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達不到歐美髮達國家的肉類消耗水平?

為什麼東亞國家的肉類消耗水平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如果所有中國人都按照歐美髮達國家水平去消耗肉類,是否會引起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危機?


中國人吃掉世界一半的豬肉。國家已經費勁力氣讓中國人吃上更多的肉,但是有限的資源已經到了肉類生產的極限。

在豬肉領域,不論總產量還是人均產量都已經居於世界前列。上圖劃圈圈的是大陸和台灣省,和整個歐盟不相上下,超越了美國。而豬肉消耗量已經開始下降,意味豬肉市場真的已經飽和了。

中國在要達到歐美肉類消耗的水準就需要生產其他的肉類,列如雞肉,羊肉,牛肉。

但是牛肉和羊肉的飼料消耗是豬肉的5倍多,國家根本不可能大規模發展牛羊肉。要達到歐美肉類消耗量,那隻能是雞肉了。

在雞肉方面,國家也儘力了。只有美國的產量超過中國,但是中國人均雞肉落後世界。下面的圖為人均雞肉消耗量圖

Agricultural output - Meat consumption - OECD Data?

data.oecd.org圖標

但我覺得人均不達標不是國家的鍋,規模養殖的雞肉很難吃啊!除了炸雞能掩蓋飼料味外,怎麼做都不好吃。中國人怎麼可能天天吃炸雞?

另一方面,中國人均禽肉消耗62kg了,消耗了世界1/3的禽肉類。已經是世界人均肉類消耗的2倍多了,和GDP排名嚴重不符 ←_←。如果非要強求達到歐美水平,你們知道會發生什麼嗎?

中國人要吃掉世界一半的肉,?(??? ) 。

嚇死一頭奧特曼啊。所以達不到歐美水平根本不是體質,習俗,口味,完全是做不到啊!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說可以進口啊?

But,比中國肉吃的多的就只有幾億人,中國14億人,他們多出來的那點出口都不夠塞牙縫的。最大的牛肉出口國巴西一年出口37億斤牛肉,全買下來每人只多2斤!把全世界出口的牛肉都買下來也就多5,6斤啊。況且印度的牛肉你們敢次嗎?

總結: 愛吃菜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原因,大家不要欺騙自己,+_+ 。

番外:如果硬要要達到歐美肉類消耗水準,可能~我們~要~一塊~大的~土地~,或者~減少~人口,或者~科技~突破。


其實也沒必要啦,中國吃肉比日韓要多的。在吃肉領域可以說是出於世界前列的。下圖是世界各國肉類消耗圖。

下圖是美國,巴西,加拿大,英國,中國,肯亞,印度的肉類消耗圖。

中國目前肉類消耗是62kg,英國大概是80kg,中國大概肉類消耗目標應該和英國為差不多。

下面的圖是GDP和肉類消耗圖。縱坐標是肉類消耗量,橫坐標是GDP。中間的紅色大圓圈是中國,綠色記號的是日本和韓國。

中國吃肉比日本多的,和韓國差不多。比中國能吃肉的也就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廣人稀的國家。日韓人吃肉少,吃魚比較多。不過我們吃魚也不少。

中國吃魚也世界先前列,日本也就比中國多那麼一點。

再總結:中國肉類消耗和日韓是一個級別的,吃貨國還是名至實歸的。

至於達不到歐美肉類消耗水準,完全是牛羊肉問題。日本在巴西買地,發展農業科技也沒見解決這個問題。除非國家實行一項戰略級的牛羊肉解決方案,否則我們國家永遠達不到歐美肉類消耗水準。

至於什麼是戰略級,比如在袋鼠國圈塊地,養幾頭牛。←_←


據評論,國家已經在買地養牛了。都吃那麼多肉了,還要吃,真是操碎了心。


因為歐美人吃飯的主食,main dish是一盤子肉,而中國人吃飯的主食,是米飯饅頭包子餅。

歐美人吃飯,麵包是點菜之前吃的零嘴,米飯是那一塊肉的配菜,叫side dish,一般人還不會選米飯而選土豆類的。

而且即便都是主食,歐美人吃肉的份量還要更大。米飯一般人能吃多少?四兩半斤差不多了吧?也就200克。而牛排,最小份的也得8盎司,也就是225克左右,一般是女的才會點,老爺們都得吃12盎司,16盎司的,也就是340到450克之間。

吃肉多沒事,但生產肉食有個問題,碳排放太多,比如牛肉的碳排放足跡就是米飯的十倍。

所以問題問錯了,應該問問歐美人為什麼就不能吃點低碳的食物?再這麼吃下去不怕把世界給吃崩潰了嗎?

對了,順便說說,碳排放最小的Lentils,全世界第一大消費國是印度。


2015年美國發布膳食指南,2016年中國也發布了最新膳食指南。從指南上看美國人倒是想多吃點蔬菜,而中國人也沒有必要吃那麼多肉。

  • 美國推薦的蔬菜標準比中國還高
  • 蛋白質事物反而略低於中國標準
  • 水果、乳類美國膳食標準要求高

說明對於什麼是健康膳食結構,除飲食結構習慣性差異外,中美有共識。鑒於上圖來自國內文章,所以找了下圖對照一下:

嗯,數據是吻合的。

所以,美國人的膳食現狀肯定不是理想的。

來源:美國貧富食物差距

上圖是98—99與11—12年,美國貧富食物對比:

  1. 總體上,所有人的食物總攝入都增加了。
  2. 除了糖分,富人在果蔬堅果全麥上都比窮人多。
  3. 貧富之間的膳食差距已經拉開,有擴大的趨勢。
  4. 下圖顯示美國肉類人均消費變化不大甚至向下波動,整體比例肯定是降了。

綜上結論是:

阻擋美國人向理想膳食結構進發的是收入,換句話說是蔬菜的成本問題。因為比起可以用大農場種植的穀物,綠葉蔬菜的種植要嬌貴得多

美國作為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的現狀反襯出,中國的蔬菜種植產量高、成本低。原因如下:

我國擁有大量品種蔬菜的原因在於氣候與地形的多樣性。我國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帶、亞熱帶季風區,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四季更加分明。

北美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與山地,大陸性氣候佔主導。美國東南部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但是由於歷史因素,本土動植物培育發展歷史較短,多數是殖民時代的經濟作物。

歐洲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氣候,常年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地中海氣候地區狹長…

非洲熱帶雨林氣候其實可食用的動植物資源也異常豐富,但是缺乏記錄傳承條件而沒有形成中國這種系統飲食傳統。

盆地、丘陵、平原、高原、山地各種地形應有盡有。

然後,在這種異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之上,從古至今我國人民都在孜孜不倦探索各種植物的藥用、食用方法。如果沒有積累下來的烹飪方法,大多數很多蔬菜也難以下口,而被放棄逐漸野化。

不僅僅《神農本草經》、《唐本草》、《本草綱目》等等醫藥方面的書籍,《農政全書》《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等百科工藝類書籍都記錄了很多可食用的蔬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外來高產作物傳入普及以及現代工業化種植生產,很多古代、民間常吃的蔬菜反而漸漸消失在餐桌上。

因為工業化天然就是要降低成本,而產品越單一成本越低,最後傾向於保留綜合效益最高的產品。所以食品工業化的結果就是產量提高單,但品種反而會變少。

所以說我國食品結構中大量的蔬菜原因在於三點:氣候、地形以及從古至今的一代代積累。

1、歷史長的歐洲、印度沒咱們氣候地形豐富;

2、地理條件稍相似的的美洲現代農業起步於殖民地經濟形態與現代工業化;

3、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局限於大規模生產的經濟作物,而工業化在提高總體產量的同時反而使一些食用與經濟價值低的品種逐漸退出餐桌。

另一個情況就是:由於交通與種植技術的提高,雖然全國分散分布的蔬菜種類在減少,但一個地區能獲得的蔬菜供應卻會增多,特別是對於以前蔬菜品種單一的地區居民而言。比如:中國大部分北方地區、西北內陸。

綜合來看:

1、只要經濟條件增長、食品工業進步,中國可以達到設定的健康膳食指導標準,但沒必變成美國目前不健康的膳食結構。

2、美國要達到健康膳食標準,一個要解決收入差距問題,二要解決食品工業結構問題。因為目前市場能提供的小農場蔬菜水果價格高昂,支撐不起比中國還高的人均消費量,惡化貧富食物差距。

問題是什麼已經忘了……


轉載的微博上的一個視頻。 侵刪。


這是《Nature》 2014 年的 一個研究

裡面有張圖,人均 GDP 對應飲食需求:

很明顯收入高了,吃得也多了。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而且趨勢比較一致。

其中左圖(Fig.2a)是給定人均 GDP 下的肉製品需求,可以看到在相同 GDP 下,中國的肉製品需求是高於其他國家的。所以至少從需求上中國不低。

相比起來,總熱量需求上,就是右圖(Fig. 2c),中國是偏低的(尤其是近年)。原因,按中圖(Fig. 2b),或許在於中國對於作者定義的 empty calorie,也就是精鍊脂肪和糖(垃圾食品),還有酒精等的需求相對少很多。

去年《國家地理》還有個比較,裡面有兩張圖:

這是每日人均肉製品供應量,中美比較。可以看到中國在 2013 年已經超過美國。

而在每日人均總熱量的供應上,中國還略低於美國。這和《Nature》研究中的數,至少在趨勢上是一致的。

這些數據至少說明,中國的肉製品從供給到需求,都應該是高於同等收入國家的,很正常,按這個趨勢,應該沒有題主說的「遠低於」的情況。

至於危機,這兩篇文章里關注的都不是供給跟不上,而是環境方面的,和大眾健康方面的。


推薦閱讀:

探險者1號:美國的第一顆衛星是如何幫助創造NASA的?
伊朗為何不惜一戰?已擁有製造核武器的材料 一定會徹底觸怒美國
她曾是中國人,如今卻為美國拿下世界冠軍,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美國和土耳其為一個牧師大打出手,這個牧師什麼來頭?
觀察|美國高官密集訪華,「薩德」困局真就成了死結?

TAG:美國 | 消費 | 農業 | 中國 | 肉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