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與因果該如何了結?
先講一個故事(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問題):
古代有一個西域的和尚,來到中原修行傳法。和尚非常虔誠,修行非常刻苦,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當地有一戶富裕人家信仰佛教,這戶人家樂善好施,經常主動幫助一些修行的和尚。受到父母的影響,這戶人家的女兒經常替父母送糧食給和尚。姑娘在送糧食的過程中慢慢與這位西域和尚熟悉了。
但是姑娘的父母給姑娘定下了婚事,結婚前,姑娘最後一次送糧食給和尚,忍不住透露了一絲的愛慕之情,希望能多照顧和尚幾年,但是被和尚很堅定的婉言拒絕了,姑娘很遺憾,後來沒多久,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一個陌生人。和尚則繼續苦修,卻總是想起姑娘,後來和尚漸漸修行有成卻還是無法放下對那個姑娘的牽掛。和尚對自己很失望,覺得是修行不夠,遺憾中圓寂,圓寂前決定了結這段因果。只有那樣,他才能真正放下,得到解脫。請回答以下問題:1.這位西域和尚對姑娘的感情是男女愛慕之情還是只是感激報答之情?抑或只是一種「得不到的永遠騷動著」?
2.從佛教義理來看,這樣的因果緣分應該如何了結?3.如果你是那位西域和尚,你會如何決定在下輩子了結這樣一段因果緣分?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謝邀。首先要說,這故事從頭到尾都有非常多的矛盾之處。
1。故事我就不多評論。若虛構,它是怎樣都可以。若是真實,畢竟非我親眼見證也不願置評。況且無論傾慕或感激基本上是不會出現於真正正法修行之人的身上。
2。明顯你所理解的因果緣分和佛陀開示是兩回事。你喜歡喝咖啡是因緣、你討厭喝茶亦是因緣。你特別講究音聲享受是因緣。這不至於局限於對某些人物有特別感覺才是因緣。在真正的正法法修行,無論對事、對人、對物的因緣都是平等看待的。即便夏天時,你覺得在冷氣房呆比較好,也是因緣。雖則人之常情,亦是因緣也。只要於境識別就算無喜好厭惡只是觀念而已亦是因緣。依有是住、依無亦是住。無所依即無所住,佛陀教的就是於一切都得解脫。
你的故事中,和尚很明顯沒有正法修行,因為正法修行,貪嗔苦樂之外,可定中見所剩餘之痴。剩餘之痴即有不樂不苦的觀念,是顛倒思惟。這些種種思惟在貪嗔苦樂不生後而見。因痴原生顛倒思惟,顛倒思惟可不自覺復生貪嗔苦樂。所以佛陀時期常見外道高深不生貪嗔苦樂而平靜,卻未能破除余痴而生邪見,以為已悟道。後因邪見邪定(即不正確、不貫徹)而不自覺又復生貪嗔苦樂,然後又以舊有所證得之術法嘗試刻意平復貪嗔苦樂,最後也不見其效。來問佛陀,佛陀開示定中若未能釋懷,必有無明愚痴在其中。只要於定中發現它的存在,顛倒邏輯崩塌,無明愚痴自然歸無。最終佛陀一語道破,外道恍然大悟,於佛陀門下繼續修行至阿羅漢果。這也是為何那麼多外道加入了佛陀門下的原因。
3。若還有因緣能驅使,即有業身。業身輪迴本無自由自決,由何來可以選擇下輩子要怎樣過,怎樣了斷因緣。
題主對正法還有很多不理解之處,才有故事中才有那麼多矛盾。所以真的很難一一去說明究竟。題主的故事在外道是常見之事、在如今的佛教也屬常見,至於坐化什麼的外道有,如今的佛教很少有。不過正法是不會有的。濕婆神就可以斬斷
無論做什麼反應,你不起執著心,自然不就了結了。
是愛慕還是感激無從而知。整個輪迴來講無數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從這點來講無數眾生和自己都有很深的緣分,要了結這段緣分,脫離輪迴是最究竟的辦法,認真培養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最後修空性。其實不說修空性,即使出離心修好了都不會再對他眾貪戀了,因為深刻的知道輪迴過患後對這種輪迴的因根本就覺得沒什麼好執著的。個人認為如果是佛教徒問這種問題其實沒必要,找到善知識認真學習才是正道
推薦閱讀:
※普賢: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圖)—道德真源
※向佛菩薩求婚姻有訣竅
※為什麼在神仙中,人們普遍認為佛家神仙更厲害些呢?
※一代高僧103歲夢參長老五台山安詳示寂 百歲華誕時金羅袈裟蘇州造
※佛陀:諸法無我、無命、無壽(圖)—道德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