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人自己心理到底有沒有病?

????


有,還很多。

那怎麼辦?治療!

先把自己的問題處理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務來訪者。

如果諮詢師忌諱自己有問題,那麼這個諮詢師就一定有問題了。

開玩笑說一句,除了上帝的心理沒病,其他人都有。


這個問題需要分幾個方向說。

首先,學心理學的人群有哪些?

1.大學心理學專業。這個群體里,分為幾種情況。

一,對心理好奇,並被吸引的學子。學完畢業,好像也沒對自己改變什麼。只是知道哪些不能做,哪些能做了。

二,有病,找方法治療自己的問題。學完畢業了,依然老樣子。只是更寬慰了一些,原來大家都差不多。

三,無意亂入的。不想學,也沒想過,只是被調劑過來的。先學吧。畢業後都忘記了。

大學以後,還有研究生,博士,算是研究者行列了。後來,都走向了學習國外先進理論的行列。心理到底是什麼?身不由主,無法自主開拓和自發研究了,就轉為引進國外的心理學研究內容了。雖然有自主研究的博士,出成果,出正確成果的太稀少。出成果以後,也就是幾個亮點,無法形成完整體系。

2.諮詢師群體。

一,好奇,想幫助他人。報名考2,3級,拿諮詢師證。然後,需要通過好多年跟來訪者的相互折磨,都開始走向兩個方向。把自己折磨崩潰了,或變成無比堅固的自我防禦模式,比如,你怎麼折騰反正不為所動。

二,自己有病,尋找方法。報考,拿證。找到了督導。然後被諮詢。再去諮詢別人。反正,好好壞壞就這樣。

三,亂入的少,以為可以賺錢入行的應該有。

十年前的諮詢師狀態,跟街道大媽一樣,有顆想救人的心,沒有技術。

最近的諮詢師更新換代,博士,留學博士都出來了,狀態是一堆概念洋氣的詞典。偏向靈媒。

穿著,氣質都向靈媒接近。越來越多的專業諮詢師趨向於第一種的後一模式。就是好奇入行,形成了堅固堡壘和邏輯的模式。也有那種出效率的,非常少。由於沒有技術支持,大多數諮詢師的治療方法是依據自己的經驗而成。個體技術太雜亂。對一部分人有效,對一部分人沒有用。所以,找諮詢師,也是概率碰撞。由於這些效果並不是針對本質,後遺症很多。

3.愛好學心理學的。

一,自學成才。有各種奇葩。比學院派要熱鬧。能抓住一兩個亮點。只是對整體心理的認識是致命傷。到後來都變成病人。

二,閑暇看看而已。不研究,也不是學習,就是看看。

三,自病自救。還是能治好自己的。由於知識的局限,自己能好,也是概率問題,就形成了畸形的理論。

普通人。在中國是沒有健康心理群體的。由於中國的家庭觀念,維繫了唯一最後的防線。

心理健康,是意識清醒,心理流通暢。中國人意識清醒基本沒人去關注,心理不痛快了,自己解決。各種後遺症。家庭矛盾,自己難受,讓別人難受,生活中無處不在。

那都是因為心理不健康

一,


病態心理主要特徵:1.自信不足。2.無信仰或信仰不堅定。3.對事物認定不夠深入。4.逆境中不夠堅強。(一個沒病的人,若長時間認為有病便是無病之病。俗語「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值得思考。)


說兩個關於「有病」的經歷

我大一(可能是大二)時,某位計算機的對我說,他上課時馬思老師對他們說學心理學的都有病

他已經死在我黑名單很久了

我大二(大三?)時,培訓的老師問我們覺得自己有病嗎,我同學們大都不做聲,我很自然地說沒病,老師就立馬對我說:「覺得自己沒病就是有病」。我腦子裡就崩出了一句「卧槽」,也不能用"我有病"來切入你的課程主題啊。他講了一會又問我:「你覺得你自己有病嗎」,我還是回答我覺得我自己沒病,他又說到:「患者一直強調自己正常沒病」

事後我同學對我說了一句,我覺得你好想真的有病

卧槽

同學你腦子是不是分辨不出老師所說的意思,他說的有病,不是我,是「我」那個回答的模式符合某些患者的臨床表現,但是我這個人不符合有病

我對自己還是有覺察有認知的好嗎?

如果你說我有病,那我這顆腦子就是擺設了嗎?如果我有病,我還和你同做一個課堂,聽同一個老師講課。

假設我真有病,這個人還在跟我說診斷標準,你還和我坐在一起,你們是不是都和我差不多「有病」,我都主客世界不分,我聽得懂你們說什麼嗎,你們還在和我說,你們說的都是對的嗎,你們給我說的行為是不是說明其實你們和我也一樣。

那個同學,整個大學期間都沒有進過我的小組


我覺得很多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選擇很可能是因為之前有一個啟動因子。

就像神經元一樣,預電位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動作電位。

心理學的人自己心理有病,這個從樣本來說是個概率事件,但從個體來說是一個確定事件。

就我個人而言,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心理有病,因為真理不存在。

而心理有沒有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好它,用好它。


推薦閱讀:

克服上班恐懼症的方法
為什麼年輕人開始害怕社交了?
導致自殺的因素
婚姻中的冷暴力:兩個不被理解的靈魂,應當何去何從?
臉盲,還是能判斷美貌的。

TAG:心理學 | 心理疾病 | 心理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