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要怎麼去教育?

我的女兒過了年就10歲了,但我發現她一點都不心疼父母,比較自私,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事想到的首先是自己,感覺父母為她做的任務事都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很難過,也很無助,應該怎麼去教育呢???


當她對別人比較自私,當「熊孩子」的時候,你只說「她還是個孩子」。

那麼當她對你比較自私的時候,請告訴你自己「她還是個孩子」。

人的道德觀念和原則都是這麼形成的,全看你怎麼對待。


這個我真幫啊不了,因為我就是她們口中不心疼父母的孩子,其實我覺得我很心疼父母,只是我不善於表達,可能你的孩子跟我一樣,他也一樣自己的父母是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壞,就是不愛說。


很很多孩子表現出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行為,這其實不是孩子自私,不會心疼父母,而是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的。孩子身心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父母不應該過早對孩子下結論。

影響孩子分享意識形成的家長行為:

有些家庭通常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過度寵溺孩子。這讓他們只考慮到自己,在和夥伴交往的時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把自己喜歡的想搶到手,拿到後就貼上自己「專屬」的標籤,不願再拿出來分享。

溺愛孩子不接受孩子的分享。孩子最開始的分享行為,通常出現在家庭中,與最親近的人進行分享。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拒絕孩子的分享,而是要接受孩子的分享物,並愉快地表達感謝。孩子才能將分享與快樂建立聯繫。

缺乏同伴交往。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也失去了街坊鄰居的玩伴,孩子變得越來越孤獨。如果家長不有意識的帶著孩子與周圍的小夥伴接觸,孩子就容易變得不願意與人分享。

過度強調競爭意識。有些家長你競爭壓力大,會將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們會認為孩子愛分享是吃虧,家長的態度會被孩子微妙地感覺到,進而影響到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不肯分享不心疼父母是自私,想著改正孩子的「毛病」。孩子是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行為。孩子首先是通過確定自己與物品的關係,之後才能學會分享,家長一定恰當引導,做到言傳身教。學會尊重孩子的物品,當孩子拒絕分享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強制,更不要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同時,也要避免說孩子小氣,更不要故意逗孩子。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孩子內心的不安,既破壞了孩子對於物品關係的認識,也會使得孩子更加不願意與別人分享。

家長可以示範分享行為: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分享是快樂的。媽媽可以教切好的水果分享給孩子,但是要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水果,媽媽願意分享給你。比如媽媽可以讓孩子使用自己的物品,比如說紗巾,文具,只要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媽媽,媽媽願意與你分享。慢慢地,孩子將意識到分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進而變得願意分享。

除了通過家長的行為還可以通過遊戲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可以帶孩子玩兒一些傳球或者拋球類的遊戲,當孩子把球傳給媽媽,媽媽再把球傳給孩子,來回的傳遞,讓孩子意識到,放出去的東西並不是不會回來了,只是我們在做遊戲。


可能因為您太寵她了,放手教她自己幹活,不要什麼都滿足她,堅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您自己心裡要捨得。


正常,10歲的孩子能想到心疼父母的不多見。言傳身教持之以恆,長大了就好。不過也不要對孩子以後的回報期望太大。


從小教育好價值觀最重要。

不過很多家長已經晚了。那就讓孩子學會付出!例如讀書,消費,買房。家長不要答應,要提條件,例如取決於讀書成績等逐步支付消費。同時大宗商品盡量不要支持,實在不行和孩子簽借款協議或者產權不要轉移。否則,升米恩斗米仇,容易養成個白眼狼。


如果你是父母,請問你內心心疼自己的父母嗎?


推薦閱讀:

加拿大上大學學費貴嗎?
穿上學士服的你最帥最美--五年制公本專轉本
作為女生,怎麼才能鍛煉好毅力 ,我不想墮落下去?
出國留學人員的檔案是如何存放的?
作為一個老師,到底應該教孩子什麼?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