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泯然眾人矣」有什麼看法或者感悟?
或許你曾經天賦異稟或許你曾經桀驁不馴或許你曾經獨樹一幟或許孤傲或許出淤泥而不染或許清高,但是你現在或許對過去你有所改觀,為人處世不一樣,面對大眾你有所感悟
萬人如海一身藏,不是很好嗎?
他人眼中的泯然於眾,和我又有何干?我只是個平凡的且發現自己獨特之出的人
激勵自己不忘初心吧
也可能自己本就是個普通人
不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一下自己我覺得挺好的謝謝大爺點我。
其實,泯然眾人矣是常態。
拿我自己為例:
上小學時,就是我們村裡那幾十個孩子,我成績始終保持在前兩名,老師、同學、同鄉誰見了不誇?
上初中的時候,就不只是村子裡那幾十個孩子了,而是全鄉十幾個村,幾千個孩子聚在一起,這時候我只能保持在前十名。這也很了不起了。
上高中的時候,全縣幾百個村子中出色的孩子聚一起,這時候我就只能保持在前二十名,就這個名次,還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比一本高20分)。
上大學,全國各地的出色學子聚在一起,我成績能保持中等偏上,就可以報送研究生。
大學出來,我進入了央企,和全世界的精英一起工作,沒有被淘汰就算不錯了!!
從我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看出來了,我是不是一步步泯然眾人矣了。
那麼,有沒有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一直考第一名的?肯定有,但是絕對非常稀少,全國範圍內比大熊貓數量都少的多。如果還包括參加工作後在公司還是第一、二名,那全世界範圍內的人數都比大熊貓數量少的多。
拿古代來說,沒有泯然眾人矣,一直在考試中保持第一名的叫做連中九元。
從隋朝科舉誕生,到清朝科舉滅亡,這1300多年裡,真正做到連中三元的人物只有15個,平均一百年出一個,連中九元的人物據記載一千多年只有一個,其它人都可以算泯然眾人矣。
一直都是在眾人之中,無法感受到由上及下的「泯然」。
謝邀。
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里有一句話,「死在床上的都是窩囊廢!」
當你開始考慮養老問題的時候,也就是「泯然眾人」的時候了
想到這個問題的人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嗎?不知道,我很久都沒想起這句話。
人生有如早中晚三時,夕陽時分對自己都沒有了好奇心,失於平淡長於不惑。
小學,我是第一名
初中,我是第一名
高中,我排名越來越後。那時候我就知道,在小範圍里,我可能是牛逼的,放到大範圍里,我特么啥也不是。
人生總有既定的模式,上學、工作、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然後入土為安,而熟人圈內的輿論保障著此模式的正常運轉,於是我們只能順應,從而慢慢忘了來自心底的召喚。
一名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人生軌跡是既定的,小學的某一天神告訴了他可以毀天滅地的咒語,於是他有了力量,他要將咒語告訴所有熟人,傳達來自神的真善美,但所有人都在害怕這種力量,他也怕了,於是漸漸忘卻了神曾經的神跡。人生重頭戲一幕幕開演,他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意氣風發,決心要做出一方事業,於是他做了也成功了又失敗了,他相信自己只擅長將一切搞砸。絕望之際,來自幾十年前的記憶居然清晰的浮現出來,他曾經擁有毀天滅地的力量,他重新振作起來要結束一切苦難,但那句咒語是什麼?他忘了,他想記起來但做不到,最後他決定出家成為一名道士,傳播來自神的真善美,也許還能再換回那句來自神的咒語。
淡定的面對在人,這也是自我的一種肯定和對人性,眾性的深刻認識。
其實開頭就是一個誤會。以為自己是天選之子。
所以泯然眾人才是真正的你。你以為你有千萬種活法,怎麼也不會是現在這種碌碌無為的生活。但你又沒有說胡話不眨眼的能力。這個社會沒有坑蒙拐騙的能力註定失敗。
就想問一個問題做好人難還是做壞人難?!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個本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春秋筆法」還是後來的一些文史著作,常常是以一種「評價」的方式去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殊不知這些東西「存在即合理」,根本不存在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的對錯和是非。
「泯然眾人矣」也是這樣,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或許是人為的結果,但在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一種潛在的選擇。
我認為對"泯然眾人矣"的態度還是取決於自己。
如果你願意溫水煮青蛙,認為這是你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你覺得每天很知足,過得很好,這未嘗不是種好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願意隨波逐流,總是想要異於常人,做出一番大事業,顯然你會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激勵自己。
個人認為這種態度沒什麼好壞之分,生活是自己的,過成什麼樣子自己最清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