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和普通人看智力缺陷人群的感覺是一樣的嗎?


智商只決定需求智力領域行業相關知識的認知上限,不局限認知廣度。

也就是說智商只是一個標準,如果沒有高到產生質變的地步,那麼也就是一個小優點。如果沒利用好這個優點,那麼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弱智是失能,和智力正常的人的標準不是一回事。弱智是智力低到質變(變質)了,不能和正常智力放在一起比較。


暈哦,那麼多贊,是出於對我的同情吧哭哭哭

怎麼回答里都是高智商的呀? 准弱智的我來默默答一發……

小時候被父母拉著測過好幾次智商,沒有一次超過80的,因為這個原因差點...算了不說了,偏題了。

從小到大我不知道那些聰明人怎麼看我的,我只知道我看那些公認的智商高的人和普通人沒感覺啥區別啊,除了可能有部分成績好一點,但是普通人努力點的成績也好,反正看不出啥區別。

過了好多年後

我才慢慢明白

上天是公平的

給了我低智商的同時

也不忘記遮住我的眼

怕我太難過吧


完全不一樣的。

普通人看智商因為疾病的原因偏低的人群,是會有「感謝老天沒把我生成這樣,哎呀他們有點可憐」的感想的。

而超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只會想「唉他們不太能理解我,我該怎麼跟他們溝通」.

完全沒有優越感在裡面。為什麼,因為他們的高智商,只是個例,是基因複製時偶爾出現的產物。超高智商人的父母,手足,親戚,朋友,配偶,甚至子女,在智商上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而且恕我直言,智商130,140,只會表現為比普通人稍微聰明一丟丟,這部分高出來的智商是否給它的主人帶來了實際上的好處,真的很難說。

畢竟普遍定義上的社會上的成功,還取決於很多智商以外的因子。

130,140往上,還存在超高智商人群。

能平安無事長大的超高智商,幾乎只存在於各大高等學府。智商越高越單純,他們是不會去輕易鄙視任何人任何事的。對他們來說,比起整天琢磨別人和自己的優劣這種小肚雞腸的事,他們更願意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當中去。而且他們的興趣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知識面既深且廣。穿舊衣服,開舊車,住舊房子,過著十分低調的生活,但是腦子裡有一整個宇宙,大概就是這樣一個畫面了。


我七歲的時候參加一個夏令營,被拉到一個教育機構測了智商。家裡認識人的,所以不收費

135

甩開第二名大概20多。

談一談體驗

小時候被各種人輪番花式誇聰明

造成很長一段時間我給自己的心理暗示我確實比別人聰明很多

也有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媽整天到處吹噓我如何如何優秀,實則完全不是如此

在小時候被誇聰明,本身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很多人都經歷過。畢竟大人之間的互相客套、商業互吹映射在孩子身上最合適了。

所以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從來都不上心

我並沒有成為過目不忘的天才,最終連大學都沒畢業

在青春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看普通人確實像在看弱智一樣,青春期的迷之自信,加上智商測試結果的加成,讓我飄了很多年

後來工作之後,慢慢的了解到一個重要的詞

變現能力

智商也好,人脈也罷,如果無法實現合理或超預期變現,那任何資源都是無意義的

變現的最終呈現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根據個人或社會價值賦予的不同意義,可以是金錢、名望、權利、上市公司、財務自由等等

所以當我發現我所謂的天賦並沒有實現任何有價值的變現後,我逐漸把自己看成一個普通人,慢慢利用優勢達到或大或小的成果。

高智商的優勢具體會表現為

能很快的學習一件事,並且舉一反三、甚至多維度、發散性、跨學科結合一些原理,並有機會創造出一些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產品

能很快看透問題本質,短時間內快速找到最優解決方案,實現共贏或損失最小化

「我能猜到你下一句想說什麼,並且經驗證我是對的」

「我能保證手裡總有牌可打,知道底線和退路在哪,不會把自己逼到絕境」

「我會很快的適應社會,並且清楚的知道,面子從來都是最不值錢的東西,至少在財務自由之前,很多可以被犧牲的資源,都可以利用」

後來我也發現,情商不僅是可以被鍛煉的,甚至也和智商相關,懂得什麼時候察言觀色恰當的模仿並升級也是很重要的

年紀大了之後發現,我不需要經常展示自己智商高,我的智商可能也不如自己預期的那麼高。以高姿態面向整個社會,遲早要完。身邊藏龍卧虎的、隱形富豪的、背景深不見底的,都大有人在。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智商決定了努力的上限

但大多數人努力程度距離上限還很遠

我很欣賞一個詞叫匠人精神

\\\\\\分割線是這樣畫的嗎&<&<&<&<&<&<&<&<&<&<&<&<&<&<&<&<

距離上次答題差不多一周時間。

本皮終於現身啦

我沒想到會火

很多加粗體字的位置,目的其實也就想騙幾個贊,預期十幾個贊本皮就滿足啦

你們動輒上千贊的熱情,本皮也很惶恐啊。

每個回復都看過,偶爾有個小鋼筋小檸檬,杠和酸的點都正常可理解

畢竟智商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如何要用一個普世認可的標準衡量以及有效量化?

每一套智商測試題都不一樣,哪怕是專業機構給出的題型都有編者的傾向性和不自覺的引導性,比如這套題傾向於圖形變化,那套題數字規律很難,那套題全方位測試了影響智力的因素但題型都比較容易。等等等不可控的因素造成了眾多智商測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類比性。

所以比較智商數值本身意義不大,

但智商130看普通人(暫定標準值100)確實會存在部分情景下的碾壓

比如,我說了個雙關笑話,他沒聽懂。隔一陣我又說了一個,他還沒懂。我就不和他玩了。

他也可能是懂了,沒那閑心搭理我,繼續玩他的消消樂。(此處為反手碾壓,概率較低)

同理,智商150左右的人,看130左右的人,也會存在部分情景下的碾壓

某國內知名985畢業到國外知名世界前10大學讀碩的IT男告訴我

「我有一回編個程搞了三天三夜,查了上千行代碼就是沒整明白,求助一位學長,人花了半小時,敲了十幾行代碼糾錯,就給run順了!用的是另一套邏輯!」

(本條案例假定該男為130智商,但在頂級大學裡,智商碾壓的現象確實普遍存在,很多人從小到大到高中畢業甚至大學畢業都是成績前1%,後來換了個環境去了清北或者國外頂級大學深造,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自己怎麼變成後10%了?明明很用功怎麼就是成績上不去?)

此處可理解為智商斷層,必須承認有些鴻溝確實無法跨越

本皮當時皮齡20,饒有深度的望著他

「你小學的時候成績是你們那個縣的前1%吧?初中高中又是那個省的前1%吧?大學畢業拿到全獎出國又是萬里挑一吧?你把這些百分比試著乘在一起,有沒有得到一個驚人的數字?然後看看你現在呆的大染缸,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些背景?」

老哥猶如醍醐灌頂的看著本皮,未曾發現我微微上揚的嘴角

頂級大學比較像是煉蠱,能熬出來的絕對是狼人。

這不前陣子網上火了一句話

「XX年XX省理科狀元拿了滿分,但因為滿分只有這點,如果滿分2000分,他還能拿滿分」

稍微自顧自的分析下這個回答為什麼會火。

尚不清楚有沒有被題主/大V/管理員看上翻了牌上了推薦,也不清楚知乎後台數據和流量導向的分析和推薦演算法如何。

我在評論區看到有相當的一個趨勢叫自我認知的共情感。

通俗點就是,

「這麼巧,我也有一模一樣的經歷」

「不看作者名,差點以為是我自己寫的!」

???

很多人都有從小被誇聰明的經歷

加上知乎這個平台的屬性加成(以文字類/知識性為主導的平台本身會過濾掉很多受眾)

我估計玩兒知乎的群體樣本大概率都自帶較高智商的光環

然而高智商並不經常意味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故而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共鳴感

引用一個網紅公式

現實-自我心理預期=【正值為幸福感】or【負值為心理落差產生的挫敗感】

回到前期回答中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這個詞最早是在紀錄片《壽司之神》里被我捕獲的,就是那個七八年前火了的日本壽司店老闆,在做壽司這個手藝活上沉浸了幾十年,從每天早上去魚市選材、到每種食材的製作和配比、壽司捏制手法等,最終被冠以米其林三星的認可

在現代社會,匠人精神主要體現在傳統行業。時代在經歷洗牌之後,傳統行業受到衝擊極大,面臨長期毛利為零甚至虧本經營的情況。很多傳統行業老闆壯士斷腕、拋售業務或業務升級觸手伸到別的領域。而在技術為驅動力的行業中,又面臨極高的研發成本,和短期內無法迴流的資金。於是蓬勃的金融業刺激著各類短期上市套現的公司,只要有人接盤,就是一出好單。時代賦予了這個社會浮躁,又從各個行業蔓延到了每個人身上。

很多人從小被誇聰明,其實大概率是小聰明。具體表現為,偶爾抖個機靈學什麼都比別人快一些,容易成為一個群體裡帶節奏的那個(這點部分涉及情商和性格)

做什麼事都浮於表面,淺嘗輒止,沒什麼耐心做深度探索研究

也就是匠人精神的對立面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啥都會一點,啥都知道一些,但啥都不精通

平時吹牛逼可以,遇到行業大拿就被碾成渣

浮躁是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並不僅限於特定群體

我們習慣於各式各樣的快餐體驗,或者叫,經常性的正向反饋

以前打遊戲只能在電腦上玩,還得守在電腦前幾天幾夜,費了老大勁可能還不見得有結果

現在各類網遊誕生了一鍵掛機功能,大大縮短了時間成本,但也降低了遊戲體驗度

手機集成了相當多的功能,比如收發郵件、音樂播放器、辦公軟體編輯器、遊戲機等等

以前半夜是很難叫到外賣的

時代的紅利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產品的迭代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我們很容易就被這一個個短周期的正向反饋所迷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網上的雞湯段子讓人注入時效不超過一天的雞血,沙雕網友的小視屏讓人捧腹並且一個接一個的刷。(刷知乎其實也挺容易沉迷)

高昂的房價又產生一種,持續性的負向反饋。某種程度加劇了人們對於正向反饋的迷戀

聰明人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選擇了平平淡淡或者混吃等死的生活,就要接受日復一日簡單重複卻又毫無價值感的職業,以及世俗中來自各個層面(親戚、朋友、甚至是父母、伴侶和子女)的眼光

如果選擇了負重前行(被動或源自內心驅動力),就要接受日復一日的加班、做不完的PPT、來自領導和客戶的責罵、長期處於黑暗中的摸索與艱難前行、很有可能的多次創業失敗和巨額負債

既然堅定了前進方向,就不要後悔,死磕到底。後悔是很難受的,因為年紀大了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日子是再也回不來的。

智商所溢出的部分,最終應該灌澆出智慧的參天大樹,平日不顯山露水,一舉一動卻又充滿了力量。


即使一樣,人家說出來也會讓你感覺很有道理。


我大學一個數學教授常說的,「在座各位都能考上清華,你們沒考上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認真臉)

然後在座的同學報以哄堂大笑,沒有人相信自己考得上清華

我當時聽這句話也不相信,這怎麼可能呢?我考上的大學只是個普通211,清華是夢裡都不敢想的地方,智商不夠

後來過了幾年有了一點新的感悟,我覺得智商只是一個門檻,高智商可以跨過高線,但是對低限不存在差別

有個理論是,智商超過120,即能勝任絕大多數工作,也就是說,按比例算,考上985 211也就過了120線,溢出的部分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智商130以上的人,和智商70的人聊天,實際聊天內容取決於70的人說什麼話,而不是130的人說什麼話,130會主動照顧70的一方

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高智商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聯想出更多的路徑,更準確地找到最好最合適的路徑去解決問題。代入學生時代,做一道數學大題,首先,讀明白問題後,腦子裡會無意識地反應出相似的例題,然後無意識地對應題目里的條件,就會得出大致的思路,然後有意識地細化,解出答案。成績不好的同學,往往死在第一和第二個步驟:大腦無法自發地反應出相似的題型一一對應

未完待續……

回來了,繼續

解數學題就是這樣,成績好的同學和成績差的同學都必須通過一種或幾種路徑得出答案,而卷面分數不能顯示出思考時發散的路徑和思考速度,也就是說,做同一件事情時,智商只要過了最低限制的數值,大家得分看起來都差不多

那麼生活裡面,既然將70分作為及格線,想必完成日常所需的生活技能只要70分就夠用,超出部分並沒有特別的幫助

所以在生活中,智商130以上的人看待70的人沒什麼區別,因為超出的部分無法體現差異

而且,智商和技能點的關聯性不是很大,俗話說熟能生巧,射箭百發百中的勇士也無法和賣油翁滴油穿銅錢孔相比,不能得出誰更聰明的結論,因為這是幾乎沒有關聯的兩件事情。有些智商很高的人,沒有興趣去點技能樹,可能看起來比一個勤勤懇懇的普通人更蠢

還有一點是,由於智商高的人的思維能發散出更多路徑,所以他們思考問題更全面,更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會覺得自己有多聰明

結論

智商130的人看待普通人不會和普通人看待智障一樣充滿憐憫

題外話,智商高的人有什麼共同點呢?我個人的總結是:

雙眼炯炯有神,自信但是不自滿的神態,話不多,通常語速快,具有幽默感


其實就像很多個答案說的,智商130、140的人如果未能合理運用自己的聰明,如果未能很好地修鍊自己的心性等非智力因素,比起持續性努力的普通人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我也不知道我智商多少,但是確實從小到大是比一般人學起來(是和真正的一般人相比哈,勿抬杠)要容易很多。比如說小學所有考試只用一小半時間就做完而且全是滿分,在重點中學不好好學也能前30,努力一點就是前5。在其他特長方面也學的比一般人要快和容易。

但是你以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嗎?錯了!

由於從小到大都十分順風順水,從來都比周圍一般人得到的容易,從小學到中學,十幾年來,已經慢慢地喪失了正常學習和努力的能力,以及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態,以及面對逆境的鈍感力和自我修復和調整能力。

一旦面對的事情的難度和複雜度超過了僅靠自己的天賦和聰明能解決的範疇,就一籌莫展了,甚至自我懷疑,一蹶不振,破罐破摔,而後漸趨平庸。而且由於以前的輝煌成績,心態上騎虎難下,更容易急功近利,更難從頭一點點崛起。反倒是那些本身不算很聰明的人,由於具備學習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再加上持續性地努力,反而後來居上了。

不過所幸的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此共勉吧!


首先定義智力正常的人為所有能理解邏輯,能夠記憶一些基本概念的人。

計算機理論里有這麼兩個東西:

1.通用圖靈機

這個東西的存在表明了,只要一個人智力正常,他就能計算任何聰明大腦能計算的東西。只是需要的時間有差別,差別還不會很大。

2.IP=PSPACE

這個理論翻譯一下就是,只要有足夠好的教育,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在可以接受的時間內理解這個世界上最高深的問題。

綜上,我覺得從理性的角度來說,人和人基本可以說是平等的。剩下的不平等,除了運氣還是運氣。運氣好的,神經元都長成了適合專業技能的模樣。但我們切不可因為看到一點點差距就自怨自艾。找對方法,努力學習,一個人絕不會比另一個人差。這是被證明的了。


答案已經刪除


更像是成年人看小朋友的感覺吧

思路單純易判斷,慾望寫在臉上,需要小恩小惠的寵著哄著,還經常做出損人害己的意外舉動

有一個普遍的誤解是,高智商的人與普通人在一起生活工作,聰明人是痛苦的

其實根據我的觀察,

進入了社會以後,高智商的人會很快的意識到,其實自己需要依靠著普通人來自我實現的

這種覺醒,說得好聽,是一個好漢三個幫,說的不好聽,是狼入羊群的天然優勢

智商130、140,還不能參加完全靠單打獨鬥就能出彩的職業,比如科研類的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

但是已經高到可以在普通人群中獲得很大的優勢

這才是普通高智商人群最佳的變現選擇

學習上,舉一反三,業務上,融會貫通,生活上,人見人愛

藉助自己在普通人群中的優勢,放大自己的能力,同時不用擔心獲利被普通人均分

比如,

職場上,有些人經常被"當槍使",這些被當槍使的人,往往不是工作年限短或者社會經驗不豐富的(新手當槍使,級別不高導致影響力不大),而是被高智商的人給繞進去了

"被賣了還幫著數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普通的操作有慫恿別人去提漲薪要求,成功了一體均沾,不成功也可以從老闆的抱怨處知道老闆心中能接受的漲薪範圍,方便自己的操作

中端的操作有可以激化辦公室兩派的矛盾,裝作無意的把平衡打破,事情鬧大後漁翁得利

高端的……我也不知道高端能玩出什麼花

(暴露了我不是高智商的人,只能揣測皇帝種地用的是金鋤頭)

這時候高智商人的痛點其實在於,溝通模式

還記得你是怎麼和小孩說話的么

"吃飯飯","不要碰,這個臟臟","亂出門當心被狼外婆抱走了"

成年人需要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降級,才能和小孩子正常溝通

高智商人其實也需要對自己的語言降級,才能更好的傳達信息

聰明人之間的對話,是神仙打架,通過簡單的詞句就能把深層次的意思表達出來

而且,不需要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對方也很容易抓住點

聰明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對話,更耗時,描述需要更具體,也更容易出現解碼偏差

因為聰明人要先對普通人的認知水平進行評估

這也就是為什麼數學家教不好初中生數學一樣,他覺得的常識,對初中生來說超綱了

類似的感受,在去4S店修車的時候聽師傅的描述也可以知道,師傅說的每句詞都能聽懂,但是合起來還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這是噴油嘴噴油不暢,導致著火困難,如果有人說是點火系統有故障,就明顯是要坑你的錢。"

而讓高智商的人最難受的,是他們能很輕易的了解普通人的思維和動機,卻很難預測普通人的行為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力圖以自己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很明顯,生活中普通人不是這樣的

高智商的人的行為模式像計算機,可控,精準,講道理

而普通人的行為模式,像個黑箱操作系統,裡面充滿著隨機數

還記得上次試圖操縱一個五歲孩子,讓他幫忙跑腿買煙么

你可以挖掘他低層次的慾望和恐懼,採用威逼利誘,"去幫叔叔買煙,買了給你顆糖""去幫叔叔買煙,買了就不打你"

也可以影響他自我實現的階段,曉以大義,"去幫叔叔買煙,國家復興在此一舉""去幫叔叔買煙,文化傳承就在今日"

但他的行為,往往在成功買煙,把錢全部買糖,路上掉水溝里,哭了,這幾個選項中徘徊

在職場中,這樣的薛定諤式普通人,很讓高智商的人頭疼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說的就是這種人


不一樣。

智商不能直接解決具體的事情,只能讓你對規律性的東西更敏感且接受更快。

一、個體層面上

作為一個136韋氏智商(成年測量值)的選手,我來告訴大家:

較高智商人群和一般人最大的區別是:

我們面對自己無法理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不會讓自己陷入「感覺」中,而是選擇系統學習、高效理解或者其他解決方案。

一般人群則傾向於依賴感覺,或訴諸情緒化的表達。

而智力障礙的人群,則容易陷入缺乏表達手段的麻木中,或採用超出常規的、不準確的表達手段。

假定都是較高情商的人,那麼通過對這種表達傾向進行排列組合構建交互關係進行模擬:

  1. 較高智商人群VS較高智商人群:誰是專家誰說了算,即使都不是,也可以經過快速的學習,對事情進行理解和反思,然後展開辯論,共同提升。
  2. 較高智商人群VS一般人群:嘗試說服,或開展協調工作,共同推進事務的向好發展。「基於ABCD等等原因,這件事我覺得應該這麼理解,你說呢?」如果對方無法提出更好的方案,則按自己的思路來處理,如果對方是專家則快速學習或選擇信任。
  3. 較高智商人群VS智力障礙人群:從一開始就拒絕交流。實在不得已必須交流,會尋求相關基本理論的指導,進行學習,並開始系統嘗試。
  4. 一般人群VS較高智商人群:如果前者是專業領域的翹楚,則不存在障礙,利用較高智商人群的快速學習的能力迅速搭建交流平台;如果不是,那麼會很快被說服。
  5. 一般人群VS一般人群:容易陷入針對事情而非規律的探討中,難以得出結論。「怎麼會這樣!」「為什麼?」。
  6. 一般人群VS智力障礙人群:「我不明白你想幹啥,快告訴我你想幹啥」;「啊好可憐,我要對他善良」;「好蠢,再見」。
  7. 智力障礙人群VS所有人:無法準確表達自身感受或觀點,處在完全被動的交流模式中,由對方主導整個交流過程。

顯而易見,題目問的看待他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ABC三個人,智商135,100和65,均非醫學背景,都咳嗽,不嚴重,去醫院,同一個醫生給開了一大堆檢查處方,最後確診為輕微呼吸道感染,一人一瓶一模一樣的感冒藥打發了。

A:為什麼一個感冒需要檢查這麼多?→必要的?制度性問題?潛規則問題?→必要性指向臨床思維訓練;制度性問題指向醫患關係、醫生權責均衡;潛規則指向亂收費、以葯養醫。→任選一個或多個去迅速學習理解並形成自己的理論,解釋這個生活中遇到的事務。→吃藥。→怎樣批判譴責(衛道士心態)/從中牟利(犯罪者心態)/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憂國憂民心態)。

B:為什麼一個感冒需要檢查這麼多?→這很不合理。→為什麼?→不知道,這不是我該關心的。/網上說醫療行業很黑的,肯定被坑了。→迷惑/心情不好→吃藥。

C:吃藥。

這個時候你讓A去聽B的解釋,A會覺得,他的思維好簡單,但對他來說很合理完全可以接受,他的困惑來源於對這個領域的不理解,如果有時間或許可以好好交流一下。

讓B去觀察C,B只會覺得,他什麼都不懂,好可憐/真笨,被騙了都不知道,所以我要幫他/鄙視他。

二、統計規律上

這個非常容易解釋。

智商服從正態分布,正常人是最常見的,高智商人群天天和他們打交道,交流也很順暢,很容易就習慣了,而智力障礙人群由於太稀少,所以任何人對其的看法都會很特殊,與觀察者的智商其實關係不大。

三、反思

非常贊同這個回答下幾個大佬的說法。

較高的智商不一定就牛逼,甚至有的時候會很煩人,容易陷入缺乏行動/過度思考/躊躇不定等狀態中。而且往往在純觀點爭論時,會經常讓一般人感覺到非常受迫,需要一定的溝通平台搭建技巧。

有趣的是,在被問及智商的時候,我往往會公開表示自身情商相對較低,其實我的情商略高於平均水平,但通過這樣的讓步,很容易讓對方建立一種心態:「嗯,他說的還蠻有道理的,但我也不好意思打自己的臉,不過看在他這個人比較書獃子的份上,還是接受他的觀點吧~!」

此時我往往長舒一口氣,這樣就不用偽裝他們所熟知的情緒化表達以尋求認同了,省的晚上又要對自己的刻意的行為進行過度思考……


小時候測著玩兒,記得是一百三四,即134,正好夠回答這道題。

普通人看智能發展遲緩人群,一般是帶有一種憐憫的心態。

高智商人群看普通人,一樣帶有一種憐憫的心態,但是被憐憫的是他們自己。

原因很簡單,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智商越高,他們眼裡的世界越和普通人不同,當一個人的視界越深越廣,就越容易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渺小。無知才能無畏,知識越多則越謙卑,也越孤獨。

一百三四左右的智商,剛好足夠讓人認清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悲的是,也同時讓人明白了自己的局限,看到和真正的天才之間隔開的那一道深澗。一百三四算是高智商裡面墊底的一群,數值上的客觀差距,決定了就算你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未必摸得到別人的腳底板。這個智商帶來的優勢並不能讓人生產生質變,頂著聰明人的名頭,缺少自知之明的人很容易在周圍人的恭維聲中自滿。一旦因為洋洋自得放鬆努力,就會泯然眾人。

每當我自滿的時候,就去看看陶哲軒。每當我失去自信的時候,以前就去逛逛微博,現在常來看看知乎。


智商是通過一種測試方法把人的智力水平打分,最後把中位數成績定成100,所以智商並不能完全反映智力水平。

我們假設智商測試能完全反映智力,

130相當於超過97%的人,140相當於超過99.5%的人,70相當於比97%的人差,60相當於比99.6%人差。

這是一個比例分布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線性的能力差距。所以, 智商130, 140, 150的人的「聰明程度」並不是智商100的人的1.3 1.4倍,做事情並不是比智商100的快1.3 1.4倍。

主要的問題是, 社會主要設施都是要按照智商90, 100的成人設計的,130, 140的成人使用並不會有問題,而且130, 140的人早已習慣和普通人打交道,所以心態上比較平和。而智商60, 70的人操作設施就會遇到障礙,普通人並不一定習慣和智力發展水平較低的人打交道。

在一些為高智力水平設計的工作,或者需要高智力水平才能從事的工作里,進來一個智力普通的人,就有點彆扭了。

比方說

西江月·證明

即得易見平凡,仿照上例顯然。留作習題答案略,讀者自證不難。

反之亦然同理,推論自然成立,略去過程QED,由上可知證畢。

再比方說


其實一個人看起來正常不正常,比起智商來說,更重要的是交流能力和社會性。

大多數人和典型的艾斯伯格綜合症的人交流的話,會覺得艾斯伯格綜合症的人是弱智,而然其實真的只看智商他們可能反而被秒殺。

我遇到過有明確醫學診斷多動症的,注意力渙散的,有記憶功能障礙的,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在天朝這些人都會被普通人當做弱智。

他們的智商統統沒問題。

另外,我隨手一搜看到一個奇人,悉尼大學博士,號稱自己智商70,當然他說自己測試是亂做的。另外自稱自己一個同事,也是博士,智商56。


我的智力使用韋氏標準量表的測試結果為146,應該具備回答這一問題的資格。我很贊同本題高贊 @跑馬溜溜 的答案。

先說我的觀點:

不一樣。

就我個人而言,對於前者,我的想法是:「這件事正常人應該能理解到什麼程度?我應該如何和他們溝通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對於後者,我的想法是:「發生智力缺損真是不幸,相比之下我真幸運,希望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讓他們舒服點。」

再說原因:

對於智力缺陷人士,其大多不會和高智商者有過多交集,且往往不會對高智商者產生致命威脅,就算打不起,後者一般也躲得起;對於普通人,任何高智商者都會淹沒在普通人的海洋里,且高智商者必須依託於普通人才能存在:如果沒有普通人的襯托,高智商的概念就根本無法成立。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裡,只要方法得當,只需少量普通人就可能使任何高智商者陷入絕境,即使這些普通人當時僅處於本能驅動的無意識狀態。

再把普通人的情況展開來說一些:

高智力的優勢在於解決複雜問題時的創造性,但這有兩個前提:首先,是你得先把這個事情當個問題;其次,是這個問題得足夠複雜。所以,就我個人的體驗,對於生活中的一般領域,高智商往往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明顯優勢,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與其他因素出現兼容性錯誤給你產生很大的困擾。好在大多數時候,其僅能讓身邊人覺得你有種「這人有點怪怪的」的感覺,倒也無傷大雅。我小的時候就因為行動無法跟上自己的思維而顯得尤其笨拙,以至於我父母帶我去測智商的初衷是搞清楚我是不是智力有問題(手動攤手)。

參加具體工作後,我發現,即使在高度專業化的特定領域,比如科研,高智商給人帶來的優勢與劣勢也幾乎是相等的:更高的智力可以幫助你使用更具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問題,但也容易使你和普通人產生更多不必要的隔閡,導致事情運行成本的增加(比如,行政人員和研究員無休止的撕逼除了制度缺陷以外,其中的心理動因也不容小視)。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玩味的事情。

我認為,這些隔閡的產生不僅源於高智商者與一般人認知方式不同導致的不理解,更多的是源於其行為方式與大多數普通人個體的「不合群」所產生的情感排斥。實際上,不論高智商者是否是有意為之,這種行為差異時刻都會變相的表達一個信息:「我和你們不是一類人」。這特別容易喚起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排他情緒與恐懼,使其陷入被動的自我孤立。更遺憾的是,人們習慣將矛盾產生的原因引向自己擅長的方向以掌握事件的解釋權。對於普通人而言,道德尺度多是入門門檻最低的領域。所以,「智力差異」在很多時候往往會被其他人下意識的偷換為「動機可疑」或者「不會做人」,即使高智商者毫無惡意。

對於當事人,這種情況的發生真的是非常的麻煩與無奈。因為在其他人眼裡,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威脅,你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種原罪。這些都根本無法靠單方面的善意解決。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在我本科畢業的散夥飯上,一個和我同窗多年的同學對我說的話:「我們都知道你是極好的人,但我們都非常討厭你,因為一旦和你坐在一起,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特別蠢。」

所以,如何不被排斥,適應並駕馭自己的高智力,使自己從一個集體里的異端成為一個正常成員、乃至組織依靠的對象是一個需要學習的漫長過程。如果還主動的視其他一般成員為智障,和自絕於人民自尋死路有什麼區別?自以為聰明就可以心裡偷偷鄙視而喜怒不形於色,豈不知一般人認知世界的方式往往更趨感性,討厭你不需要理由,情緒的雷達根本就不需要和確實證據掛鉤。

意不誠確實是心難正。這點上古人誠不欺我。

在經過無數次痛苦難忘的體驗之後,我大概形成了以下幾個相對有效的經驗:

1、積極了解社會一般成員的思維方式與普遍認知水平,然後去主動模仿他們之間的溝通模式,以對方最習慣的邏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最可能了解的實例與其交流。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用社會普遍認同的生活方式與道德標準嚴格約束自己,不在任何紅線上作死,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同樣重要。在公開場合要避免捲入任何關於價值取向問題的爭論,儘可能的把話題控制在技術層面,無法控制時就悄悄走開,不要強行掌控談話主導權(不同的智力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是非觀,這是高智商最容易授人以柄的地方,不小心對待往往會給你惹來大麻煩)

3、行為被大眾接受的程度往往與事物的內容弱相關,而與事物的發生方式強相關。所以,不好為人師,不輕易表態,要多聽別人說話,時刻保持謙遜的態度與較低的姿態,善於示弱,尤其要剋制蠢蠢欲動的表現欲,儘可能把自己的建議隱藏在別人的意見之中。

4、不要嘗試把你後台運行的思維過程向不必要的人解釋,對於別人那就是個黑箱,一切口舌之勞都是白費功夫,只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更不要妄圖讓別人藉此理解你,只需讓別人知道必要的輸入和輸出就足夠了。

5、要主動融入集體,且在集體中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不濫用智力資源對非必要事物施加干預;儘可能假借他人之手,在不動聲色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但絕對不要嘗試強迫、愚弄或者操縱別人,因為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無法關上!

6、只有聰明人可以理解聰明人,而你肯定不會是最聰明的那個。所以,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因為你永遠無法確定是否有高手在暗中觀察。如果察覺到身邊有同樣高智商小夥伴,要謹慎而友善的對待,努力實現共贏。

總之,我覺得,對於高智商的小夥伴,既要用最大程度的同理心從普通人群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動,顧及周邊人的感受,千萬不能讓別人覺得你的存在是對自己的威脅;又要接受自己與別人不同的事實,努力了解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最終和自己和平相處,而不是把自己強行拉到與一般人同樣的水平線上。我小時候的一大願望就是能夠變得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那感覺真心難過。在經歷了無數掙扎、浪費了無數時間之後,我終於認識到:我做不了他們,他們也同樣變不成我,於是我才真正釋然了。

此外,生活在現代社會,合作是實現自己的唯一方式,社會的絕大部分設施都是按照智力中位線水平設計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當作社會的普通一員,最大程度的利用現有社會資源與基礎設施,是做好自己的最佳途徑。即便是萬中無一的天才,也無法自絕於社會而獨立存在:一旦將高智商當作個人資本而非自然的額外贈予,其衍生的傲慢會毒化你的生活環境,不僅干擾你智力的發揮,甚至會摧毀你賴以生存的群眾基礎。在同一生態位上,任何試圖挑戰普遍秩序的個體被集體打敗都只是時間問題。智力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使你成為凌駕於人類的存在。與社會中占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群打好交道對大部分人都是利大於弊的。而合群的第一步,往往要從主動隱藏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開始。實際上,被孤立恰巧證明了被孤立者在某種程度上的愚蠢:人民群眾都喜歡的事情你不喜歡,你算老幾?所以,很多時候,高智商並不代表高智慧,而不能變現帶來智慧的智力只能成為當事人的包袱與不幸。畢竟,無論智商的高低,如何過好這唯一的一生才是我們所有人的最終目的,即使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善假於物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

聖人說:唯上智與下愚者不移。我覺得,智力130/140 對於上智而言,多少還是差點意思。起碼我自己在各種誘惑前真是免不了動搖。不過,如何通過智力獲得智慧,對於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一生也做不完的課題。僅就這點,高智商的小夥伴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似乎還是很有優勢的。(手動狗頭)

PS.1說句題外話:

我覺得,高智商兒童往往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培養和引導才能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其對因材施教的需求往往會遠超過普通兒童。小時候就顯得機靈的孩子往往只是比一般人聰明一點點,而超高智商的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則往往體現出對社會普遍規則的各種不適應,顯得比一般兒童笨拙。如果這時使用標準化教育強行要求他們,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其人生表現反而遠不及常人。無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縱使是天縱奇才,若沒有合適的培養,其也難免會像狗一樣死掉。太聰明很多時候反而更難活好。

PS.2 高智商的優勢一旦發揮,在很多事情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只要硬體擺在那裡,軟體問終究是能夠解決的。所以,暫時不如意的小夥伴不要灰心,你所能成就的許多事是常人不可能成就的。比如,沒有高智力的支撐,你能想像一個獲得過全國美術銀獎的准文科生能夠在十年里連續完成三次學科跨系,如期完成工學博士和理學博士後嗎?所以,小夥伴們加油吧!


所謂智商測試沒什麼意思,甭管是動手操作還是做卷子,任何測試都是可以通過鍛煉和尋找規律來提高成績。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一個東西不可以通過大量的資源投入來提高成績。

那就是探索人類理論學科的邊界。

所以在座的各位高智商人才,你們的名字變成xx定理、xx單位了嗎?變成xx理論、xx思想了嗎?

沒有?

沒有還不滾回去996?


評論里有個兄弟質疑,說我雖然在說自己智商不太高,但舉的例子實際上是在炫耀。

回過頭來認真看了兩遍自己的回答,確實容易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

原提問是「智商130、140的人看待普通人,與普通人看待弱智有什麼不同?」

而我智商測試好幾次,不是119就是120,屬於題主劃定的「普通人」。我愛人測試很穩定,都是130。所以拿我所經歷的人生,以及我們倆的相處做對比,應該比較有代表性。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標題更改了,現在我的回答感覺更加不對路了。

(特別說明:我從沒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優越,只不過我更加努力而已,比如現在凌晨快兩點了,我還在為明天的課程備課)

所以更新一波,做一下說明:

首先小學的學習內容確實不難。從我國把9年義務教育立法,作為公民的義務這一件事來看,就能知道小學初中的學習內容難度,是只要認真學,絕大部分人都能及格的程度。

然而不管是我們上學的80年代還是現在的新世紀10年代底,達不到及格線的學生,還是數量最多的。

這個現象無關智商,而在於習慣和個人素養。

從小學到初中,應該說我每一節課都認真聽講,因為對於知識閉塞並且知識量匱乏的我來說,聽講就跟聽故事一樣。另外,認真上課也是作為子女和學生的責任。

而智商120代表著什麼呢?按照智商劃分標準來說,就是5挑1,平均每五個學生裡面,智商最高那個是120。

這很厲害嗎?值得驕傲嗎?

不,這並不算什麼。我們初中時,一個班級有50個學生,也就是說,每個班智商超過120的有10個,智商達到130的有一個。

如果智商決定成績的話,我可能連個班級課代表都當不上,更別說班級第一年級前10了。

至於老師的評語,我知道很多大學的老師,都跟他們的學生說過:「只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和堅毅的品格,你們在座的學生都能考上清華北大!」同樣的話,我們大學教授也說過。但清北錄取是按名額限定來篩選的,所以120以上的同學都這樣學,我同樣無緣清北。這句話只能作為一件事的佐證:態度比能力更能夠決定結果的走向。

後續工作當中做出的成果也是這樣得來的,因為每當我進行一項工作時,隨時可以進入忘我狀態,廢寢忘食小時候覺得不可思議,工作中卻是家常便飯。

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身體給我做了最後的報警,瀕死體驗我有過3次。所以最後不得不離開帝都,來到東北的這座濱海小城。

——————————原回答——————————

小時候跟朋友相處總是吃虧,因為總是過後才能看出來他們的算計。家裡人總認為我其實有點犯傻氣。

但學東西基本上一點就明白,還說不上透吧。愛玩,課堂上認真聽講,聽完就會,回家寫完作業就去玩,成績在班級一直前十名,最好的一次是第四。所以老師的評語總是「該生聰明,仍需努力」。但我一直認為前三名才是聰明,老師評語那是激勵學生的話。因為跟我關係不錯成績不好的好幾個同學,他們的評語也是這樣。

看班級學習委員和班長一直都是仰視的眼光,總感覺「他們多聰明啊,總是第一第二」。

初中去了二中,跟學習委員一個班,學習習慣照舊。第一次考試全班第八名,比學習委員低了120分。回家挨了頓罵,從此知道努力了。

第二次考試得了第二名,比她低了2分。卷子下來了才知道我應該第一名,一道4分的題判錯了。

第三次第一名,從此一直跟她交換金腰帶。這時還是挺努力的。但看待其他前幾名的同學,還是很有危機感,因為後來居上的我,一貫的思維是「她/他們比我聰明,我得更努力!」

但慢慢地,這種看法改變了一些,因為很多題我認為「多想想就能明白」,而我換幾種思路給他們講,他們還是不太明白。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我靠努力得來的是彌補了之前的基礎,其實我也還算聰明吧。

到了初三,二中不再設立初中部,我們全部轉到了一中,就是班長的學校。

第一次考試不知道怎麼了,考了班級第四,全校84名。當時我記得有一種流言傳出來,說我廢了,換了地方牛B人太多我承受不住了。甚至還當著我的面說。其中就有第三名的一個留級女生,之前她天天問我題,後來只問學習委員了。

很快我用現實打了所有人的臉,第二次考試年級42名,第三次21名,第四次就是中考,並列第九名,每次都像摺紙一樣提升。在班級始終是第一名。但初一就在一中的班長,名次始終比我高,他一直是年組前五名。

其實這時我挺後悔的,當時擇校為什麼不選一中呢?否則我應該也能達到班長的成績。而且一中老師講課確實好很多啊,能幫我打更好的基礎,學到的知識更系統。

畢業時幾個一直教導我的老師跟我說,到了高中你要奔著北大努力。如果發揮的好,應該能進僅次於清北的學校。

這也是老師對我的智商評價。我也比較認可甚至認為他們高估了我,認為即使是成績最好的時期,運氣爆棚超常發揮,離清北也有一段距離。

剛進入高中第一天就當著所有人的面被班主任攆出去,換到了另一個班級。新班主任又在所有人面前羞辱了我一頓。全校最好的兩個老師之間的戰爭,以我為戰場展開了。不久又承受了外婆去世的打擊,而且那時家庭非常不和睦。當時已經厭世了,別說學習,能活著都是一種為人子女的責任感在撐著。

但因為有著不錯的底子,我認為考個一般重點還是沒問題的。但是現實跑到我面前,笑容滿面地給了我一耳光,考砸了!

尤其是平時年組前三名的語文,只考了88分,沒及格!

家裡人失望的樣子落在我眼裡,決定回讀一年,考出個好學校給家裡人臉上爭爭光。

為了懲罰自己這幾年的不懂事,我自己找了個能累死人的活去干,體驗了一把生活的不易。

開學後認真學習,但幾個月後發現,之前的基礎太差了,很多東西學不明白。因為是高三了,課堂上不再講新內容,都是各種綜合練習,所以基礎只能靠自己來補,不然成績提高只是空談。

所以只能自己給自己當高考衝刺補習老師,翻遍各科教科書和題庫,總結規律。雖然基礎沒有補牢,但是解題規律抓住了不少,也是一種變相的提高吧。

我認為高考並不只是檢驗學識的作用,而是一個人綜合狀態的拓印。所以我回想了高考時的各種不利因素,並一一做出應對計劃,在不同階段執行。

比如上次高考時,答題開始半小時之後大腦才興奮起來。所以在最後兩個月里,每到各科考試時間,我都會做對應科目的卷子,來鍛煉大腦在固定時間段的興奮狀態。

比如發現上次高考時大腦狀態不佳,錯題率非常高,於是我針對智力和體力兩方面,用了兩個月時間找出身體的節律周期(28天,男人周期和女人簡直是一樣一樣的),並用半年時間把最佳狀態調整到高考時處在高峰期。

比如學習很晚第二天狀態不好,我同樣在考前用兩個月時間調整了睡眠。

這一切看在家人和老師眼裡,都認為我糊塗了,在用「玄學」的方式做無用功。其實並沒有,只是他們哪裡肯相信我一個落榜生的計劃和依據?他們更相信這麼多年來的經驗。

看似排的很滿,其實我每天還有時間彈彈吉他,並且保持兩個小時的健身(從初一開始,一直沒中斷過,哪怕是大年三十)。偶爾放學了也會跟同學去遊戲廳玩一個幣。

高考結果出來了,成績提高了一百多分。

下成績的第一天,我到網上查了4個小時,把各個分數段的人數統計了一下,又翻了招生簡章,算出來了重點錄取線,一分不差。

在擇校上,我和老師及家人又產生了分歧。他們覺得我報考的北京學校不把握,如果報本省的重點一定能錄取。

我問同學,去年這學校招生30人,今年擴招到60,你們認為今年分數線高還是去年的高?

同學說肯定是今年啊,擴招一倍啊大哥,這得多少人報啊,今年分數肯定漲不少。

我笑了笑,說你們都這麼想我就放心了,逆向思維一下,大家都怕今年分數會漲,所以分數線肯定降,我的分數沒問題。

結果聽完之後,又有幾個人用我的方法報考。

錄取結果出來了,我如願以償。學校分數果然比去年降低了,穩穩考上。

那幾個同學也基本上如願了。

此後回想這一段經歷,我發現很可貴:

1、雖然初中成績秒高中幾條街,但學習從來沒這麼系統,這麼用自己的角度去認真思考過。現實逼出了我的小宇宙。

2、冷靜,無論何時不要讓情緒長時間左右你的大腦,站在上帝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所處環境的關係,認真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處境,才能找到最好的處理方式。

3、摔跟頭要趁早,越早越好,少年是摔不倒的,能摔倒的你已經老了。當你身家豐厚再摔倒,可能賠掉的不僅是你全部身家,還有自信心和崛起的機會。

4、學到了利用各種信息和數據來處理和分析問題。後來也利用這一點做出了一些成果,比如初步分析出了2009年初北京房價會降到一個低谷,幫一個同事發家致富;幫一個要開淘寶店的同事分析淘寶孕嬰童產品的優勢競爭價格區間,及合理的利潤率區間。後來他沒開店,另一個同事拿著分析數據賣了些錢;在2014年建立數據模型推測出未來4年的中國電影票房總量,每年與實際數字相差不到2億,最大的是2018年的,差了5億(實際609億)。

後來多次測智商,其實並沒有我學習和工作中表現的那麼高,每次都是119或者120。我覺得這倆數字都挺符合我的前半段人生,呵呵。

我愛人是130,恰好卡在題主的線上。她看待我這個「普通人」,和普通人看待普通人沒什麼兩樣,沒覺得自己優越,沒覺得別人低級。她覺得我挺聰明的,我也覺得她聰明。但也分別在對方身上發現「笨」的方面。

所以智商不是決定因素,用某一回復中的話說,只是一個趁手的工具而已。你把它做成了鎚子天天砸核桃,那縫衣服肯定是不擅長的了。

也會有看不慣的人和事,但只是具體的某一人某一事而已,不存在智商上的歧視。

至於智商「高」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我覺得其他答主說的都很有道理,可能是思考問題和做事習慣的不同吧。

至於思想上的高度問題,我認為還是和個人看問題的角度、經歷、積累、分析、總結等等綜合因素有關,智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另外,某一領域中做出最傑出貢獻的人,未必是圈裡智商最高的,比如希爾伯特。


不一樣,70以下的人他不杠精。

普通人他不懂但他一直拿他那套東西杠到天荒地老。

評論的各位,你們點了贊再評論啊


個人感覺每個人在自己的擅長領域都是天才,超越常人的存在。

也有那種身體某個地方超越常人的。

比如,有些人天生有繪畫才能而我知道自己沒有藝術細胞。我甚至畫個特別簡單的東西都特別難看,但是我可以輕鬆的感受到這幅畫里摻雜的感情和精神力。

那種世界名畫,高清的那種,我可以輕鬆的感覺到畫的真好,畫里摻雜著莫名的情感在,但是很多人就感覺不到。

有些人語言能力特彆強,而我學習這個跟天書一樣。

有些人動手能力逆天,那種複雜的組合式玩具一會就插起來,而我是個手殘。疊個紙飛機都比別人垃圾。

有些人平衡能力很強,滑板玩的賊溜。去滑雪一遍就會而我請了私教三米必倒。

我驗智商時候邏輯題全對,考研題邏輯題可以全對,數學題如同天書。

我物理化學可以做到全對,而數學最低考過五分。嗯,所有選擇題蒙對一道其餘全錯。最主要蒙的那個對了,做的全錯了

我以前的女友可以在飯館吃飯時候聽清楚隔壁桌打電話時候電話那頭說的什麼。

甚至可以我在卧室而她在廚房,我打電話她能大體聽清楚我電話那頭說什麼。

而且沒開公放。

我爸帶著小時候的我去逮螞蚱可以輕鬆看清楚草里每一隻螞蚱在哪。

我以前跟一群南方小伙玩澄海,有一個可以從百分百守屍體中逃生,大概是有0.001秒的時間我估計,甲蟲領主埋蟲狂暴守屍(沒玩過的可能看不懂)但是那反應真的是神一樣的存在。幾乎可以類比成面對面躲過手槍子彈的反應。

我從不高看自己,也不低估別人,也從沒有覺得別人有什麼了不起。

各有所長而已。

老鷹飛得高,鴨子會游泳,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自己的智力就是130啊。


哈哈,謝謝大家的贊同鴨。下面貼一個相關問題我的回答,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鴨,文筆不好,見諒╮( ??ω?? )╭。

智商高的人是怎麼知道自己智商高的??

www.zhihu.com圖標

以下為原回答


額,來簡單回答一下,本人高智商協會勝寒

(DBC)會員,HRIQ高智商協會會員。理論智商150+。

首先,從環境來說,每個智商130以上的人,基本是在智商130以下的人群下成長的,所以總體來說(從我在高智商協會呆了那麼久來說)在生活方面的表現都與常人差不多,該傻屌還是傻屌,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只是有了同一個特點-----智商高,就像985 211高校里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一樣。下面獻圖。

上圖是MBTI人格類型在總人口和協會的佔比。

(以上圖片來自勝寒協會官網)

(群里日常傻屌 )

然後從對事物的認知來說,130+的人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把握事件的脈絡,理解更快,邏輯更清晰,所以當你在和他們討論對xxx事件的個人看法時,都會得到很有意思的想法。

下面貼一個會長採訪時關於智商的回答。

https://www.sohu.com/a/197489163_199932

但是,130+的大都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共性。

第一。思想更快,就容易沉醉在這種優越感裡面,而輕視動手努力去做事情,。

第二,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第三,個別人性格方面可能有缺陷。

但是,我接觸到的更多朋友,還是傻屌居多,我也很幸運遇到了很多要好的朋友。

綜上,大家都在平常人群里,那麼多年的接觸,大都能融入 130以下人們的生活,融不進去的就有可能有精神疾病了,其實不太存在130看普通人就像普通人看弱智,除非遇到了一些他們很明顯就能看出的問題但你沒看出來的時候,。在日常相處時候應該不太會有這種情況。

覺得有趣就點個贊吧,。_(:з)∠)_卑微。


推薦閱讀:

時間不夠用,我們應該這樣做
青少年心理發展特徵
精神創傷中的分裂人格1
成年人的崩潰,從來都是不動聲色的「懂事」
人生最大的幸福源於對生活的控制感:你幸福嗎?

TAG:心理學 | 智力 | 智商 | 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