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佛教弟子入定進入佛經里的境界,看到佛菩薩講法?


我們應當知道一件事情。

佛陀教導的解脫方法是什麼?

哎!八聖道嘛!

而八聖道中的八個成分又能夠歸為三類,稱為「戒定慧」。

其中,

戒是:正語、正業、正命。

定是:正念、正精進、正定。

慧是:正見、正思維。

在實踐「戒定慧」三學(即三種訓練)的過程中,「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佛陀一共教導了四十種培育定力的業處。其中較為大家所知的業處叫做「入出息念"(Anapanasati)。

禪修者通過練習「持續地專註呼吸的入和出」而培育定力。

簡言之,禪修者要嘗試連續不間斷地識別出自己當下呼吸的狀態是「入息」還是「出息」。

「入出息念」入門的方法聽起來非常簡單,幾句話便說完了。但是人們會發現,自己閉起眼,坐正身體,嘗試專註於呼吸的入出,只在專註了幾下呼吸或是幾分鐘後,便難以繼續專註。

他們普遍會說,自己走神了,忘失了呼吸的入出。

人們的心已經習慣了在無數不同的所緣之間來回跳躍,而難以穩定地安住在一個單一目標上。

不論你是否是一個禪修者,你只需要稍微嘗試一樣練習「入出息念」,就會發現自己的心頗為不安分。

通過不斷地練習引導自己的心專註在指定的目標上,慢慢地,心將變得馴服,從而產生穩定的專註力——定力。

說完了,您不是問:「有沒有佛教弟子入定進入佛經里的境界,看到佛菩薩講法?」嗎?

您先來入個定。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法華三昧,就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講《法華經》的這一會還在講,儼然未散。


你想知道的話,自己去修去證,首先告訴你的是,佛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你現在只是不相信罷了,如果告訴你有,你就出來修,沒有得到實應,你就生疑謗佛,那就沒有意義了,還不如不問。


三毒未泯,慧眼未明,見非實相,最多化身,如來者無相法身,非肉眼所見


隋天台修禪寺智者大師

  諱智顗。姓陳氏。穎川人。母夢香煙五采。縈迴入懷。誕靈之夕。神光照屋。七歲入果願寺。聞僧授普門品。一遍輒記。宛如夙習。十七禮佛像。誓志出家。恍焉如夢。見岩崖萬重。雲日半垂。滄海泓澄。乃在山下。峰頂有僧招手。須臾伸臂。挽師入伽藍。雲汝當居此。十八出家。詣大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等。歷二旬。誦通三部。陳天嘉元年。聞思大禪師止大蘇山。即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因示以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師入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宿通潛發。以所證白思。南嶽嘆曰。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萬。不能窮汝辨矣。大建元年。至金陵瓦官。開法華經題。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聽。師將息緣天台。見佛隴南峰。即徘徊留意。先是神僧定光。居此峰三十載。師至。光謂曰。頗憶招手相引時否。師因悟禮像之徵。乃於北峰創立伽藍。植松引流。宛若昔夢。寺北別峰名華頂。獨往頭陀。自後般若天發。大闡法華。天台瀕海。民業魚捕。師心憫之。以所得嚫施。買海曲為放生池。表聞陳主。敕禁采捕。師為講光明經。漁者聞法。皆好生去殺。合江溪簄梁六十三所。三百餘里。俱成法池。開皇十二年。於當陽玉泉山。創立精舍。武安王關聖父子。顯靈乞戒。求為護法弟子。師著法華玄義等書。為陳隋二代大法王師。十七年冬。將入滅。命侍者唱法華無量壽經。為最後聞思。聽法華竟。贊曰。法門父母。慧解繇生。本跡曠大。微妙難測。輟斤絕弦。於今日矣。聽無量壽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矣。唱經竟。復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地。言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葬天台佛隴嵓。詳如國清百錄等傳


佛有形相不?

若佛有相,是何象。

若三十二相是佛,魔也變化得三十二相,輪轉王也生得三十二相。

若佛有相,經云:「凡所有相皆虛妄」

若佛無形相,那怎知是佛。

經云:「見聞覺知,未離幻也」

入定,乃為止啼故


推薦閱讀:

《心經》揭示了怎樣的般若智慧?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十二,十三
佛說「簡修」
學處|佛經中的隨喜文
敲響心中的木魚+木魚唱誦精編版(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TAG:佛教 | 佛經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