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自學心理學來療愈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心理問題?

如題,可以通過自學心理學來治療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傷害嗎?如果可以,應該怎麼做?


每個有機會了解心理學並對此感興趣的人,往往都對自我療愈有著一些需要。有很多人都認為只有治癒童年時期的問題才能獲得治癒。儘管童年時代的經驗對個人的成長有著很關鍵的影響,但是卻未必是帶來我們心理困難的唯一原因。

除了偶然的個人成長經歷之外,其實時代環境也為個人成長增加了分量和色彩。很多的例證表明,一個人是否有著心理問題,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我們時代人所公認的行為模式,所以關於人的正常與不正常也往往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化,都有著一種執著的信念,相信怎樣的人才是正常人,怎樣的行為才是正常人的行為;而這些時代的信念也深深的影響著每個人的發展。

那麼,我們如何通過自學心理學來療愈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心理問題?我們特別邀請了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唐芹 從 如何提升自我療愈能力 的角度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吧~

一、自我療愈的可能性

1. 自助與他助

我不知道多少正在閱讀的朋友有過胃疼的經歷,胃疼其實一直是醫學上面的一個難題,儘管有一些緩解胃疼和治療胃疼的藥物,但是往往醫生除了快葯之外,給的最多的意見就是養胃,但是難就難在,到底對普通人來說我們要怎麼樣去養,我之所以提到養胃和胃疼這樣的一個例子來開始我們今天的微課,是因為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內心的困惑,一些心理的問題,其實是跟胃疼很類似的。心理問題和胃疼類似的地方就在於,我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就突然不舒服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很難為這個疼痛找到一個特別的原因,而且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也是隱隱的,悶悶的,很難言喻的。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是胃疼還是我們心理的問題,都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需要我們好好地去養病。其實養病這個詞聽起來又讓人覺得很煩,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該怎麼去下手,但是它至少提供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我們是有自我療愈的可能性的。很多人比起一開始就去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他們更喜歡也更願意先去嘗試著找一些自助的方法。有的時候我也會被人問起說,你覺得這個問題我不找諮詢師自己能夠解決嗎?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是比較肯定的,我認為自助也是有可能的,而且自助也是會帶來一些不錯的成效的。

近些年,市面上其實有很多好像是促進提高個人能力、獲得成功、獲得快樂、或者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一相關類型的書籍。而這些書籍往往在處理個人和社交問題上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但是有點遺憾的是,他們很少去涉及自我認識這一個問題。

同時這些作品似乎也給了人們一種暗示,好像認識自我是一件很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這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剛剛提到的自助是有可能而且是有成效的,但是並不意味著這是一種輕而易舉的事。

2. 提高自我療愈的能力

有不少的人因為嘗試著通過某種途徑獲得幫助卻沒有預料到這個過程其實很艱辛,然後他們受到了一些挫折,而失去了嘗試自己幫助自己的信心、放棄了及時探索真相,其實我覺得這是挺遺憾的一個事情。假如一開始大家就有一點認識——自我認識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是一個艱辛而緩慢的過程,肯定在這個過程當中是會遭到挫折、會感受到一些痛苦和不適的,是需要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做的。可能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預期的話,或許我們在面對這個結果的時候,就會是不一樣的了。美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凱倫霍尼曾經用過一個比喻,她說我經常告訴我的來訪者,如果說將解決問題比喻成翻一個大山,那麼比較理想的情況就是,心理諮詢師是充當著一個嚮導,會幫助人們指出一個最佳的路線。所以說其實自助與他助的區別就在於,很多時候我們走的這個彎路是多還是少,但是這條路本來就是很艱辛的,即便你走了比較少的彎路,但是其實也只是,減少了一些艱辛,還是挺不容易的。

假如說你選擇他助,其實是找到一位比較有經驗的一個嚮導,在你探路的過程當中給予你幫助和支持,可能他會指導你,哪段路要走得慢一些,哪段路可能我們要稍微停一點,哪段路也許是比較困難的,要留心一點,他會有這方面的一些提醒和幫助。但是更多的時候這個嚮導的作用是,幫助你發展自己的能力,然後促進你能夠繼續地往前走。所以說自助其實是運用自我療愈的能力來幫助自己,而他助就是幫助你提高自我療愈的能力。

二、認識時代的焦慮

1. 時代對心理健康的挑戰

接下來我要談的這個內容,也是幫助大家去提高你們的自我療愈的能力,當你們獲得了對自我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的時候,這種療愈也就慢慢地開始了。之前我是在簡單心理上分享了一個微課,是關於家庭對我們個人發展的影響的。今天我跟大家來討論的這個,是時代對我們的影響,時代的焦慮與憤怒。

對於個體而言,發展和成長其實是帶來著改變的,而這種變動,往往就會帶來焦慮,從我們出生到剛開始入學,或者進入大學,然後慢慢進入社會,組建新的家庭,迎接新的嬰兒出生,這些重要的人生時刻,其實都是伴隨著比較強烈的焦慮感,但是這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所以人們往往就是在這些變動中去適應,然後這種適應也帶來成長。

舉個例子我們熟悉的這種性格,包括外向的性格和內向的性格,其實在心理學上,我們講性格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往往人們對於性格有著某種特殊的評價的偏好,當前的這個時代就認為,外向是比內向更好的性格,因為外向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多的人際關係,也更有機會讓別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並且獲得外界的一個認可。

然而我們的父輩和祖輩,甚至是更早的一個年代,中國的時代其實提倡的性格,是一種內斂的性格,謙遜的性格,而那些比較外向開朗的,和喜歡自我展示的性格特點,往往就會被貼上愛出風頭,張揚,樹大招風這樣類似的比較負面的標籤。因此時代的評價,往往是讓人感到很焦慮的,這也是對我們心理健康帶來的很大的一個挑戰。

2. 哪些時代焦慮影響著我們

每個時代都有著他們對人的一個評價標準,而時代對人的一些標準,有的時候都被我們很幽默化的流傳在了身邊,比如說這個圖片上面寫到的,往往在春節前夕和過後,都有的一些段子,儘管有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些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這確實是一種很沉重的焦慮,是讓人感到非常的壓抑的。好像無論你是否是學生,你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小孩,好像有好多好多的事情,好像能夠放在你身上來告訴你,提醒你,你還沒有完成好。但是仔細來想一想,這些事情當中有多少是你需要的呢?

在我們開始講焦慮的時候,我還要談一個詞,叫做恐懼。焦慮和恐懼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你因為自己患了感冒,該擔心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大病會不會死,這叫焦慮,但如果你確實患了嚴重的疾病,而你為此感到很害怕的時候,這種反應叫做恐懼,恐懼是人們對於不能不面對的危險,做出的合乎情理的一個反應,而焦慮則是對當前危險做出的,不是很快匹配的一個反應,或者是對某種想像中的危險的一個反應。

3. 焦慮產生的原因

那麼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就來了,對於焦慮而言,到底哪些危險是想像中的,怎麼樣的反應是不恰當的,其實這很大程度要取決於我們的環境和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換句話來說,其實焦慮往往是很主觀性的,在當前的年輕人當中,有很大的一個焦慮是關於結婚的焦慮,大部分的人到了20多歲30歲的時候都希望尋求一段親密關係,希望找尋一個安全的值得依靠的另一半共度人生。客觀上來講,尋求親密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很需要人們投注一些時間和情感的,甚至有的時候是需要一些運氣的,而最後這個關係的結果,往往也是由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所帶來的,所以由於種種的不確定性,這個找對象的過程是一件蠻焦慮的事情,通常情況下,人們是可以在輕微的焦慮當中繼續生活的。但有的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一些聲音,你怎麼就一點都不擔心結婚這個事情呢?你看誰誰誰誰都有孩子了,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該考慮考慮這個問題了。這些話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其實聽起來還是很讓人焦慮的,這些話本身也體現了焦慮的,以下的幾個特點。

第一這個焦慮其實是具有情緒性的特點的,假如你聽到某些很有道理,卻莫名其妙的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一些話,那很有可能在這些話當中是傳遞了某種焦慮的,也就是說其實焦慮本身是可以傳遞的,因為人們對於焦慮的情緒是非常的敏感的。

第二焦慮其實是對於未來的一個事情,它往往是指向未來的,它都是在談一個未來的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焦慮它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其實能夠幫助人們去考慮未來,做到未雨綢繆,但是過度焦慮的消極意義在於,有的時候是會讓人感到有些杞人憂天。

在第三點當中我會多說一些,也就是這種焦慮滲透者的一種含蓄的告誡,好像它往往是在提醒人們:我是不是出問題了。

我有一位好友,她常年生活在國外,是一位很獨立與自主的已婚女性,她往往能井井有條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很滿意自己在國外的生活。然而每年當她和她的丈夫回國探親的時候,她就會感受到莫名其妙的家庭壓力——焦慮和憤怒的感覺,而且總是覺得是不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但是她隨後又很理智地去思考,又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她只是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所以我當時就問他,你發生了什麼,她就說每當她回到國內的時候,她的親戚、家人就會詢問她是不是想想要小孩的打算。

她其實很清楚這是家人對她的一種關心和慰問,可是她就是高興不起來。那回到我們剛才談到的,如果說一些很有道理的話,但是卻讓你莫名其妙的不舒服,這可能就是因為話語中傳遞出來的這種焦慮,不是說家人的話語的內容,讓她感到反感,而是這種傳遞出來的焦慮本身讓她不舒服,因為這個焦慮總是透著一個,你是不是做得有問題,你是不是該重新審視一下你的決定和想法,這樣的一種味道。

其實是沒有人願意莫名其妙的,時不時去承認自己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個時代,總是有一些辦法提醒著你,好像你做得不對,讓我們感到一些焦慮,而這個過程本身就讓人們感到很不幸福了。我這裡提到的時代,包括了廣義上的社會大環境,也包括了我們身邊的父母與親近的人。

往往會有人反駁,認為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溫水煮青蛙那就完蛋了,在這裡我必須要澄清兩個概念,一個是個人的主觀動力下的焦慮,一個是被傳遞出來的外部焦慮,前者其實是個人內在發展所需要帶來的。它的存在是溫和的,儘管讓人有點不舒服,但是並不具有破壞性,它本身也對個人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說很多人自己想要去尋找另一半的願望,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輕微的焦慮感,是一種成長性的焦慮。但是後者它是帶有侵入性的,強迫性的,會降低人們的自尊,讓人覺得受到職責、貶低,甚至感到有些侮辱,這對於人是有消極作用的。

三、在這個時代被壓抑的憤怒

我們談完了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焦慮,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另外一種會引發人內在焦慮感受的東西,這是憤怒,也叫做敵意,當我們提到憤怒這個詞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大家是不是想到圖裡面的這些表情和動作?其實在大部分人的記憶當中,憤怒是一種很高強度的情緒體驗,可能是帶有行為破壞性的比如說摔東西砸門,或者是有情感破壞性的比如說罵人,或者感到被罵,這個關係就破裂了。所以好像憤怒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憤怒往往並不一定要以這麼強烈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它也是可能以一種溫和的,不具有破壞性的方式出現的,而人類進化那麼多年,這個憤怒的情緒被保存下來,在進化的意義上來說,說明他是有比較大的積極作用的。其實憤怒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護人們的界線不受到侵犯。

往往這些不會發火,或者是會把憤怒藏起來的人,他們經常都會感到自己的界線受到了侵犯,感到很委屈,好像被人剝削了的感覺,其實這種原本很小的事情,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累計起來,就會形成非常巨大的一個情緒能量,而當憤怒的情緒變得非常大的時候,好像往往你就希望能夠把它給壓下來,而這種憤怒那麼大,要把它壓下來,也是很難的,所以說這種需要壓抑憤怒所帶來的焦慮,也會帶給人們很壞的一個結果。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在小超市或者在菜市場買東西的時候,有時候會遇到排隊插隊的人,而這種被人們插隊的感覺,是讓很多人感到很不舒服的,因為我們都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的損害。有的人會直接表達說請您到後面去排隊,有的人則會默默忍受,前者是用語言化的方式,比較正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而後者則是把憤怒藏了起來。

心理學家在很仔細地考察之後發現,憤怒本身與有點病理性的這種焦慮,其實沒有必然的這種聯繫,但是人們對憤怒的壓抑往往會帶給人們很大的焦慮感,也就是說被壓抑的憤怒是會帶給人們強烈的焦慮,那麼關於壓抑的憤怒與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呢?

我個人以為,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中國的文化,往往並不鼓勵人們表達負性的情緒,比如說傷心、難過和憤怒,自古以來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著我們,這種思想本身也與我們強調集體文化和我們的民風因素有關,如果要維持一個大集體的生存繁衍,其實保持內部的和平和諧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往往負性情緒會被人認為是影響他人的,不利於和諧關係的一個壞事情。人們都會忘記了憤怒其實也是有著一些積極意義的,而留下了更多對於憤怒恐懼焦慮的印象。假如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沒有被允許表達憤怒,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憤怒,而總是被要求要為自己的憤怒感到內疚和罪惡感,那麼這種憤怒就會日益積累起來。當我們感到憤怒和生氣,卻沒有辦法說的時候,我們也會深深地委屈和難過。假如這種委屈和難過以及憤怒等,好多好多複雜的情感長期的積累在個體身上的話,這種巨大的焦慮就會產生了,也會很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的。

怎麼才能知道被我們壓抑的憤怒,到底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 一方面是與我們生命歷程當中感受到的憤怒的多少與大小有關,假如說在成長過程當中,你經歷了許多創傷性的或者挫折性的事件,這個事情本身就會增加我們體會到的憤怒感。
  • 另一方面是我們是否被允許有機會表達憤怒,如果我們總是經歷挫折和讓人憤怒的事情,並且還不允許表達,那麼這種被壓抑的憤怒就會非常的巨大,它所帶來的破壞性也是很大的。

我幾年前在一個很有名的青少年宮,進行過一個兒童情商的培訓,當時與一批7到9歲的孩子與家長接觸了一年多的時間,大部分的這個年紀的孩子,都從這個培訓中獲得了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但確實也有個別的小孩,表現出了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難,比如說他們很易怒,情緒很暴躁,很難以管理他們的情緒,而我在跟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接觸之後,對他們的行為有了更多的理解。在觀察當中我發現,一些情緒能力良好的小孩,他們的父母當與孩子開始互動的時候,雙眼都是看著孩子的,說話也是很輕柔的,對於當天孩子所參加的活動,也是很感興趣的,有著很自在的肢體接觸。

而那些富有攻擊性,易怒的小孩,他們往往在父母的面前會表現得很小心,很拘禁,而他們複雜的態度,對於小孩,很多時候是不穩定的,有的時候對小孩是很呵護的,很投入很主動,有的時候對小孩又很冷淡,很疏遠。而孩子對於父母這種不穩定的卻又乏溫暖和回應的教育方式,就會產生出一些敵意與憤怒,然而他們也對自己產生的這些憤怒和敵意,是感到很恐懼的。小孩會很害怕因為自己的憤怒受到父母的懲罰和責難,甚至他們可能會在內心有著無意識的一些擔憂、擔心,可能會因此被父母所拋棄,又或者這些父母從來都不允許,不接受小孩子表達的不滿與憤怒。

所以小孩之所以壓抑對父母的憤怒,往往是因為擔心這會破壞與父母的關係,如果我們把這個視野擴大到普通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也是可以看到同樣的擔憂的。我們通常選擇忍,而不是表達,一方面可能理性地認為,這不是個事兒,另一方面可能是會有一些無意識的擔憂的,比如說擔心表達出來之後,會被人認為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小肚雞腸的一個人,然後從而可能會被排擠,被疏遠,大家都很擔心失去這樣的一份關係。可是事實上,沒有哪段關係只有相親相愛,而沒有牢騷和抱怨的,這種不滿、憤怒、委屈、難過,這些感情都會在關係的發展當中慢慢體現出來。

判斷一段關係是否是安全和值得信賴的關係,往往不是看兩個人走得有多親近,而是看他們是否可以很自然地,向對方表達他們的憤怒,而又不擔心彼此會因為這些憤怒而離開對方,他們可以在憤怒的表達當中容納和消化,最後兩個人可以一起來解決問題。

四、如何進行自我療愈呢?

我不知道大家聽完上面的部分覺得對你們是否有幫助,最後一個部分按照慣例,是要來談談解決辦法的,但其實這部分是我最不情願談的,因為我確實覺得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包治白病的,如果人的問題真的可以用123的辦法解決,那人們真的就可以過得很簡單,很幸福了。但是人的複雜性就在於往往不是簡單的辦法可以幫到我們,但我依然還是覺得有必要和大家總結一些,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試試看的一些辦法

第一個是要識別焦慮的來源。

減少這種內疚感,當你聽到一些很有道理,卻讓你感到不舒服的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被傳遞了一些焦慮,你需要有意識地去發現,哪些焦慮是外界傳遞給你的,哪些焦慮是你主觀發展過程當中需要有的焦慮,如果這個焦慮太大的話我們需要人為地想辦法降低焦慮,而降低個體感到的過度的焦慮感,這並不是一種逃避,這也不意味著你是懶惰或者矯情,理解與支持是最能夠減輕這些焦慮的。而之前我們談到的這種自愈的力量,它一定不是讓你感到內疚與自責的一個力量,自愈的力量是讓你可以理解自己的焦慮,並且不責怪你自己,並推動著你去做讓你內心感到舒適的選擇。

第二就是表達憤怒要從小事開始,對別人說不。

我剛剛提到了影響我們感受到的壓抑的憤怒所帶來的焦慮,是有兩個來源的,一個是我們所經歷到的,讓我們憤怒的事情的大小與多少,另一個是我們是否有機會來表達憤怒,我覺得第一件事情是我們可以嘗試去做的,就是讓自己少經歷一些,會讓我們很憤怒的事情。開始對那些侵犯我們界線和權利的事情說不。如果有人插隊,你就說不,請你排隊,如果有人干涉你的生活,或者妄加批評職責你的生活,你也說不,我是成年人,我希望自己選擇生活,請尊重我的選擇,不要妄加評價和批評。有時候選擇暫時性的離開,也是讓自己避免承受過多的憤怒的一個方式,但是我非常的理解,這個不字說出來有多難,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其實往往是要經歷非常非常艱辛的一個心路歷程,才能完成的。也許在嘗試的這個過程當中,你會感到內疚、自責,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件不好的事情,自己太計較了,自己太小心眼了,但確實這個過程是要這樣經歷的,他也會是讓人覺得很艱難的。如果你開始說不,這就是你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所以你儘管嘗試,可能很難,但是我們需要有機會相信我們自己,可能我能夠幫到自己的。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了。最後我推薦給大家兩本書,然後有興趣的朋友,就可以自己去看看,也許這個書會對你們有一些幫助。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

《自我分析》(作者 :卡倫·霍妮 )

作者介紹:唐芹,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方向),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 註冊心理師。了解作者更多介紹,詳戳↓↓↓

唐芹 中國,廣州,深圳 青少年 性少數 成人 留學生 在線心理諮詢?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不言而喻,然而我們並不能換雙父母或是讓一切重來,所以或許更應該「向前看」。

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原生家庭呢?

對原生家庭的抱怨使我們成功地逃避了自我攻擊。所有我們感受到的不舒服,如果是由自己引發的,將是「自作自受」,也必將由自己的努力而改變。但如果是由於小時候受到了「苛待」或是「忽視」,那麼一切罪過都將由於原生家庭背負。這背後的邏輯也將變成,如果我要好起來,那麼父母必將先改變,因為我的問題是父母帶來的。

這就有問題了,因為父母很難自覺自愿地在孩子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損傷權威身份;也很難承認自己堅信了幾十年的育兒觀念是錯誤的、對孩子有傷害的;更難接受自己傷害了孩子並至今讓子女蒙受痛苦。這些也不難理解,讓父母認錯並改正的難度比花些銀子做心理諮詢的難度高多了。

然而,我親愛的來訪者,你知道嗎?你出銀子做諮詢,諮詢師是不能幫你爸媽改毛病的…很抱歉說出這句令人失望而又千真萬確的大實話。

作為諮詢師,其實我們很高興來訪者能夠坦誠自己過往的經歷,也很欣慰能夠聽到來訪者對問題的分析。然而,討論原生家庭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定不是簡單的指責控訴,痛悔自己投錯了胎,而是在分析原生家庭的過程中了解自己,進一步覺知自己,理清現在與過往的關係,將自己從原生家庭種在我們潛意識中的痛苦中剝離出來,打破重複性強迫的怪圈,使自己的生活可以朝著快樂的康庄大道撒丫子跑。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糾纏、痛苦,是因為沒有很好地完成自我分化。Bowen在系統家庭理論中提出,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員必要的成長目標,是在理智與情感上將自我獨立於他人之外。

自我分化有兩個層面,一是內心層面,二是人際關係層面。在內心層面上,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在人際關係層面上,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Korrey,2010)

Bowen將自主性和情感連接性並重作為成年人成熟的分化特徵。屏幕前的您,自我分化程度高嗎?


您是否對他人過分順從?

您是否對父母沒有理由的憤怒和逆反?

您是不是情緒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

您是否在情緒不好時很難冷靜下來分析處理問題?

面對壓力和焦慮的時候,您是不是很難自己做出決定呢?


如果以上問題您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那麼您的自我分化程度是理想的。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將自己作為關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問題時要看到關係系統的互動模式。哪些問題是由於我們的情感和行為對他人造成了影響,而哪些問題是由於他人的過失使互動出現bug,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既保持關係的穩定,又能夠自主地將自己從不適的關係中解脫出來。這是一門學問,很多人畢生難以完成的學業。

美國婚姻家庭治療是Stan Tatkin曾經以神經生物學、依戀理論及情緒調節研究為基礎,提出「no-fault view of conflict」的觀點。大概是講我們應該培養自己覺知大腦威脅反應和阻礙信任與溝通問題的能力,有效管理情緒,避免引發恐懼和攻擊,提高愛與信任,發現和肯定家庭互動模式背後的支持力量。

是的,事實上,原生家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那些支持都已如血液般融入我們的靈魂,只是被我們視為平常,很少提及。想一想你身上那些與眾不同的氣質,想一想你思考問題的獨特方式,想一想你在面臨困難時挺過來的信念,這些其實都是原生家庭的饋贈…

我們痛恨父母、抱怨原生家庭可以讓我們避免直面痛苦,也就是拒絕長大。長大我們就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啦,這比抱怨原生家庭難得多…

看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就像是你病入膏肓,手術室中大夫開膛破肚告訴你腹部有個腫瘤,然後不作處理再縫合這個過程對療愈而言有意義嗎?必得動刀切了那病灶(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夠解除痛苦。

容安推薦讀書: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

《母愛的羈絆》,(美)麥克布萊德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容安心理」,在「問容安」版塊交流。


信佛。

從大二開始接觸心理諮詢,自己考了心理諮詢師三級,二級(雖然這個證照現在取消了)。現在自己也在高校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的授課工作,談談自己的感想,(如果有不同的觀點請輕微噴,謝謝):

1.傳統心理學還是對弗洛伊德講的童年生活對成年後心理的影響比較強調的,但是我並不覺得這對我自愈有什麼幫助,更多的影響是開始埋怨我媽,句式就是:「如果不是我小時候你對我……我就不會………」 ,包括在考證時接觸艾利斯情緒ABC 理論時,雖然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 找的也很准,但是就好像醫生剖析開了肚子,看到了癥結所在卻不知道怎麼切除腫瘤。

2.近年開始接觸積極心理學,阿德勒等。聽一些課程和閱讀相關書目,對我的影響是這樣的:類似止痛藥的效果,效果強大但持續時效有限。開始看這些書籍時覺得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但是合上書就忘記了很多內容。當時覺得這樣是像張無忌學習武功一樣,全部忘記了反而是融入了自己心中(有這麼一集不知道大家看過沒)。後面發現融入自己心中最深刻的還是傳統心理學那一套,因為人總是習慣的埋怨別人,把錯誤歸於別人時少一些自責。對於努力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態這種需要很大功力的工作,人的自然反應還是沒有前者接受度高。

不過相對於強調童年事件對自己成人後的不良心態,我更認同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助自己使用積極心理學的療法來或者常去參加心理成長營這種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心理狀態的方法。

3.機緣巧合的接觸到佛教,感恩和佛教有緣(漢傳佛教)。看了一些佛教的歷史,還有一些對經書的解析後,醍醐灌頂。本以為會和積極心理學一樣功力大時效短,實際就像日本電影帶給我的感覺一樣像涓涓細流深入我心。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是我最近看的,配合注釋來看會比較好。佛教在我痛苦時給我安慰,告訴我四大皆空的本質和擁有普渡眾生的同理心。

它和心理學並不衝突,應該是互補的關係,我教的心理健康課程主要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有一部分是教大學生在溝通中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而如何理解他人的方法其實很隱晦,常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就是眾生皆苦的概念,這和苦的來源,苦的表現形式就連接在了一起。

再舉一個例子: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短短5個字,孕育了巨大的信息量。我記得看星雲大師在佛光山講心經時說到什麼是「自在」呢?就是你在這裡聽我講經,就好好聽,不要想著回家還要做飯打掃房間(他講經就是這麼的通俗 ),這種「自在」是我自己一直缺少的東西,但是在我常誦讀心經後得到了緩解。

All in all ,心理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日而為之,信佛是我自我療傷的過程,我會一直關注這個帖子並學習一下其他人的經驗,謝謝。

PS:聲明並沒有弘揚非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成分在,高中政治課本上說過公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也請其他信仰的朋友不要噴我,第一次碼這麼多的回答,文字不太成熟,請輕噴。


適合於自我療愈成長,自我修習的九大原則:

一、「生活在現在」。

不要為明天擔心,也不要總是為昨天而後悔,把你的精神力量集中在今天。過好了今天,你就過好了一生。

二、「生活在這裡」。

對於遠處發生的事,我們無能為力。擔心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自己更痛苦。記住,你生活在此處此地。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去考慮。

三、「停止猜測,面向現實」。

舉個例子,走在大街上,遇到某個熟識的人,你熱情的和他打招呼,人家看都沒看你一眼,你會怎麼想?感覺不被尊重嗎?如果遇到的是領導,你可能會認為領導傲慢,如果是朋友,你可能會認為朋友對你有意見,也可能你根本沒有料到,他當時可能心事重重,情緒不好,沒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罷了。要知道,很多不快樂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

四、「暫停思考,多去感受」。

現代社會節奏變化大,要求人們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腦子裡整天琢磨「我該怎樣做好工作?」「我該怎樣考出好成績?」「我該怎樣和別人搞好人際關係」…,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問題上了,反而容易忽視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美好就在身邊,但你可能忘記了感覺的味道。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不要只記得邏輯思維而忘記使用你的直覺思維,它很寶貴。相信你不願變成一台只有邏輯沒有情感的機器吧?!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緒情感」。

情緒是事物能否滿足需求時的態度體驗,心理需求滿足與否,可以通過情緒分析出來。對於心理需要,我們還是接納和尊重為好,但有很多需要是一時滿足不了的。正確的態度是: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緒;要有接受愉快情緒、也要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準備。

六、「不要先下主觀判斷,說說自己的觀點先 」。

人們往往傾向於迅速下結論,尤其在主觀認為「別人錯了,我對了」的時候,這是大腦「思維程序化」的後果。「

對他人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不要判斷是非,說出你的看法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盡量減少與他人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衝突,而你自己也可以少收穫些無謂的煩惱和苦悶。

七、「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權威」。

崇拜偶像和權威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有一定的「模仿-認同」作用,給自己劃一個「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幻想圖,給自己一點方向感,但反面作用是會讓你忽略了「我是誰?」你用在自省上的時間減少了,不了解自己的嚴重後果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慢慢變得明顯。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地附和他人,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慣;也不要無原則地屈從他人,喪失自主行動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不要說」假如我是誰…」。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不要認為假如你是他就一定能做得比他好,你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怨天尤人不如付諸行動,做好我想做、也能做到的事情更快樂些。

九、「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負責」。

人們往往容易給自己找幾個借口逃避責任和良心的譴責。比如,考試成績不好,會把失敗原因歸罪為學習環境不好,家長不理解配合,學校的學習氛圍不好;工作不好,會推說領導沒水平,待遇太差沒動力等。有時可能真有那麼些客觀存在,但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自己是活的呀!主要責任一定要自己負,不然總也「長不大」。


謝邀!

理論上是可以的,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自學的缺陷就是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成功率會比較低,個人的領悟能力就要求很高。心理的治癒主要自我的覺察,正確的方向,合理的方法,持續的提升,這四點。如果自我覺察不夠,就不能發現問題的真正原因,會產生認知的偏差,不能確定正確方向,也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法,沒有專業的鑒別判斷,是很容易發生錯誤的。效率也很低,需要不斷的試錯,耽誤很多時間。


推薦閱讀:

你該如何與客戶快速建立親密關係?
覺察、接納與做出改變 - 于飛
誠懇就是傻?誠懇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
一個人太敏感怎麼破?
對《心流》的解讀——精神熵:內心有序者才是心流的「有緣人」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原生家庭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