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這幾年出現了很多高分恐怖電影?

從溫子仁系列到關燈再到最近的遺傳厄運還有新進9分的月光光,這讓人想起九十年代的科幻片風潮,為什麼這股藝術小爆發選擇了恐怖片題材?


很簡單啊,因為近幾年湧現了一大波以毒舌為首的電影公眾號帶節奏啊。

之前每年也有很多優秀的恐怖片啊,但之前這些恐怖片沒有公眾號來扒啊,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而已。

比如題主提到的溫子仁,他的成名作《電鋸驚魂》都是14年前的事情了。但他真正被非恐怖片愛好者知道,完全是因為前年極度平庸的《招魂2》被各大電影公眾號輪吹了一遍罷了。

至於你所以為的高分,基本都是高開低走而已。也不只是恐怖片會這樣,很多電影都有這個問題。只不過電影營銷號為了吹一波這些電影,只選擇了它在最高分時的截圖。

比如《遺傳厄運》,這可是當初豆瓣第一部衝到9分的恐怖片。但你看看現在降到幾分了?

事實上,今年大部分在年初備受矚目的恐怖片,比如《昆池岩》,《修女》,《溫徹斯特》,《寂靜之地》等,事實證明其實都挺一般的。倒是早期沒被營銷號們瞄上的《噩夢娃娃屋》,反倒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恐怖片。

另外,不要覺得去年有《逃出絕命鎮》,《它》這樣口碑票房都極佳的恐怖片就覺得這幾年是恐怖電影的爆發了,其實從前基本上每年都會出來一兩部爆款恐怖片,只不過從前沒有這些電影公眾號罷了。


先說結論:因為恐怖片投入低、回報高,同時近年來溫子仁創造了一系列高分恐怖片並且收穫爆炸票房,低投入、高回報,同時還能獲得好口碑,何樂而不為,這就導致了近年美國仿古恐怖片風潮。

我們先來看看近年來高分高回報的恐怖片有哪些:

2010——《鬼影實錄2》北美當年票房40名

2011——《鬼影實錄3》《潛伏》 北美當年票房26、59名

2012——《黑衣女人》《鬼影實錄4》《心中的惡魔》 北美當年票房58、59、60名

2013——《潛伏2》《女巫獵人》《鬼玩人》 北美當年票房42、62、64名

2014——《安娜貝爾》 北美當年票房41名

2015——《潛伏3》北美當年票房57名

2016——《招魂2》《屏住呼吸》《關燈後》北美當年票房27、33、45名

2017——《小丑回魂》《逃出絕命鎮》《安娜貝爾2》《忌日快樂》北美當年票房6、16、28、46名

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恐怖片在當年北美票房的排行是呈上升趨勢的,又佔了低成本的便宜,投資方當然會在恐怖片方面多加關注。

順帶一提,《鬼影實錄》這系列的偽紀錄片恐怖片可能大家關注較少,不過這系列可謂票房神話,前三部成本分別為1.5萬、300萬、500萬美元,全球斬獲達5億以上。就拿第三部來說,成本500萬美元,北美票房1.2億,同年上映的綠燈俠成本2億,北美票房6000萬,大家感受一下。

但拍恐怖片這麼賺,為什麼不多投一點?

實際上大家看到的只是表象,美國每年上映的恐怖片成百上千,並且主要以R級血漿cult片為主,大部分是撲街了的,我單在2015年看過能下載的cult恐怖片就不下40部,更別提還有《范海辛》這樣高成本但口碑票房雙掛的。

那麼難道就沒有一種類似於漫威系列電影的票房保險嗎?

重點來了,張嘴吃安利:

提到美國恐怖片,就不得不提到溫子仁,作為恐怖大師,溫子仁出現在觀眾的視野里是2004年,執導《電鋸驚魂》,120萬的成本,狂賺5000萬美元獲獎無數。

《電鋸驚魂》後,溫子仁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大量高分恐怖片中執導或擔任製片,我們來看看:

2004到今年——《電鋸驚魂》系列(1、8執導,其餘參與制片或參與幕後)

2007——《死寂》執導

2011——《潛伏》執導

2013——《招魂》、《潛伏2》執導

2014——《安娜貝爾》製片

2015——《潛伏3》、《惡魔》製片

2016——《關燈後》製片

2017——《潛伏4》製片

2018——《招魂3》、《鬼修女》執導

這裡為了方便我把《速7》、《海王》等非恐怖片剔除掉了。

看到沒有,你從沒體會過的船新感受,部部低成本!部部高口碑!票房嘛,就別要求那麼高了(其實也很好)。

於是乎,溫子仁式的仿古系恐怖片被大量效仿,有《溫徹斯特》這樣全篇陰暗的,有《馬柔本宅秘事》這樣致郁的,新版《小丑回魂》把原版按照溫子仁風格拍一遍,獲得了大成功(不熟悉舊版的請搜索1990版小丑回魂)。總之就是恐怖谷搞起,環境致郁搞起,緩線敘事搞起,你復古我復古大家都復古,一片其樂融融。賺不賺的到高票房且不說,但這麼拍,起碼成本下去了,還能得個高評分。


首先,恐怖片在國內,其實是非常不受待見的一個類型。

原因自然是多樣化的,本身政治上禁止怪力亂神其實就將鬼片一巴掌拍個半死,國內在夾縫中生存的恐怖片也囿於該政策而束手束腳,發展欹斜,這讓人們一提起國產恐怖片,首先想到的就是:精神分裂,軟色情,抄襲等字眼。

另一方面,每年引進國內的恐怖片可以說是極其有限,去年的忌日快樂

今年的湮滅和寂靜之地

都已經算是在不觸碰「鬼」這一核心紅線下最大的妥協了,忌日快樂是關於一個殺人狂的故事,而湮滅和寂靜之地則是打起了科幻,怪獸的旗幟。

要我說,比較像傳統鬼片的引進片,是幾年前引進的一部《靈偶契約》

人偶題材+古宅其實很有鬼片氣質,不過能引進自然意味著種種現象背後有其幕後黑手,豆瓣里第一條評論就是「廣電總局就是最大的劇透。」

正是因為這種「非鬼片」的恐怖片,讓很多吃瓜群眾對於什麼是真正有鬼的恐怖片並沒有一種很深刻的概念。

不過感謝這些年各種推薦影片的微博公眾號,關注電影的人自然能知道一些優秀的外國恐怖片。

於是問題就來了。

恐怖片,是否在電影院看究竟會有多大的差別?

我覺得,天差地別。

當初看《小丑回魂》之時,看的是imax2D,雖然我膽子不小,也饒是被音效和恐怖的鏡頭嚇了幾跳,在影院看的《安娜貝爾2》和《鬼故事》也是同理。

然而,在電腦上看了招魂2,就完全沒有恐怖的感覺了,也許是因為是在一個明媚的下午看的招魂2,也許是因為躺在床上鑽進被窩裡,燈光也打得很亮的緣故,因此,毫無感覺。

其實,這就是國內不待見國外恐怖片的原因了,一是我們沒有恐怖片的土壤,二是我們沒有看恐怖片最好的環境。

讓我們來看一個評分變化的對比吧。

第一幅圖是遺傳厄運最早的評分,那個時候評分的人基本是在電影節上看了此片的觀眾。其實直到我七月份在電影上映之後看的時候,豆瓣的評分依舊接近九分。

而出了資源以後,再讓我們看看評分

究竟是最早打分那些人太過文藝呢?還是另有原因呢?我想,我上面說的兩個原因大概能解釋一二。

國外是一直就有很好的恐怖片土壤的,也一直有恐怖片的佳作,從上個世紀先鋒前衛的魔女嘉莉(1976)

到很多當代恐怖片(尤其有關宗教的)的鼻祖之作驅魔人(1973)

當然不能忘記大名鼎鼎的閃靈

而21世紀後,其實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比如05年討論宗教與科學的驅魔

09年的老蘿莉《孤兒怨》

自然還有以溫子仁開始的一系列「復古類恐怖片」,國外從來都不缺乏各種類型的恐怖片。

下面可能有些跑題,不過我還是想說一下恐怖片的藝術性,因為我個人把恐怖片分了幾個類型,而招魂系列絕對不算是恐怖片中文藝的系列,要我說,招魂系列是恐怖片中的爆米花。

這並不是貶低這個系列,事實上,我還挺喜歡招魂系列的,招魂1是我的鬼片啟蒙。而說它爆米花,是因為從安娜貝爾2開始,這個系列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同質化傾向,一座老宅,一夥帶著孩子的家人,再加上一段背景故事,有時候會加上一些牧師或是警察,捉鬼人,就構成了這個電影的框架,不難看出,這種構架在溫子仁早前的《潛伏》系列裡面就有所運用,在他自己的兩部招魂中愈發成熟,而在安娜貝爾2中,開場通過長鏡頭介紹房間結構的手法那樣熟練(招魂1,2開頭都有長鏡頭介紹家庭關係和房間結構),這種工業化的氣息讓我不得不把這類電影歸為恐怖片中的爆米花。

而真正有藝術氣質的恐怖片,今年的遺傳厄運算一個,我覺得它大量運用了「不詳」的神秘主義帶給人毛骨悚然的感受。

其實關於神秘主義,前幾年的一部《女巫》,在我看來也非常不錯。

它比起遺傳厄運,更含蓄,也更少有恐怖的鏡頭,卻依舊在結尾給人以神秘,驚慌的觀感。

而另一部很有特色的《它在身後》,以一種高概念設定,營造了一種終日驚慌的氛圍。

前幾年也火過一陣子的《無名女屍》也很有意思,屍體其實沒動,害死人的是內心的恐懼。

所以,這裡正式回答問題。

首先,這幾年有不少優秀的作品么?

是的,不過注意,有的是優秀,不過也只限於優秀,各種微博公眾號動不動就吹一部恐怖片也是頗不要臉(比如網紅恐怖片昆池岩)。

然後,為什麼這幾年的優秀作品多了起來呢?

優秀的作品一直都有,這幾年多一方面是隨著網路的發展,更多人開始關注恐怖片,另一方面,以溫子仁代表的新線,還有blumhouse也確實發現了恐怖片有著投資小,收益高的特點,因而投資了不少恐怖片。

而且,近來確實有對於更多類型恐怖片的探索,除去題主提到的和我前文列述的一些非常規影片外,非典型的恐怖片其實已經越發成為主流。去年的《母親!》試圖通過海量隱喻去構思故事,卻意外侵犯到很多觀眾導致口碑奇差。

不知道今年的新版陰風陣陣是否會步其後塵。

而和新版月光光心慌慌同樣屬於殺人魔系列的《人皮臉》(德州電鋸殺人狂前傳)則在去年撲到五體投地。

同樣撲街的《真心話大冒險》,《溫徹斯特》等就更不必說了。

總之,恐怖片近些年因為其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而被各大廠商視為搖錢樹努力發掘其價值,一些精品透過各種渠道為我們所知,所以我們會覺得這幾年恐怖片有了一個爆發(事實上也是這樣),當然這是好事,更多的人關注恐怖片也許能使得我們逐漸有恐怖片的土壤,能讓國內對恐怖片的評分更加公允(恐怖片非常難以得到高評分),雖然在國內的環境之下,道阻且長。


什麼叫這幾年啊?美國恐怖片一直是非常主流的一個市場,假設同時期上映的10多部各個電影里,恐怖/驚悚/噁心類電影至少有一兩部。

這麼大的市場里,每年出現一兩部優秀的恐怖電影(IMDB 8分左右的水平),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本來電影院的效果就特別適合恐怖片,再加上無聊的美國人喜歡尋求感官刺激,恐怖片在美國電影市場里有一批非常死忠的觀影者(比如我)。

實際上美國恐怖電影,跟美國電影市場上絕大部分的爆米花電影、動作科幻電影、生活搞笑電影一樣,80%以上都是爛片,每年精品不過幾部,只不過因為中國人沒辦法在電影院接觸到太多的恐怖片,在家用電腦看又沒有意義,所以中國觀眾對這塊市場選擇性忽視了而已。


截止 9 月 28 日,在 *Metacritic 上的 2018 年公映的恐怖(Horror)類型的電影,分數線設置 75 分為高分。同時對比截止 9 月 28 日在豆瓣影庫搜索出來的中國內地影迷的評分(同樣以 7.5 分設置為高分線)。

*不了解 Metacritic 評分機制的可以維基一下。

排序 電影 Metacritic (豆瓣)

  1. Hereditary 遺傳厄運 87 (7.1)
  2. Mandy 曼蒂 82 (5.4)
  3. A Quiet Place 寂靜之地 82 (6.3)
  4. Revenge 復仇 81 (5.9)
  5. The Endless 無盡 80 (6.8)
  6. Annihilation 湮滅 79 (7.2)
  7. Suspiria 陰風陣陣 78 (8.1)

在 2018 年七十幾部公映的恐怖類型電影中,僅有 7 部電影過了高分線,比例不到 10%。

其中 A Quiet Place 寂靜之地 Annihilation 湮滅 有在中國內地影院公映。可以看到國外媒體影評的高分恐怖類型電影在中國內地影迷的大眾評價下並不高分。(僅有一部還未公映的 Suspiria 陰風陣陣在小數量的評分下過了分數線)

題主問題所指的溫子仁系列,遺傳厄運及月光光三個例子的恐怖電影,在市場及藝術層面是有很大劃分的。溫子仁屬於成功的恐怖類型商業電影,過往的恐怖電影都能在美國的萬聖節檔期獲取大量票房,其市場的活躍度甚至將該類型的恐怖電影延伸到了「恐怖系漫威宇宙」的計劃,可惜今年的招魂番外篇電影 The Nun 修女 反應較差。溫子仁有非常豐富的商業電影經驗,很清晰地知道觀眾對恐怖電影的觀感,過去的 The Conjuring 招魂系列都有不錯的評價,但也不是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

但今年的黑馬 Hereditary 遺傳厄運 並不是以商業電影進入觀眾的視野,這是在 A24 電影發行商的支持下這類獨立導演有機會施展才華,不需要通過一些迂腐的傳統行業渠道或規矩進入電影行業。這部電影是導演 Ari Aster 的熒幕處女作,他此前僅有短片電影作品和編劇工作,在業界內更是默默無聞,但所幸有伯樂知馬,能夠發掘獨立創作者的才華,使其能在更大的平台一展拳腳。對於一個毫無行業經驗(根據之前所看的專訪文章)的導演,能夠創作出這樣一部足以在恐怖類型電影立下里程碑的作品,非常難得可貴。所以專業影評紛紛覺得今年這一部電影開創了恐怖電影的新路線,而作為先驅者往往能獲得高分的讚譽。導演本人對這部劇本積攢已久,從學生時期就一直想要拍出切身體驗的美國中部異教徒題材故事。所以這電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票房,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導演本人長久以來的創作意願。只是剛好在今年以接近 90 分的高分進入到大眾視野,讓觀眾對恐怖電影產生了新的觀念,也讓題主產生了為什麼近幾年美國恐怖電影高分的疑惑。

Halloween 月光光心慌慌 影評分數不一(Metacritic 是 66 分)而且還未上映,這裡不予評論

所以我認為並沒有什麼潮流趨勢影響電影創作人去選擇恐怖題材。

獨立電影創作人他們明確知道想要製作什麼題材,並不會追逐潮流,更不會迎合觀眾的大眾口味。而商業電影創作人他們知道觀眾喜歡看什麼,也知道專業影評不喜歡看什麼。

高分的電影不會選擇類型。

去年的 Call Me by Your Name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的導演 Luca Guadagnino 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也選擇了改編這一部經典恐怖題材的故事。無獨有偶,選擇恐怖題材並不會成為一個流行或者風潮,好的電影也永遠不會因為潮流影響下脫穎而出。

回答題主的問題,沒有所謂的「藝術小爆發」選擇恐怖題材。

  • 藝術小爆發是什麼東西?能否定義一下具體的例子?真的有這種東西存在嗎?


推薦閱讀:

《天佑鮑比》(Prayers for Bobby) 是2009年的一部電視電影,2009年1月 在Lifetime電視網路上首次播映。
為什麼我們會被電影感動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
好萊塢9大硬漢,身材威猛、肌肉強勁的暴力男神,你最Love誰
【拉片會】《水形物語》|解析唯美愛情故事的視聽語言

TAG:美國電影 | 恐怖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