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所做的事一直都得不到父母親的認可,那麼這個孩子以後會出現怎樣的不健康心理呢?
這個要看家長是怎麼對待了。
如果家長是嚴厲批評型的,有可能最終會使孩子做事縮手縮腳的,對自己的能力不信任。
寫個就像是跳蚤效應,打壓的狠了,就真的跳不高了。
如果家長是那種發牢騷型的,這個有可能會讓孩子在對待家長的態度上形成偏執型處事方法。
就是對著干。
而且,有什麼事會習慣性隱瞞家長,討厭聽見家長的每一句話。
嚴重還有可能遠遠逃開,盡量避免兩者見面。
之前答過類似的題,就偷懶複製一下,可能文不對題。見諒!
————————
這其實是常態,我國父母普遍育兒知識不足,以至於在教育子女上剛愎自用,魯莽行事。我就是這種教育模式下的產品。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喜歡吃雪糕,吃的正高興。父親看到了很生氣,毫無理由一把奪走雪糕摔地上。小孩獃獃地望著地上碎裂的雪糕,腦子一片空白,想說點什麼,看著父親抽搐的嘴角,終究還是沒說。無法想像那一刻的孩子有多無助,我想,只有天知道吧。
再比如小時候喜歡看動畫片,看的正精彩,母親叫你吃飯,一下摁了電視就讓你去吃飯。孩子皺著眉頭,對著滿桌飯菜,彷彿無色無味,聽著母親罵罵咧咧,微微地泛著噁心。小孩子心裡會怎麼想呢?沒人在意,只要按父母意願行動就是。
此類事小時候不勝枚舉,相信大家深有體會。小孩子主觀意願被父母強行打斷,身體被父母的意願所驅使。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的主觀意願不能與世界產生連接,扼殺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扼殺孩子主觀能動性會發生什麼?
再舉個例子:小孩看變形金剛,腦子裡會蹦出一個念頭「我想要一個變形金剛玩具」,但很快,潛意識就會發現,這是個危險的念頭,會讓父母不高興,想到父親抽搐的嘴角,再想到母親罵罵咧咧的聲線,得出結論「我不可能完成這個念頭」。於是潛意識主動扼殺了這個念頭。一切的發生連0.1秒都不用,沒人知道曾經發生過什麼,小孩自己也不知。
以此類推,潛意識會形成「不可能完成這個念頭」的慣性,以阻止無數念頭的生髮。
長期以這種狀態生活下來,很快,小孩長大了,變得對生活毫無興趣,缺乏主觀能動性,就像題主這樣,有可能抑鬱。那~正常的小孩是怎麼樣呢?
腦子裡蹦出一個想要變形金剛的念頭,這個念頭在腦海里徘徊反覆,佔據身心,振聾發聵。自然而然的,小孩會想辦法達成這個念頭,求父母買也好,自己做一個也好,跑朋友家玩也好,總之這個念頭能得到嘗試而有一個好歸宿。滿足了這個念頭,下一個念頭就很快蹦出來,長此以往,這個小孩會對世界充滿興好奇。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回到題目,一直這樣放任不管?天吶!那人活得像條狗哇~喔,對不起!實驗表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狗,永遠不會習得性無助,可能還不如狗。雖然應該尊重你的個人選擇(並沒有),但還是建議想辦法改善吧。
改善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刻意練習。本質就是把自己的主觀意願與世界再次連接,反覆多次,就能重新激發一個人對世界的好奇心。
可是我沒有主觀意願怎麼辦?我沒有想要的東西怎麼辦?
簡單。
有個方法論:你想像一下自己明天就要死掉。那麼現在,就現在,立刻列表寫下未完成的心愿,立刻,馬上。這就是遺願清單,列好清單後想辦法執行,可以先從簡單開始。比如給父母一個擁抱,向朋友說對不起。。。。。。
至於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之類的遺願,徐徐圖之吧。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說的挺玄乎,其實就是你想幹什麼立刻去乾的意思。
1有一個實驗,盆栽植物被長久注目的情況下長勢更盛。2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於孩子應該傳達一個堅定而長久的信念,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這種精神上的信任就像光和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養料和能量。3沒有這種光和雨的養料,樹苗只能從地下的腐爛之泥汲取養料,污濁,陰戾,不知不覺也就成了喜陰植物完全黑化。
4發現肯定強化對的,淡化忽略錯的,孩子一犯錯就以為天塌了去懲罰訓誡,你這是從根部否定了孩子,一棒子敲死了,父母這種表現實際上是強化了錯的東西,而忽略了同時存在的熠熠發光的好的對的東西,當你忽略閃光的東西強調錯的東西孩子就會隱藏毀掉閃光的東西,不斷用錯的東西來拷問你的指責,對於錯誤要淡化或者忽略處理,不留痕迹錯的就會消弭。
5好的被肯定下次就會更好,好的被忽略打壓壞的被反覆強調,那麼好就失去了意義,長久如此好的東西就會消失。
謝邀。
如果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孩子的性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會受影響。
對於原本性格開朗上進的孩子,他會更加努力進取,挑戰自己,以達到父母的期望,渴望獲得父母及他人的認同。
長期會形成追求卓越,苛求完美的性格,有可能會因過於苛求自己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壓力。
對於性格內向靦腆的孩子,有可能會因為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認同,會讓心裡脆弱的孩子更敏感脆弱,甚至形成焦慮抑鬱,自暴自棄的性格。
謝邀。
你咋知道我知道捏?你算是問對人了。剛好我這會有時間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一種心理營養叫「肯定、認同、讚美」,如果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就會影響孩子的歸屬感,自我價值的形成等等。而且會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找肯定、認同、讚美。
而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又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比如自卑,自我評價低,脆弱,等等等等
不自信,唯唯諾諾沒主見
我好像還好啊,反正從小感覺做什麼我媽媽都是覺得我做的不對或者做的不夠好,現在的我,好像心理還是挺正常的,不要怕,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很大,但是,更強大的是你自己的內心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深愛著父母 孩子的愛相對父母更純潔無瑕 父母多少有自私自負的心理 當你所有用來表達愛的方式都被否定的時候 當你用盡全力去取悅 希望得到最愛的人的肯定的時候 結果都是否定 會很痛苦 然後為了保護自己 就不愛了他會覺得既然我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認可,索性我什麼都不做,任憑父母安排,會喪失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會錯失很多。
如果你想不到會變成什麼樣子,不如想想如果父母一直認可他又會是什麼樣子,肯定會比前者要優秀的多。
我覺得首先要對不健康心理做一個詳細的解釋吧。
這裡是指精神類的疾病嗎?比如經正規診斷的抑鬱症?
還是自己覺得的一些自卑,不信心,害怕人群等等這樣的一些現象?
如果是指後者,我覺得
用身體健康打個比方:無論家長怎麼精心照顧,孩子該生病還是會生病。避免不了。
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情太多,從小到大各種挫折,心裡的發展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況我覺得是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沒有人身體不生病,沒有人心理會一直是健健康康。
說到這裡,其實我想說的是,我認為不健康心理和父母的不認可之間並不是有很明確的因果關係。
有一本書叫《教養的迷思》中提出,其實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父母的作用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大。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815
※關於如何建設「成長型」家庭的清單
※孩子處理情緒的三個絕招——《100件事培養孩子好習慣》系列57
※14歲的孩子因為不想上學離家出走,我該怎麼去教育?
※從《狗十三》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