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的提高是靠大腦,不是靠工作圈子、朋友圈子、各處旅行。
見識是靠自己的的思維方式,就是大腦處理、分析各個事物、各個信息的演算法、模型。
特別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需要的是對認知、對演算法的掌握,而不是信息的、知識的掌握。
現在的普遍問題卻是:
(1)信息越來越多,甚至很多誤人子弟的信息也開始混雜其中,使得我們被誤人子弟了——辛苦付出時間去獲取信息,但是卻被忽悠,被欺騙,實在是有些不值。
(2)信息過多,我們已經不再是主動獲取自己關注的、想提高的某方面的信息了,而是像街上無聊的流浪漢一樣漫步了,什麼信息都進入,結果就是時間花費了很多,但是想要的知識和信息並沒有提高。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辨識能力,自己的邏輯能力,而這種基於邏輯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比知識信息本身重要上萬倍。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定力,以及從實際操作上來講,怎麼做到自己把關注點聚焦。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我自己對此有個比喻。信息就是一串一串的數字,只是獲得很多數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更需要的是一個一個的數學公式,從而形成一個數學體系。如果沒有自己的數學體系,這些堆雜的數字越多,自己越不知道怎麼處理,而且很多數字之中還含有雜音,使得看到的信息之間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沒有一套數學體系,就不知道哪些是雜音,哪些信息又是有用的。信息知識是數據,思考方式是演算法。
比如我們以國家發展來說吧。我們每天都接觸到很多很多這方面的信息,有些信息是「中已輸」,有些信息是「中已贏」,有些信息是「人民幣將成為國際主流貨幣之一」,有些信息是「人民幣將一瀉千里」,有些信息是「中美貿易戰,不論打不打,中國已經被打敗了」,有些信息是「中美貿易戰,正是一個鞭策,壓著中國必須發展高科技製造業」……
同樣的,房市的各種信息;股市的各種信息;健身的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特別是我們不熟悉的領域的信息,一大堆數據過來就把我們打得頭昏眼花,不知所處了。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套分析問題的思考模型(就是我上文說的處理數字的公式)。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呢?如果我們想作為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以邏輯分析為基礎。一切的分析要從邏輯出發。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感性人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從自己的感情,一切從感情出發。
關於我為什麼會提出,甚至覺得有時,我們就是要從感性人出發,而不是從理性人出發,原因是:第一,我們是人類,而不是機器人,也許再過20年,世界上就有大量的AI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計算機控制的都是講邏輯講理性的,但是人類不是,我們是生物,我們的DNA就被最偉大的大自然寫進了情感的編碼,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是機器人的思考方式,一則我們會變成機器人,二則我們自身是完全理性的,但是你周圍的人們可不是(因為我們是機器人,但人家是人),人家是有感性的,那麼我們和他們之間還能如何順暢的溝通,如何用人類的特有悲傷、歡喜、憐憫、憤怒的感情語言交流呢?
第二: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感性而是純理性的,那麼我們所關心的人會認為我們拋棄了他(她),甚至我們自身也會很痛苦——哈哈,知道嗎,一個純理性的人痛苦的時候,就馬上不是純理性的人了,因為他開始感性了,如果是純理性的話,痛苦的心情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是於事無補的,那麼還浪費時間去痛苦就是不理性的。
比如我和你共同幫助一個老奶奶過馬路,過完馬路之後,老奶奶馬上給了我100萬元現金表示感謝,我拿著這100萬心花怒放,馬上抽出100元給你。如果你是一個理性人,你應該很滿足,因為原本你就是做好人好事,不要求任何回報,但是現在憑空賺了100元,有什麼不好呢?!如果你是一個感性人,你就會很憤怒,覺得我們之間的分配極其不公平,從而和我爭鬥,要平分這100萬才罷休。——你看,這時,你是一定選擇從感性人來思考問題,而對理性人這個選項唾棄掉,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