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研究心理學的人,擅長解析人的心理與面部表情特徵,那他們在生活中會不自覺的去觀察研究嗎?
說實話平時遇見路人,不太會觀察,應該是懶吧,但是一遇見一家子在一起,我就愛觀察,首先是觀察孩子,然後再看父母關係,看母親是否強勢,父親是否強勢,父母親的有效陪伴程度,至於身邊的人不太愛觀察
對√,當然也分人。有的人會形成慣性思維,自發的去想像分析這一行為,當然有的人也不一定會去這樣做,部分是興趣使然,部分是慣性使然,部分是獵奇因素。就像臨床、口腔醫生會敏感人體的組織結構,口腔結構一樣。比如說,我。來自醫學生的蜜汁微笑
說實話會的,跟別人交談,我會下意識看他的眼睛還有注意他的肢體語言還有推敲他的心理活動等等。
看了所有答案,說會去研究觀察微表情的,基本都不是學心理學的。
反對以上所有答案 因為心理學並不不研究所謂的「面部特徵」 你問這個問題如同問「自然界的猴子擅長操控筋斗雲 他們為什麼不跑出動物園」一樣
謝邀
其實這個應該也看人,不是被研究的人,而是研究人員本身的素養和性格會對這種習慣有影響。
人大多數情況下理性面對危機,隨性面對生活,感性面對不公,這是一種天性,即使是心理學研究人員或是治療師也很難走出這個圈子。我拿幾種性格的人舉例就可以看出這種相關性。
喜歡提煉抽象思維的人會比較注重所謂「素材」的累積,當他恰好是從事心理學方面的工作時,應該會很輕鬆的培養出這種觀察的特質,因為各種不同人的反應和行為特徵在這種整理中被認為是不同的範本,這個行為本身不帶有感情色彩,也不會受到觀察行為道德性的問題動搖。
相比較來說,比較保守喜歡固定模式做事的人大多會把工作和人分的很開,這個時候日常生活和工作就無法產生交集,所以這種觀察很難存在。恰好我父親是這種類型,他從事語用學方面研究,對於交流信息傳達的效率和固有行為模式這些還是很能講些的,但是日常生活中他是個比較急躁易衝動的人,這和他所謂信息傳達的客觀冷靜其實挺明顯地不一致。也就是回歸日常生活時,他出現了一種解除「學術模式思維」的狀態。
還有比較危險的一種性格,就是價值體系過於強硬的人,他本身的性格可以在各種種類中浮動,但是由於價值的約束導致無法完成「觀察」這個行為,並不是由於能力或是條件上的不允許,所以結果上也會出現兩極分化。
人畢竟性格修養天差萬別,有的時候一種行為的形成和所受的訓練教育雖然有聯繫,但是甚至都不能形成因果關係,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影響機制。
看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對心理學從業人員是否具有某種「通有能力」這件事比較好奇,但是這個應該和學習能力、知識渠道、個人性格等等多重因素相關,以我的理解,這種觀察的特性應該佔比不會很高。
會的,我個人對心理學還有微表情還有識謊這一塊挺感興趣的,然後遇到一些標誌性的動作或者表情的話,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對應的東西。
北師大16級心理學。雖然稱不上心理學研究者,但是也算入了一點門。
首先不得不說,研究心理學的人並不等於(絕大多數並不)擅長解析人的心理或者面部特寫。
但確實在學習心理學之後,我很樂意觀察生活。比如我學了發展心理學之後,路上遇到小朋友,我會猜測他的年齡以及觀察他的行為內容是否符合這個年齡的特徵。又比如我學了社會心理學之後,我會更容易注意到周圍人對一些群體的刻板印象或者偏見。
觀察生活只是一種對所學的應用或者驗證吧,我們並不會(也做不到)窺探你的內心啦XD
會 如果不刻意 那就不會 不過總是會成習慣的
我理科專業的
一起用,
包括臉部特徵、表情、眼睛(不是面相的,自己總結),行為!我用的「核心思維」是星座。所有的東西就會放在這裡進行歸納總結。算不算心理學不知道,不過這是我的「觀人學」。看上面有人說,扯到的額外的。
早些年(從小學到高中階段)會不自覺的觀察,其實是盯著對方臉部眼睛一直看。會加上很多行為和做事的一些東西。
大學之後就少了!路上走的時候,看一下前面走路的腰、腿、腳、肩膀、手臂,然後自己開始分析對方的性格,如果對面過來的,我會掃一下臉,盯1.2s對方的眼睛,過去之後開始分析對方的性格。去年下雪,出去走的時候看到了別人的腳印,然後開始「瞎分析」!看見名人的書法會猜對方的性格。
※多方十字路口倒車撞到我了,對方全責,我可以在外地修車嗎?
※為什麼人怕蛇是與生俱來的呢?
※你有做過什麼夢?美夢或者噩夢都好?
※恐懼的來源以及如何消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