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和拖延症在心理學上的原因是什麼?或者說有哪些理論可以解釋?

有袨橐矊凫锻昝乐髁x的一種…

有研究者將完美主義劃分為適應性與非適應性兩種類型。

適應性完美主義是設置高成就標準、努力追求成功的傾向,反映個體對高個人標準和成就的主動追求,可以容忍在達成標準中的失敗,不會對自尊造成無法恢復的損傷。

而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首要的表現就是:拖延。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錯,而不是追求完美心理學家Brene Brown這樣解釋何為非適應完美主義:

「它其實並不是對於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有個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無瑕,那麼我就能夠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責(blame)和來自他人的指指點點(judgement)。」

是什麼造成了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其實,完美主義的形成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研究表明,完美主義遺傳給後代的機率在25%-40%。與此同時,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依戀關係、父母人格特徵等家庭環境因素也會對子女是否具有完美主義人格造成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指父母撫養子女時,表現出的一種不隨情境改變而變化的、相對穩定的教養態度與行為風格。

如「焦慮撫養」型父母,會過度關注子女的錯誤和消極面,同時會過度保護子女以避免犯錯。他們會教育子女「當心不要犯錯」。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使子女發展出完美主義的傾向,目的是避免犯錯和遭受懲罰。

依戀是指個體在生命過程中與重要他人建立的親密、持久、強烈的情感連接。

根據依戀風格可判斷其完美主義類型。適應性完美主義者與父母之間一般是安全型依戀關係,較少關注「如果不能達到高成就目標,會導致社會的不讚許、拒絕或放棄」。他們能無拘無束地追求具有一定挑戰的目標,同時可以很快從失敗中恢復。他們擁有更靈活且具有良好適應性的解決問題策略,可以更好地調整情感和情緒,有更一致整合的自我形象。

父母的人格特質則會直接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導致不同的親子依戀關係,最終影響子女不同層面完美主義的發展。

你的完美主義形成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你的責任。但要不要去改善,從困境中走出來,你確實需要負全責。

如何不與「完美主義家族」談崩

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並不意味著過度的完美主義是無法修正的。後天的行為和認知的矯正,還是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幫助你去改善,甚至超越。但是修正認知可沒那麼容易,一些自助的行為,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才能在螺旋中持續上升。

你可以嘗試先從以下方面做一些調整平衡:

1.原諒自己的缺點。

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優缺點。這並不是說你可以自暴自棄。你可以不斷學習與進步,但是在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應接收現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要浪費時間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2.關注真正有意義的事。

判斷自己的動機,只為了完美的結果,還是想解決問題?哪個更重要?完美經常妨礙及時性,不確定帶來拖延。

3.設定目標。

明確目標不僅能指引方向,還能跟蹤進度,讓你清楚地知道任務已完成。

4.別讓他人的評判影響結果。

盡你所能做到最好。不要因為害怕他人的批判而影響發揮。優秀的定義很廣泛,優秀不等於完美。在過程中學習,而不只追求完美的結果。正確飲食和鍛煉是為了健康,而不只為了理想的體重。如果過於擔心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不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就具有自毀性。

5.從批判中學習。

獲得認可只是成功的其中一步。不要苛求他人給與完美的評價。從批判中可以學到很多。應該接收批判,從中提高,而不只期待獲得認可。徵求多方面意見。

6.著手做事。

即使你不確定能否干好一件事,你也應該嘗試。你可能做得比預料中好,可能這件事比想像中簡單。就算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你也因此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該請教什麼人。或者能總結出一些弊端,學會避免。大多數時候,實際遇到的障礙比想像中小得多。

7.設定時間限制。

有些事情永遠做不完,比如家務。不管你今天把地掃擦得多乾淨,只要有人走,明天一樣會臟。不要不停地擦地板,應該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限。你一樣能擦乾淨地板,別太糾結細節,你會更有效率。為日常事務制定時限,如此以來你能井井有條地把一切處理得相當好。對於長期的細緻的項目,要自己設定最後期限,監督自己的進程,別糾結細節。把大項目分成小項目,設立階段性目標。

8.你不必樣樣精通。

每個人都有不同專長。就算他人擅長的你不擅長,也不用責怪自己。因為你擅長的別人也不一定擅長。你可能以為別人總是在評判你,其實別人也有同樣的擔心。

9.新嘗試。

常用的辦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總是有用。一開始嘗試新事物,學習新語言,自然會遇到問題。越新鮮的挑戰面臨的波折越多。但是,你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非適應完美主義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是深遠的,如果追求完美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社會功能,比如,在生活、工作中,你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糾結於自己犯的錯,那麼可能就需要試著做出一些改變了。

參考文獻:

[1]《克服完美主義》羅茲·沙夫曼〔英〕莎拉·伊根〔英〕特蕾西·韋德〔英〕

[2]《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周亞娟

[3]《碩士研究生學習成功感、學習投入和積極完美主義的現狀及關係研究》高顯文

[4]《完美主義研究述評》佟月華

[5]《打破完美主義之魔咒》蘇曉憶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拖延並非一無是處。

在面對一些複雜的任務,拖延的同時,大腦中其實是在做著潛意識層面的信息收集和重組。等到最後一刻來臨,已經重組好的信息可能會驚奇地實現「大爆發」。因此,需要大量創造力的工作,往往也伴隨大量的拖延。很多富有藝術傾向的人,也更容易拖延完成任務(比如喬布斯)。


結構化拖延者有個絕好的額外福利:有時候,排在清單頂頭的重要事項會自行消失。就在不久前的一個上午,我本該給一個從前的學生寫推薦信。他拿到博士學位大概有十幾年了,如今在一所大學裡當教授,那個小鎮挺不錯,但有點沉悶——就像我們說的,是個適合養孩子的好地方。如今他的孩子們都大了,他想換到一個沒那麼適合養孩子的地方去工作,所以我答應給他寫封推薦信。這不算是讓人望而卻步的艱巨活兒,但卻被我列為一項重要的待辦事項。


可那天上午他發來了好消息。原來,他申請的所有工作崗位都要先選出合格候選人,然後跟推薦人直接聯繫。我壓根就不用寫信了。等到有人找我的時候我再答覆也不遲。這可能是好幾個月以後的事了。時間突然多出來了!好吧,也不算是突然多出來的,因為就算是沒收到這封郵件,我也一樣照拖不誤,不寫推薦信。但無論怎樣,我沒有把時間花在寫那封我本該寫的信上。所以,這是天賜的富餘時間啊,而且一點內疚感都沒有。


在第一章里我們看到,良好的自欺本領對結構化拖延者很有好處,激勵他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藉此逃避那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實說到底也沒那麼重要)。但有些時候,就像那天似的,連良好的自欺本領都用不著了,老天給了愛拖沓的傢伙一點小獎賞。幾周前人家跟我要推薦信的時候,我很可能馬上就寫了。可我拖了,我心想,等到他快要用的時候,自然會提醒我一下(或是兩三下)。要是我真的一早就寫好了,很可能是徹頭徹尾的白費工夫。或者說,一部分工夫白費了——在校方需要推薦信之前,我的這位學生可能又寫了一篇論文,或是又拿到了一筆科研基金,那我還得重寫。也有那麼一丁點可能,我把信給丟了,放錯了地方,或是不小心刪掉了,要麼就是還沒存檔的時候硬碟壞了。也有可能在他用到推薦信之前,這個世界或者學術界完蛋了。


在 2011 年的電影《憂鬱症》(Melancholia)里,一顆名為「憂鬱症」的星球撞上了地球,地球因此毀滅了。在這場災難發生前,有一段清楚的徵兆期。克里斯滕·鄧斯特(Kirsten Dunst)扮演一位深陷憂鬱症的女子,跟心態良好的姐姐、姐夫和小外甥同住。我們可以看到,抑鬱的克里斯滕·鄧斯特接受事實(世界即將毀滅)的能力遠比擁有好心態的家人強得多。身患憂鬱症讓她能去寬慰小外甥別害怕。我的意思是,在她的憂鬱症中有相當多拖延的成分,她沒把時間浪費在憂慮那麼多愚蠢的事上,這令她鎮定又冷靜。我不是說,世界末日是她拖延習慣的額外福利,但那種鎮定的態度卻是。

老話說,「今日事,今日畢」。這話頗為荒謬。咱們姑且假設,每一天的結束是午夜時分。根據這句諺語,只要時間還沒到午夜,你就應該干點什麼,哪怕這事兒明天照樣也能做。這意味著,你不能看「囧司徒每日秀」或「戴維·萊特曼深夜秀」這樣的節目,除非你把它們當成正經任務。這樣一來,你就跟熱點事件和重要的文化潮流絕緣了。這話還意味著,午夜之前你絕對不能上床睡覺,除非你今天完全沒事可做了。真是個愚蠢的建議。


更好的建議是,「切勿把那些在明天到來之前就可能會消失不見的事情在今天就做掉」。但是,如果你是個結構化拖延者,你就不需要這條建議了。你會自動自發地不去做那些事。這就像是額外福利啊。


寫在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任務有時會沒影兒了。一個方法是你把它做完了,但還有些辦法也能讓它們消失不見。比如,別人有可能把它做掉。如果有件事情本該是你做,但你就是耗著不幹,坐等別人等得不耐煩了,然後把它做掉,這種行為無異於操縱別人,很招人厭。但事情有可能是這樣的:如果你沒有急慌慌地去做,那特別想做這件事的人就有了機會。比如說,系主任讓我推舉幾個候選人參加明年的坎特演講(系裡資助的重要活動,只有受邀者才能發表演講)。她希望我給每個候選人都加上注釋,方便系裡討論。我特討厭這種活兒,因為你得評估別人,挑來揀去,還得在系裡的會議上為自己的選擇辯護。


但有人愛幹這種事。所以我留出幾天時間,好讓這項工作自行消失,或是變得簡單一點。當然啰,系裡的同事們開始給我提建議,寫得還挺長。他們已經把評估的部分做完了。於是我就把大家的郵件拷貝粘貼,編輯整理一下,再感謝同事們一番,這份報告就齊活了。我用不著為哪個人辯護,因為同事們會為各自的選擇辯護。或許我會含含糊糊地提一兩個人,證明我積极參与了。我挑了幾個合適的人(我很願意對這幾個人說,「我推薦你參加坎特演講」)。他們都沒有紅到被大家積極討論的地步,所以我也用不著為自己辯護。


有些任務會自行消失,是因為狀況出了變化,事情變得沒必要去做了。自打舊金山巨人隊贏了 2010 年世界大賽冠軍之後,我發誓要把 2011 年季後賽的票都買到手。當然了,我一直沒抽出時間來辦這事,結果他們打輸了錦標賽,甚至連外卡賽都沒進去。感謝老天,幸虧我沒早早去買票!


有時候,要是你在動手做事之前等上一會兒,你就會發現合適的做法。我需要給電腦配一台新印表機。這意味著我得去趟電腦城,在那邊我肯定會挑花眼。激光的還是噴墨的?黑白的還是彩色的?是幾乎不花錢買台便宜的印表機,之後使用昂貴的墨盒呢,還是先付一筆不少的錢,買台耗材便宜的印表機?我需不需要用它列印信封或者六寸照片?需要附帶掃描和傳真功能嗎?上回我發傳真是在什麼時候?掃描呢?這種印表機在新的蘋果操作系統下能用嗎?如果需要的話,我真的會去裝一個新的蘋果系統?或許最好在網上查查印表機的資料,或是讀讀《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可我寧可啃圖釘,也不願意讀《消費者報告》里講印表機的部分。


所幸的是,在這方面比我懂得多的人到處都有,起碼人家的主意比我堅定。明天我要跟一位同事吃午飯,對於印表機他肯定有一堆建議要說。這些建議有可能毫無用處,但是如果我聽了他的建議,那至少萬一機子不好用的話,我用不著責怪自己。我也可以問問我家鄰居,他可是《消費者報告》的熱心讀者。他是個工程師,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應該對所有科技產品都很懂。這兩天我肯定能遇見他。今天不用去電腦城了,不用上網查資料了,甚至連印表機這事兒都不用想,就讓一切水到渠成吧。這種有用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浮現在結構化拖延者的腦海里了。


寫到這裡,或許我該謹慎一點。我一直在儘力讓拖延症患者們少一點兒內疚感,因為他們的問題極有可能屬於結構化拖延,也就是說,他們做完的事情其實已經不少了。在這一章里,我一直在說拖延的好處。可我不想走得太遠。


當我還是個年輕哲學家的時候,我曾向一位資深同事請教過快樂的秘訣是什麼。此人名叫帕特·薩普斯(Pat Suppes),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對人性有敏銳而睿智的認識。他並沒給我什麼忠告,而是給我講了一個頗為搞笑的觀察結果,說許多對自己很滿意的人是這麼做的:


對自己的短處和缺點仔細盤點一番;

把它們視作美德;


很欽佩自己擁有這些「美德」。


粗魯的人覺得自己很有男子氣概,學究們欣賞自己對細節的關注,本性自私而卑鄙的人覺得自己幫助市場實現了優勝劣汰,等等。


我可不想讓愛拖沓的同道中人落入這種陷阱。拖延是個缺點,而非深藏不露的美德。我的目的絕非樹立一套哲學體系,把拖延者們變成英雄(儘管這個命題研究起來可能挺有趣的)。我只是想說,拖延並非是世上最糟糕的缺點,你可能有愛拖沓的毛病,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況且,如果你能用上些不錯的自欺本領,再拿出些意志力來「操縱」一下自己,拖延的程度可能會減輕一些。最後,也就是這一章的核心觀點:有些時候,缺點也有額外的福利。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拖拉一點也無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學高效拖延術(珍藏版)

約翰·佩里

藍獅子出版社

¥10.0 會員免費


完美主義和拖延症是缺乏安全感的兩種表現形式,本質上一樣的。

可能「缺乏安全感」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的,很多人缺乏安全感並不是因為膽子小,而是發現危險的能力比較強,更底層原因是敏感。

敏感是一種智商高的表現。心理測量學的鼻祖,統計學鼻祖,優生學鼻祖,著名的種族主義者,達爾文表弟,高而頓爵士認為,高智商是因為感官的敏感,弱智是因為遲鈍或者麻木。

敏感有天生的,也有後天的。天生的敏感,是基因決定的,導致後天的敏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挫折一個是用進廢退。

受到挫折人會變得敏感,很好理解。用進廢退指的是人的某個器官經常使用會更靈敏。《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曾經分不清茶葉的味道,有過一段喝茶經歷以後,他對茶葉的味道敏感了,甚至可以辨別出茶葉是不是用熊貓糞施的肥。

發現自己敏感,不要認為是弱項,其實是優勢。人要如果人能把自己的敏感用在刀刃上,就可以有一番成就。


這兩天在看哈工大裴秋宇老師的《溝通心理學》慕課,其中一小節講了「拖沓情節」,整理一下觀點,可供參考。

定義:拖延與拖沓情節。拖延多指行動上的。拖沓情節,是系列性、糾纏性,與個人經歷和特定情境有關的心理現象。

具體拖沓情節人一種是行動、思維本身就慢。一種是思維快,想太多。思維很快,提前看到結果,過於「理智化」(其實質是害怕、膽怯)。比如想追女生,提前設想很多,最後得出結論追不上,從而完全放棄行動不追。

拖沓的目的:本質都是人類製造的借口。三種情況,一、冒險精神。想製造並享受類似懸崖勒馬的情況,在最後一刻製造高潮,覺得刺激。 二、「內心追求完美」。心裡每天想最後完美結果,實際完全不行動。多借口「慢工出細活」,但慢工出細活的實質是每天做一點,打磨到最好。而「內心追求完美」,不會每天都行動,只會空想。三、「安全隔離」。認為達到結果後會不安全。比如工作提前完成,就會擔心領導以後多安排工作,增加對自己的要求。

怎麼解決:不找借口。要有勇氣挑戰真實,讓現實與其價值相輔。比如論文寫10萬字拖到最後才給導師,其實心裡暗示的是「這是我的心血,你最好不要改」。不找借口,轉換思維,想成修改後才是自己成果的精華。

最後很想分享一點,心理學不是為了控制對方,滿足窺探欲,而是為了看清對方後更有合作精神,能安全的接納對方。


排除了主觀故意後,恐懼症、焦慮症、人格理論和精神疾病都可以解釋

恐懼症是根本就不敢開始,拖到最後一刻

焦慮症會盡量逃避,避免焦慮

人格理論裡面有完美主義人格、mbti的p型人格,大五人格裡面的經驗開放性特質高

多動症導致的注意力問題,對無趣的事請情逃避推延

潛意識裡的自我挫敗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走道上的扶手,被靜電電了一下,下次就很小心、不敢隨便碰扶手,怕被電!

要麼,直接不碰;要麼,直接主動去碰,多碰幾次就不怕了!


習得性無助了解一下。


原因在於害怕失敗 害怕受傷 只要自己不做 就可以一直活在那個只要做了就可以成功的幻想里


推薦閱讀:

生活絕望的時候怎麼自己給自己快樂?
那些惡意編輯的人到底是什麼心理?
心裡醫生一般去哪裡找啊 有時候心裡壓力很大 很多事情想不開 找不到人開導自己 找不到人傾訴?
父母天天逼未成年女生去干苦力,不做就挨打挨罵,怎麼辦?
如果有一個跟你關係很好的女生經常跟你傾訴她的一些糟心事,久而久之讓你覺得有點煩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心理健康 | 完美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