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明末魏忠賢的?

魏忠賢明末最大的太監,打壓東林黨,閹黨權勢滔天。但是,他有權時,任用可用大將,國庫銀兩足夠,財政沒有問題,清兵無法入關,叛軍無法穩定佔領地盤。反之,魏忠賢倒台,東林黨無能,貪財好色,貪權奪利,清兵入關,闖軍攻入北京,被李自成收刮出4000萬兩白銀。等等還有許多事情。

對比之下,大家怎樣看待明末大太監魏忠賢。

對了,崇禎帝的哥哥天啟帝臨死時說過,文武百官,惟魏忠賢可堪大用。


知不知道啥叫死的恰到好處?魏公公和後世的愛新覺羅·旻寧就是典型的例子。道光沒趕上洪楊之亂,不是因為他有多大本事,是因為他死的恰到其時。同理,實際上天啟七年已經發生了澄城起義,他沒趕上崇禎元、二兩年更多的起義,是因為他沒能堅強到活到那個時候,而不是本事大。

什麼叫本事,這個死的恰到時間點就叫本事,然後給了人無限的遐想,他要是不死能咋樣?還能咋樣,該來的什麼都會來,王二、王嘉胤、高迎祥、王大梁等天啟七年、崇禎元年起義的前輩也不會因為你魏公公死沒死,就不造反。


這個問題,知乎上已經有諸多類似問題了,我也不止說過一次了。

簡單的回答就是:魏閹無能。

問題描述中的「任用可用大將,國庫銀兩足夠,財政沒有問題」根本就是放屁。


這是一個讓人論證」如何證明一個垃圾不是垃圾?」的問題。

對此,我只能說無可奉告,垃圾再怎麼論證也是垃圾。

闖軍搜出東林黨4000萬兩銀子?

闖軍:不,我沒有。

闖軍搜的幾千萬兩銀子,從哪裡來的?皇親、勛貴、太監、文武,閹人們對這幾千萬兩銀子也是有巨大貢獻的,這個時候假裝沒看到了?

天啟說文武百官唯忠賢能用?

天啟:不,雖然我文化低,但是也不至於說出這麼沒水平的話。

天啟的確說了重用魏忠賢,這相當於一句廢話,你都重用成這樣了,還要崇禎怎麼樣?皇帝給它得了唄!說崇禎沒聽哥哥的話導致亡國也是搞笑,你家洪武皇帝幾百年前就說了別重用宦官,你天啟聽了么?

天啟這一輩子碌碌無為,咋到臨終說了幾句話有些人就當成寶貝了?這是一種什麼神邏輯!別人天啟還說「吾弟當為堯舜」呢,也沒見崇禎做了堯舜。並且,你都說你弟弟當為堯舜了,堯舜殺你個魏忠賢就做不了堯舜了?那怕不是你弟弟當為堯舜,而是九千歲當為堯舜了。


宣府年例銀每年299156.7兩,天啟六年發8000兩,七年發120000兩,拖欠470313.4兩

大同年例銀每年450630兩,天啟六年發11488兩,七年發137400兩,拖欠752372兩

山西年例銀每年206300兩,天啟六年發29000兩,七年發74000兩,拖欠309600兩

延綏年例銀每年433739兩,天啟六年發62470兩,七年發173144兩,拖欠631864兩

寧夏年例銀每年133795兩,天啟六年發32072兩,七年發99629兩,拖欠135889兩

甘肅年例每年197588兩,天啟六年發42291兩,天啟七年發86036兩,拖欠266849兩

固原、下馬關年例188191兩,天啟六年發

105195兩,七年發70089兩,拖欠201098兩

薊州年例銀每年426871兩,天啟六年發244976兩,七年發157247兩,拖欠451519兩

密雲年例每年365391兩,天啟六年發169258兩,七年發151000兩,拖欠410524兩

永平年例每年289866兩,天啟六年發91693兩,七年發105000兩,拖欠383039兩

昌平年例每年140232兩,天啟六年發115681兩,七年發53000兩,拖欠111783兩

易州年例每年146595兩,天啟六年發65996兩,七年發46269兩,拖欠180925兩

  1. 天啟七年七月丙戌 巡撫山西牟志夔題:沖邊缺餉難支,乞發京運以保危疆。得旨:覽奏,三關京運累年缺額數多,即天啟六、七兩年欠軍餉多月,而西路撫賞尤為無措,飢軍待哺,邊儲仰屋,將何以濟。著該即將六、七兩年春、夏二年原題京運欠數速行措發,以稱廠臣竭慮籌邊抒畫恤軍之意。
  2.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 陝西巡撫胡廷宴疏言:臨鞏邊餉缺至五、六年,數至二十餘萬。靖鹵邊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鎮京運自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啟六年,共欠銀十五萬九千餘兩。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外。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乞將前欠銀兩速發,以奠危疆,報聞 。
  3. 天啟七年十月丙申 甘肅巡撫張三傑疏言:平鎮二千里長邊,處處臨外。以京運言之,節年累欠至七十餘萬,天啟六年年例尚該銀一十五萬餘兩,西安等處欠銀自天啟元年至今共欠八十餘萬兩。西兵利於馬戰,而庫如懸罄,乞借給十萬金以濟。旨令帶運欠數著戶部上緊撥發,民運欠數行撫按查催,勒限完解,馬價銀兩並與確核。
  4. 天啟七年七月壬午 鎮守宣大太監葛九思題:宣鎮缺糧數月,乞亟催二運,以杜脫巾。得旨:覽奏,宣鎮戍軍待哺數月,向賴廠臣指縱節發京運以救湏臾。今京、民二運積欠二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飢軍將何接濟?著該部將京運不拘何項,先行湊發,以濟然眉。其民欠著該鎮撫、按速咨該省直撫、按嚴立考成,以完欠數目定大計,黜陟務守催額欠前解該部,都如議速覆行
  5. 崇禎元年三月壬午 三邊總督史永安會同巡撫延綏岳和聲、巡按李應公合疏言:延餉積欠相因,自天啟元年以前至天啟七年共欠一百五十餘萬,致使各路軍餉積欠至二十七個月。千里荒沙,數萬飢兵食不果腹,衣不覆體,盈庭騰訴,麾之不去。間有脫衣鞋而易一飽者,有持器具貿半菽者,有馬無芻牧而閉戶自經者,有餓難忍耐而剪髮鬻市者,枵腹之怨久釀,脫巾之変立生,此延鎮缺餉之難也。
  6. 【因臣部匱乏,或缺餉五、六個月,或至三十個月,豈不是二年半!上問:三十個月是哪裡?臣對:是延綏。】——崇禎元年六月初七的平台召對


最近興起了一股很奇怪的風氣,開始洗白魏忠賢而抹黑東林黨,我認為這就和讀書無用論以及諸葛亮平庸論一樣,是部分人的可笑短視。

首先,他們的判斷依據是基於時局,光這一論斷,就足見起可笑。先說起義軍,起義軍的興起是由於自崇禎元年北方開始的亘古少有巨大災害以及累積數代的橫徵暴斂,如果非要將這也歸結於崇禎元年後重新上台的士人,不是很可笑嗎?其次是後金。魏賢論一直稱正是魏忠賢信用的邊關大將,這就更為可笑了。閹黨赴任的高第,所作所為請自行查閱相關文獻,和孫承宗之任可同日而語?再其次是袁崇煥,他是執意違反上級命令死守孤城,這也要歸功於閹黨嗎?況且最後他的下台又是因為什麼?後金自崛起的數十年間呈不斷加強的態勢,皇太極較之努爾哈赤也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進入了崇禎後期其強勢也已是大勢所趨了。

其次我要承認,東林黨確實存在許多問題,黨同伐異,自命清高,卻又腌臢不堪。但閹黨之前的東林黨只能說黨同伐異,他們中也多為清廉正直,為民請願者,參見左光斗與楊連。而閹黨後期就不只是東林黨主政了,崇禎一直遏制東林黨做大,因而朝野之中各派皆有,東林黨也在魏閹之後漸漸腐化,淪入貪腐又自命清高,不辦實事,混吃等死的行徑,諸如錢謙益,但這並不能代表整個東林黨原先的精神形象。

最後是魏閹。倘若一個國家的政黨面對意見就是嚴刑迫害,這樣的朝廷又有和意義可言;貪污倡導,賣官鬻爵,是一個正常統治部門應該有的樣子?任用親信,迫害忠良,對於國家的政治體制威脅還不夠大?也許魏閹確實有做過個把有益之事,但就如劉瑾一樣,整頓軍屯就可以outweigh its defects?多麼可笑的論據。即使明朝在他手中延續,這樣的朝廷有何希望?這樣的領袖,又是多麼卑劣?這又哪是億萬國人所渴望的那個大明?


可真看得起魏公公,,,清軍無法入關,因為遼東還在大明手中,遼東是明朝控制東北亞的基地,好的,東林黨袁應泰先來插一杠子,搞得遼東喪亂,然後又是閹黨高第,徹底把遼東局勢搞崩盤。這樣的前提下,清軍才有了入關的可能。不是魏太監拯救了遼東,而是他的人最終毀了遼東僅剩的希望。

明末大起義在天啟朝還沒有總爆發,只是初現端倪。天啟七年, 澄城縣民王二起事,殺死了敲骨吸髓的知縣老爺張斗耀,然後明末大起義才徐徐展開。而這一年,大明朝兩個重要的人掛了,一個是朱由校,還有一個是魏公公。所以,魏公公不存在「打得鬼子(不對,是起義軍)魂飛膽喪」的功績。


科舉制出身的高官肯定能治理好國家的話,建議我國恢復科舉制。我黨領導人農民階級出身不是建立了新中國?

所以不能因為魏忠賢是個公公就肯定他是個渣渣,也不能因為東林黨人是讀書人就肯定他們是國之棟樑。


明朝的千古罪人,當代的「救明稻草」


這麼說吧,魏忠賢那時候國庫有錢不是說明他魏忠賢有能力。

他是以透支大明未來幾年的經濟潛力為代價的

這麼罪大惡極的太監到貴乎居然都是在洗我也是服


就是個尿壺,有需求時用用,有另一種需求時就扔掉,不用了,結果再想用時已經找不到這樣的壺了


簡單說的,他是天啟皇帝的旗子,皇帝可以用他來平衡與文管集團的天平而使自己成為最大的受益人,魏憑著皇帝給予的威權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國家資源,而天啟又可以完美的躲過文官的刀鋒躲在魏公公後邊坐收漁翁之利。並且閹人比文人對於皇帝來說最最好的一點就是忠心,俗話說得好,鐵打的文官流水的皇帝。但是明代閹人的權力只能來源於自己伺候的這個皇帝,一旦皇帝換人或者變心,那麼宦官的權力將立馬被剝奪。所以用好閹人是對於皇帝來說非常重要的一步。

魏公公是個很厲害的人,能力很強,辦事利索到位,從不拖沓,伺候皇帝還伺候的好,皇帝要錢就能搞錢來,領導有麻煩也能給處理了,哪個領導都喜歡。但要說私德,那是差的一塌糊塗,可能是心理變態原因,收拾那幫令皇帝討厭的東林黨,那叫一個心狠手辣,從不留情(楊漣,左光斗等)。貪贓枉法極其囂張,收下一幫乾兒干孫搞得朝堂烏煙瘴氣。但你要說我怎麼看他,單單魏忠賢其實沒什麼可看待的,與劉謹王振等無甚差別,都是皇帝棋子,只是作為一個代言人。換誰上來皆是如此。整個明代閹黨集團都是這種性質,最多就是魏公公辦事能力比其他幾位是要高多了,也就是這樣。


就個人來說,極其厭惡他,閹黨誤國以致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就歷史來說,他是那個時代的推動者,就算沒有他魏忠賢,也會有馬忠賢,李忠賢等等等等。明朝氣數已盡。


明朝的當權太監和唐朝不一樣,唐朝太監有兵權,而且還是禁軍,控制都城問題不大。

明朝的太監基本上就是皇帝的台前傀儡,專門干臟事用的。

所以魏忠賢這貨基本上算是皇帝的半個替身,他的手段怎麼樣完全看皇帝。

就好比嘉靖年間的嚴嵩,基本上是替皇帝背黑鍋的。


李鴻章在賣國協議上簽字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魏忠賢為大明天下 , 東林黨人為儒家天下。 這是他與後來的東林黨人最大的區別。但是大明亡啦,中國的儒家知識分子喪失了最後的尊嚴!一直到了永遠!


比起那些投降了清庭的人,他至少是不希望這個帝國破滅,不論是因為自己的私利還是其他,他無論有多大的權利,他的生死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而那些滿嘴忠君保國的士子,皇帝你動他們一個試試,不噴死你算好了,同樣都貪污,至少魏是希望這個帝國存在下去,而東林的朋友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管他金鑾殿上坐的是誰。


魏忠賢,單論政治水平而言,應該是第一流的,至少當帝國執政官是沒問題的。另一方面,他的權力來源於天啟,所以他只是皇帝推到前台的旗子罷了!很多事不適合皇帝出面,天啟就把魏忠賢推到前台,這是很高明的做法,天啟無需直面朝廷的壓力,即使出大事,也可以把責任都推到魏忠賢身上,然後捨棄掉。


首先,大順軍搜刮出的不是四千萬兩,而是七千萬兩。

其次,彭孫貽在《平寇志》記載:「(大順軍)其所得金,大約侯門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賈十之二,共七千萬兩。宮中久已如洗,懷宗減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銀者盡充軍餉,內帑無數萬之藏。賊淫刑所得,揚言獲之大內,識者恨之。」

談遷《國榷》說:「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勛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

毛奇齡在《後鑒錄》中也說:「(大順軍)進拷索銀七千萬兩,侯家什三,閹人什四,宮眷什二,估商什一。」

不管哪個說法都足以證明,即便是到了閹宦已在崇禎初年被薅了一遍的前提下,他們的財富高於文官都是不爭的事實。你還敢說東林黨貪財好利?


推薦閱讀:

明教教主是張無忌,但為何最終被朱元璋竊取了明朝天下呢?
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代之,試問,如馬皇后沒有去世,可否力挽狂瀾?
下列哪個事件不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

TAG:明朝 | 明朝歷史 | 明末 | 魏忠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