孤獨。

如果你的孩子覺得孤獨,那麼他就有可能會投入到一款鼓勵你建立全新社交網路的沉浸式電子遊戲里。

所以,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對數字智能產品上癮,首先應該想想如何去理解孩子的生活。

2. 在孩子上癮前就避免過度使用手機

在一開始就預防上癮,遠比糾正現有不良習慣更容易。

所以如果還來得及,這些改變應該是從小就得開始。

家長總是在教孩子怎麼吃飯、什麼時候睡覺、怎樣跟他人互動,但不教會孩子們怎樣跟技術互動,每天多長時間為宜,這樣的家庭教育就不夠完整。

不用等到孩子長大再要求他要徹底放棄上癮行為,對許多現代行為來說,禁絕數字設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採取不同的干預方法。

3. 與現實鏈接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在屏幕世界裡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

比如說,孩子通過屏幕看到很多圖畫,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在生活中尋找圖畫里的形狀和顏色。

如果一款應用程序里出現皮球,那麼孩子事後應該去拿真正的皮球去玩要。任何體驗都不應局限於旨在模仿現實的虛擬世界裡。

如果屏幕上的狗與街上的狗相同,孩子就能學習到狗能在多種環境下存在。這種從屏幕到現實的橋接叫作「學習遷移」它能幫助孩子重複學到的東西,同時鼓勵孩子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跳出單一環境,從而改善學習。

4. 關注內容而非軟體本身

孩子用在屏幕前的時間應始終關注應用軟體的內容,而非技術本身。

這是需要在家長的指導下習得的習慣,家長可以試試讓孩子講一講自己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或者指認出屏幕上的人物形象。即使操作再簡單,也要慢慢地往前推進,不要疲於奔命地操作技術。借玩手機的機會和孩子多溝通,遠比扔一個手機給他玩耍更有利於你們的關係。

5.不要讓家長緊張的情緒嚇到孩子

父母越緊張,孩子越緊張。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刷手機上癮非常緊張和擔心,經常會說:「你這樣下去沒有出息!」「玩物喪志毀了自己」這一類的話。

可是這種說法必然會讓孩子被疏遠。一心為孩子好的家長很值得同情,但有時候升級事態的反應讓問題變得更嚴重了。

他們要麼不理解孩子所過的生活,要麼覺得事情的局面不可控制。只注意到一些表象的問題,卻未能跟孩子就人生價值展開有意義的談話。

父母應該明白,社交媒體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做法,卻不見得總能做到,需要父母花時間了解孩子們怎樣與社交網路平台互動。

可以試試在一天的某個時刻,家裡所有人聚在一起都不上網,面對面的進行線下對話。可以向孩子們提出一些無關是非評判的問題,並自己去研究。

父母通過設定邊界去創造孩子和手機之間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6.改變孩子自己的動機

即便是孩子,也是具有主動性的。

理想的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感覺到有能力支配自己生活的需求,並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構建安全的社會關係。

讓孩子在學習新知識、技能、克服挑戰時獲得成就感,而不是強硬的替孩子解決問題。

在遠離手機上癮這一問題上,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去思考自己是否希望改變上癮行為。

父母可以試試和孩子進行開放性的溝通,讓孩子告訴你他是否也認為手機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可以試試使用「動機量度尺」,讓孩子按0~10分打分,如果0代表你一點兒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的行為,10代表你全力以赴地想要試試看,問問孩子現在是多少分?

如前面所說,上癮行為的背後都是對生活有煩惱的痛苦。只有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改變意願,父母才有可能去看到和理解孩子生活中的苦楚。 這樣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去尋找讓生活重新歸於平衡的方法,而不是父母勒令孩子必須怎樣做。

強硬粗暴的做法只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而調動孩子的主動性,非但不會讓人在面對自己的上癮問題時感到無力,反而讓其覺得既有動機,也有能力去變得更好。


當我們為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社交網路犯愁,想盡辦法讓孩子擺脫屏幕的時候,應該首先問問自己,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電子設備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01 重新認識電子設備

電子設備是洪水猛獸嗎?手機、Ipad、電腦、遊戲設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通過移動通訊,我們可以隨時聯繫到幾千公里外的親人朋友,可以隨時視頻會議,解決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電子設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另一方面,有些人對電子設備又過度依賴,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所以社會上才會有像「豫章學院」一樣戒網癮學校的存在。

錯的是電子設備嗎?不是,是使用電子設備的人出了問題。所以,看到孩子沉迷於遊戲,沉迷於網路節目時,不要痛恨電子設備,而是要從人自身尋找原因。正確的看待科技,才能解決對科技過度依賴的問題。

認清電子設備的角色,轉過頭問問自己,是我們在用電子設備,還是電子設備控制了我們?我們想讓孩子孩子放下手機,自己又能否做到呢?

在《重拾交談》中,雪莉·特克爾採訪了很多孩子,孩子經常會投訴父母不遵守規則。一個孩子說,我跟媽媽說話,她卻在給別人發郵件,說讓我「等一等」,或者她跟我說話說到一半,就停下來干別的事情,他們經常規定不能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他們自己卻常常打破約定。

所以,父母要做的,首先是要正視電子設備,合理的利用電子設備,以身作則,遵守「不插電」的約定,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引導。

02 重新認識孩子對電子設備的需求

不管用手機,還是用網路遊戲,我們都不能簡單的用沉迷來定義孩子。

很多時候,看到孩子玩IPAD,或玩手機,我們就會怒火中燒,發出來自心底的咆哮,「作業寫完了嗎,鋼琴練完了嗎,上課學的都會了嗎?」這幾個問題,讓本來輕鬆和諧的氛圍,一下子down到谷底。就好像辦公室里的你,剛喘口氣喝口水,就收到領導的三連問,「工作都完成了嗎?方案確定了嗎?客戶付款了嗎?」

孩子使用電子設備,和我們一樣,有他自己的需求。孩子看動畫片,和我們追劇一樣,一部分是無聊,一部分是想通過動畫片里的情節,滿足自己的想像。孩子再大些,用聊天工具聊天,玩遊戲,發布動態,是他的社交需求。他和朋友聯絡,和朋友玩同樣的遊戲,都是為了更好的融入社交的圈子,不讓自己落伍。

重新認識了孩子的需求,才能採取有效的辦法,讓孩子放下手機。

男孩子大多喜歡看變形金剛類的動畫片,喜歡看各種大戰的鏡頭。一集動畫片20分鐘,孩子看完一集,還想看,不讓看就撒潑打滾,各種鬧,怎麼辦?

講道理?看電視對眼睛不好,我們要遵守規則,孩子也許會遵守,但心裡各種不情願,如果有一天媽媽沒在家,電視就停不下來了。

怎樣讓孩子不沉迷於電視呢?給孩子比電視劇更好玩的體驗。喜歡看變形金剛,沒問題,變形金剛的玩具,書,裝備置辦起來,看動畫片里的大戰,不如來場真人大戰,既能保護眼睛,又能消耗孩子多餘的精力,還能讓家長也動起來,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03 影響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在《孩子,別玩手機了》這本書中,作者德沃拉·海納特提出了觸屏時代的七個教育關鍵,其中第一個關鍵就是:影響而不是控制孩子。

  • 家長以身作則,共同遵守規則

給孩子制定的各種規則,家長能否遵守呢?要求孩子專註,不三心二意,家長自己卻邊吃飯邊刷手機,邊跟孩子聊天邊回復郵件。這樣的以身作則,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

我們制定的電子設備的使用規範,首先自己要遵守,在約定的「不插電」時間放下手機和IPAD,專註的享受和家人一起的時光,讀讀書,聊聊天,在「插電」的時間裡,專心高效的工作。以身作則,讓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也明白,電子設備是為我們服務的,而不是控制我們的工具。

  • 有智慧的介入孩子的網路世界

經常有人自豪的說,「我家孩子特別厲害,玩手機,玩IPAD比我還溜,還能教我怎麼用呢。」孩子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大人更厲害,他們更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更願意嘗試,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在網路世界裡徜徉,家長需要接入孩子的網路世界,必要時給予指導。

如何介入孩子的網路世界呢?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通過安裝一些APP幫孩子過濾掉一些不適宜的信息,很多視頻網站都退出了少兒專用的APP,避免孩子看到血腥暴力的節目。還可以發動親朋好友的力量,委託和孩子玩同款遊戲的親朋好友在遊戲里和孩子互相關注,了解孩子的動態。

所以,家長應該適當的「監視」孩子的網路世界,並及時根據孩子的情緒反應和網路世界的反應引導孩子。「監視」不是介入孩子網路世界的目的,引導才是。

  • 引導孩子建立交友界限

德沃拉·海納特提出的觸屏時代的七個教育關鍵,關鍵之六是要引導孩子建立交友界限。

建立交友界限,既包括現實和網路的界限,也包括朋友間交往的界限。

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的社交是不同的,現實世界裡,兩個人面對面,從對方的語言、神態、肢體動作能清楚的看到人內心的實際想法,但網路世界裡,文字和符號是不帶感情的,很容易產生誤解。

不止孩子,就連大人也會混淆。比如,給朋友發了一條訊息,久久沒得到回復,心裡難免會產生奇怪的想法,他是不是不想理我了,是不是我提的問題讓他為難了,是不是他有什麼別的想法。而真實的情況,極有可能是對方的手機沒電了,手機沒帶在身上,沒看到你的訊息。

除了分清網路和現實的界限,也要明確交往的界限,保護自己和對方的隱私。

很多媽媽,喜歡在朋友圈曬孩子的各種照片,吃飯的,玩遊戲的,甚至洗澡的,除去安全隱患不說,媽媽瘋狂曬照的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孩子間也可能會互傳一些不適合公開的照片,家長需要給孩子建立保護隱私的意識,讓孩子在安全界限內進行社交,以免出現不可控的後果。

就像德沃拉·海納特在《孩子,別玩手機了》中所說,「要想確保你的孩子遠離不良體驗,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是他們的依靠。即使他們做了一些讓他們懊悔的事情,你也要讓孩子覺得你是他們可以傾訴的人。如果孩子沒有被孤立,那他面臨的風險就會少一些。」

無論是孩子玩不玩手機的問題,還是其他可能存在分歧的問題,家長要做的,都是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依靠的。內心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操控電子設備,做好電子設備的管家,而不是被電子設備控制


很多家長朋友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成天就喜歡玩手機,走路看,吃飯看,沒寫完作業就看,晚上躲在被窩裡看,輕者為此父母和孩子頻繁吵架,傷害親子關係,重者孩子學業成績下降、逆反情緒嚴重,極端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手機而輕生,讓人痛心不已。


為此,有不少家長的做法是完全把手機和孩子隔離,不讓孩子接觸手機。他們認為,只要這樣做,就可以免於讓孩子受到手機的毒害。但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同樣是不可取的,是過猶不及。


因為,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如同洪水猛獸,來勢洶洶,所以讓孩子們不接觸手機是不可能的,他們就出生在互聯網時代,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而手機和孩子們的學習、社交也都發生著必然的聯繫。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孩子們愛玩的手機遊戲也不全是負面的、會毀掉孩子的。例如,有一款叫作「我的世界」的遊戲,很多優秀少年都很愛玩,理由是玩這個遊戲可以鍛煉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等。而在全球 2000 多所學校里,「我的世界」已然成為教學工具,在歷史、地理、物理等課程中,通過還原歷史場景、觀察地殼運動、學習電路知識等,幫助老師教學。


所以對於孩子們玩手機,我認為,關鍵是家長要控制好孩子玩手機的內容以及玩手機的時長,不能讓孩子沉迷其中。


因此,如何讓孩子玩手機有度、有節制,受其益而不受其害,才是我們家長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全新課題!

方法一: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前面曾給大家分享過一個我女兒雲舟的小故事,她拒絕玩「王者榮耀」這款遊戲,覺得生活中有更好玩的東西、更有趣的東西。


雲舟覺得更好玩、更有趣的東西是閱讀與寫作。從她幼年起我把她帶進閱讀的世界後,她漸漸看到了群山之巔的風景,也結識了更多有趣有益的朋友,並慢慢把寫作視為自己的摯愛,自然而然地就對手機里的那些小玩意有了天生的免疫力。


那麼,雲舟是如何認識到這點的呢?


其實很簡單,我就是用了閱讀這個好的教育工具。在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也曾感到很無聊,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光,於是,我給她讀了一本書,仍是那本《快樂兒童的 7 個習慣》。不過這一次,我給她讀的是另一個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


松鼠薩米覺得很無聊,幹什麼都沒勁。他去找蘇菲,蘇菲去圖書館還書了;他去找尖尖,尖尖正躺在吊床上吹口琴;他去找莉莉,莉莉正趴在地板上畫畫;他去找庫庫,庫庫正在花園裡觀察小螞蟻;他去找跳跳,跳跳正在家門前的小路上練習投籃……他很沮喪,每個人都在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唯獨他沒有,真是煩透了!


奶奶告訴他:「要自己給自己找點兒有意思的事情做,不要等著別人來幫你。」薩米受到啟發,他想起自己喜歡修收音機,於是修好了一台廢棄的舊收音機,把它送給病中的阿麗。看到阿麗高興的樣子,薩米覺得自己特有成就感。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我用閱讀教育孩子

周璐

中信出版社

¥28.80 會員免費


這個孩子是多大的孩子啊?無論孩子是多大的,孩子玩手機,尤其是已經到喜歡的地步了,後面還有可能上癮玩手機,對孩子而言,都是挺大的傷害的,都是對孩子不利的。玩手機很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真的是一種新的精神鴉片,確實要今早戒掉孩子喜歡玩手機的毛病。

但是,現在的孩子不是都很忙嗎,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很忙了吧。要上課,放學之後還有補課、興趣班,一直持續到高中都是很忙很累的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玩手機可能也就是解解乏放鬆一下啊,沒有太大必要上綱上線的啊。他們也需要娛樂啊。畢竟,他們上課的時間、學習的時間、課外興趣班的時間,哪有時間玩手機啊。不是很嚴重的話,他們想玩就讓他們玩一玩吧。畢竟,你也有想玩手機的時候啊,對不對。

多多理解孩子,別總用所謂成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玩手機可能就跟我們小時玩泥巴一樣,就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已。沒有其他的合適的娛樂方式,手機這麼簡單方便隨手可得的娛樂方式,當然就會成為孩子的首選啊。

還有啊,有時候孩子是在玩手機,但是他也在學習啊。雖然不一定都是這樣子,但是是存在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的。我家的一個親戚的孩子,有段時間就是一直捧著手機,看視頻,然後家裡親戚就是各種數落不高興,但是我過去跟孩子聊聊,原來,她在學習各種疊紙,真的是很喜歡。這個東西沒有人能夠教她,只能是在手機上看小視頻學習了。。。。類似的事情和案例可能有,可能比較低,但是確實是可能存在的哈。

再說說如果孩子玩手機,就是玩手機,作為家長,就是想讓他戒掉玩手機的不良習慣,那麼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如果是六歲以內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是有能力把孩子的手機給沒收的,這就隔斷了孩子與手機之間的物理聯繫,手機不在手,他就沒辦法玩手機了。在物理隔斷孩子與手機的聯繫的同時,家長也應該尋找一下其他的精神關注點,讓孩子重新找到一種新的有意思的事情,將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新鮮的有意思並且是對他成長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比如各項文體運動,乒乓球啊,畫畫啊,音樂啊,輪滑啊,滑板啊,總之就是類似的內容,讓孩子既發展了新的興趣還好,又鍛煉了自己的身體和毅力。

還有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身教勝於言教啊,作為家長,我們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我們作為家長是否做得到啊,作為家長,我們把自己從手機中解放出來,那應該對孩子來說是也是一個挺大的影響的。所以了,我們自己要先盡量不要玩手機,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多多的享受與孩子的快樂時光多麼美好啊。孩子現在六歲以內,我們做父母的似乎還可以享受一下這種與自己的孩子小朋友的親昵的關係,當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必要了,而且我們也沒有這個機會了。從這一點親情的享受的角度來說,也是十分的需要我們家長和孩子一起戒掉手機。

再有哈,6周歲以上的孩子,沒收手機這個強制性的手段,依然是最有效的,就是看家長能不能和自己的孩子鬥智斗勇了,能不能合理有序有度的實現手機的沒收或者是分時管理,這階段手機就不能在孩子手裡,這個階段手機可以給你玩,王者榮耀,吃雞,你隨便,但是時間到了之後,手機你就是要還給我。不換給我,行,那下次,就沒有下次了。以後就不要再玩手機了。

虎頭蛇尾,不想碼字了,最後的話很扎心,孩子的各種的不良的習慣的養成或者小毛病的養成,最最終的的根源都在我們做父母的身上,我們是否有採取有效的溝通方式進行溝通,我們是否給我們的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我們是否給我們的孩子樹立 了爭取的價值觀,等等。

希望題主家的孩子早日擺脫手機的精神鴉片,早日成才。闔家歡樂萬事興!


首先家長陪伴孩子時不要玩兒手機。給孩子一個榜樣作用。

其次,家長養成看書的習慣,和孩子一起看書學習。

再次,高質量陪伴孩子,陪孩子運動,遊戲等等,減少手機對孩子的誘惑。


emmmm年齡段應該明確點!

如果是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吧,可以採取獎勵式的方式,比如說按照任務安排,完成作業,玩個一會,幫忙打掃家務,在玩一會,然後在玩手機的過程中陪玩,這個可以增加與孩子的感情,然後加以引導,在現在這個社會,玩手機很正常,但是作為家長加以引導,其實問題不是很大.

初中的話,不是太清楚,因為我90後,那個時候初中基本是電視,父母也不是很難管,關電視就好了,但是現在小孩採取這個方式就可能不太合適了

高中就不必多說,很關鍵,可以適當藉手機放鬆,但不能超過度、家長孩子雙方都必須有自己的把控,並且得合適!這就得雙方好好想想了!


首先家長要樹立榜樣,其次就是可以規定玩手機的時間,必須遵守規則,如有不遵守,再也不能玩。


推薦閱讀:

有了孩子後,你有哪些顯著變化?
家長群:父母賣力表演,卻是孩子的童年噩夢
孩子做錯事後逃避責任?你可能錯怪孩子了
孩子哭鬧無理怎麼辦?四個妙招請收好
為人父母,你知道如何塑造你的孩子嗎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