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里的何期自性一段,是不是隱說如來藏還是空性?
不用說什麼如來藏、空性等等假名,本來如此,無名無姓。
「本自」就是本來如此,法爾如是,沒有原因,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無始無終,總是如此。
本來如此,只因我等眾生迷惑顛倒,不能理解認識,所以諸佛開示,假名為心,心外無法,沒有什麼是在心外的,這些假名也不在心外,都包含在自心中。
隱說?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從來沒有隱藏過什麼,是我們自己不識而已。「吾無隱乎爾」。
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五八六七果因轉。
「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轉貼一段我在別處的發言如下
看來熊逸是要追尋客觀真相,試圖找到原始原本的「真經」。
精神可嘉。 我就沒有這種精神。 在我看來,客觀事實,真正的源頭,是不可知的。客觀是(原)因,主觀是果。
我們的一切觀,一切知,一切見都是主觀的,片面的,暫時的,有限的果。 我們是不可能倒果為因,顛倒因果,穿越時空,直接看到最原始最原本的源頭。(假設真穿越了,回到過去。過去突然多了個你,就會改變前因。被改變了就不是真因了,不是真正的原始之因了。例如「測
不準」,量不出客觀事實)
但是,我們可以推想。 我們幾乎必然的要推想這個『先天第一因』是無限的,是包含一切有限的後天的。(只是推想、猜想、假設,實際上是不是真的無限,是不是真的包含一切,也是不可知的)
原(始之)因,「先天第一因」,自性,空性,道,上帝,真主……都是妄名。
本該如較晚的慧能所說,是「無名無字」的。(早年稱其為「自性」的也是慧能。)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才勉強名之。
嚴格說來這些名字都是類比、比喻。因為這個「無名無字」的東西,見不到,知不了,觀不著,全靠想像,
(我主觀地認為,沒有什麼得道高人,都是傳奇而已。即便有,也高不到哪裡去。這不僅因為「個人的有限無法達成無限的全知全能」,更是因為「身為兒女無法修鍊成自己的父母」。)
而任何人都無法真的憑空想像,只能靠譬喻。然而任何比喻都是拙劣的,都是容易造成誤解的。
例如「先天第一因」,既然先於天時,哪來的先後與第一第二。容易讓人以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先天第一因與我無關。其實好比很多很多年前的明星就在眼前,所以才有光年這個空間單位。何曾過去?當
下的一切信息那一個不來自過去?我們不是包裹在過去中嗎?看看體內,看到的不也是過去嗎?
嚴格說來,上面這個說法是錯的,只是方便理解道不遠人,須臾不可離道而已。
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過去,而是來自過去的信息。信息的傳遞需要時間來跨過空間。這個過程會增減扭曲信息。
過去的客觀事實我們是看不到的。金剛經:過去之心不可得。 也不可能在將來看到現在的客觀事實。將來的信息來自現在,並不等於現在。如此類推,現在之心不可得,將來之心也不可得。
我不如熊逸,沒有探尋客觀現實,客觀事實,客觀(歷史)真相的雄心壯志。本貼只談我個人的主觀觀
點,只談先賢們(包括熊逸)給我的啟示。盡量只談我個人的是非。他人客觀上孰是孰非我是沒這個本
事,也不可能有這個本事知道的。
但我也不可能在每句話前都加一句「我主觀地認為」,那太難看了。我主觀地認為,阿能訶鼓的故事只是基於「緣起性空」,
沒有說明「空性起緣」。 (不知道是誰第一個把這四個字念反了,就如同那個念「水老鶴」的比丘) 而正是因為空性、自性(如同虛空,如同無限大的宇宙空間。請原諒古人不知宇宙大爆炸理論,不知宇宙是有可能有邊界之限的)起緣(生起萬事萬物),
才造成了緣起(空性是密因真因,萬事萬物是顯因假因)性空(一切成果都是無常到來一場空,但是不如此就不能成就空性自性的無窮無量無限妙用)。
假設這位制鼓匠對阿能訶鼓的將來很無奈很惆悵,認為將來的補鼓匠一定不如自己,甚至於對他們有所怨念。那麼我就難免要有所不敬,懷疑他是否真覺悟了。
這就好比耶穌醉心於自己是上帝的獨子,難以接受上帝還會生二胎三胎乃至無限量胎一樣。
(只是個比方,耶穌既然稱呼他人為兄弟姐妹,就應該是有所覺悟的。
請注意:我非宗教徒,沒有傳播任何宗教的意思。)
這位制鼓匠忘了自己的手藝是怎麼來的了。沒有父母,手都沒有,談何手藝?
遺忘遺漏自性(空性)者未得漏盡通。
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屬於自欺欺人。
說什麼一場空,一場夢,一場戲,不惆悵,沒怨念,都是精神勝利法,自己騙自己。
熊逸:那麼,難道正信就不存在一個客觀標準嗎?--據說佛陀當年就有過這種擔心:
佛陀在鹿野苑的時候曾向眾比丘們講過這樣一個"阿能訶鼓"的故事。 過去世時,有個名叫陀舍羅訶的人,這個人有一面鼓,叫做阿能訶鼓。 阿能訶鼓的聲音非常好聽,也非常響亮,能傳到四十里之外。 可是,時間久了,鼓也就破舊了,於是,鼓手重新裁割牛皮,修修補補。阿能訶鼓雖然被修好了,可是,它的聲音再沒有當初那麼好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能訶鼓不斷損壞,不斷被修繕;又不斷損壞,又不斷被修繕,每個部件都被一次次地更換過了......
--阿能訶鼓還被叫做阿能訶鼓,但是,這還是當初的那面阿能訶鼓么?這個阿能訶鼓的故事,出自《雜阿含經》,"阿含"一脈的經典是佛門早期的經典,距離佛陀生活的
時間最近,又是在部派分化之前結集完成的,想來該是最接近佛陀的經典了吧?
作為佛陀最知名的幾位弟子之一的阿難,在佛陀去世沒多久之後便遇上了一件足以驗證阿能訶鼓預言的事情。《付法藏因緣傳》里這樣記載著:
阿難走入一篇竹林,聽到有比丘在念誦佛法偈語: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過之後"慘然而嘆",暗暗叫苦道:怎麼佛陀的話這麼快就變味了,怎麼煩惱諸惡這麼快就興起了,怎麼這麼快就有人違反佛陀的教導而自生妄想了呢?阿難連忙打斷了那位比丘,對他說:"你念
誦的不是佛陀的話,不是修行的正道,我來告訴你真正的佛偈是什麼吧。"
於是阿難念誦佛偈: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位比丘聽了阿難的佛偈,回去以後就說給自己的師父聽。師父卻說:"阿難老朽,腦子不靈光了,說話總是說錯,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麼念的你還接著怎麼念去!"
這位比丘聽了老師的話,又繼續念他的"不見水老鶴"去了。
六祖說的自性指的是佛性。
你們打坐了嗎?念經嗎明天?
南懷謹先生在南禪七日的視頻中講過六祖檀經的這句話,可以自己去看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