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具備「愛情」這種情感嗎?

我不相信愛情,而且感覺對方的行為是短暫的新鮮感和三分鐘熱度,可能世界上應該有真摯的愛情,可惜我不是那個能遇到的幸運兒……可是在人類還是低等動物時就不存在的一種情感,當人類成為高等動物時說我們人類有「愛情」這種情感又有多少可信度,畢竟大自然沒有給於我們這種情感,只給了我們與其他動物一樣的繁衍的慾望,年輕時的熱情不過是因為到了繁衍的合適期,才會去喜歡誰。我希望在未來能遇到真摯的愛情,但又無法消除對這個情感的懷疑感。

希望有人能用有科學依據的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不管從心理學也好,生物學也罷,我希望得到最理性的答案————人類是否具備「愛情」這一情感?


具備啊~只是每個人對於「愛情」的認識和看法各不相同罷了~所以也就促成了一段段讓人唏噓遺憾的「愛情故事」。

對於題主提到用「科學依據」和最「理性」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個人覺得特別為難,先不說「愛情」,人類有心理活動本身就是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存在,而這個「心理活動」就是人類各種情感發展的基礎,人類謂之「愛情」的東西也是基於「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本身就是非常「唯心」的東西,比如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理解和對此所展現的感情都各不相同。

簡單的情感表達,比如喜怒哀恐憂,我們可以通過表情語言比較明確的表達出來,但是隨著個體的成長,往往會有更多更為複雜的情緒體驗,諸如喜極而泣之類是可以用語言去形容表達的,但是更多更多的體驗是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和傳遞的。其中「愛情」也就是我們去愛一個人的情感體驗就複雜到很難用語言描述,因此每個人對於「愛情」的感受和定義是非常不同的。最常見的區別比如有些人覺得愛一個人就要忠誠,是一生一世的情感,而有些人覺得只是體驗當下希望親近、怦然心動的感覺;有些人覺得愛情是兩個人的互相配合,而有些人覺得愛情只是一個人的事(很多單戀都是這麼想的)。但不管怎樣,對於「愛情」的諸多定義里,我想有一樣都是一致的,就是覺得對方有些特質吸引到我,讓我想要去靠近TA,而這個「吸引」是基於什麼呢?

我的導師曾經常常提到一句話:「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在你的眼裡我是誰。」如果說我們是因為對方的某些特質而有被吸引的感覺,倒不如說是因為我們在對方的特質里感受到了我們所渴望擁有的東西,所以愛情其實最初來自於我們對於自己的愛,當這份愛交託到對方身上並被好好的反饋回來時,愛的關係就產生了~至於這「愛情」的時間長短~就要看彼此託付與反饋的契合程度和時間了。

最後,題主的懷疑,我想對於題主來說也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如果要證實愛情的存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嘗試投入的愛一場,不管最終的結局會如何~


首先,「愛情」不是情感,「愛」才是情感。其次,不具備。


一見鍾情 是見色起意

日久生情 是權衡利弊

白頭到老 是習慣使然

哪有什麼具備的 有些人想要陪伴,有些人想要信任,有些人想要錢,有些人想要性。但在人生的某些時間段呢,所有這些人都說自己想要的是愛情


謝邀,我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客觀存在與主觀存在皆是存在,客觀存在即是物質的第一性,但主觀存在不一定符合客觀存在。

接下來我們要明確什麼是「人」,什麼是情緒和情感。

簡而言之,「人」就是有意識卻又不依賴於其意識而客觀存在且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物質。

物質世界賦予「人」以情感和情緒;「人」的意識世界使「人」認識情感和情緒:

「人」的意識反映著物質的存在,而物質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與「人」產生聯繫後,「人」的意識會產生一種對物質的認知,並得出反應與態度,這便是情緒;而情感,便是這一連串的情緒之和。舉個例子,你有一個花瓶,你每次一看到它就會喜歡它,而且你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它。每一次的「看到它」,即是認知,也因此產生了直接聯繫,而此時的「喜歡」是你對花瓶的一種反應和態度,是短暫的情緒;而一直以來,不論是想起或看到,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此種「喜歡」便是每一次短暫情緒的總和,是情感。

當「人」有情緒和情感時,「人」並不會自知這些情緒和情感,「人」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會思考,判斷情緒和情感的類別,此時才算是完成了產生情緒和情感到認識情緒和情感的過程。

我們先給「愛」和「愛情」下定義,再進行論證。

1.定義「愛」。

「愛」是「人」對存在的主動給予或自覺期待存在的給予,並且是因而獲取滿足與幸福的一種情緒和情感。因而不管是任何存在,對於「人」來說,這種滿足與幸福的情緒和情感,是通過「人」給予存在以「愛」或「人」認為並期待著存在給予「愛」實現的。就像是「你愛著你的紙片人老婆,或者你只又或者你同時覺著你的紙片人老婆能愛你,而你因此獲得了一種滿足與幸福的情緒和情感」一般。

2.定義「愛情」。

「愛情」是一種「愛」的行為,其實施主體和實施對象都是「人」(否則世間一切客觀存在都可以相互產生「愛情」了),「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由偶然性聯繫向必然性聯繫發展的過程。

3.證明「愛」的存在。

感受不到「愛」的存在嗎?那就看看你父母對你、二次元肥宅對紙片人老婆、戀物癖對所愛之物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對革命的行為是否滿足如上的「愛」的定義吧。要是你對照過,你會發現,事實證明,「愛」是普遍存在的。

4.證明「愛情」的存在。

首先,由2我們可知「愛情」的定義是:

「愛情」是一種「愛」的行為,其實施主體和實施對象都是「人」,「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的由偶然性聯繫向必然性聯繫發展的過程。

那麼,我需要證明「人」的這個行為以及這個聯繫的存在。

我們由「愛」的定義可知,「愛」作為一種滿足與幸福的情緒和情感,它既是短暫的,也是長久的;而「愛」也是「人」對存在的主動給予或自覺期待存在的給予(存在的給予實質上就是被給予),給予和被給予本身就是以「給予」定性的同種而不同方式的行為,而「愛」就是其目的。換句話說,「愛」就是一種給予與被給予的行為,即「愛」是行為,因而「愛」是一種存在。在「愛」中,「愛」也是存在,便可以給予和被給予。也就是說,「愛」的行為就是「愛」本身,同時也是一種情緒和情感。

而「人」本身就是一種存在,是物質性的客觀存在,這裡就滿足了,「人」對「人」的主動給予與「人」自覺期待「人」的給予。因此,「愛」這種行為的實施主體和實施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必然都是「人」;而實施主體只能是「人」,這是「愛」的定義所決定的。

於是,在關於「愛情」的定義中我們提到「 『愛情』是一種『愛』的行為,實施主體和實施對象都是『人』 」,而「愛」的行為就是「愛」本身,「愛情」即是「愛」,「愛」的實施主體與實施對象,不外乎也是「人」,實施主體也必然是「人」。而「愛」以及「愛」的行為,是普遍存在的,故此,「愛情」這種行為,便也是普遍存在的。

依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而言,萬物的聯繫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人」與「人」相互間是固然是會相互產生聯繫的,但「愛情」為何會是由偶然性聯繫向必然性聯繫的發展過程呢?「人」本身是獨立的存在,他與另外的人產生聯繫的可能本身就是偶發的,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是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的,於是便開始向必然性發展了,而結果,必然是消亡,消亡是由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得出的結果。就比如我與你各自都是獨立的存在,因主觀能動性,我與你相互認識,再到情感和關係的發展以及破滅,而我或你的單方面因主客觀條件而斷絕這個聯繫,本身就使得在聯繫獲得必然性後消亡了。於是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際關係)都不外乎是沿著這個軌跡發展的,「愛情」的發展註定也是這樣。因而「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的由偶然性聯繫向必然性聯繫發展的過程,所謂分手,生離死別等便是必然性聯繫之後的結果——聯繫的消亡。

論證到此,普遍的說,「人」是具備「愛」的情緒與情感的。「愛情」本身就是「人」之間的「愛」的行為。「人」之間的偶然性聯繫的存在證明了,「愛情」,就像搖骰子一般,這便成了概率問題;而「人」之間的聯繫由偶然性聯繫向必然性聯繫的發展過程及其結果,也就使得「愛情」是必然消亡的。但無論如何,「人」的「愛情」就是存在的。


荷爾蒙而已。

說句不好聽的話,你的所有情緒,行為,感受,思想都是因為大腦神經元的變化而引起的,都只是化學反應而已,所以何必在意這麼多細節呢。

慾望這種東西,其實說白了就是獸性,所謂的貪慾,色慾,食慾等等,甚至包括親情友情,都只是遠古人類為了生存進化出來的反應,現在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衣食無憂了,可惜獸性還是藏在每個人的基因中,所以你就不會好奇為什麼有的人看到好吃的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胖的要死還是大快朵頤,絲毫不考慮後果了。

也許是人類發展太快了,身體的進化跟不上社會的發展,也許等到幾千幾萬年後,這些沒必要存在的獸慾就會慢慢消失吧。

當然了,我依然相信愛情,我依然相信童話,不是我幼稚,如果最基本的慾望都沒有了,人生該多無趣啊。


說一個非常主觀的想法。

我覺得所謂任何一段感情,都是錨定捆綁的結果。

假設一個場景,世界末日,只剩下你和你最討厭的人一起對抗各種災難,過程中你倆幾乎一定會產生感情。

共同經歷是情感的催化劑。

至於愛情,我覺得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出現陪你一起經歷,只不過那個抽象的人某天會以一個具體的人的樣子出現,「他」是所有可能的「他者」的代表。

我覺得是一個概率問題。

當然,世界上那麼多人偏偏是你們共同經歷風雨,那麼小概率的事發生了,你也可以理解成命中注定。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中的9個潛台詞
女神離婚,愛到最後是自己
維吾爾語如何正確表達上午和下午?
自誇的巨大破壞力
怎麼和別人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TAG:心理學 | 情感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