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現在的音樂圈?
音樂圈早就死了,死在很久之前。
當年唱片工業興盛的時候,製作音樂的流程只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他們做出的音樂質量上乘,歌迷唯有在他們提供的音樂的挑選自己的喜歡的一類,而CD和卡帶是僅有幾個物質載體,那是真正的音樂時代。
但誰能知道,千禧年之後沒多久,互聯網的崛起,給大眾撕開了一個口子,導致唱片工業徹底崩盤。「網路歌曲」開始席捲而來,首當其衝的是彩鈴,然後是mp3等載體。但緊下來就是唱片工業的黑暗十年。部分銷售唱片的音像店陸續開始關門,因為沒有人買唱片了,他們只能另謀出路。
資本將眼光投向了新市場,音樂在大眾眼中開始變得娛樂化。大眾的眼光變了,人們更希望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於是他們不再重視起音樂,就連最重要的頒獎都沒人看了。
在華語音樂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獎項,比如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中國金唱片獎、CCTV音樂盛典等等很多獎項,但到現在這些獎項要麼已經消失,要不毫無任何影響力。唯一留下就是台灣的金曲獎,在曾經台灣樂壇大師輩出的年代,金曲獎一度是華語樂壇的風向標。可到現在對於樂迷而言知道一下結果就好了,用不著守著電腦等現場。因為這麼多年下來,這些頒獎禮依舊還是明星的堆砌,頒獎現場的表演環境也和平時接個商演沒什麼區別,粉絲直接失去了興趣。
在中國的音樂圈,人們只顧華麗的包裝包裝下的宣傳效果,並不注重關注音樂本身。這一切在這個音樂不受重視的國家,已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經年累月以後,人們都想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什麼東西火,他們反而就去看什麼。音樂圈,在我眼中變成了娛樂圈。
把時間往前推十年,那時候一首好歌是能走進大街小巷,所有店都喜歡放,哪怕全世界都單曲循環這首歌我也不會膩的,讓我聽著聽著願意去學著唱的
那時候周杰倫,林俊傑、陳奕迅、張學友一大批我喜歡的歌手帶著他們的作品走進我的世界,我當時喜歡張學友的歌喜歡到不行,但我甚至不知道張學友什麼時候染的頭髮,我先知道了他的歌,再知道他的人
現在的音樂圈,說實話,都是公司包裝出來的虛擬偶像罷了,你讓流量歌手們半年不爆個微博熱點試試,涼得連他媽咪都不認識他了。當年我們評價一個歌手,會說他某首歌唱的不錯,現在評價一個「歌手」,最常見的就是「啊哥哥好帥,他唱歌的樣子好深情,他的眼神啊我死了」。我真是fo了,這特么不應該是拿來評價演員的么。
細數現在火的新生代流量歌手,反正我一首歌都記不住,某電王裝逼過度讓我懷疑他是不是五音不全找不到調才只能唱rap,其他歸國三子我真不知道他們有啥作品,某蔡絕大多數的歌都是英文你說你不會寫中文歌你來中國幹啥呢大姐,三小隻抄襲了太多歌還裝白蓮花甩鍋公司實屬弟中弟,薛老闆沒啥好說的已經涼了,唉,難受啊老鐵
當然現在好歌手還是零星有幾個的,毛不易、華晨宇我覺得不錯 但這鍋湯老鼠屎太多,還有資本的臭腳在裡面攪和,讓人難以接受
觀念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之前看過一篇關於網路小說現狀的文章。
和網路小說類似,如今的互聯網音樂是人們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報,魚龍混雜的現象自然不可避免。
網路小說也處於類似的境地,追求數量,過於俗套,缺乏深刻的創作底蘊和內涵,所謂的爽文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這樣的產品也是時代的產物,正如金庸的小說也曾被批為低俗,無營養的武俠小說,被很多家長拒之門外,但金老的小說如今的生命力和地位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只能說我們處在一個轉型的階段,互聯網帶來的改變太多,從量變到質變需要過程,我們仍有希望遇到下一個黃家駒或是周杰倫,藝術的發展性不像科學史那樣連續上升,自然也沒有過於批判的必要,但是抄襲裁縫這樣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需要辯證看待,一棍子打死再好不過。
就我個人而已對如今的華語音樂興趣不大,清一色的網紅歌曲打動不了我,我喜歡的歌,應該可以讓我在深夜裡聽好恍然若失,一首能讓人在深夜裡單曲循環的歌才是能打動人的歌。
外國女歌手我最喜歡的有兩位:
Birdy
Skylar Grey
第一位聲音很空靈,早期的作品很時候在深夜裡聽,第二位嗓音略有沙啞,真的很迷人。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華語歌手還是比較喜歡上一輩的,雖然我是個00後但聽歌品味還在二十世紀
黃家駒 陳奕迅 劉德華 周杰倫 林俊傑
排名無關先後,想到的快慢不一樣,反正我的聽歌品味和我的同學們隔了幾十年
※說楊洋油膩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厭倦什麼?
※相親節目上女嘉賓當場跪地告白另一個女嘉賓……還有這種操作?!
※唉 我的一天。
※娛樂圈裡的祖孫戀
※秦周懿:非典型追星族 真坤音男團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