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句話,在感情裡面,誰認真誰就輸了。感情中好像總有一人高高在上有恃無恐,另一個人遷就著TA,熱戀的時候付出一切,滿足他博得的她的歡心。失戀的時候會說:不行,我不能沒有ta,離開ta我活不下去。不論戀情的開始與結束、糾結或是散場都被一人主導。
為什麼有人心甘情願的仰視自己的伴侶,付出和討好;又為什麼有高位者想要主導戀情,控制愛情的熱情和低落。從情感「投資」的角度上來講,戀愛的主導者通過自身的吸引力引導低位者不斷的「投入」;低位的人俯下身子仰視對方,在這段關係中投資得越多,越能滿足自己自尊的缺失。
戀愛中的每個人的都有「投資」與「回報」,感情的付出與回報其實是一種社會交換。
相互依賴理論(The Interdependence Theory)是一種社會交換理論,由Harold Kelley和John Thibaut於1959年在他們的著作《群體的社會心理學》中引入。相互依賴理論解釋了與人際關係相關的成本和回報問題。首先說,親近是所有人際關係的目標,人們彼此溝通,目的是讓彼此變得更加親密。但任何關係都有成本和回報,人們試圖在最小化成本的同時最大化回報,而且人類會根據成本和回報情況做出承諾和決定。換句話說,我們在愛情里一直在尋求最大化獲得,並最大限度地降低付出。
很多人可能不會同意,真愛應當是無條件的對他好。當我愛他我不會考慮自己的回報。親密關係中的付出,絕多不是毫無條件的,能得到對方的認可與回報是我們付出的目標。即使你一直一味地付出,你也是渴望的對方報以相同的尊重。比如,當你投入大量時間精心為自己的伴侶挑選禮物,你會無意識期望伴侶可以做出驚喜的反應。但當ta只是說「謝謝」,然後轉頭繼續做其他事情,你會很失望。那時候你會認為這種情感不值得投入你的時間和精力,你也不會再送禮物了。
而且交換理論明確表示,在生活中的某些時間,我們會在頭腦中創建一個比較級,評估我們與伴侶的所有交互行為。如果你認為是公平的,你會給予更多;如果你認為是不公平,你會期望從關係中獲得更多。結合到戀愛中就是,有投資(付出)就希望也能獲得不錯的回報。就像你對他很好,各種付出,各種給他買東西。就算你並不指望他能同等程度的對你好,但最起碼你希望看到對方為此喜悅,這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情感的「投資」並不是狹隘地指金錢上的投資。成本包括時間、精力、感情等,甚至對你花心思也是一種投資。關係中的獎勵包括陪伴、照顧和性。我們處理親密關係,就像處理商業交易一樣。「我為你做了這件事,但你沒有為我做過這件事」,或者「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我會為此付出這麼多」。比如,我們面對分手時會感覺自己被抽離,感覺生活一無所有。其實就像面對破產一樣,分手意味著自己的所有付出付之一炬,什麼也沒留下。可能你並不是捨不得他,你只是捨不得你的投資和付出罷了。
※對於一個分手不到一個月就找了新男朋友的女生,我罵他算過分嗎?
※分手後挽回前任,對方非常討厭你怎麼辦?看看這幾點
※我是女生,和女朋友鬧分手之後她只拉黑了我,是什麼意思?
※剛剛和男朋友分手了 。為什麼我還戒指給他不要還哭,打電話還是哭,既然捨不得我為什麼還要分?
※男朋友跟我分手原因是他想結婚了,是真的嗎?
TAG:挽回 | 情感 | 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