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豪格與多爾袞因爭奪皇位而有過節,為何還同意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因為沒有定下皇位繼承人,所以造成了長子豪格和十四弟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自然是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登上皇位,折中之下是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皇位爭奪戰結束以後,有一個細節比較耐人尋味,那便是多爾袞雖然沒有成為皇帝,但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從此開始大權獨攬。

而豪格卻是原地踏步,沒有成為攝政王,也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就這樣看著大敵一步步強大。

豪格為什麼不爭不搶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其實從滿洲統治階級立福臨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及其其他勢力的一個棄子了,沒有了這些支持,他其實是沒資格當攝政王的,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

大家可以看看清史稿的記載: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羣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這段記載透露出兩個消息:一是福臨的繼位雖然是豪格與多爾袞妥協之下的結果,但更是意味著以忠於皇太極的勢力,是開始支持福臨,不再支持豪格了。二是不只是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輔政,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成為攝政王。

大家想想,豪格為什麼可以跟多爾袞抗衡爭奪皇位呢?

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所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勢力會忠於他,所以掌握兩紅旗禮親王代善和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會支持他。

等到確定皇九子福臨繼位,這些忠於和支持皇太極的勢力,自然是將重心轉移到福臨身上,說句不好聽的,豪格已經被放棄,已經是孤家寡人了。

這時候豪格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藍旗,自然無法與擁有兩白旗及其其他大臣支持的多爾袞抗衡的。

而且多爾袞是見勢不妙,馬上改變策略,與濟爾哈朗商議以後,提出擁戴皇九子為帝的,兩個人可謂是擁有擁立之功;福臨當時尚且年幼,並沒有理政能力,所以封這二人為攝政王,也是名正言順的。

因此豪格自然是眼睜睜的看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自己則是原地踏步。

當然還有關鍵在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大家可以看看同時被封為攝政王的還有鄭親王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是支持皇太極子嗣繼位的,說白了他屬於是忠於皇太極勢力的一方。

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也是一種平衡之術,用以牽制多爾袞,免得多爾袞一個人大權獨攬,所以豪格自然更沒有必要去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了。

當然歷史的發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雖然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但很明顯前者是遠遠不如後者的,最起碼就政治上而言是如此這般的。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以後,開始各個擊破,先以謀逆的罪名將代善的孫子阿達禮處死,理由是阿達禮參與了擁立多爾袞為帝的陰謀,重要的是藉此機會奪取了由代善掌握的兩紅旗。

然後多爾袞又借口豪格曾誣陷自己有稱帝的野心,將其親王的爵位革去,再趁機將兩黃旗也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隨著多爾袞力排眾議率領清軍入關以後,可謂是大清入關的第一功臣,開始權勢滔天起來,因此從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是真正的大權獨攬;清庭大小臣工的奏摺都要交給他批閱,還將順治帝的玉璽置於自己的王府之中,以便於處理政務。

順治五年,多爾袞更進一步,找了一個對豪格謀逆行為知情不報的理由,將濟爾哈朗貶為郡王,雖然後來複為親王爵位,但濟爾哈朗被派往外出征戰,很明顯的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而肅親王豪格則是被多爾袞下獄,不久莫名其妙的身亡,豪格死後,福晉被多爾袞所納。

同年66歲德高望重的代善也老病而死。

多爾袞就這樣一步步權勢滔天,所以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反倒是顯得默默無名,因此存在感特別低。

所以今天大家提起清初攝政王之時,很多人只知道多爾袞,卻下意識忽略了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身為支持福臨這方的攝政王,本是牽制多爾袞,平衡朝局的,更是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結果因為政治能力遠遜於多爾袞,所以被人忽略了他的存在感,忽略了豪格不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無謀,並沒有什麼政治能力,所以當時並沒有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不然也不會落得一個被多爾袞下獄誣陷至死,妻子還被多爾袞所搶的凄涼下場。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註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推薦閱讀:

TAG:多爾袞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