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與童年經歷有多大關係?


童年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大多數是同向的,即不好的環境造就不成熟的性格,但也存在反向的影響,不好的環境反而讓一個人更加成熟,相同的一點應該都是情感比較極端。轉變的契機很難掌控,加上因為處於幼年各方面發展不完善,很難自我調整。

長大以後要是有意識的調整還是可以改變的。


謝謝邀請,有一部電影叫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你也知道關係很大啊

那就是很大啊

你不會要求我用具體數值來把這個關係量化一下吧?

我不是心理學家,沒做過類似研究……


我家庭健全。

但我同時還是留守兒童,現在應該是留守青年了。
一個人的性格有先天因數,但更重要的是後天影響。每種性格最後呈現的面都是經歷的反饋和疊加塑造成型的。

人有一種本能!會對困擾自己的事和物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直至征服不為之所困。這是人的天性,愚公移山亦是如此,夸父逐日也是如此。

你有疑惑,你就得找到出口!不然這種疑惑會壓垮你,直至你全部精神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活得混沌。

所以你必須找到答案。

我是個精神上的不孝子。父母恩情無非基於兩種。一種是基於人。第二種是基於角色。這兩種感恩是不同的。第一種基於人而非角色。這種感恩是因為是你所以我感恩。這是有溫度的。這是種健康的親子關係。第二種只是基於角色而非個人。這和人沒有關係。只是你不小心扮演了父母這個角色,所以我感恩,換做是其它人我也會感恩。這前後兩者的替代性是不同的。前者不可替代,而後者不言而喻。

所以,我是個精神上的不孝子。我的母親曾經無助的向我求助。她說感覺我對她的孝只是盡責任,不是因為愛。可想而知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時她有多悲傷。她自己無法解答。她自己在內心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了,所以她才拋到檯面上來。

帶著她的疑問。我也不斷反思和追問自己!這時腦袋瓜里一個畫面揮之不去。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追著一輛巴車跑。四歲的孩子有自己的認知了。她是知道什麼是分離的。

她哭得驚天動地撕心裂肺。希望父母能陪在她身邊。她希望能享受天倫之樂。是的,天倫之樂不止是年老時有兒女陪在身邊。對孩子來說安全感來源於父母時有父母陪著就是天倫之樂。但是最後,她壓制自己的情感,漸漸不哭,不鬧。

大人們以為小孩開始玩自己的就是忘記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她們只是過分早熟。學會了壓制自己。

這樣的日子持續多年。直至我十歲爸媽把我接到身邊。

性格的第一階段塑造已成型。

可以說懂事得讓人心疼。因為從小就壓制自己天性,壓制自己本能。

所以父母覺得我孝順,但卻沒有孩子的天真活潑,盡孝顯得責任而無味。

可卻沒有人知道我內心缺失的東西。這是長大以後用再多的彌補也難以平復和抹平的。

一個冷靜理智習慣壓抑自己真實情感的人。你讓她敞開心扉她就敞開心扉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所以我並不十分活潑從小如此。 性格缺陷我用畢生所學也還是難以抗拒。

好在我知道了問題的所以。我再努力慢慢改進。讓自己心智更健康,人設更陽光


爸媽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賺的錢不多,但是童年的時候一家人一直在身邊,給我的最大的影響就是樂觀吧,遇到困難也會勇敢面對,因為我總有最堅強的後盾!


推薦閱讀:

科學家試圖確認氣候變化與自殺率上升存在聯繫
毀掉一個中年男人多容易......
詭秘的心理活動———為什麼被騙之後,反而要幫騙子說話?
「眾說紛紜」請接納我的壞情緒
【BBC】「我身處人群,卻如此孤獨」

TAG:心理學 | 童年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