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一直覺得看電影比起玩遊戲,看電視劇要有意義,但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看了這麼久的電影我都看到了些什麼,想要找到一種正確的打開電影的方式。


給我兩個小時上帝的權利,靜看人生百態,笑面悲歡離合。


謝邀

-

故事片的本質是人的偷窺欲,偷窺欲是對其他人生活的好奇,根本上來講,是對自己的精神上的不滿足。

我上面沒直接說電影是偷窺,而說故事片是偷窺(其他類型未必),是因為故事片的拍法就是模擬偷窺的方式,電影銀幕就是一個窗口,觀眾從這個窗口偷偷看著窗外的事情,為了偷窺者不被發現,窗外的人絕不能看向「窗口」,因此留下了—演員不許看鏡頭的陳規。整個好萊塢的攝影規律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中國的觀眾對電影有一個錯誤的印象:電影就是看故事。如果電影就是看故事,那不如直接看劇本(或原著)咯?既然看劇本不能代替看電影的體驗,那我們看的是什麼?

文字是抽象的藝術,而電影是相反的,他是具象的藝術。

有人問我這裡的區別有多大?我說就像你看到「狗屎」這個詞,跟你看到一個視頻里的「狗屎的特寫」的區別那麼大。前者你不會覺得噁心,後者你看了會想吐。但是就這個噁心,其實就是一種真實性的表現。他實實在在得作用(噁心)在你的身上。

【體驗】

因為具象,所以電影有可能成為一種模擬的生活體驗。你可以像看晨練的大媽一樣看成龍如何習武練功,你可以像看路邊刷鞋的阿姨一樣看西部牛仔如何刷他的槍管,你可以跟著原始部落一起怎麼翻山打獵,你可以跟著攝影師深入巴西的貧民窟一窺究竟,你也可以跟著老虎一起奇幻漂流吃壓縮餅乾……一部電影的故事到後來你未必能記得,但是觀影的得到的體驗彷彿是前世的記憶,成為了你的一部分

能否成為一種模擬的生活體驗,其實算是我個人對一部電影好壞的一個評判標準。一部好的電影能極大地豐富你精神,楊德昌說延長你三倍的生命,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要成為一種體驗,必須要建立一種逼真性的基礎上。當你看《上帝之城》的時候,你彷彿就身處在巴西,有時候甚至能感覺到那邊燥熱的氣候。而當你看國產電視劇的時候,他們長中國人的臉,說中國人的話,生活在中國,但你就是覺得假。一個「假」字,就是對你視聽語言水平的不承認,精神上的垃圾食品。

先寫這麼多吧


最重要的一句話是電影讓我看到了更多的人生。

當然這有好有壞。有人看電影為了催眠自己,有人為了認清更殘酷的現實,而有人則想創造更理想的世界。而我恰好從電影中把這些都得到了。

電影人物的精彩人生或複雜經歷,可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抑或我們這輩子都沒有機會體驗,但通過屏幕,我們走過了這一遭,切切實實地用1-2個小時的時間豐富了一把。

這種體驗不僅限於電影,我們可以通過其他的藝術形式獲得,包括文學、音樂或繪畫等等,但無疑電影是最直白,也最能夠把所有的藝術形式集中於一體的。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麼電影就是幫你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虛擬旅行。成本又如此低廉。

上述這些是看電影的一個階段。一個關注內容的階段。

看得多了就開始關注技巧、手法、視角,即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東西在不同人的手中和眼中,能以怎樣的不同形式呈現。為什麼他可以這樣去展現一個人物,敘述這個故事,而這樣做想表達的內涵又是怎樣的。這時,我們不是在孤單地閱讀內容,而更像是一種交流,我讀到了你的弦外之音,讓我們彼此都會覺得很快樂。

這樣我們就開始理解不同人的創作風格,就像我們所熟識朋友的口音一樣。

再往後,就是自發的創造,類似於腦海中的YY吧,就是我想要這部電影變成什麼樣,用什麼角色,什麼敘事手法,什麼鏡頭語言。就是交流過程中那種,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麼下面該我來表達了,在腦海中的互動和碰撞。而當你的想法恰巧與某些創作人相似時,你就找到了你的知音。

看電影的這三個不同階段,使我在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很多。而這對人的成長也有很大幫助,它讓我學會先去了解,然後傾聽,最後再表述自己的這麼一個過程。先尊重別人的創作,再來印證自己的價值。


雖然有時候電影是脫離生活而存在的,正是因為這種存在使得我們可以感受到更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以及風土人情。希區柯克說過,生活中不乏兩種人物,一種是偷窺狂,一種是暴露狂(調音師裡面也有說過),而電影則是滿足了人們偷窺的慾望。

還有一個人曾經這樣說過,電影延長了人們至少三倍的生命。當自己的觀影量到達一定數目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了。


充實生活,開拓眼界,學習知識,消磨時間等等吧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好用、性價比又高的嬰兒濕巾?
內地人去香港旅遊3天,不會說粵語,怎麼溝通?
如何改變現狀,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如何看待不講理的婆婆呢?

TAG:電影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