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對夫妻,妻子脾氣比較暴躁,每次回到家總會生氣。後來她跟我說不能這樣做了,因為她的兒子不喜歡跟她一起,連孩子的爸爸也乾脆躲著她。在我的建議下,她跟孩子的爸爸進行了長談,還向丈夫兒子認錯,說自己的壞脾氣不對,希望丈夫和兒子監督她糾正。有一次,當她因為看到孩子的爸爸煲湯時燒黑了鍋,忍不住「吼」了一句後,旁邊響起了兒子的話:「媽媽,你發怒了。」那一刻,她突然感到高興,因為被孩子這一提醒,怒火反而沒了。
我們很多人有睡前寫日記的習慣。有一位老教師曾經跟我說,她年輕時也愛朝孩子咆哮,因為她是單親媽媽,生活工作的壓力都很大,每次一遇到孩子「不聽話」就發作,但每次吼完,看到孩子緊張兮兮的樣子便後悔不已。那種心情就像給小樹苗下了猛葯那般難受。為了自我提醒,她每天晚上哄睡了孩子後,就在微弱的油燈下面寫日記,反省自己每一天的情緒,尤其是朝孩子發脾氣的情況。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驚喜地發現,日記記錄的咆哮次數少了,慢慢地被越來越多的喜悅的情緒取代。
自省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能幫助父母們成長,解決一些「知易行難」的情緒失控問題。富蘭克林說,我必須改掉壞習慣、培養和建立好習慣,才能讓思想與行為一致。他深知「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的人性本質。所以「知道」跟「做到」是兩回事,壞習慣需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才能改正。在情緒失控方面,父母們尤其要注意。
懂得自省咆哮行為,壞情緒發生時還能及時「中斷」,屬於情緒自控的高層次了。因為不容易!發脾氣其實是下意識的「動作」,因為幼兒說在前面提過了,咆哮是情緒先行導致的,而「中斷」是有意識的「動作」。就像一個孩子溜滑梯,一滑就往下溜了,孩子很難中途停止。情緒爆發也是如此。所以要經常有意識地「中斷」才能最終做到「中斷」。
真的,說句老實話,我很少(當然和閱歷少也有關吧)看到有人會在分析自我的時候說自己:『有素質』,「和藹可親」等自我誇讚的詞語。反倒是您的第二段比較像是絕大部分人抱怨的時候會說的那種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