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常會覺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經常會覺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什麼意義。。一個人的時候就莫名的想哭,怎麼回事。


你有想得而不能得也不知如何去爭取的東西吧?

1.生活永遠是一個死循環,永遠原地打轉、止步不前。

我想運動,想訓練我的身體,想做自己的女王。

但在堅持鍛煉兩天之後,因為太辛苦找個理由就放棄,責備自己沒有毅力。

想學英語,想去外企,想去高端層次生活,擺脫low 的現狀。

可是堅持了幾天又放棄了。

想讀一些書,想做有內涵的人,想靠才華和學識永葆青春。

可是看了一大堆書,感覺自己還是老樣子,浮躁地再也看不進去。

想要收穫愛情,想要學化妝,想要學服裝搭配。

可是總感覺自己不夠完美,怕別人看不上自己,看上自己的又覺得條件不行。

你會發現,人怎麼這麼難啊,無論幹些什麼,都搞不定,覺得沒活力沒興趣。

年紀輕輕就過得像一位老人:懶散、消極。

2.堅持做一件事,可能會更消極。

人們總說,要擺脫消極的狀態,就去堅持做一件事。

比如旅行,運動,讀書,烘焙,唱歌.....

可沒學會如何去應對這兩種結果:

第一.你沒有堅持下去,很可惜。

你又會開始懷疑自己,執行力為什麼這麼差,別人都能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

沉浸在新一輪的自責中,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以後逢人就說,那事我干過,沒意思。

第二.你堅持了下去,堅持了很久,但是沒有變成想要的樣子。

感覺自己努力了好久,沒有絲毫進步,看看那些堅持做下去的人,要麼成為朋友圈明星,要麼獲得大家鼓勵,要麼有了新的生活。

可你沒成,你開始羞於提起這件事,覺得自己充滿挫敗感,這麼努力也是這個結果,去TM的毒雞湯,一點用都沒有。

這些事情問題的關鍵在哪?

關鍵在於自己沒用,沒有毅力,懶散,消極?

不是。

關鍵在於,我們沒法從自己所做的事當中,獲得足夠的愉悅、和成就感。什麼事都會覺得乏味、無趣。

總覺得自己失敗了,然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這種挫敗、無力,會讓你自身感覺更糟糕,在絕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於是慢慢什麼事都會覺得乏味、無趣。

那如何解決呢?

很多人說,去想想父母、想想親人,想想他們關切的眼神,你還忍心墮落嗎?

事實上,這種說法更可能是雪上加霜。

一旦你開始用親情,道德捆綁自己,效果不好的話,甚至會讓自己更痛苦和自責?

你會感覺辜負了他們,於是更加消極。

這也是有些人,親人越支持鼓勵他,他越振作不起來。

3.雞湯喝多了真的會膩。

我們總覺得做成功了一些事情,從此可以改變生活。

這實際上是將問題推向了未來。

你希望得到未來的結果,但未來很長很長,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你根本等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那為什麼不著眼於當下的狀態呢?

碰到過很多人求書,求鍛煉方法,求溝通學習方法,以便速成。

學習,如果不是為了考試,就應該靜靜地品味知識的魅力,至於學到多少,不要太在意;

運動,如果不是了塑型獲得某種講章,就應該享受跑步時的暢快,身體的健康狀態,只要你有這個意識去改變,至於有沒有肌肉,堅持多久,也不必在意。

旅行,如果不是為了寫遊記,做節目,就應該放鬆身心,好好欣賞風景,不必過於憂慮前路如何,天氣如何,餐飲如何,只要你出發了,玩多久,玩什麼,真的不是那麼重要。

當你能重視過程,享受過程,不那麼重視結果,那麼自然就卸掉了心中那個沉重的枷鎖。

慢慢的,好的結果也才會逐漸產生!

這世界的急功近利的雞湯太多了,堅持多少天瘦多少斤,堅持讀多少書才能滿腹經綸,堅持背多少單詞才能與老外一樣溝通,旅行去多少個地方才能算旅行達人。

你總是給自己設限,被要求按別人的計划走,可結果,沒做到就會痛苦,自我貶低。

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在思考他什麼時候能夠長大,他總會對那些遙不可及的日子感到焦慮;

如果他看著自己的進步,那麼他就會學會享受童年的意義。

每個人都不完美,相比理想中的自己,我們永遠是半成品。

只根據結果的正確與否,來判定自己成功與否。忽略自己為理想努力的樣子,那很難開心。

打個比方:

如果馬拉松一定要跑完才算成功,那我中間跑了那麼久是不是白跑了。

如果你吃了第5碗飯才吃飽,那前面4碗是不是白吃了?

如果你遇到喜歡的女生,勇敢的去追了,就算自己不完美,失敗了,可那又怎樣?

你比很多嘲笑你的宅男優秀的多,你邁出了第一步,你在嘗試,而他們只是在動嘴皮子,敲鍵盤。

倘若一定要等到自己變得完美才去做,那麼如果你永遠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呢?

是不是就一直在角落裡羨慕別人,自己則默默無聞,唉聲嘆氣呢?

4.由衷的為自己而活,享受過程才是良藥。

如果不能用心感受每件事的過程,去發掘自我進步和成長的快樂,不能學會由衷地為自己開心。

那無論幹什麼,都會感覺沒有興趣,最終呈現出三分鐘熱度的狀態。

只看重一個結果,不停被這種狀態打敗,重新陷入計劃-執行-放棄-自我懷疑-計劃的死循環。

活得再好再精彩有什麼用?最終不都是要死?

為什麼要追求美好的愛情?不都得面對粗茶淡飯,雞毛蒜皮。

掙錢再多也沒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可這些事,你避免不了的,

唯結果論,所有的事都會變成虛無沒意義。

慢一點,用心感受點滴的過程,你的內心才能變得鮮活!


【1】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

一開始看一本書或者一部國外的電影的時候,它很難一下子就完全吸引你。但是如果你堅持看下去20頁,或者認真看完片頭的五分鐘,你很可能會完全被它的劇情吸引,廁所都捨不得去,看完以後憋著尿大呼過癮。

為什麼?

正如這世界上最絕美的風景都需要你跋山涉水翻山越嶺一樣,凡是那些有趣、有內涵、有意義的東西,它就會越高深和複雜,它給你的正向回饋就會越慢。

它不像看抖音一樣,能讓你一分鐘內就獲得欣喜和快感。

它需要你去了解它的一些規則、框架、設定,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2】

一個並不深奧、但是好多人想不明白的的道理是:興趣不同於好奇,它本來就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你的投入和付出。

它雖然起源於本能的好奇,但這種本能的感覺太弱了,它需要你為之付出,於是從其中獲得正向的回饋,這才會激勵你,才會讓你對這件事產生真正的興趣。

你說自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那我問你,你真正的去嘗試過什麼?你有沒有認真的去了解過那些好奇的事物?你有沒有為自己的好奇付出過一些努力?

恐怕連你自己的潛意識裡都知道,你從未真正付出什麼過。

【3】

有些人一直看起來很積極很上進,對很多事物都有「興趣」,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興趣都不過是淺嘗輒止的好奇心。

因為他們過於急切的追求和等待回饋,這種心態下,得到的必然是失望,失望以後就會馬上認為自己對這個東西是沒興趣。

我用半天時間去學彈鋼琴,學了幾個音以後發現自己手指不太協調,沒人誇我,所以就覺得自己對音樂沒興趣;

我感覺開豪車很帥,於是我決定用一天時間去滿足對汽車的好奇,打開汽車構造原理看了兩眼覺得好複雜,於是再也沒有深入學習和了解,所以我認為自己對汽車沒興趣。

恕我直言,這不叫上進,這就是瞎忙活,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充實。

【4】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想減肥,咬咬牙報一個健身房,刷卡似乎瞬間治癒了長胖的焦慮,只去了三五天就丟之腦後;

想自我提升,準備考一個證書用業餘時間多賺點錢,結果在網上買了一堆書,只翻開前三頁後,就再沒打開過;

想學樂器,買了一把高質量的吉他,報了一個價格不菲的小班,卻每周的課都找借口沒有去;

想學ps設計,想學成就轉行去畫畫,於是買了一堆從零開始到ps大神的課程,卻只聽了

幾節後就不了了之。

這樣一套下來,你就會說,自己對健身沒興趣,對考證沒興趣,對樂器沒興趣,對ps也沒有興趣。

而事實並不一定是你真的沒興趣,而是你沒有為自己的興趣付出過什麼!是你這種喜歡太廉價!

【5】

也許你的確是什麼都沒真正喜歡過,因為你沒有真正的去突破外圍的好奇,進入某一件真正喜歡的事物的內核里,進入那種【看電影看到不捨得上廁所】的狀態里。

不管多少豪言壯語,信誓旦旦的決心,都會慢慢褪去,最終都會退回到躺著吃零食玩手機的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一開始我還挺有興趣的啊。

【6】

為什麼?

因為人的大腦中有一種獎勵系統被稱之為「獎賞迴路」。

在人遇到需求,比如說飢餓、寒冷、疲倦的時候,大腦會下達指令讓身體主動去探尋,來緩解需求帶來的焦慮感。

而一旦滿足了這種需求之後,大腦就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告訴我們「這種行為會讓我們獲得快樂」,從而使得我們習得這種行為,成為我們的習慣的行為模式。

而對獎賞系統的刺激則分為兩種:

①外源刺激,即感官刺激。只有獎賞,沒有付出。比如說:手機遊戲、八卦段子、電腦遊戲、視頻、娛樂綜藝,等等。

②內源刺激,即需求--勞動--獲得--獎賞--強化的一整套流程。

它與外源刺激的區別是,這中間有一個投入時間和精力的過程

【7】

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會對什麼都沒興趣,甚至以前喜歡的東西現在也逐漸變的不喜歡了,根本原因是大家逐漸用外源刺激代替了內源刺激。

這就是傳說中的代償效應

更可怕的是這種代償效應會讓人逐漸產生一種習慣,我們幸福的閾值會被不斷地提高,期許的時限會被不斷地縮短,失去耐性。

久而久之,我們可能一分鐘都不想等了。

那些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內源刺激,再也無法分泌出同等量的多巴胺,再也無法提供給我們用足夠多的動力去探索和實踐。

陷入這種喪的狀態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就會讓自己產生一種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錯覺。

而唯一的解決途徑也很簡單,就是給興趣一點耐心,給回饋一點時間,減少去做外源刺激的事,加強內源刺激。

可以嘗試給自己制定每日計劃,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行為系統,讓生活充滿儀式感和操控感,這樣才能提醒自己,我的生活是在被我掌控的,我現在需要去幹什麼了。

這種有規律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以後,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很多事物重拾興趣。

獲取更多自我提升的內容,關注 @黃糖糖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黃糖糖的影像筆記】。


題主你好呀,看了你的問題讓我想起了之前我們曾邀請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心理學博士呂旭亞 做的一次分享,分享的主題是關於《暗夜的溫柔|從抑鬱與死寂中復活》。相信從呂博士的文字中,你可以汲取到你需要的力量。

原文文字稿如下:

我是呂旭亞,是一個心理學家,也是榮格心理分析師。來找我的人大概都是生命碰到困境,心裡有痛苦或者生病的人。所以抑鬱這個主題是最常見不過的。

國際衛生組織提過,21世紀人類所面對的心理衛生最困難的一件事情就是抑鬱。

幾年前我去參加一個心理治療的專業會議,中間有一個主題是有關於抑鬱。其中一個老年的榮格心理分析師James Hillman,他看著我們問:「是他們瘋狂還是我們太麻木了?是人生病還是這個社會病了?」

之後的討論完全翻轉了大家對抑鬱的理解:抑鬱變成是一個很溫柔的提醒——對於我們個人、集體、人類社會。難怪21世紀我們是一個抑鬱的年代,因為我們如果不麻木不仁,我們就要抑鬱了。

很多人走進我的治療室里,跟我分享或者求助有關他們的生命經驗。

故事一:

我想跟你們分享一位女性的故事,她是一個科技公司的高級主管,能力非常好,帶團隊非常好,一個計劃接著一個計劃的做;使命必達的結果是會好好的犒勞自己,她會去買當季的新衣、買彩妝、帶家人旅遊。

在一次新年的假期結束之後,她如往常一樣去上班的時候,但覺得沒有辦法走進辦公大樓。她回家了,打電話給老闆說,我今天請病假,她心裡想大概是放假症候群吧。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還是走不進去,她開始慌了,開始求助,她求助醫師,最後找到我,這是三個禮拜之後,她說你一定要幫我。

兩年後她決定選擇改變人生方向,往藝術的方向去。從我們見面的第一次以後,她沒有踏進辦公室一步。

她經歷了什麼?她所有的能力一步一步的消失:不再能夠敏銳地思考,很好的行動力也消失了。她連床上都沒有辦法睡,只能睡在客廳的沙發上,穿著居家的衣服從早到晚窩在客廳的沙發上。

她非常恐慌和害怕,就像所有抑鬱症的人所經歷到的,恐懼、無助、憤怒、悲傷,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樣的狀態用象徵的語言來說「很像黑暗」:是黑色的森林、黑色的大海,靈魂走入了暗夜,我們不知道找不找得到出路。幾乎像是死亡。

我們常常稱這個過程叫做「暗夜的靈魂」,因為它趨近死亡。既有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瓦解了,我們所認識的自己消失了;可是新的自己沒有看到,也找不到。痛苦變成了唯一的陪伴。

抑鬱很像是一個河流的改道。你生命之流走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開始碰到了阻礙,生命之流再也流不出去了。你曾經喜歡的東西不再喜歡,你開始跟這個世界保持距離。

這個距離一旦拉開以後,有一種心理的流動開始往裡面走,這時候抑鬱的人開始像人在黑暗的森林裡想找出路一樣,要找出新的路。

心理大師榮格(瑞士人)也得了抑鬱症。在他30多歲時辭掉了學校的工作。他每天去走蘇黎士湖畔走路,問自己「這麼乾枯的生活,我沒有一點點活下去的力氣。要怎麼辦?」

他想到在他小時候四五歲的時候,喜歡拿小石頭疊起來玩,創造一個他自己的小世界,一玩就玩好幾個鐘頭,完全忘記時間。他決定把這個孩子再找出來,於是開始每天散步的時候在湖邊撿石頭。

這是榮格離開抑鬱的開始,他為自己所做的。

我也跟我的女病人做同樣的事情,我跟她討論:在她的生命過往,有沒有一個時刻,現在回頭一看還是充滿了樂趣。

她想到了,有一年陪家人到國外生活,沒有什麼事可以做,就參加了一個攝影課,帶著照相機出去看光、看顏色、捕捉這些東西,晚上到暗房去看著這些影像浮現出來,在裡面會沉迷掉忘記時間,甚至會錯過最後一班的地鐵。

我說,「那我們試試吧,請你把封存已久的照相機拿出來」。她後來選擇藝術這條路,重新找到一個心理之流流到她生命的方法。

故事二:

另外一個朋友是怎麼樣走出暗夜的?他完全無法工作,也不能夠出門,唯一的方式就是出去走路。每天沒有固定的時間,覺得可以了就出去走。

他說,「我離開家門的時候不知道去右邊還是左邊,就看我的身體怎麼樣帶著我去」。他每天走三四個小時,在這個城市裡遊盪;直到三四個月後,有一天他知道不必走了,可以重新回到他停下來的生活,重新開始。

不同的人,在尋找生命的河流改道轉向的時候,有不同的方法。他們通常都是從無用的地方開始,像一個小男孩一樣的堆石頭、塗鴉、寫字、走路……這些無用的東西,在這個時候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指引。

這個時候所開啟的那個世界跟我們原來所熟悉的東西全然的不同,精神之流所要流向的方向恰好不是你原本熟悉的方向。

做這些事情看似「無用」,你不是為了成為一個畫家而塗鴉;不是為了成為一個作者而書寫;你種一個植物下去不是希望它長出多美麗的果實,而是你等待著看它發芽的過程……

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平常我們稱之為樂趣、興趣、打發時間的事情,通常跟美、藝術、大自然有關,跟心靈的追尋有關,與生命的意義、哲學、宗教有關。

這些東西不能夠替你產生金錢的利益、名聲,可是在抑鬱的時候,卻變成了很重要的一條路。這些路充滿了一些特質,就是象徵。它允許我們從潛意識裡帶出一些經驗可以回應我們意識里的呼喊,有一個自己被遺忘在後面。

正是因為它「無用」,你的興趣「無用」,你渴望所發展的東西這個社會不支持。所以我們把它一步一步的落在後面,直到有一天它們反攻,它們回來要求你的注意。所以這些特殊而奇特的治療方法變成了打開跟喚醒我們內在象徵生活的一種。

所謂的象徵生活就是那些夢、白日夢,那些喝杯茶的亂想想出來的東西……這些內在所呈現值得我們注意。

我會開始邀請這些朋友跟我一起工作的時候注意他的夢,記錄他的夢;我鼓勵他去看小說,而不是去看工具書;會鼓勵他看電影,看很好的藝術電影,讓他可以浸潤在生命力另外一個流動里,因為生命渴望、靈魂渴望被看到。

當他被看到的時候,實質的這個自我就可以得到一個整合和開闊,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扁平的。

而因為這個抑鬱所拉開的深度和靈性所追尋的,哲學所追問的生命的一體拉開了高度,這個整合的人生因為抑鬱而開展。

謝謝大家。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不請自來。

首先,咱們一塊兒分析一下,你為啥會出現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什麼意義這種情況。

首先

1,從事物本身來看:

  • 要做的事情本意義不大或毫無意義

我是一名程序員,你不讓我敲代碼而是讓我打掃衛生,端茶送水。

我是一名保潔員,你不讓我打掃衛生而是讓我去門衛當保安。

我是一名保安,你不讓我巡邏而是讓我坐在電腦面前敲代碼。

  • 事物非常複雜,太難做

我是一名程序員,你卻讓我獨自開發整個系統。

我是一名保潔員,你卻讓我獨自打掃整棟樓的衛生。

我是一名保安,你卻讓我獨自負責整個小區的安全。

  • 事物太簡單,沒有挑戰性

我是一名程序員,你卻讓我整天寫hello world。

我是一名保潔員,你卻讓我整天洗拖布。

我是一名保安,你卻讓我整天看大門。

2,從自身來看:

  • 不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上班應該敲代碼但是我偏去打掃衛生,端茶送水。

我是一名保潔員,我上班應該打掃衛生但是我偏去門衛當保安。

我是一名保安,我上班應該巡邏但是我偏去坐在電腦面前敲代碼。

  • 清楚自己的位置但是沒有堅持下去

我是一名程序員,每天加班太累了想換工作。

我是一名保潔員,每天都打掃衛生間太委屈了。

我是一名保安,每天都巡邏同樣的區域太膩了。

  • 自己盡了全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每天都努力敲代碼但是質量總是不過關。

我是一名保潔員,我每天都努力打掃衛生但是總是打掃的不幹凈。

我是一名保安,我每天都努力巡邏但是轄區內總是出事。

ok,那要怎麼解決?

  • 對要做的事情有自己的認知,要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的工作是敲代碼而不是打掃衛生,端茶倒水。

我是一名保潔員,我的工作是打掃衛生。

我是一名保安,我的工作是巡邏,保障小區的安全。

  • 在事物中要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越位也不偷懶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只負責系統的開發,而不是維護和測試。

我是一名保潔員,我只負責拖樓道而不是打掃衛生間。

我是一名保安,我只負責巡邏而不是看大門。

  • 給自己設定一個個小目標,通過完成目標來獲得愉悅感,獲得感和成就感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每天都爭取完成一個小模塊的開發。

我是一名保潔員,我上午只拖地,下午只打掃衛生間。

我是一名保安,我上午巡邏整個轄區,下午巡邏停車場。

  • 堅持才是勝利,不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言放棄

我是一名程序員,系統開發遇到困難了,我可以百度google請教大佬也要將問題解決。

我是一名保潔員,打掃衛生的時候路人踩髒了剛拖乾淨的地板,我可以等人少時候再拖一遍。

我是一名保安,巡邏的時候總有人挑自己的毛病,我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工作有沒有做好。

總而言之

請不要怕也不要哭

繼續勇敢地走下去

成為一個你想要的成為的樣子

活出自己,加油!!!

活出自己,加油!


題主目前的狀況,確實也有可能是像其他回答中的那樣: 有求而不得的東西、沒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人生必經的低谷階段等等。但是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看完題主你的描述,第一反應還是敲一下警鐘,是不是抑鬱的癥狀

我們先看一下DSM-5中對於抑鬱的診斷標準,摘抄如下,有三點:

一、在同一個2周時期內,出現5個或以上的下列9點中的癥狀,表現出與先前功能相比的變化,其中至少1項是(1)心境抑鬱或(2)喪失興趣或愉悅感。

1. 幾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心境抑鬱,既可以是主觀的報告(例如,感到悲傷、空虛、無望),也可以是他人觀察到(例如,表現為流淚)註: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現為心境易激惹)。

2. 幾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對於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興趣或愉悅感都明顯減少(既可以是主觀陳述,也可以是觀察所見)。

3. 在未節食的情況下體重明顯減輕,或體重增加(例如,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原體重的5%),或幾乎每天食慾都減退或增加(註:兒童則可表現為未能達到標準體重)。

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過多。

5. 幾乎每天都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由他人看得出來,而不僅僅是主觀體驗到的坐立不安或變得遲鈍)。

6. 幾乎每天都疲勞或精力不足。

7. 幾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地、不適當地感到內疚(可以達到妄想的程度,並不僅僅是因為患病而自責或內疚)。

8. 幾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減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猶豫不決(既可以是主觀的陳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觀察)。

9. 反覆出現輕生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恐懼死亡),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劃的輕生意念,或有某種輕生企圖,或有某種實施的輕生特定計劃。

二、 這些癥狀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三、 這些癥狀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我們再來看看抑鬱症比較簡潔的相關癥狀,根據抑鬱的「認知三聯症」來看:

l 對自己(現狀)低評價——覺得無論怎樣做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現狀,生活毫無價值、對自己失去信心。

l 對過去低評價——認為自己的過去失敗、一無是處,認為自己給別人帶來的只有麻煩,不會對任何人有用。

l 對未來低評價——對自己的將來無望,對前途感到失望,認為未來等待自己的只有挫折與失敗。

題主描述的「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做什麼都沒意義」、「莫名想哭」(可能是情緒低落的表現),這些癥狀是比較典型的,但不知道題主是否還有其他以上列舉的情況、持續的時間、所描述的癥狀出現的場景及頻率,以及是否影響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及社會交往,所以也不能草率的下結論就是抑鬱,只是存在這個可能性。

題主可以先根據一些抑鬱自評量表檢測一下自己的情況,比如PHQ-9、SDS等,再根據結果以及自身的感覺考慮是否需要心理諮詢、或者心理診斷等。


推薦閱讀:

如果推薦給家長一本育兒書籍,你會推薦哪一本?
怎麼看現在的城裡人心中年味越來越淡?
遭人嫉妒的時候該怎麼辦?

TAG:生活 | 心理學 | 人生 | 心理 | 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