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做父母了,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做怎樣的準備?


以一個最近思考父母對自己成長中的教育的孩子身份去斗膽嘗試回答下。

個人覺得,我們一輩(俺90)父母習慣以「命令」,「給予」和「溺愛」去培養孩子。

1命令.「不要去玩泥沙,聽到沒!」。

我們長大就背負著一個「聽媽媽的話」的義務,進校之後就「聽老師的話」,不聽話就是不孝順,就是調皮。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殺手鐧。我們從沒有想過,純粹「聽人」的話只會成為一台機器,而思考再「聽道理」才是獨立思考之靈魂。為什麼不能玩泥沙?如果因為怕弄髒了要媽媽洗衣服的話,那是不是我自己洗了就可以玩了呢?命令本身只有父母的意志,而我們父母由於其成長環境也只會關注在這些事情本身的繼承(爺爺奶奶這樣教,就這樣繼承),而不是「道理」。如果每一次的「聽話」都能傳達給讓孩子想到「因為XXX,所以我要XXX」這樣的思考辯證的過程,學校里會不會少了很多做題機器?我是長到了20+歲才發現了這點,而最應該培養好奇心和思考習慣的年齡不是應該是孩童期嗎?

2.「給予」.經常買玩具給孩子以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有提問即給答案。

我們的父母是無私的,所以顯得中國的父母格外偉大。但是這其中有一個過程和我們教育不符合的理念。我們教育中應該崇尚的是「授之於漁」而不是「授之於魚」。然而父母習慣性的用直接的「魚」去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愛。孩子很多時候拿到一個玩具是不需要自己的爭取的——親戚串門、父母隨時看到喜歡的都可以送孩子。我們習慣性的享受這樣「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不懂得去「學會獲得」。是不是和父母定下某些約定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會更好的培養孩子「自主」的意識呢?

再說「有問即答」,在某些問題的提問下,由於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我們普遍懷有:「只有標準答案才是答案,所以自己想出來的反而不是最正確的」這點意識,我們不認為孩子可以靠自己想出什麼東西,反而讓他直接知道「標準答案」顯得更加「聰明」。這也是抹殺了孩子思考問題的機會。回想這麼多年來的學生生活,答案對學生的扼殺程度無疑是最大的,然而答案對於我們社會的價值恰恰是最小的,思考答案的過程與能力才是我們才推崇的吧?(個人YY)。

3.「溺愛」。家務不用干,對社會也不需要有責任。「別洗,你不會,媽媽來,你去做作業」。「看到有人被打,走過就好,別多事!。」也許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各個是寶,也或許社會過於危險,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實在是太重了。不說別的,我現在20歲還不回自己煮菜,曾經小學的時候叫媽媽教,媽媽說「不會別亂弄,出去做你作業吧,做完就有飯吃了」。就這一句,讓我覺得原來讀書就行,煮菜是不需要我做的。直至今天,我還不會煮菜。在這點上不多加評論,自己不是父母或許也不理解「溺愛」一詞何解。然關於溺愛而導致的「不需要社會責任」是真正意義上的不符合時代潮流,我們是不是應該檢討下?

總的來說,想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回望下自己想要什麼,應該要有什麼,如果以前有什麼現在會不會好一些。或許就做好了思想準備了吧。

一不小心說了一大通「紙上談兵」,不喜歡就摺疊了吧,勿噴我弱小的心靈。


買一本育兒的書看,不要理會身邊那些養孩子還用看書之類的言論,非常有幫助的。

儘可能放鬆心情,鍛煉好身體,帶孩子是個體力活動,也非常需要耐心。


最好還是多讀一下育兒方面的書,教育孩子是一門非常複雜的課程,沒辦法在這裡靠著幾個字說完。總之,一定要對孩子的教育提起重視。虛心接受他人對孩子教育的看法。


我還沒有孩子,不過作為初中老師,我也看了一些和教育類相關的書籍,覺得很有用,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1.洛克的《教育漫話》,這是17世紀英國的作家寫的,是為了培養英國紳士,但是其中很多觀點我們仍然能從中獲益,有很多現在許多教育類書籍的觀點很多都出自此書。適用於童年至少年時期。

2.《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美國的兩位從事教育行業的著名親子專家,書中介紹了非常詳細的方法告訴父母怎麼應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種種可能出現的對話,如何有效溝通。感覺更適合學齡前兒童。

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尹建莉所著,大致看過,一些理念還是很好的,也有許多方法。

4.努力賺錢,準備足夠多的教育經費。

5.提升自己的層次,眼界,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應該努力向這方面靠近,光靠教育是不行的。

6.足夠多的愛和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養孩子的學問,微信號:haizixiangguan


推薦閱讀:

你願意為了孩子在家做全職媽媽嗎?
媽媽們!家庭教育中,你如果能容忍這三個方面,你的孩子會更出色
恩諾教育:父母可以把握孩子的方向,但是不要替孩子走路
乖巧背後的抑鬱,是父母早期養育種下的禍!
「陪娃寫作業」驚動了警察:「我教育孩子的時候,請你別拆台。」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