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性究竟更傾向與惡還是善?

沒讀過書的人在社會上越挫越勇更像一匹狼。

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像一條小狗。


題主想表達的可能是,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那些人,身上具有的原始人性更強,他們不恪守善,卻在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

那些接受了道德教育的學生,反而處處碰壁。

即,善似乎是違背人性又不利於實踐的。

首先槽一波我們思想道德教育這一塊做的多差。我不是說教育灌輸給我們的東西不夠高大上,而是說它太高大上了,以至於假大空。

在這種教育下,相信「人不應該撒謊」的學生,往往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人不應該撒謊」,更不知道人不撒謊是為了什麼,什麼情況下撒謊是可以容忍的。

他們擁有的不是道德,不是善,是教條。是教條讓他們變成了狗。

而理性的、充滿思辨的道德準則,不是經歷一兩場挫折就會幻滅的。它會理解社會,自我修正。

真正的善的門檻可是很高的啊。


減劫的時候,人心普遍趨惡;增劫的時候,人心普遍趨善。長養善根則趨善;造作惡業則趨惡。親近善友則容易趨善,親近惡友則容易趨惡。佛菩薩住世則引導眾生趨善,無三寶住世則眾生失去眼目,容易和惡相應。發善願則促使趨善,發惡願則趣向惡法……


善惡是人的主觀判斷,實際上善客觀來說代表人的群體性,惡代表人的個體性。


·

·

!【蕭子曰】人性更傾向於:怕惡欺善!

·

·


首先,在生物學上,我們的感覺感受都是由身體分泌的物質調節和產生的,餓了疼了開心了,都有各自的激素來作用。

其次,若摒棄一切條條框框和社會價值,單純去考慮擺在一個人面前的兩個選擇,他總是會選讓自己最能得到滿足的那個選項,這也是因為做這件事,會分泌更多的讓他滿足的激素。

再次,在社會學上,由於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是千差萬別。

舉一個例子,吃蛋糕。一個要減肥的人對吃蛋糕這件事多多少少都會有抵觸心理,吃蛋糕對他們來說地位很低,不光無法帶來令他滿足的感覺,還會增加他們的負罪感。而另一方面,一個吃貨、或一個單純愛吃蛋糕的人,對待吃蛋糕這件事的態度就截然不同。

最後,回歸到這個問題上,擺在一個人面前有兩件事A和B,A是善事,B是惡事。一個人會怎麼選擇?我想他不會單純的因為善就去做,也不會因為惡就去做,他只會選擇最令自己滿足的那一件事,也就是這件事的讓他的身體分泌出更令他滿足的物質,他就會更傾向這件事,這是他最原始的衝動,這才是人性。

另外對這個答案進行幾點補充:

1.善與惡的定義在此不贅述,本身就是社會標籤,定義可能隨時代而變化,並且每個人對善惡的定義還不一定相同。

2.在我自己看來,善和惡這個問題更像一個偽命題,它自有引發人們思考的傾向,但我更認為人性終究還是傾向於骨子裡最本源的東西,也就是慾望。身體分泌的物質給人帶來快樂的感覺,拿這件事就構成了慾望。慾望是善,人則向善,慾望是惡,人則向惡。

3.有人問過我:扶老奶奶過馬路和把這個老奶奶搶劫一通,我會怎麼選,並想以此來證明他非善即惡的結論,我自己認為這太膚淺,很多人現在之所以扶老奶奶過馬路,是因為這是十幾年、幾十年的教育結果,並不一定是內心自發的衝動。這探究不到人性的層面。


永遠不要試圖驗證人性,人心向善很重要,善惡在於你如何激發他。


你這裡的人性應該是指其社會性,,所以善惡取決於社會環境


人畢竟也是動物之一,接受不到足夠開化的自然更偏向於惡。


取決於它,本質的定義,與人性無關


偽命題,我能想到的,應該很少有人打心眼裡覺得自己是惡人。有人覺得從狼嘴裡救出小羊是大善。也有人覺得,適者生存,尊重大自然才是大善。每個人判斷善惡的標準不一樣,一味的判斷善惡,覺得這裡邊多少帶著萬物之靈的傲慢和偏見。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不存在。


人性沒有善惡之分。但是人類一切的原始舉動,都可以從基因的傳承上,找到答案。當然。這個觀點,當然來自於,自私的基因


推薦閱讀:

人本來就是自私的,為何還被要求善待他人。?
一個老實善良的人,在這個社會有出路么?
友誼是建立在利益上的嗎?
作為90後的你,現在過的幸福嗎?
雖然知道人性是自私的,可還是忍不住抱有希望,結果卻狠狠打了自己臉?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