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珠普現一切珠,一切寶珠一珠現
?
一珠普現一切珠,一切寶珠一珠現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華嚴經》中所說的「因陀羅網」,每一網結上皆有一顆寶珠。每一顆寶珠的光明,都是相互含攝的。佛教經典,就是用這樣的神奇玄妙的形式,隱喻眾生的真心佛性。《華嚴經》中的「因陀羅網」之喻,就是對眾生「心體、心用、心相」的宗教隱喻。《華嚴一乘十玄門》中說:
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帝釋殿網為喻者,須先識此帝網之相。以何為相?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
帝網舉一珠為首,眾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故經云: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
因陀羅網上的寶珠,能夠顯現種種色相。每一顆寶珠的珠光,都是互相含攝的。一珠普現一切珠,一切寶珠一珠現,比喻眾生的心性,相互含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即是眾生的一心界。眾生的一心界,即是一真法界。所謂一真法界,就是說全體是真,更無「真外之物」。從這個一真法界上來看,即使貪嗔痴性,也不是在佛性之外的事。大乘佛教的許多經典上,也是這樣說的。若不然的話,這個無相心體,就不可稱之為「萬法之源」了。萬法皆出於本源,本源能生萬法,如果本源佛性之外,更有貪嗔痴性,那麼,本源佛性就不是「萬法之源」了。
《諸法無行經》中說:「若菩薩見貪慾際即是真際,見嗔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痴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維摩經》中說:「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由於凡夫「背覺合塵」的緣故,所以,不知萬法皆是真際緣起。由於未證真際的緣故,所以弄聲捉響,虛營自鬧。若證悟了佛法的根本,就能自覺地依體起用,則免顛倒矣。《不思議佛境界經》中說:「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嗔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試問:貪嗔痴的起源處,這是何處?答曰:諸妄緣起處,唯是一真性。此一真性,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離此真性,別有住處者,即名凡夫。善法由心起,惡法亦復然,豈能「善惡有二起處」呢?眾生迷心,著善著惡,被善惡境遷,故不得解脫。
眾生不識「應物現形的自性寶珠」,所以,追逐幻相,被幻相所惑,所以叫做「棄本逐末」的「事法界」。若人舍幻取珠,而不知「全幻即真,波波皆水」的法界實際,這就叫做「棄事取理」的「理法界」。不住理體,法身向上,「踏毗盧遮那頂上行」,全體大用即是理體,理體即是全體大用,這就叫做「理事無礙法界」。證悟到「理事無礙」的人,雖然證悟了「萬事歸一性」,然而,仍有「親體疏事」的傾向,猶有二分,所以,還要具有「事上渾大有,濁中辨得清」的本領。若能到得此境,就叫做「事事無礙法界」。
佛教的實踐,就象以上所說的四法界那樣,是一個「次第漸修」的過程,而不是唯有一個孤零零的頓悟。如果沒有「次第漸修」,就沒有「豁然頓悟」。如果沒有「悟後牧牛」,就不能達到「圓融至境」。緣起無盡時時新,隨緣起用學無盡。生生不息法界相,即是如來真實身。
推薦閱讀:
※原創 | 認識基督教的核心---神論
※上帝規則,魔鬼規則
※宣化上人:想要學好要先從孝順父母開始
※你不容錯過的巴基斯坦風景
※廣超法師-定慧之路(10)[修禪必看]
TAG: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