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孩子解釋生離死別?
記得孩子還是六七歲時,有天晚上臨睡前問我,媽媽什麼是死亡?我當時沒有做好足夠的鋪墊,很直白的告訴他,死亡就是某個人或物體死掉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再也見不著了,每個人包括動植物都會經歷從生到死的過程。而後孩子接著問,我們都會死嗎?我笑著回答他,當然,每個人最後都會死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改變不了。只不過我們年紀比你大,會比你先死。孩子接受不了這個哭著說,我不要你們死。我摟著他回答,這個誰也避免不了,不過死亡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那個時候你已長大,會有自己的妻子,孩子,朋友和生活,不會這麼難受(也許這也是後來孩子強烈要求要弟弟妹妹的原因)。
孩子從那一刻起觸碰到了人生的孤獨,問我人到最後都要死掉,為什麼還要活著?我無言以對。我只能用我有限的人生經歷告訴他,人生就像是野外的花草樹木,你看到了冬天花草都凋零了,經歷了從生到死的過程。我們看著像是死了,其實沒有,等到來年春天還會長出新的花草來,人也是,雖然父母死亡了,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還會一代代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是懂了死亡,也給孩子埋下了傷感的種子,那一陣子每晚臨睡前孩子都會緊緊拽著我的手讓我陪他睡,害怕媽媽會突然死亡消失,過了好久才逐漸不提了,這是死別。再來說生離,時隔了幾年,孩子跟和他一起習武的同學,教練有了兩年深厚的感情,(教練很好,可年後不打算回來了,離開前的一次相聚,孩子們玩得特別開心,散場後兒子的情緒明顯非常失落,鬱鬱寡歡,甚至找事哭了一通)為了更好的發展,想給他換個更專業的地方繼續習武,兒子得知割捨不下這份情誼,死活不肯離開。我抱著他靜靜的跟他聊,媽媽知道你捨不得離開這些小夥伴,說明你重感情,有情意,其實媽媽也捨不得,我跟家長們也有感情了,也捨不得離開,可是不能因為捨不得就放棄進步的空間,早晚都會分離的一天,比如幼兒園的同學分開了,到小學又有了新的同學,如果願意可以一直保持聯繫啊,分別不代表再也不見了。人生就是這樣一次次分別,再一次次相遇,到了新的地方你也會結識新的朋友,兒女情長重感情是好事,但是要控制好度,男孩子過分兒女情長,阻止前進的步伐也是不太理智的。不知孩子聽進去了沒有,還在糾結中……
一
生死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好奇大於恐懼。
所以不要迴避。對孩子來說,正確的闡述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闡述的時候渲染悲傷和恐懼的氣氛。二
跟孩子看《動物世界》,看動物的繁衍和死亡。告訴孩子生死是大自然的規律,要學會接受。三
告訴孩子,你很欣慰。因為他對人的死亡感到難過。
說明他有愛別人和善良的心。告訴他難過是正常心理,但不要沉溺。學會珍惜他愛的一切,享受每一次和身邊人的相處。四帶孩子去旅遊,去運動。讓他知道世界的浩瀚和生命的美好。要熱愛生命。帶他去看《尋夢環遊記》
我們在車上,他到站下車了
作為家長向孩子的解釋,我認為已經是非常恰到好處了。而實際上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擔心孩子過分的注重這種情感而影響個人精進。個人認為,其實是不會的。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沒有情感沒有依託,只會是虛假的繁榮。你的教育和引導很棒,孩子也很出色。無需多慮。
我記性比較好,很小時候的事情也都大概能保留個印象。我那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非常依賴她,我也不止一次想過親人去世,想想就很難過,又害怕又難過。我很少跟父母交流,這樣的話題一直都埋在心裡,自己害怕,自己消化。po主的孩子願意提出這個問題,po主就應該要直面。告訴她,很久很久以後你才會離開她,但是只要她心裡有你,你就能一直陪著她,讓她不要害怕。如果這麼害怕,不如從現在開始,每天多說說話,多陪伴。敏感的充滿愛的孩子都會有這種擔心。要好好安慰她,但也不要欺騙她。
實話實說,沒什麼可迴避的。安全教育,從小抓起。因為生命很脆弱,所以要珍惜
謝邀,我五歲的時候看的獅子王,我就明白了。
看過《尋夢環遊記》嗎?有些啟發。尤其是英文名字感覺更保留主題原味---《remember me》
我覺得 尋夢環遊記 值得和孩子一起看看 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大人自己都很有幫助!
可能是我比較敏感一點 小時候很怕生老病死一點小事都會很害怕,磕到個頭,胸口痛,無關緊要的東西都特別害怕 福島出事那會兒懵懂無知的我感覺天要塌
三四歲的時候我媽告訴我的就是 這個地球資源是有限的,生命活著又要生孩子 如果地球上沒有死亡那資源就不夠用了什麼的我竟然聽得懂但這是個什麼解釋啊
我覺得題主解釋的蠻好了 漫畫也很有啟蒙意義,平時哄一下安定下來培養一下樂觀的心態就好了。畢竟。。。。慢慢長大了 初嘗人生艱辛慢慢也就看開了可能我現在的年齡和經歷不夠讓我有關於生死的刻骨記憶。但是,在以前的人生里,讓我知道了後悔這個詞的痛苦。所以生和死的話,對於親人,我是覺得要好好對待,無愧於心,對自己的話我真的感覺無所謂,沒有特別的生存欲和求死心。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喜歡趴在窗口看風景。我和她說,千萬不要掉下去。女兒問:為什麼?我說:掉下去就見不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了。
孩子對生離死別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TA對親子之愛有多少確認,如果TA對父母愛TA這件事確定不疑,那麼人生歷經生離死別會讓TA有更積極與正面的思考,而不是消極自毀式的悲傷。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有發展健全的時候,讓TA感知到無條件的愛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至於什麼是應該向TA解釋的生離死別觀,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參看我之前的回答。)
你做的已經很到位了。
只是不知道你不相信的是自己,還是你兒子?
好像你自己把死亡看得過重,以至於擔心你兒子的反應,也許可以看看你的擔心是不是過了一點?
以上是我猜的,錯了概不負責。
祝一切順利。人生,是一場與世界的交易。
人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沒有社會,單純的一個「人」能做的很少很少;
你和你的親人朋友說,我們互助互益;
你和國家說,你為我提供良好生活,我為你奉獻四五十年;
你和社會說,我為你工作,你給我財產。
那麼我們交易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的為了生活的美好,還有的為了國家的延續。
前者為了自身更好更方便地存在和探索;
後者為了讓整個社會群體更好更方便地存在和探索,
個人壽命有盡頭,但傳承下去就很難看到盡頭。
能夠在這個世界去存在和探索,正是生與死的最大的區別。
有些人死了,我們可以繼續替他去存在和探索,而那正是他活著時所想要的;
有些人離開,我們知道那只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存在和探索。
ta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那個地方很美好,ta會過的很快樂,雖然我們現在見不到ta了,但你要相信,ta在天上看著我們,你想ta的時候就看看天,夜晚天空中的繁星,有一顆就是ta,ta會保佑你,ta一直都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你。
而終有一天,我也會去哪裡,你也會去哪裡,所以,哪怕時間很長,我們還是會相聚的。我三歲半的時候大婆(外婆的媽媽)去世了,我媽就是這麼和我解釋的,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當時他們出殯的那一天(我太小了和媽媽留在家裡)就看著他們抬著我大婆的黑白照片忽然就理解了。那個人,再也不會回來了。
這是死別
而生離就好解釋的多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人都會長大,而長大就意味著分別。也可以這麼說:人是在一次次分別中長大的。
分別很難受,一開始,我會哭,會留戀,甚至拒絕分別。但到後來,我意識到哭改變不了結局,該來的還是會來。那我還不如擦乾眼淚,帶著曾經的美好回憶,繼續上路。有緣,我們還會再見。如果沒有機會了,也沒關係,至少,還有回憶。這裡又涉及一個詞「珍惜」
珍惜已有的,等到將來它成為得不到和已失去時才不會遺憾。成長是一個很殘忍的東西啊
這裡把曾經書中看到的一段話送給你們
「我曾經希望自己永遠不要變老,可是現在我知道,永遠年輕其實就是拒絕成長和改變,而成長和改變不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嗎——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成長,在改變,你永遠都不知道生命中的某個節點從何開始,又會把你帶往何處。」「所以別害怕,也別往後退,最要緊的是不要浪費人生。」
ps:不知道自己寫了些啥,反正是自己一些心得吧,我覺得樓主說的就挺好的推薦閱讀:
※家長群竟成為老師的「隱形」負擔
※多抱孩子會慣壞他?別等娃長大你後悔!
※這本書,要趴著看才過癮
※孩子:你們剪掉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
※只是需要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