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上海會被黑呢?

最近在上海旅行,在網上看到上海是個排擠外地人的城市,但是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我覺得這裡是個很舒服的地方,人們也很熱心,即使問路時聽不懂上海話他們也會努力的讓我明白(講真有時候很不好意思總是聽不懂耽誤好心人的時間)是不是網上的地域黑都是在說謊啊?他們是不是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就是不負責任的說一些貶低他人的話啊?(還有上海話好好聽有沒有上海的小夥伴教我兩句日常用的)


這個問題是由多種因素混合而成的,但主因是因為人性的嫉妒。

上海有沒有排外的現象,上海有沒有排外的人?

有,而且曾經很多。這是言論的根據,雖然已經過時。

現在有沒有呢?

也有,雖然少了很多。

而且從前和現在排外的原因也不同。

首先你要清楚排外的原因:

從前

上海作為東方明珠,可能是中國最早進入近代化的一批城市。

城市與鄉村觀念不同的衝突必然導致對抗。城市人口認為鄉村人口的生活不現代化,不文明,但鄉村人口也很無辜,他們從小的環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文化衝突。

同時經濟狀況城市更好。

而且背井離鄉者里往往有一部分人給社會提供了不安定因素。

這種排外是更廣泛的。

但現在這兩點已經開始弱化,隨著全國人民文化素質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

大家都已經開始使用城市化生活方式,反倒是鄉村生活變成了一部分人的懷舊。

社會也更安定。

所以現在排外者,基於新的原因:

主要是面臨的競爭壓力。而這種壓力,越底層越大。

因為中上層本地人,擁有的社會資源和本地關係網,並不容易被壓迫。

所以現在排外者往往是底層,不再是一直廣泛基礎的衝突。

當然還有外來人口導致資源緊張的方面,但這都是很次要的。

排外者減少了,為什麼這種排外的話題還那麼多。

一個是人認知的滯後性,固有觀念需要時間淡化。

二就是人類的妒忌天性,只要對經濟好的地區,總有人說排外。

上海是,北京是,現在成都經濟好了,竟然這麼和善好客的成都人都在被攻擊排外。

???

無非是一種妒忌,外來者想要別人一樣的條件,但不願意努力,不願意融入,攻擊別人遠比找自己原因容易。自身的自卑會放大個體的攻擊,誇大事實。

不過底層接觸的也往往是本土底層,他們之間的確像前面說的,是最直接的衝突群體。


中國的發展是極其不平衡的。

這是這個問題的大前提,因為上海市是整個新中國步入工業化最快,最早的城市,意味著和別的城市相比較起來,它的發展起步比較早,人們生活更早的就從農耕農民變成了工廠工人,也意味著生活質量提升,大概在1978年的時候,上海的gdp在200億左右,而同時期剛開始起步的深圳在1億左右(剛剛劃分為特區)而那年,上海一個城市的經濟總量與別的省份比較(是省份,並非地級市)也是最大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在80年代,90年代,甚至是00年代,上海人的生活質量的確是比較高的,加上大批低教育的務工人員來到上海,而這個時候上海的人均受教育水平也不高,不懂的包容理解和溝通,以至於文化差異,生活差異各種複雜原因造成的隔閡,而隔閡隨著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傳接,就到了如今很多人嘴裡,上海人很排外。

現在都快2020年了,上海早就接納了一切的外來因素了,連我外公外婆(標準老上海阿姨叔叔)也深刻認識到整個中國都在快速變化,大家的日子都過的很好,而且社會和諧。

只要來過上海的朋友(沒有偏見,友好的人們),都知道,只要你問別人,連上海老阿姨爺叔都會很熱情給你指路,告訴你一些本地人的經驗。

排外是不可能排外的,存在是肯定存在的。我為他們感到羞愧,2020年還在過著自己不明事理的日子,太給上海人丟臉了。

希望更多朋友來上海遊玩,但是也要注意,這座城市接納所有人的同時,它還是那2000多萬人的家。


大概是鬥地主時期遺留下來的習慣吧!


此長久以來的民生反應

本地中底層與基層雙方皆有不恰之處

一巴難響

上海小市民情節濃郁 小事專精 並不足論

一線來看

其氣魄甚小於深圳 遠弱於北京

從歷史人口來看 拉車燒爐拉皮條之泛泛 後輩何足道哉

構成來看 城市成就多來於新城人融合和政策

此新城市人愈多 原城市人比例日少

一二線城市日趨明顯

上海話

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小家子氣 過分自我

要學好

的的的 lai lai lai 拉長便是


推薦閱讀:

上海之根在哪裡?
亞新生活廣場聯手愛場地快閃場地名噪一時
漲知識 | 上海醫保、居轉戶辦理有重要變化!政府已發文!
離不開的上海,回不去的故鄉,漂泊的靈魂無處安放
因為孩子上學離開上海回老家是什麼感受?

TAG:上海 | 上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