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孩子幸福的度過童年?
最近聽多了「樊登讀書會」里的書,變得喜歡暗自思忖。經常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並思索孩子的成長和未來。
有時驚覺人與人的眾多關係,親密或疏離,往往和周圍的事物有著內在關聯;人的個性形成,人生軌跡,不是橫空出世,也不是一蹴而就。
一個人健康的心理,應該是這樣的:1,知道有人在愛著我,2,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事情。其實就是,有被愛的感知,以及有去愛的能力。
很慶幸這兩點我都具備。我為什麼如此幸運呢?
因為我成長於一個溫暖健康的家。我出生在非常普通的工薪家庭,而這個家庭卻是一個愛意靜靜流淌、一輩子都流淌不完的地方。
一、在這樣的家裡長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爸媽從未打過我。沒做過父母的人聽著也許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一旦做了父母之後,會發現,這,其實很難做到。爸媽盡全力給我最好的物質生活,尤其在思想上給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在人生的每一個選擇的節點上,他們一直都尊重我的選擇。
所以,若我站在人生的任何站台,回顧以往,從來不會因為「父母替我做了選擇」或「我沒有堅持自己的選擇」而後悔。
我媽高二的時候下放到農村做知青。在那之前,她曾經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徐州最好的重點高中,是班裡的英語課代表。八年的農村生活,把夢想封存在記憶的箱子最深處;二十多歲最明亮的年紀就那麼灰頭土臉的潦草渡過。我媽是蘭心蕙質的那類女子,天生識樂譜,做女紅的一把好手。她這輩子唯一的遺憾就是沒上過大學。
然而,她從未把這個遺憾表現出來,更沒有將期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一次都沒有。
從小到大,我一直感受到爸媽的期待,那種默默的、希望我好的期待,似靜水深流,從不張揚,也不用力過猛,更沒有憤憤的「求而不得」。
我讀中學時,到底還是沒有學開竅。努力完了發現無果,就開始仗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逐漸懶散起來。高三時厭學,偷偷寫小說,逃自習在家裡追港劇。晚上回家做完數學,一打開歷史書即刻睡到不省人事。可惜我終歸還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學生,認準了人生只有上大學這一條路,所以就算復讀也要擠上大學這趟車。
這麼多年過去,留學、創業、養家,打拚的時候,失意的時候,流淚、咽下苦水,第二天依然輕裝前行。或許正是這樣「隨心隨性」的養育方式,才成就了今天內心強大、樂觀積極的我吧。
二、在一個能感受到被愛的家庭里長大,究竟有多重要?
我跟老潘剛戀愛的那幾年,經常吵架,但因為兩地分居,衝突總歸沒那麼多。直到後來我來到法國,開始了真正的婚姻生活。
七年異地戀,修成正果。真的住到了一起,反而因為各種排斥力而不能融洽相處。老潘從小是個自主性強的人,生活自立,但依然會對我抱有很多期望。戀愛的時候,期望我會系領帶;結婚後,期望我會做家務、會照顧人。各種期望得不到回饋,就開始隔三差五的爭吵。
我們倆在巴黎的第一個家,稱得上真正的「蝸居」。16平的小屋子,在巴黎16區住宅樓的頂層,是從前富人家的傭人房。小小的廚房角,洗衣機、小餐桌、洗手池和淋浴,一應俱全。再加一張雙人床和一個靠牆的衣櫃。除此之外,就剩下兩隻大大的行李箱和兩顆年輕無畏的心。最經常的導火索就是家務誰做多、誰做少,吵到荼蘼,我經常一摔房門,跑到走廊上蹲在角落裡邊哭邊氣。同時還得往走廊盡頭瞅著,擔心被下夜班的鄰居菲佣妹妹迎頭撞上。
年輕的時候,很多事情看不明白,想不通透。以為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就一個「愛不愛」的問題。越想越「累覺不愛」。心早就在這樣的反反覆復中給擰乾了無數次。
我們兩個,都是很多年後才明白,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產生和塑造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明白了這一點後,開始理解,開始釋懷,也開始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摸索和進步。
老潘成長在一個慈母嚴父的家庭。父親的愛,在童年時期,是由「武力」的形式釋放出來的。對父親來說,這是愛的表達方式;而在孩子心裡,這根本就是「厭惡」和「不愛」的證明。整個童年時期,寫不好作業,考試成績差,都以棍棒作交代。老潘感受到的「不被愛」,造成長大之後費盡周折的要從伴侶身上把「愛」找補回來。於是就有了那些無緣無故的期望,接著爭吵、失望,然後痛苦。
加拿大教育家克里斯多福的「親密關係」一書里說,「在剛戀愛的時候,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接受一個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很困難的;但是愛意讓它變得簡單起,也會讓你產生「自由」的感覺。當原生家庭帶來的種子釀出「期望」這個果實,這一切美好的感覺都遲遲不會來臨。
老潘對我的期望,究其根源,就是缺少「歸屬感」和「愛」的直接結果。而我,對他的「無期望」,恰恰是我「不缺愛」的表現。因為內心愛意富足,所以不會對配偶「有所期望」,從而收穫寧靜、豐實的親密關係,建立強大、黏性的婚姻結構。
三、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對待孩子?
我倆現在已經為人父母,逐漸開始從自身經歷上總結並體悟到,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的重要性。
前幾年,也打過孩子。我女兒豆皮兩歲不到的時候,害怕水,不洗澡,我和老潘使盡蠻力把她往浴盆里按,拳腳相加,都無濟於事。現在想想,當時的我們真是可怕。年輕無知的父母,沒有頭腦處理問題,找不到抵達孩子內心的幽幽通道。
如果吼叫和武力能解決問題,那做父母真是這世上最輕鬆的職業。當打和罵,成了一種下意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爸媽的,也正朝著那條錯誤的道路策馬狂奔了。其實,除了產生負面效果,打和罵不會生成任何有關「愛」的果子。
哪怕你的認知告訴你,打罵是一種教育方式,可到了孩子那裡,就傳遞成了「爸媽不愛我」。就像孩子們喜歡摸骯髒的東西,你直接粗暴的拍打他的手,然後說:「這個臟,不許摸!」 可是你想過孩子懂不懂「臟」的意思嗎?他們只是被動接受你的建議,心裡一千個不願意和不開心。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讀懂。只可惜這世上有耐心的父母屈指可數。
一個從小不缺愛、心裡有愛的孩子,他對自己的另一半,不會過分期望。因而沒有失落感,自己活得開心,活得滿足。這就是佛家講的「本自具足」,意即天生一絲不缺、一切圓滿。
一個「本自具足」的孩子,他的人生會不順利?他會活得精彩紛呈開了掛還不夠、還能讓周圍的人都感染他的無窮魅力。
而「不期望」自然還產生了另一種可貴的東西,就是「理解」。有了它,很多婚姻都可以天長地久,很多情誼也不至於曇花一現了。
我有兩個孩子,我希望從現在開始,給他們足夠的關注、以及足夠的自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他們最愉快的生活。
我從不陪女兒寫作業,因為我相信她有並且必須有獨自完成的能力。我不想做一個「重視教育」的家長,我只想管好我自己,做一個「自私」的媽媽。
對孩子有很多期望?獨立、自信、學識過人?拜託先看一下自己,如果你離這個目標還遠,就別指望孩子迅速達到。
因為每一隻醜小鴨,都需要有一隻高傲的白天鵝作參照。
【全文首發公眾號「巴黎魚皮豆」】
不要讓他過早承受太多 即使夫妻關係不和 婆媳關係不好 假裝 至少要讓他十五歲之前吧 察覺不到
首先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其次是加深對自己和配偶的認識。最後劃定清楚人和人之間的邊界。父母不要自己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就好!
正確的去愛孩子不要溺愛,孩子需要有自己該做的事情,愛孩子不是幫他(她)做什麼而是讓他自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有錢但不揮霍,有愛但不溺愛,夫妻和順,孝敬長輩,大約如此了
推薦閱讀:
※得知自己不能生孩子,該怎麼辦?
※在家一個樣在學校一個樣的學生怎麼樣?
※愛孩子,請從重視起孩子的安全感開始
※這款葯被拉下神壇,你吃過,也給孩子吃過
※聽話的孩子是否更容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