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總是胡思亂想,如何控制自己的思考?

有時候腦袋總是會胡思亂想,想一些產生不了意義的事,我總是心裡狠狠的說不要想了,但就是控制不了。

比如我早上應該想今天要做什麼事,但卻腦子會跑偏,

比如有些事想起來會悲傷,不應該去想,但腦子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想。

請問,要怎麼控制自己的思考,讓自己只想某些重要的事。


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我就在和自己的胡思亂想作鬥爭

但最終在大學的時候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那以後我變得非常專註淡定,不會被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所擾,能夠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該幹嘛幹嘛

先說結論:

1、想法無法控制,只能引導

我自認為意志力還不錯

以前我無數次試圖去遏制想法,讓自己不要想這個不要想那個

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2、控制想法,讓自己不去胡思亂想,從一開始就錯了

3、大腦看上去很頑固,其實只要會洗腦,就會讓大腦變得無比脆弱

4、逃避是沒用的,你越想逃避,那些想法就會追得越緊

學會直面你內心身處的恐懼

只要面對的次數足夠多,習慣了,就可以鍛鍊出一顆淡定強大的內心

5、再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的事情

都敵不過「習慣就好」四個字

————————————————————

喜歡這種事情

就算你堵住嘴巴

也會從眼睛裡面出來的

同理,想法也是擋不住的,堵不如疏

要學會給自己洗腦

一定要相信

謊言千遍即成真理

再扯淡的觀點和看法

只要洗腦的遍數足夠多

你就會慢慢地為它尋找合理性,為它洗地

最後成為它忠誠的信徒

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洗:

1、心想事成?我成nmlgb

大家都有理性的,功利地考慮問題的一面

那請你想想

這麼胡思亂想有用嗎?

答案肯定是沒用

一定要在內心深處放棄「心想事成」的任何一點可能性,早點想明白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沒有什麼萬一,就是不可能,別做夢了

心想不可能事成

多少人想考北大清華啊,想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多少人想發財啊,很少有人不想吧

那既然大家都想得到這個得到那個

憑什麼輪到你想就能得到呢?你算老幾啊?

2、關我屁事

誰誰誰結婚了/死了/發財了/考北大清華年級第一了

他媽的關我屁事啊

聽說誰誰誰怎麼怎麼樣了,你怎麼看?

我看nmlgb啊,他全家死了都跟我沒有關係啊

他怎麼樣了我能撈到一點好處嗎?

我看了之後對現狀能有一點改變嗎?

不能我看個屁呀,我自己窮得一逼,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沒做完我還去關心人家啊?我有病啊?

關我屁事大法非常牛逼

想通了之後能迅速隔離掉那些本就和你的人生毫無關係的垃圾人和垃圾事

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3、現在我能改變它嗎?你能改變它嗎?

很多人喜歡指點江山,抱怨這個討厭那個,總覺得自己能改變什麼

但我想問

你算老幾啊?你在這抱怨有什麼用啊?

你抱怨的、憎恨的這些東西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和運行規律

不到一定階段他是不會改變的

不在正確的時間段里,你就算把自己的命搭上也不會換來一絲一毫的變化

你現在能改變他嗎?給你十年估計都不行吧

那就別想了,累不累啊

最好早點放棄,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很多人只是淺嘗輒止,洗腦程度不夠,所以才會被反覆困擾

所以你要做的是

在每次開始胡思亂想的時候

就用這些東西去說服自己,反覆論證不該這麼想的可能性

一開始可能看不到什麼效果,很快又開始想這想那

但只要習慣每次都去說服自己,給自己洗腦

久而久之你就會慢慢安靜下來

一開始你的思想鬥爭會很激烈

但久而久之,你就能很快進入狀態

讓自己沉下來,安靜下來

要是在這一過程中遇到一些事情,能夠強化你的認識

那就會讓洗腦的過程變得更快

————————————————————

學會直面自己內心深處最深處的恐懼也是一回事

萬事萬物都敵不過「習慣就好」四個字

曾經我覺得自己有密集恐懼症,完全受不了那種圖片

曾經我膽子特別小,會被恐怖片里的情節嚇到不敢去上廁所

曾經我特別迷信星座,會對照每周每月運勢指導自己的行動,生怕不照著來就會招致厄運

但在我隔段時間就看一次那種超噁心的圖片後,我慢慢習慣了那種感覺,漸漸覺得也沒什麼了

在我會把我最害怕的那部恐怖片里最恐怖的情節反覆看上好幾遍後,我就會覺得有點搞笑,會吐槽演員的迫真演技

在我連續幾次不按照運勢指示發現也沒什麼事情之後,我就把星座之類的東西當成了笑話

是的,其實什麼都敵不過「習慣就好」

習慣了,看多了,也就覺得沒什麼了

那些長期以來一直縈繞在你心頭的恐懼,也就會慢慢消散了

文章隨意轉,作者註明「知乎」、「幻夜夢嶼」字樣即可~

幻夜夢嶼:(打穿新高考)我的搶分小圈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很多人認為胡思亂想不好。恨不得它從自己的世界徹底消除。希望自己思的、想的都是有用的。

這差不多是一個集體無意識的錯誤認知。

先告訴你一個結論:你能夠胡思亂想,起碼證明,你還是一個正常人。

思和想,本就是大腦活著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而你所謂的「胡」「亂」,只是你自己形成的一個主觀判斷。大腦本身不會認為它的思、想有什麼好或者不好。

它只是按照生理系統的指令,不悲不喜,不愛不憎地執行著活著的命令。

假如有一天你的大腦可以立刻停止思、想,後果你自己去想。

其實,對於大腦來說,毫無目的,自然而然地進行著胡思亂想的狀態,才是大腦的常態。

進行有序、深度的思考,反而才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無序,才是一種自然規律。

你去觀察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有什麼東西,會像人類社會一樣,各種規則,各種標準,各種秩序?

沒有的。

大腦也屬於自然的一部分,同樣也遵循這個規律——自然而然地隨機思考是常態。所謂散亂,只是人相對於無序狀態給這種「散亂」的客觀規律貼上的主觀標籤而已。

所以,所謂的秩序,都是人類世界刻意為之的結果。

你說,我們既然有能力刻意讓散亂變有序,但是,為什麼不能徹底把胡亂思考,變成純粹的有序思考呢?

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要讓事物從無序狀態變成絕對的有序狀態,需要的成本巨大到不可實現。

你觀察一下我們身處的這個有序的人類社會就知道,即便有各種法律、秩序、規則,道德標準,但是,這個社會自古以來,達到過絕對有序的狀態了嗎?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不會有。人再牛,也對抗不過大自然本能保持無序、散亂的底層客觀規律。

所以,再牛的王朝都有覆滅的時候,再有秩序的城市,也有變成廢墟的時候。

同樣,再牛的大腦,也有懶於有序思考,走向無序思考的時候。

你要時時刻刻都保持深度、有序的思考,就等於說你必須時時刻刻付出心血、能量、精力去控制、對抗大自然的這種無序、散亂的狀態。

這成本,太高,太累,即我們常說的,這太燒腦了啊。所以,長期下去本身就不可持續,違背自然規律。

知道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覺得胡思亂想是個大問題了嗎?

顯然不是。相反,它是一種自然休息狀態。

所以,當你不需要進行有序思考時,你就隨它怎麼思、怎麼想吧。

它就相當於一匹馬。

需要的時候,你可以讓它按既定方向奔跑,不需要的時候,關它在圈裡,你不用看它,不用守它,它愛幹啥就幹啥就好了。你不是很輕鬆嗎?

接下來解決另外一個問題:本來正想著正事兒,需要好好進行有序思考呢,結果,想著想著就偏題了。胡思了半天,才醒悟過來,我剛才不是想著正事兒嗎,怎麼跳到這裡來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你沒有刻意訓練過。

就相當於這匹思考之馬,還是一匹野馬,你拉過來,都沒有給它上根韁繩,套個馬嚼子;也沒有拿上馬鞭好好訓練訓練它,就直接往它身上騎。

它不在那裡亂蹦亂跑才怪。自然就達不到你思考之目的地了。

所以,要想有序、深度思考,你得找到你的馬韁繩和馬嚼子。 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常說的思考套路,思考模式,思維方式之類的東西。

每個能夠深度思考的人,他一定是有一套他自己的思考套路模板的。

並且他對這個套路模板非常熟練。

於是,每遇到要思考問題時,就把它們調出來,按照有序的套路模板走下去。大腦的思、想,自然就變得有序了。

這需要你刻意去訓練。

當然,這條訓練之路,並不會非常愉快。

就像馴馬師,不被馬踢上幾腿,咬上幾口,摔過幾跤,都別想把這匹馬給馴服。

但是,一旦熬過這些痛苦、障礙,馴服了它,你讓它往東,它就絕不往西。

思考這匹馬的馴服,道理一樣。都是要經過一個艱辛的訓練過程才會有結果的。

具體怎麼訓練思考力呢?

多閱讀深度思考類書籍,提煉出自己的思考模式,隨時隨地,刻意在生活問題中使用、駕馭它們。

這樣的練習做多了,自然就有了有序思考力了。

關於深度思考的書籍,我整理了很多。有需要的可以見尾部信息。

對您有用,請先點個贊再收藏啊,謝謝!

——————————————————————————————

ps:公眾號「劍明專欄」(jianming-zl)後台回複數字「100」領取個人成長進化的四大標配資料:

資料一:「45部學霸級高效學習方法、技術書籍資料精選」

讓你全面偷窺學霸、學神們高效學習的秘密和手段,讓你獲得讓人羨慕嫉妒的學習效率!

資料二:「80部深度思考類暢銷書籍精選集合」

電影《教父》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想成為那個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怎麼能拒絕這份有深度的資料集合呢?

資料三:「30部寫作必讀書籍及10萬+標題錦集」

如果你有一生才華卻不得施展,那麼你差的就是這份寫作套餐了。自媒體的時代,寫作能力,應該成為才華之人的標配!

資料四:「1200個成功絕妙的金點子商業營銷案例」

相信我,這些案例,會把你的腦子砸出很多個洞來。不管從事任何職業,我覺得只有通過對經典的商業案例的深度研究,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理論變現,把腦子真正變得聰明且接地氣。

那麼辛苦的收集精選整理,點個贊再取領資料吧!


將思想視作頭腦中發生的事件的一個辦法就是將其視為聲音。一般來說,聲音都是存在於外部的世界之中。它們只是來來去去,我們無須為大部分聲音負責。此外,當我們傾聽聲音的時候,聲音有遠有近,所以我們會覺得心裡很敞亮。但是我們對待思想的態度卻完全不同。因為我們太過在意它們,認為自己要為它們負責。我們不會讓它們只做簡單的停留,我們會因為它們而變得緊張兮兮。以同樣的方式傾聽你的想法,就像你聽聲音時一樣,這樣可以幫助你不那麼在意自己的想法,不去過於關注它們,少一些被動性的反應,從而培育出一個更為平和的視角。


以一個仁慈和憐憫的態度對待思想,這是培養一個更為平和的視角,以及讓思想來去自由的關鍵因素。例如,如果你注意到這些尋求認可的想法,你可能會笑著對這些熟悉的想法說:「哦,你們又來了……」仁慈可以促使你從一場原本非常痛苦的掙扎中解放出來。


正式練習:聲音和思想的念力


為這次靜坐冥想留出大約 20 分鐘的時間。找一個私密的地方坐下來,保證自己不會受到打擾。可以坐在地板的墊子上,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無論採取哪種姿勢,都要保證你這樣坐最踏實、最舒適、最警醒和最體面。你可以閉上雙眼,或者睜著眼睛,這都無所謂。如果你一直睜著眼睛,將你的視線輕柔地停駐在某個地方。


「試著給自己定這樣的任務:不要去想一頭北極熊,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頭北極熊。」

——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記的夏天印象》

你有沒有過壓抑自己心中所想的時刻?

可能是不希望自己陷入抑鬱或焦慮的情緒,不斷告訴自己「不要再這樣消沉了」;可能是痴迷於某個人,忍著不要給對方發消息,時間全花在了輸入和刪除上;還可能是定下了又一個節食計劃,晚上拚命克制自己不要吃夜宵,遠離冰箱八百米。

壓抑(Suppression),是指人有意識地讓自己不要再去想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

習慣壓抑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的人,還可能會:

  • 避開那些可能會讓你想起它地點、人、事、物
  • 避免跟人討論相關話題
  • 一旦快要想到它,就想盡辦法轉移注意力
  • 讓自己喝醉,或是沉迷於某些替代物,來麻痹自己

這一心理過程,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有一定關聯,因為強迫症患者會不斷嘗試去趕走腦海中那些不想要的、入侵式的念頭。

那麼,壓抑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到底能不能把它們從腦子裡趕走呢?

很遺憾

研究表明:不能

早在1987年,Daniel Wegner教授及同事進行了著名的「白熊實驗」。實驗結果印證了開篇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話:當告訴人們「不要想一頭白色的熊」的時候,人們反而更經常想到一頭白色的熊。

Wegner等人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諷刺進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你越是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是可能冒出來。

這就意味著,一旦我們壓抑某個不想要的念頭,就會進入有不想要的念頭—&>壓抑—&>念頭揮之不去—&>更大力壓抑—&>念頭更加揮之不去的惡性循環。

本來想讓事情好起來

結果好像更糟了

壓抑的危害,不僅僅在於這樣的惡性循環。

就像大多數減肥的人體重都會反彈一樣,壓抑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即使一時做到了,過一段時間也會「反彈」,還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行為會「反彈」

滿腦子都是北極熊,對我們的生活大概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壓抑的後果不只是這麼簡單:我們壓抑的念頭或情緒,最終會體現在行為上。

Erskine和Georgiou的一項研究指出,讓人們壓抑吃巧克力的念頭,不僅會讓他們更想吃巧克力,還會導致他們真的吃更多的巧克力。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節食總是失敗……

這些研究者進一步做了個關於戒煙的實驗。結果發現,一開始人們壓抑自己想抽煙的念頭時,每天抽的煙確實變少了。但是,一旦不再壓抑這個念頭,這些人會比原來抽更多的香煙。

我們壓抑的念頭,最後都會無聲無息地以行動表露出來。

  • 影響身心健康

研究表明,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會嚴重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包括但不限於:

  • 長期壓抑悲傷的情緒和哭泣的衝動,會提高患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哮喘;
  • 長期壓抑親近他人的傾向,與消化系統疾病相關,例如胃潰瘍;
  • 長期壓抑憤怒,或和人爭鬥的衝動,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和冠心病;
  • 驚恐發作;抑鬱和焦慮發作
  • 藥物濫用;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曾說: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壓抑?

我們為什麼會壓抑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呢?好好地表達出來不可以嗎?

1. 「內斂」的東方文化

相比起歐美地區的人們,東方人更加委婉,更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而不是直接表達出來。

另外,包括亞洲文化在內的許多文化認為,壓抑內心的想法和情緒,是自控力強的表現,對於男性而言尤其如此,不然會顯得「不夠男人」。

相反,情緒的流露,或任由一些想法充斥在腦海里,或是體現在行為上,會被一些文化認為是「弱者」的表現。

沒人願意被當成弱者。所以,壓抑不知不覺地就成了習慣。

2. 被羞恥感所驅使

無論是研究中的情境,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我們壓抑的那些想法或情緒,大多是負面的、被我們自身或他人認為「不應該有」的。

例如:抽煙、喝酒、甜食、性愛、抑鬱、焦慮、憤怒、想哭、想打人……等等。(就像很少人會說自己壓抑過想要學習的念頭……)

很多抑鬱症患者跟我們說,他們有時背負著家人想讓自己好起來的期望,或是看著別人都很開心,只有自己很抑鬱的時候,就會很自責,對自己的抑鬱情緒感到羞恥,為此拚命壓抑自己的抑鬱,最終卻變得更嚴重了。

上述的那些想法和情緒,除了會引發我們的羞恥心,還可能有恐懼感,讓我們產生「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應激反應,希望它們從來沒有存在過。

與物質世界中的威脅不同的是,想法和情緒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無論是「戰鬥」還是「逃跑」,結果都是去有意識地壓抑它們,告訴自己「不要再想」。

不再跟自己對抗

壓抑想法或情緒,目的原本是為了擺脫它們,結果卻想得更多,自縛手腳。

那麼,有什麼辦法既可以減少那些不想要的想法或情緒,又不會讓我們陷入壓抑的惡性循環呢?

1. 認真專註地想點別的

Wegner和他的同事在某一個實驗中,讓那些原本在想白色北極熊的被試換換腦子,去想一輛紅色的大眾汽車。後來那些被試就不想白色的熊了。

所以,下次再擔心吃夜宵會胖的時候,不妨試試開黑一盤王者榮耀。

2. 認真專註地想這個念頭

在很久之前,弗洛伊德就提出過,當人們有一些不願回想的創傷經歷與情緒時,試著傾訴和表達出來,能夠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

後來的一些臨床研究也指出,無論是創傷經歷、成癮、焦慮、抑鬱、過度擔心,還是恐懼症和強迫症,當人們有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時,不去壓抑而是專註去想,反而會有助於減輕癥狀。

但同時,Wegner等研究者也提到,這一過程或許會十分痛苦。嘗試時最好選擇安全的環境,例如諮詢關係中,或是在信任的人的陪同下。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儘可能地記下來。

開一個微博小號,或者用便簽,什麼都好,專門騰空用來放置思想碎片,這裡所有言語存在的意義只是存在本身。就當掏了一個無底樹洞,所有思想碎片都可一股腦兒地塞進去。

幹嘛要控制自己只想重要的事情。

那樣活著多無趣。

那些思想碎片是你大腦行走過的印記。

它們不只是垃圾和負擔。

我的微博小號,現在有兩千四百四十七條微博。

裝滿我的現實和夢境,懦弱和乖張,明亮和暗淡,灰燼和月亮。它記錄下來的是,無盡的日夜裡,無數個相似又對立的我自己。

將近一年的碎碎念,它是我獨一無二的寶藏。

大多數時間裡我很沉默。

人家以為我高冷又孤僻,

其實思想暗地裡活潑得很。

源源不斷地有奇怪新鮮的想法冒出來。

咕嚕嚕地叫囂著的一串無用泡泡。

我是怪物嗎?

我要厭惡這堆思想垃圾嗎?

我要暴戾地把它們驅逐出大腦嗎?

我要把它們變成我的藝術。

完完全全屬於我的寶藏。

它們身上有我的烙印。

這是一張不死的唱片,

唱我。


截取一些思想碎片:

1.每當看見妝容精緻的漂亮女孩,

我就會想念廣末涼子。 ???

2.深夜食堂,人類大談白晝失落,笑,嚷,憂愁。憋住眼淚,藏好舌頭,關燈下蹲學蟲鳴,觥籌交錯飲月亮。木筷分割頭腦,沸水滾爛腸肚。花椒是花椒,薑片是薑片,周遭掌聲稀稀拉拉湊熱鬧,分秒空當兒擦條銀河軌道,一場酣暢淋漓的人間大夢,一場徹徹底底的零零落落。 ???

3.水果店的老闆娘是一個白胖的中年女人,裹在無任何特徵的黑棉襖里,紋了鳥一樣淺色的眉,被簇擁在水果中央,就這樣一個,很平淡的女人。和我說話的時候輕輕的語氣,還有隻好顯露一半的神色,讓我覺得她是少女。我記住她了。 ???

4.今天是一月一日,昨天下過雪,不太冷,太陽很高,照在雪上,地面一直閃爍。天空很安靜,無論是早晨還是午後,都有種少見的清白感覺,很珍貴。

5.想在大清早正襟危坐,捧出方方正正一個大盒子,打開,裡面好大一灘融化的夕陽。我左手抓著烤麵包片,右手舀了滿噹噹一匙兒淋上去。沒過一會就吃得心滿意足,平心而論夕陽果醬味道不錯。我的本意是惡作劇一下,羞辱夕陽,叫它臉紅,不但讓它出現在上午八時,還叫它成為早餐的一部分。沒想到吃罷早飯我便哈欠連連,顧不得天色黑白,撐了沒一會兒便進入了睡眠,夢裡我剩下的果醬飛了起來,又變成了夕陽。

6.我判斷極致的愛的標準只有一條:能否用目光親吻。 ???

7.在我的潛意識裡,2018是藍色的,2019是紫色的。前者看起來充滿政治色彩,刻板拘束,後者更像賽博朋克,有種隱隱的城市霓虹感覺。因為這個煙霧繚繞的魔幻數字,對明年有一點點期待,好像是可以放肆下墜或者飛行的好年頭。 ???

8.比起尬聊,或者是一上來就「我想和你交朋友」,然後問東問西的人,我好喜歡這種會不定期道晚安或者會推一首歌過來的朋友,多餘的一句話都沒有,這樣的話我就默認是我朋友了,不必說「我們交朋友吧」。 ???

9.小動物的話,漂亮、聰明、勤奮與否都是無所謂的,你只管放肆自由去生長好了,光是這樣就足夠自然可愛,我們有這麼大一片土地,可以接受任何樣子的存在。多飲甘泉,多食青草,多在意快樂、感動、初衷這類比宇宙崩壞還要緊的事兒。 ???

10.「認真活著」,這一點太難了。據我觀察,好多人都只是按慣性活著。 ???

11.面對壓力我只會逃避,熟捻於放棄,比起尚可努力,無法挽回這種失落的狀態更讓我輕鬆。 ???

12.剛發現我粉絲列表裡一個朋友簽名換成了「走了呀」,點進去全都空了。這種事兒發生在我的生活里算蠻常見的,網路社交的自由性太強了,同類的吸引力又極強,故和我交好的本質上都是一類人。我不停地看著這類事的發生,網易雲的互關變成「已註銷」,知乎的互關變成「已註銷」,微博也是,他們消失在別人的視線里,獨自躲起來過活。不知道哪天我會失去誰的聯繫,也不知道哪天我會變成那個「已註銷」。想要珍惜彼此,在溫暖還有用的時候擁抱。

13.最近覺得自己是食物的三個瞬間:

刷腮紅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顆水蜜桃。

用捲髮棒夾頭髮的時候會覺得聞到了烤玉米味兒。

午覺睡醒額頭微微出汗的時候覺得自己像被煮熟的大米飯。

14.???一定要珍惜那些覺得生活很美好的時刻,因為錯覺一般都不會持續很久。 ???

15.記得隨身帶發圈,吃飯前要將披散的長髮老實地紮起來,不然需要反覆攏往下跑的髮絲的時候,低頭和飯菜面面相覷,會有種談戀愛的時候對對方不認真的愧疚感。 ???

16.曾經躲進你家貓咪的眼睛裡,在你睡著了之後跳出來,假裝自己是你的鼾聲,在你身旁繞著圈兒踱步。你夢見了什麼呢,晝夜、古羅馬、眼淚?抑或是我。 ???

17.和我去沒有人類的地方吧

看大地白了又綠

盡情荒蕪度日

在想彈琴的時候彈琴

想吻你的時候吻你

18.蒸汽波活在夏日,或者說,蒸汽波在的地方,就有明晃晃的溫度。騎摩托車撈風趕夕陽、靠在樹榦上吸煙、在老舊出租屋裡做愛、和三五好友看盜版碟片、用過期報紙捆紮鮮花送暗戀男孩這類事兒,背景音樂都屬於蒸汽波。後搖呢,後搖只適合夜晚,和活得黑漆漆暗遭遭的白日。披著月亮,愈走愈深,攬不住多餘的光,望不到另一隻影。

19.我是很喜歡茨威格的,他的文字簡直到了將人類開膛破肚後拿顯微鏡觀察研究心臟上落的一粒塵埃這種程度。可謂淋漓盡致,即使帶著自己被扒光的慌張也不能擺脫類似於窺到他人裸體的這種快感,我覺得自己只是個矮小又年輕的傀儡,跟著這個男人往幽暗處走,他說一我不二。 ???

20.不喜歡「文藝」這個詞,文學和藝術里各拎出來一個字拼一下就無端顯得褊狹淺薄了許多,悶悶地,浮浮地,癟癟地,這個標籤天然帶著一股刺鼻的塑料氣,更像一條養不了大魚的河。 ???


一條曾經發過的想法來描述一下我這個神經病:

表面的我:話少高冷。

實際的我:(午餐剩了一點飯後)完了,對我來說,我吃飽了,並且享受到食物的第一口,食物的價值在我這兒就已經發揮了,我就已經被滿足了。可是對食物來說,明明是同樣的食物,有的被吃掉了,有的一直在等待被吃,然後沒有等到,就被扔掉了。我要不要對它們道歉呢?可是,或許它們也不認為被我吃掉就是完成了自己的價值呀……萬一有的喜歡垃圾桶呢,有的喜歡動物的胃呢,有的喜歡自然老死慢慢腐爛呢……怎麼辦哦。又或者我可以認為,食物它們是沒有靈魂的!請隨意處置它們吧!吃掉也好,扔掉也罷,全憑為它們付錢的主人的心情!這樣事情是不是簡單點?可我也太自私了8……不管怎麼樣,不剩是不可能的,肉體的舒適度還是能夠戰勝我這些奇奇怪怪的神經病思想。抱歉啦,被我剩下的小可愛們,我是這樣一個顛三倒四神經兮兮的變態人類,忍忍吧,沒有誰活著多愉快。


我日常寫字的公眾號:

宇宙盡頭的酒吧。

來找我喝酒聊天吧。


推薦閱讀:

從三個方面看陌生人社交的終極形態 | 42 Daily
經典商業思維: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太有啟發了,告訴你營銷無止境
商業談判的六大制勝關鍵
共享廣告掀起營銷變革打通千萬IP場景
上海宇科公司代辦好還是自行註冊好?

TAG:學習 | 思考 | 職業發展 | 商業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