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雖然科技發展,社會進步,但相比古代有哪些缺失?
高中畢業11年重讀《琵琶行》,對比當今世界之所見
最近了解到央視推出一檔節目《經典詠流傳》,一眾歌手用現代歌聲傳承經典,我認為出發點是好的,但有些並未唱出詩詞原本的韻味。不過既然說到古典詩詞,有一首我時隔11年仍能全文背誦的長詩,它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雖然是在高中的應試目的下學習的這首詩,我卻第一次讀就非常喜歡,當然,作為一個每天上課做題的高中生,也談不上領悟其內涵,只是文字美和表現的音樂美吸引了我。最近在利用午休時間練字,我一遍一遍地默寫這首詩,當詩的每字每句都從我那顆比11年前多了一點閱歷和想法的心靈上緩緩飄過,唯美的文字背後的東西終於顯現了出來。
鑒於我的字還沒練成,就先展示下某人的吧~
一主一客,對飲告別,因無音樂,但覺遺憾,忽聞琵琶聲,移船相近,邀人彈奏一曲,又聽傾訴心事,享受之餘,聯想自身遭遇,但覺同為天涯淪落人,遂陷入傷感難以釋懷。
這樣一個凄美的故事,從一介文人筆下變成了千古佳話。但是詩中描述的情景,在如今看來,卻是另一番感受:
兩個中年大叔在岸邊喝著小酒,聽到江里一條船上傳來琵琶聲,借著酒勁划船去追,千(si)呼(qi)萬(bai)喚(lie)要見人家,終於姑娘無奈地出來了,兩大叔就起鬨讓人家彈琴。彈了一首,又纏著問姑娘個人問題,連戶口、情史、傷心事都給套出來了,聽完之後一大叔大發感慨,說妹妹別難過,哥哥我也夠慘的,balabala……最後還讓人家又彈了一首才罷休。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油膩大叔強迫年輕女性表演節目,還拉著人家聊天(古代女子超過25歲即為大齡,即使「老大嫁作商人婦」也大概率比白居易年紀小得多),這不就是前段時間熱炒的馮小剛「強迫」苗苗跳舞事件的姊妹版嗎?我們對這種事情心生反感,卻依然視《琵琶行》為千古絕唱,這巨大的反差來自何處?對比今昔,所思所悟頗多,容我細細道來。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
且看第一段,「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這兩句內涵就很豐富。在文人情懷中,音樂對烘托情感、渲染意境、抒發情懷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動情之時,唯充分調用視聽感官,吟詩作賦,方可盡興。《詩經》之《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曹操《短歌行》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李白《贈汪倫》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把酒問月》有「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夢遊天姥吟留別》有「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春夜洛城聞敵》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王翰《涼州詞》有「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蘇軾《赤壁賦》有「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王維《竹里館》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劉禹錫《陋室銘》有「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如此佳句浩如煙海。如今目賞美景,口品美酒,卻無絲竹管弦入耳,則美景、美酒皆止於物,未能形成絕佳之意境,亦難以升華為美好精神體驗,此行何其遺憾,只能「慘將別」。
由此可見,白居易聽聞琵琶聲後主動接近表演者,邀請其繼續演奏,純粹因為經歷缺少音樂的遺憾失落後得到驚喜而難以抗拒,並無他意。
反觀當今,事態迥異。其一,伴隨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化蔓延至社會各個角落,音樂也不例外。商品化能為音樂創作帶來巨大激勵,但同時也迫使音樂為迎合大眾品位而自降身段,從而藝術性日益降低,娛樂性日益提高,逐漸淪為娛樂消遣乃至刺激發泄之用,昔日之意境難以重現,且錄音技術、電聲音響的發展造成聽音樂成本低廉,更加促成這一轉變。其二,今人物質需要極大滿足,由此產生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然快節奏生活導致人心浮躁,凡事追求速成,譬如高雅藝術、人文情懷等需要時日加以培養之物皆遭摒棄,不學而知的低級趣味取而代之,仍真心欣賞藝術者寥寥。故如今出現邀人表演之行為,其動機讓人難以感受到詩情畫意,更多聯想到世俗之醜態。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再看第二段,對琵琶曲的描寫堪稱神來之筆,這種「神」首先來自於對琵琶技藝的精通。彈奏之前要轉軸調節音高和試音,彈奏之時用的是「攏、捻、抹、挑」這些技法,彈奏曲目是《霓裳》《六幺》。在此之上,才有「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些主觀體驗。一曲終了,我們看到的是「東船西舫悄無言」,沒有人拍手叫好,而是都聽得音樂中的辛酸味,心懷感傷無法自拔。子期能理解伯牙的「高山流水」,樂天卻能讀懂琵琶女的心中悲苦。
此段描寫不僅印證了前文對聽琴動機的分析,還能看出兩點,其一,白居易具備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學修養,決不是附庸風雅之徒;其二,出於音樂上的息息相通,兩位陌生人才得以破除隔閡,敞開心扉,向知音分享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方強制搭訕,一方委曲求全。
再反觀當今,第一點恰如前文所說,今人內心浮躁以至於缺乏足夠耐心研習藝術人文。有人認為是古今教育體制不同,固然有這方面原因,然古人應對科舉之必修課無非四書五經,獲取信息途徑單一,學制亦短於現代,而古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天文地理、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無一不通的優秀學者。如今科技的興盛和文化的沒落,造成現代人知識面專而窄,學習的功利性增強,基本的文化藝術素質培養不受重視。因此,如今雖不乏高級知識分子,但多為對藝術一知半解、附庸風雅者,真正品位高雅、談吐不俗者甚少。第二點,如今社會比古代更加錯綜複雜、人心難測,人們不得不習慣性地自我防衛、自我偽裝,從而社交場合更多逢場作戲、隨聲附和、虛與委蛇,而遇一知音,志趣相投,願與君促膝而談、推心置腹已成奢侈品。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第三段琵琶女的經歷或許以當今的觀點來看並不算「悲慘」,青春揮灑過後尋得一個穩定而安逸的歸宿似乎也是不枉此生。但琵琶女想要的生活卻不止如此,她才華橫溢,熱愛生活,渴望展現自我,得到愛與欣賞,但現在擁有的只有寂寞與乏味,音樂成了唯一的精神寄託。白居易何嘗不是如此,天生我才,心懷天下,本想為國為民一展抱負,如今卻偏居一隅,寂寞凄涼,終日與山歌村笛為伴打發時日,何其悲哉!
仍反觀當今,物質富足後滋生的是利己主義、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有才華的讀書人以尋一穩定工作、發財致富、娶妻生子為最終目標,從如今金融和互聯網行業趨之若鶩可見一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看似更加重視,其實卻是在培養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精忠報國已成笑談;各種聚會中,男子多談股票、房產,女子多談家庭、時尚,再不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善良,真實,正義,無畏,理想,抱負,信念……這些本應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熠熠生輝的品質,如今卻只能在泛濫的影視作品中找到,於是我們深受震撼,坐在熒屏前流淚哽咽,自認為重新擁有了情懷,實際上我們只是在為已淪為商品的「情懷」買單罷了。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邀人表演過後,請求表演者再來一首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慣,也是對表演者的認可,白居易也不例外,但他卻不是只有索取,不僅不吝文采寫下這篇流傳千古的《琵琶行》作為回贈,還獻上了沾濕青衫的的淚水。對於琵琶女而言,邀她表演者眾多,圍觀取樂者佔大多數,唯有樂天對她表達了由衷的敬重。
對藝術和文藝工作者缺乏尊重古已有之,至今仍未徹底改善,演出結束高喊「再來一個」多為起鬨,更別說對於表演者的真誠回饋和讚美。如今歌星影星層出不窮,追星族近乎瘋狂,看似文藝工作者地位有了飛躍,實則不然。且不論文藝圈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廣大底層文藝工作者生活仍然很艱難,就算是金字塔頂層的明星,多數是由於自身魅力和時尚潮流造就其地位,而非藝術本身,換句話說,我們崇拜明星很多情況下並非因為他們的藝術造詣,藝術終究被冷落。正因如此,多數明星的生活極其不自由,不僅有狗仔隊的追蹤和窺探,還有身後高人的操縱和控制,稍有不慎即跌落深淵,藝術作品也隨之消逝殆盡。
本人曾多方搜集資料,了解西方古典音樂家的生活經歷,試圖以此深入理解其作品,但結果卻令人十分驚訝:瓦格納玩弄多位女性,李斯特與有夫之婦私奔,舒伯特死於性病,舒曼死於精神病,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戀傾向……這聽起來好像都是很大的污點,但我們仍然把他們的藝術作品視為珍寶。藝術的價值不應接受世俗的評判,藝術家作為精神食糧的創造者也理應受到禮遇和尊重,就像貝多芬面對伯爵拿他助興取樂時所說,伯爵過去有很多,現在有很多,將來還有很多,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對此,我也有一件印象極深的事情,那是十幾年前還在學鋼琴時,認識了一個有意學琴的十歲左右的小姑娘,我給她彈了一首德彪西的《月光》。一曲終了,小姑娘沒有鼓掌,而是眼圈泛紅,飽含淚水,盯著琴鍵默不作聲,過了好幾秒鐘才揉揉眼睛,對我說真好聽。我知道我演繹得並不完美,當時卻無比感動,她的淚水和我收穫的所有掌聲和歡呼比起來,顯得彌足珍貴。
由以上分析得見,《琵琶行》格調之高,決不是僅憑文字機巧可以造就,而同樣情景放之現代卻令人心生反感,也是事出有因。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我們都精力有限,在追逐並享受今日輝煌成果的同時,昔日之美好體驗定然有所喪失。我們所能做的,是真正發掘內心之所愛,從而追逐並享受理想中的生活,不被外物所干擾。若能汲取昔日之精華,體驗古人之雅趣,勢必會提高生活質量;亦或古為今用,以昔日之經驗與教訓解當下之所惑,則人類積累千年之智慧將在人生道路中助你一臂之力。
歡迎關注安靜的音樂小屋,
音樂教學/欣賞/評論/原創/表演
跟隨一位不太安分的工科碩士女生一起玩音樂
【答案】恬適。
現代社會的發展迅速和信息獲取量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上百倍,無論是水泥森林中忙碌的蟻民,還是集約農業中耕種的農民,哪怕是高山古剎中的修行者,都在被時代慫恿者,急切地奔跑,以至於忘記了體驗休閑的人生。
【分析】必然。
工業社會——或者說信息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這種必然的忙碌,即使你想回歸到那種所謂恬適的農業社會也是大抵無所適從的了。
商周先民可以用一生去打磨一塊璞玉,三代以降鮮有為之;
戰國俠士可以用獻血去兌現一次承諾,秦漢以降鮮有為之;
魏晉名流可以用歸隱去面對一切世俗,唐宋以降鮮有為之;
釋門大德可以用忘我去解除一切煩惱,明清以降鮮有為之;
……
哪個時代必然會有哪個時代應該有的生活方式,不必惋惜昔日不再重來,也不應忘記昨日牧歌炊煙 ,更無須抱怨時下人心不古。
順勢而為,超然而視。
【故事】田舍。
嘗結伴遊杭州靈隱寺,不好香燭拜謁,獨信步入林中不知處。偶見農家于山間,雞鳴犬吠,茂竹翠林,茅舍扉門,炊煙送香。有村婦依門而立,奉香乾茗茶邀之。乃入,嘬飲啖食,觀一舍景,嘆千古憂,遂有東籬之樂,又期永嘉之會,嘆古風未絕,幸桃園得覓,索筆墨欲佔一絕。婦曰:香乾五十,茗茶一百,筆墨另算,概不賒欠。無錢,倉皇取手機呼友人曰:賢弟救我。
我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用「與國際接軌」掩飾著自己的數典忘祖。
用「推陳出新」漸漸的把文化的根刨斷。
不是要穿漢服,也不是要跪姿作息,
而是要在心裡知道,這個國家的文化里沉澱下那麼多美好的東西,
你不能讓他們從經典變成小眾,從小眾被藏到圖書館,再從圖書館送進博物館。
未必是缺失,只能說是有得必有失
雖然我們很難吃到古代那種純人工製作的食物,但古人也盼望著能有大面積提高農業產量的高科技。
雖然我們缺失了古代中國「世界第一」的感覺,但古人看著我們能享受「地球村」的便利,能享受世界各地的文化,心中也不會不羨慕。
你說古人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但是都有真情實感,沒有高鐵飛機,但是人與人交流往來還是能體驗到情感的寶貴。
但古人等一封信要等半年、想要出門旅行路上要走半年時,他們心中只想著能讓這些事情變得更方便。
並不是說我們缺失了什麼,而是隨著世界的發展,我們喜歡懷舊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雖然我們總願意說我們現代科技發展了,缺失了很多東西,但我們並沒有人真的願意回到古代生活。穿越文寫得固然精彩,可你真回去了,你真能認為你會過上你想要的日子?現代的牙膏也不存在、很多常吃的食物也不存在、甚至想要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和看法也會被打壓。
所以說,我們不是缺失了什麼,而是我們喜歡懷舊了。
交流沒了距離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反倒淡了,比如現在鄰居對門的都不串門了,不像古代非常重視鄰里關係
牧羊犬越來越多,人們漸漸的數典忘祖,有骨氣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不僅自己喜歡跪著,還想把挺直腰板站起來的人掰折腰。人們沒有了自信,嗚呼哀哉!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究竟是什麼含義?※上聯:開開心心一歲又過,怎麼對下聯?※汝窯為什麼能賣出上億價格?※出一上聯:瞻前顧後思前想後鞍前馬後機關算盡,到頭來反辱前人羞後人。求下聯?※上聯:傲雪臘梅不爭俏,如何對下聯?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現代藝術 | 中國古代文學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