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47年的政冶鬥爭(截止一廢太子)-兼談「司馬炎模式」下君儲微妙關係
康熙朝立儲布局:「司馬炎模式」在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回望
「九子奪嫡」:版權收購再創作的「晉武帝失敗史」
三、康熙47年正月-九月暨一廢太子前的政冶博弈-兼談「司馬炎模式」下的君儲微妙關係
對康熙帝而言,太子胤礽是他最想培養好的皇位繼承人。當時八旗制度尚未完成官僚政冶化改革,尚屬於貴族政冶的範疇,康熙帝不得不給太子胤礽配置以最親近的母族赫舍里家族為核心的強大的東宮班底,以保證自己去世後,太子胤礽登基後,有足夠強大的直系班底抗衡貴族集團,以防止宗室親王擅權事件(多爾袞)、「罪己詔」事件、亂臣賊子擅權事件(鰲拜)重演。另一方面康熙帝又要防止太子胤礽的勢力失控以至於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所以康熙帝不得不安排其他勢力制衡太子的勢力,共同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
因為這樣的微妙感情,康熙帝布局時,就會很微妙。如果沒有感情,那直接防範太子的勢力就可以了。問題在於既有感情又要防範太子的勢力傷著自己、又要防止制衡太子的勢力傷著太子。這樣就需要根據時局的發展不斷地調整平衡。
我們必須要了解康熙帝的這種微妙感情。才能理解康熙朝的史料上,那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事件。
矛盾分兩種,一種是內部矛盾,一種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
對康熙帝而言,只要太子胤礽不給他考慮太上皇的身份或直接弒君,那他與太子胤礽之間的一切矛盾都是內部矛盾。當太子胤礽遵守這個秩序時,作為回報,他負責幫助維護胤礽的太子地位。一旦太子壓到了這條紅線,康熙帝就會考慮是否向敵我矛盾升級。
而康熙帝和其他皇子之間,只要他們在尊重太子胤礽為唯一的皇位繼承人這個大框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一切矛盾都是內部矛盾。如果一個皇子不再尊重這個秩序,追求自己取代太子胤礽為新的皇位繼承人,那麼康熙帝會把這個矛盾升級為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
我們必須要了解康熙帝的這種微妙感情。才能理解康熙朝的史料上,那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事件。才能理解為什麼直接站到了太子對立面的直郡王胤禔和八貝勒胤禩都得到了康熙帝給予的人格上的最沉重的打擊。[注]
[注]:胤禔為人凶頑愚昧、不知義理。
[注]:大阿哥為人下賤無恥、不堪之處、大臣侍衛等無不知曉。[注]:胤禩庸劣、無有知識。[注]: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
這並不是康熙帝一個人的心理,這是中古貴族政冶時代普遍皇帝的心理。這也是古代普遍帝王的心理。
所以才有了
東吳孫權時代,魯王孫霸的待遇與太子孫和「無殊」,然而到了太子孫和被廢的時候,魯王孫霸直接被孫權賜死。
南朝宋文帝時代,「上欲廢(太子)邵、賜(始興王)浚死」。
唐太宗時代,魏王李泰「為太宗所愛,禮秩如嫡」、「每月所給料物又逾於太子」,然而,因為太子承乾試圖複製玄武門之變的成功而未遂後的一句話「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唐太宗隨即宣布了魏王李泰出局,並為唐朝制定法規「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將孫權開創的潛規則、徹底公開化、法律化。
唐肅宗李亨就更牛X了,李亨在唐玄宗手下做了將近20年的太子,唐玄宗晚年看到太子李亨跟見到鬼一樣,李亨剛當上太子時跟他關係不清不楚的西北軍事集團的兩名高級將領皇甫惟明和王忠嗣被唐玄宗殺了,後面跟太子妃也離婚了。等到太子李亨抓住「安史之亂」的歷史性機遇、在西北軍事集團的支持下靈武登基後,可能覺得他這將近20年的太子生涯太不容易了。對自己的太子李豫(唐代宗)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建寧王試圖為太子李豫複製玄武門之變的成功,肅宗皇帝也只是殺了建寧王放過了太子。對太子李豫想火併張皇后和大太監的行為都是睜一眼閉一隻眼。
宋、明兩朝,官僚政冶構建成熟後,威脅君儲矛盾的外力消失,皇帝和太子普遍和諧相處,再也沒有廢黜太子的事件。
宋、明兩朝的皇帝通過近600年的歷史告訴後世讀史者、普遍帝王的心理,只要客觀環境許可,普遍皇帝都不會廢黜太子的。
康熙朝的八旗官僚們普遍想對儲位的歸屬問題發表點自己的意見,然而對於康熙帝而言就是,除非你有後趙石虎、前秦世祖苻堅、北朝齊肅宗高演、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那樣的本事武力上位,否則你的意見對康熙帝而言,說得文雅點就是浮雲,說得粗魯點就是放屁。用康熙帝的話說就是「如此則立皇太子之事、皆由於爾諸臣、不由於朕也。」
「司馬炎模式」的開創者晉武帝司馬炎在最初設置這套布局時,從遠處說,是為了司馬家的江山一世、二世、乃至千萬世的延續下去;從近處說,很現實,就是為了保障自己去世後、太孫司馬遹(愍懷太子)在失去自己的保護的情況下,能夠依靠這套層層牽制的格局順利登基。
愍懷太子司馬遹,被晉武帝盛譽「此兒當興我家」、他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庶長子,也就是他並不是賈后所生。他身後沒有強大的母族勢力。晉武帝司馬炎在設置這套布局時要同時防範自己的妻族楊氏、晉惠帝的妻族賈氏兩大外戚的潛在威脅,還要防範宗室諸王會對愍懷太子的地位產生影響。[注]如果任何一個人敢於挑戰愍懷太子的地位,就讓挑戰者在這套層層牽制的格局下自行博弈。
[注]: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晉書·武帝紀》
康熙帝幾乎全盤複製了晉武帝的布局,我們再感受下晉武帝布局和康熙帝的布局對比。
晉武帝布局(用於晉惠帝時期):立太孫司馬遹,設置親王(汝南王)、兩大外戚(楊氏、賈氏)互相牽制,共同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地方上佐以強大的、龐大的宗室諸王勢力
後趙石勒(晉武帝忠誠粉絲):立太子石弘,設置親王(中山王石虎)、兩大外戚(劉氏、程氏)互相牽制,共同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唐肅宗布局:立太子李豫,設置親王(先為建寧王李倓,建寧王倒向了太子後,肅宗殺建寧王,改由越王李係取代建寧王的位置)、宮廷力量(張皇后)互相牽制,共同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康熙帝一次布局:立太子胤礽,設置皇子(直郡王胤禔、明珠)、三大外戚(赫舍里氏、鈕祜祿氏、佟氏)互相牽制,共同維護中央朝堂的穩定。外圍有清朝開國以來冊封的龐大的、強大的宗室諸王。
直郡王胤禔,年長太子胤礽兩歲。是康熙帝的第五子,因前面的四位皇子、包括太子胤礽的同母哥哥承祜全部早殤未序齒,所以胤禔為序齒的皇子中的皇長子。胤禔於康熙37年被冊封為直郡王,這時太子都已經冊立23年了。胤禔被冊封郡王時,比其小5歲的三阿哥胤祉也一起被冊封為郡王。
應當說,直郡王胤禔並不具備挑戰太子地位的實力。直郡王胤禔遠遠達不到魯王孫霸、魏王李泰那樣與太子並重的地位。康熙帝給他的是與始興王劉浚差不多的地位,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就是用來牽制太子的。
這樣牽制太子的角色,始興王劉浚、建寧王李倓都是不願意擔任的,當皇帝給他們安排了這樣的角色時,他們直接選擇了倒向太子,雖然他們當時的外在環境看上去都不錯,一個是長期分裂、南北朝對立的亂世,一個是「安史之亂」這樣的歷史性機遇。
所謂「讀史可以明智」、「以史為鑒」,就是不要老是盯著極少數的成功者看,而要去注意看下那些失敗者為什麼會失敗,成功者的條件往往是很苛刻的,你未必具備。你以為你會是唐太宗、唐玄宗,而最終大概率你連後趙石虎、北朝齊高演、前秦苻堅,甚至趙王司馬倫的成就都達不到,而只能成為魯王孫霸、趙王司馬倫之外的西晉八王、永王李璘、越王李係。
看「玄武門之變」成就了唐太宗的霸業讓人熱血沸騰,然而後面的歷史中,玄武門成了節愍太子李重俊的人生中邁不過去的一道門。[注甲]因為節愍太子的政敵韋後和安樂公主後面被唐睿宗一系武力清除出局,這樣,節愍太子在唐睿宗時代得以被翻案,贈予「節愍太子」這個謚號。[注乙]
再後面太子李瑛同樣複製了節愍太子李重俊的悲劇。好在李瑛的繼任者太子李亨也是武力上位的,李亨(唐肅宗)登基後,深刻感受到了在唐玄宗的手下當太子實在太不容易了;出於都曾經在唐玄宗手下當過太子、都有武力上位歷史的樸素的階級情誼,恢復了李瑛的太子稱號,並且幫李瑛重新修訂了下歷史。
[注甲]: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三百餘人,殺三思及崇訓於其第,並殺黨與十餘人。又令左金吾大將軍成王千里分兵守宮城諸門,自率兵趨肅章門,斬關而入,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所在。……韋庶人及公主遽擁帝馳赴玄武門樓,……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門樓,宿衛者拒之;不得進。帝據檻呼多祚等所將千騎,謂曰:"汝並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歸順,斬多祚等,與汝富貴。"於是千騎王歡喜等倒戈,斬多祚及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於樓下,餘黨遂潰散。重俊既敗,率其屬百餘騎趨肅章門,奔終南山。帝令長上果毅趙思慎率輕騎追之。重俊至雩縣西十餘里,騎不能屬,唯從奴數人。會日暮憩林下,為左右所殺。制今梟首於朝,又獻之於太廟,並以祭三思、崇訓屍柩。《舊唐書》
[注乙]:朕聞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構間,困於讒嫉。莫顧鈇鉞,輕盜甲兵,有此誅夷,無不悲惋。《全唐文·唐睿宗贈太子重俊謚節愍制》
始興王劉浚、建寧王李倓之所以不願意擔任這種牽制太子的角色,選擇與太子友好,就是因為他們對現實看的很清醒。建寧王的繼任者越王李係承擔了這種牽制太子的角色,肅宗病危時,他與張皇后聯合、試圖複製玄武門之變的成功,被太子李豫(唐代宗)用武力清除出局,唐代宗登基後將張皇后和越王李係全部處死。[注甲] [注乙]
[注甲]:後知太子難與共事,乃召係謂之曰:「皇太子仁惠,不足以圖平禍難。」復以除輔國謀告之,曰:「汝能行此事乎?」係曰:「能。」後令內謁者監段恆俊與越王謀,召中官有武勇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長生殿。……丙寅夜,元振、輔國勒兵於三殿前,收捕越王及同謀內侍硃光輝、段恆俊等百餘人。《舊唐書》
[注乙]:寶應元年,帝大漸,後與內官朱輝光等謀立越王系,而李輔國、程元振以兵衛太子,幽後別殿。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請廢為庶人,殺之。《舊唐書·肅宗本紀》
如果直郡王胤禔能夠清醒地認清現實,他應當知道,當他把太子拉下台時、除非他能用武力把康熙帝一起趕下台,否則,也不過是給別的皇子做盤菜罷了。只要康熙帝能繼續掌控局勢,魏王李泰就是他最好的下場、如果康熙帝一個不高興可 能就給了他魯王孫霸、越王李係的下場。而以當時清朝的情況,胤禔要把太子拉下台的同時能控制住康熙帝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
康熙帝一直非常注重防範皇子接近軍方勢力。關於這一點從步兵統領托合齊、就是復立太子後、倒向太子的托合齊的奏摺上就可以看出來。[注]這是流傳下來的史料,而更多的史料則不會流傳下來,我們可以推測出康熙帝一直很注意軍隊系統的可靠性。
[注]:奴才托合齊謹奏:為奴才屢蒙訓諭,奴才若不鏤心刻骨,欽遵施行,則奴才特請賜死事。……倘若辜負背棄皇父之恩惠,與人結黨,稍圖私利,如有一次具奏遮蔽皇上之明,則清天即鑒之,俾奴才我老夫老妻,奴才之三子四孫,一月之中皆遭瘟疫死盡。奴才斷不可辜負皇父之重恩。《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序號4104. 頁1652》
而八貝勒胤禩更牛X了,康熙帝在一廢太子前,從來沒給他安排過制衡太子的角色。而他卻自己選擇了親近直郡王胤禔、與太子疏遠這條路。所以復立太子後,康熙帝順水推舟給了他制衡太子的角色。前面說過,這樣的角色,始興王劉浚、建寧王李倓是直接拒絕的,皇帝給他們安排這種角色,也阻擋不了他們倒向太子。因為坊間有言、男人說的話要是能信,你不如指望母豬能上樹。皇帝如果真的為你好,一定會把太子的位置讓你來做,如果不願意讓你當太子,再多的甜言蜜語都是鬼扯。歷史上制衡太子的人普遍是什麼樣的下場,24史中可以去翻翻。所以,我看這段歷史時,實在無法弄清楚八貝勒胤禩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選擇與太子疏遠。
也許很多人看了這麼多制衡太子的親王都沒有好的下場,會覺得,直郡王胤禔在康熙帝的布局裡是看不到出路的,所以只能冒險一搏,把太子拉下台再說。
問題是,如果按這種想法,諸葛亮也早該篡位了,因為在諸葛亮那個位置上的人,無論是之前的漢朝還是之後的兩晉南北朝,除了諸葛亮,其他人通常都是一副亂臣賊子、甚至族滅的形象。
如果按這種想法,郭子儀也只有造反一種選擇,因為安史之亂中的唐將的下場普遍不好,除了郭子儀。反而是安史叛將普遍修成了正果,完成了他們藩鎮割據的夙願,當然了,除了領頭羊安祿山和史思明。
所以,為什麼諸葛亮和郭子儀的地位如此高呢?實在是同行襯托出來的,後世皇帝想樹立忠君典型找個全方位都合適的人選都很難。
太子胤礽登基後,直郡王胤禔肯定看不到出路嗎?
簡單的看,直郡王胤禔及其代言人明珠家族,一直和太子、索額圖一系對著干,肯定看不到出路。問題是,康熙帝為了讓他們制衡太子、索額圖,本身就給他們配置了相當多的政冶資源,他們的派系在朝堂中佔有相當的分量。太子上位後,真的敢清洗他們嗎?估計是不敢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直郡王胤禔從來沒有做過試圖推翻太子自己取而代之的事,他通過各種方式與太子試著和解,太子一定會拒絕么?太子實在未必會拒絕。
對於一個太子來說,他的高壓線就是你千萬不要替他考慮廢太子這個職業,只要你沒觸犯這個高壓線,其他的矛盾,他未必就會一定至你於死地。
明朝萬曆年間朱常洵曾與朱常洛競爭過儲位,但是後面朱常洛登基後並沒有為難萬貴妃朱常洵母子,朱常洛的兩個兒子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也沒有為難過萬貴妃朱常洵母子。
後金-清初的四大貝勒中,雖然阿敏和莽古爾泰的下場不好,但是代善的結局卻是相當不錯的。
我們要知道後面成功登基的四阿哥胤禛清洗直郡王、八貝勒一系的勢力時,本身波及的範圍就很有限,只是重點打擊了核心成員。
太子知道這些人與他不親近是康熙帝意識的結果,並不是他們本身的選擇,他們也沒以推翻太子自己取而代之為目標,太子登基後又何必一定與他們過不去呢。
從歷史上太子在復立後的做法來看,他還是繼續拉攏當時民主選舉時沒投他的選票的大臣、包括步兵統領托合齊,看托合齊的奏摺,參了太子的親家,又參了太子妃的族叔、罵索額圖、常泰,甚至說對太子不是很尊敬的話,但是托合齊也沒有因此害怕太子登基後打擊他就因此加入反太子的隊伍,而是倒向了太子。要知道這些奏摺一旦太子登基,是要上繳的,如果太子想看,托合齊的奏摺他會全部知道內容,但是托合齊也沒有害怕啊。從復立後太子的所作所為看,本身就說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冶家。對政冶上的爾虞我詐看的很超然了。
而歷史上就有這樣的真實事例,太子登基後,不用自己原先的東宮班底,而任用之前忠於皇帝的人。新皇帝的邏輯就是,以前我當太子時,你們不忠於皇帝,為了自己未來的榮華富貴靠攏我,現在你們會依舊會向現在的太子靠攏。而之前忠於皇帝的人,你們之前忠於老皇帝,現在同樣也會忠於我這個新皇帝,因為你們的行事準則就是忠於坐在皇位上的人,而我需要的就是奉行這個原則的大臣。
當年太子建成、秦王世民爭得一塌糊塗,但是最後秦王世民登基為唐太宗後,也沒有大清洗昔日太子一系的成員啊。很多成員都受到了重要,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魏徵。
所以,太子登基後,直郡王胤禔試著平穩著陸,誰敢說他一定不能平穩著陸呢?
當然了,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直郡王胤禔這樣選擇,萬一被皇帝殺了呢?
問題是,把太子拉下台就沒有風險?太子被廢的同時,康熙帝一點也沒猶豫地立即宣布了直郡王胤禔的出局。八貝勒胤禩也在「民主選舉」的鬧劇後被康熙帝宣判出局。
包括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也是於康熙47年同樣被康熙帝在內心中宣判出局了。關於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為什麼也是這一年就宣判出局了,具體在康熙51年-61年的事件線內剖析康熙帝的布局佐證,如果僅以他們捲入了試圖謀殺太子的張明德案,可能很多人還覺得不夠有說服力。其實就我的理解張明德案已經足以說明九阿哥、十四阿哥一起被出局了,只是沒有明說而已,因為他們當時不是領頭羊。
他們也許覺得他們會是幸運兒。可是血淋漓的現實表明,他們不過是在前人犯過的錯誤上重新犯了一遍同樣的錯誤而已。
如果直郡王胤禔從來沒有試圖拉太子下台,即使太子登基後還是殺了他,但是後世皇帝依舊可能會像給多爾袞、多鐸翻案那樣給他翻案。然而因為他確實做了拉太子下台的事,最後儘管繼位的皇帝不是太子和太子一系,後世皇帝依舊沒有給他翻案,而是繼續延續康熙朝的定論。
也許有人想怎麼沒有萬全之策呢,好像怎麼選擇都有風險的。然而現實的社會就是,如果一個人只想著什麼風險也沒有,他只適合做一個標準的庸人。
因為幹什麼事沒有風險呢?坊間有言,「富貴險中求」。這句話說得就是在邁向成功的路上,很多關鍵性的選擇本身就是靠賭出來的。望眼歷史,什麼樣的選擇都有成功的,什麼樣的選擇都有失敗的。很多選擇,你也不知道最後會成功還是會失敗。
劉邦在成為漢高祖的路上、朱元璋在成為明太祖的路上,他們遇到的風險少么?他們一生中遇到了多少次選擇,在關鍵性的選擇中,他們一次次選對了,才最終成為了傳說中的開國皇帝。
石勒,奴隸出身,在西晉那樣的貴族政冶鼎盛的時期,寒門上升渠道被阻塞的時代,混成了傳說中的開國皇帝。他遇到的風險又少么?他最初又有多少資本呢?
呂氏、霍氏,賈氏都玩出了族滅的水平,可是照樣有琅琊王氏笑傲江湖。
坊間有言「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其實並不是肉體上的吃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那種決策時,往前一步不是天堂就是地獄,對精神的折磨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而一個走向高層的人,是必須要有足夠的冷靜性來思考每一種決策的面對的利弊。
真實的社會博弈中,受限於現實條件的約束,所有的決策都是有利有弊,而哪一種決策執行起來,能達到利大於弊的效果,這是考驗決策者水平的事。
賈后的母親郭槐就告誡賈后,讓賈后慈愛太子,把賈家的利益與愍懷太子的利益盡量綁定在一起,接受愍懷太子已經長大的現實,與愍懷太子共同分享天下。然而賈后和賈家少壯派力量並沒有聽從賈后的話,而是選擇了廢殺愍懷太子。[注]然後,賈后與賈氏就萬劫不復了。
如果賈后按母親的話去做,最後她得到的結果未必能達到賈家最初期望的效果,但是以郭槐的政冶智慧告誡賈后選擇這條路,那麼它的風險性總是比賈后後面選擇的路更可控吧。即使按東漢外戚中結局風評較好的鄧氏的結局,也比賈后選擇廢殺愍懷太子強吧。
[注]:廣城君郭槐,以賈后無子,常勸後使慈愛太子。賈謐驕縱,數無禮於太子,廣城君恆切責之。及廣城君病,臨終,執後手,令盡心於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趙粲、賈午,必亂汝家事;我死後,勿復聽入。深記吾言!」後不從,更與粲、午謀害太子。《資治通鑒》
圍繞皇權的魅力實在太大,大到了人們可以漠視、模糊它的一切風險難度。所以,因為類似的原因,不論皇帝怎麼小心翼翼的布局,這個局總會在意想不到地方破裂。因為再精巧的布局,也架不住人們前仆後繼的拿著全家腦袋去硬撞啊。
基於康熙帝的角度,他這個布局,他覺得並沒有給大阿哥和其他皇子留下上位的可能,這是歷史上久經考驗的布局,而據康熙帝自己透露的信息,他最起碼總結了唐太宗時代故事的經驗。基於康熙帝而言,他覺得他能控制局勢,任何一個人如果想把太子拉下台,他可以依據唐太宗的做法,讓拉太子下台的皇子從此絕緣於皇位,應該不會有皇子願意押上自己的政冶前途為別人鋪路。然而直郡王胤禔、八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不這麼看啊。
到了康熙47年,這幾個皇子全部捲入了與相面人張明德不明不白、試圖謀殺太子的案子。
這已經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了。即使你能殺了太子又能如何呢?這種勝利的果實會落到你的手裡嗎?顯然是不會的。只要康熙帝還能控制局勢,大概率是以太子的兒子為太孫。而殺了太子的人是什麼下場。可以看下後趙石虎時代的故事。石虎的太子石宣虐殺了親王石韜。結果沒能控制石虎,於是,石虎虐殺了太子石宣、然後殺了石宣全家。這是太子殺親王,如果是親王殺太子呢?下場不會比這個更好吧。
而如果沒有殺掉太子,這件事一旦被抖露出來,參與者和知情者等於自絕政冶前途。因為你明明知道有人想殺太子,卻不舉報給康熙帝。那你想幹什麼呢?這本身就說明其實你想讓別人成功殺死太子。
當然了,這個案子是一廢太子後抖落出來的。
到底是什麼情況引發了一廢太子呢?我翻了下《清史稿》,發現《清史稿》的編委也不敢確定。
從理論上說,一廢太子的時間,也就是1708年,距離當代的時間比較近,不應該如此雲遮霧罩的。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唐太宗的太子承乾被廢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的很明確。然而康熙朝的史料卻給我們「雲遮霧罩」的感覺。
綜合清朝、朝鮮兩方都亂七八糟的史料,就我推測,比較接近於當年的事實真相可能是,十三阿哥胤祥向康熙帝提出,康熙帝出巡時,讓太子留京監國。因為康熙41年開始,無論是南巡還是巡視京畿地區,太子基本都是隨從在康熙帝旁邊、一旦康熙帝離京,留京的都是皇子。從理論上說,這個建議應該沒什麼、因為從歷史能拿出一堆的典故。康熙帝即使不同意也不可能拿出什麼像樣的理由否決這個提議、治提議人的罪。
然而這個提議因為外界有一些傳聞,被直郡王胤禔利用了。直郡王有了跟相面人張明德不清不楚想殺太子這件事,那他就沒有退路了,即使他殺不了太子,也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把太子拉下台。因為張明德案一旦暴露出來,他的政冶前途就徹底完了。至於把太子拉下台後,他能不能當上太子,已經無法再考慮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把眼前這步走好再說。因為只要太子繼續在儲位上,那麼張明德的事肯定瞞不久的,一定會有人為了洗清自己主動舉報給康熙帝。而事實上,康熙帝表露出後悔廢太子的意思後,很快就有人聯合起來這麼做了。
所以胤禔採用種種方式讓康熙帝半信半疑太子有弒逆之心、而當時恰好遇到十八阿哥病重。當時十八阿哥8歲,而其他的皇子中,十七阿哥11歲、十六阿哥13歲。而比十八阿哥小的皇子剛剛兩歲。所以十八阿哥的年齡比較適中,當時的康熙帝無法信任成年皇子、包括太子。只好在小皇子身上享受下單純的父子之情。所以十八阿哥的病情比較受重視。
而當時太子的表現很平靜。就我理解,康熙帝並不在乎太子對十八阿哥的態度。因為我梳理這段史料時,查了下太子的子女的信息。發現太子的長子11歲時去世的時候,太子跟隨康熙帝在外巡視。太子妃第一次生育的時候,太子也跟隨康熙帝在外。太子在一廢前子女本身就不多。這樣,自己的子女出生、死亡的時候太子都不在旁邊,康熙帝應當沒理由根據這個指責太子對十八阿哥不關心。
康熙真正擔心的是,太子為什麼在他為十八阿哥傷心的時候表現的很平靜。從太子留存的奏摺看,太子一直還是比較注重康熙帝的感受的。而太子現在卻不在乎康熙帝的感受了。那對康熙帝來說,可能太子準備上位的動作準備的比較充分了,所以太子不屑跟康熙帝演父慈子孝了。而且之前正黃旗人的一群人要為索額圖復仇,雖然傳聞里並沒涉及到太子,但是誰知道太子有沒有牽涉其中呢。
康熙帝肯定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也沒有像樣的證據。但是康熙帝反覆考慮後決定,還是相信自己這段時間的感覺,先發制人。
所以康熙一廢太子詔上只有一句話是真的。[注]
[注]: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
這句話出現在最初給大臣們宣讀的廢太子詔上,向全國頒發的廢太子詔上沒有這句話。向全國頒發的廢詔基本是照著最初宣讀的那份廢詔潤色了下。
等到向全國正式頒發廢太子詔時,康熙帝已經明顯後悔了,想復立。於是在一堆罪名後,寫上了「凡此舉動、類為鬼物所憑、狂易成疾」。為復立做準備動作。
為什麼康熙帝短短12天就後悔了呢?因為看廢詔的內容,用「天地所不覆載」來形容都不過分,就是天地都不容忍你這樣的人。康熙帝怎麼就能無底線地這樣偏愛這樣的人,致天下的安危於不顧呢?怎麼就不能換個好一點的皇子來當太子呢?
因為,廢詔上的內容不過是古代的御用文人和皇權政冶宣傳的套路罷了。
當一個皇帝被推翻後,肯定要被妖魔化的,否則推翻他的正義性何在呢?推翻他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寫成正義的一方,那自己就是亂臣賊子了。而在皇權政冶下,誰也不願意自己被戴上亂臣賊子這個稱號的。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曹魏皇帝曹髦。因為晉朝統一後沒多久就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了,所以沒來得及銷毀一些不利文獻。推翻東晉的劉宋王朝,讓裴松之重新整理了三國時期的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大量引用《漢晉春秋》、《晉紀》、《世說新語》、《魏氏春秋》的內容,為曹髦翻案,原原本本地展示了這位被鍾會盛譽「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的皇帝因剿滅司馬昭失敗被殺後、被司馬昭妖魔化的過程。
當一個太子被廢黜時,同樣肯定要被妖魔化的,否則廢黜他的正義性何在呢?廢黜他的皇帝在史書上又是怎樣的昏君形象呢?因為太子是儲君、儲貳,雖然在皇帝的面前是臣,但是在天下臣民的面前是君。
皇太子地位有多高,關於這一點其實可以看下當代日本的皇太子和歐洲的王儲的地位。如果單獨讀史料,好像並不能真正體會太子和一般皇子之間的地位區別。實際上,從現代王室的普遍情況去看,太子的地位與皇子之間的等級差距是相當明顯的,包括太子的子女的地位與皇子的子女之間的等級差距也是相當明顯的。
所以廢黜太子時必須有跟廢皇帝差不多的罪名,否則皇權的神聖性就沒有了,因為這可能會推導出民權思想,原來君是可以廢黜的,既然儲君能廢、那皇帝好像也沒那麼神聖了。而且今天皇帝一個不高興就把太子給廢了,那皇帝是在天下人面前和史書上又是什麼形象呢,一個君主說不出像樣的罪名就廢黜了國之儲君,這怎麼看上去也是一副昏君的模樣。所以皇帝要把這個責任儘可能地推給太子,向天下人表明,不是我想廢太子,實在是太子的所作所為已經「天地所不覆載」、也就是天地都不能容忍這樣的人了,所以皇帝只能代表天地廢黜了他,所以冊立太子和廢黜太子時都有祭天程序、並且要向全國頒發詔書。
歷史上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戾太子,最初的時候,戾太子被定義為謀逆、跟戾太子的軍隊作戰的指揮官都得到了封賞。但是漢武帝晚年親自給戾太子平反了、當時被封賞的指揮官又被族滅了。後面的漢宣帝是戾太子的孫子,漢宣帝當然沿著漢武帝給戾太子平反的道路走了下去,所以今天提到戾太子的悲劇時,責任好像都是漢武帝的。
康熙朝的情況也差不多,康熙帝頒布廢詔後短短12天就後悔了、想復立,而康熙帝為了自己不承擔廢太子的責任。最後找出了「狂易之疾」痊癒的理由為太子平反。在一廢太子後,短短4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康熙48年正月,即將復立太子的前夕,康熙帝親自說出了「皇太子獲罪之處、虛誣者甚多」的話,算是準備走向為太子胤礽全面平反的道路。如果沒有後面的二廢,那麼我們今天在史書看到的一廢相關情況估計會跟唐朝的章懷太子李賢被廢的情況差不多。然而後面又出現二廢,造成史書上的太子的形象嚴重對立。
雖然最終有了二廢,但是因為胤礽在太子位的時間比較長,並且中間康熙帝自己親自為他平反了一次。清朝官方也是不敢全面銷毀他的正面形象的記載的史料的。因為那樣,康熙帝的形象也會出大問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清朝史料上的太子胤礽的形象十分對立、早期的《起居注》上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後面說他好的是康熙帝,將他妖魔化的也是康熙帝,妖魔化後又說他好的也是康熙帝。而在官方史料之外,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漢官士大夫階層著名文人代表、並稱「南朱北王」的朱彝尊和王士禛筆下的太子胤礽的形象都是相當不錯的。
說到史料這裡,我想起前段時間跟人爭論其他朝代的歷史問題,對方提出石刻史料的問題。估計你沒關注過石刻也是可以銷毀的。太子胤礽被廢后,他題詞的石刻幾乎都被銷毀了,這個是因為離現代的時間比較近,所以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這一點。古代的皇權銷毀史料的手段,只有你想不到的,而沒有他做不到的。有些甚至不需要皇帝安排,官僚自己就會主動去做。因為你保留頌揚失敗者的材料,那是自絕政冶前途的事,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時,沒有最精明,只有更精明。
雍、乾之際的《永憲錄》、和晚清的《秘密立儲》、民國時編纂的《清史稿》對太子胤礽的評價總體也是不錯的。 [注] 包括禮親王昭槤的《嘯亭雜錄》都沒有採納廢太子詔上那些荒誕不經的內容。
[注]:密親王昔為東宮三十餘年。無大失德。因皇長子媒孽以致禍。《永憲錄》
[注]:思子無台異漢皇。《秘密立儲》[注]:論曰:理密親王在儲位久,未聞顯有失德,而終遭廢黜,聖祖手詔,若有深痛鉅慝至不可言者。夫以聖祖之仁明,而不克全監撫之重,終父子之恩,讒人罔極,靡所不至,甚矣!掞力主復故,聖祖雖深罪之,固諒其無他心。勞之辨諫於初廢,大臣拜杖,已非故事;朱天保爭於再黜,遂以誅死,罪及其親。一則但責其沽名,一則深疑其受指,故譴有重輕歟?彝等但坐謫戍,已為寬典,拳拳效忠,固人臣之義也。《清史稿》
康熙帝在廢太子詔上寫的那些荒誕不經的童話故事,《清史稿》並沒有採納。雖然《清史稿》里有不少錯誤之處,但是《清史稿》的編委一定看完了最基礎的史料《清實錄》。趙爾巽等人久浸官場,對《清實錄》上的基礎史實和官樣童話故事的分辨和理解,肯定比一般的治史者、歷史愛好者強很多。雖然《清史稿》也是一部典型的把歷史當作政冶寫的史書、但是太過荒誕不經的內容,《清史稿》很多都沒收錄。
讀歷史,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將那些歌功頌德的,描邊修飾的還有裝神弄鬼的文字統統去掉,只留下史實部分---因為只有這一部分是值得一讀的(哪怕這些內容看起來非常的枯燥)。如果你看來看去只看那些原本應該被去掉的內容,那你無非就是在看古代的新聞聯播而已---官方修飾過的內容,肯定是對官方有利至少無害的。
所以熟讀二十四史,卻沒有寫過系統歷史評論的一位偉大的人明確的告訴讀史者一句至理名言: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毛澤東語」
所以,實際上太子胤礽一直是很正常的人,只不過因為他的兩立兩廢,造成了他的形象被嚴重的妖魔化。
在現代文明政冶下,因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話語權,所以失敗者的形象也不會被肆意抹黑、即使是失敗者也會有很飽滿的形象,大家會知道勝利者和失敗者之間的戰役並不是正義和邪惡之戰,不過是不同的利益集團的紛爭罷了。
而讀古代歷史,我們很容易陷入御用文人和皇權政治宣傳的圈套,好像歷史就是好人和壞人的戰役,好像一個君主被推翻了,一個太子被廢黜了,就是他智力有問題、性格有缺陷。無數「忠臣義士」規勸他,他不聽,非要一意孤行地干一些害人害己的蠢事。當然了,如果他是皇帝,他統治下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當然了,如果他是太子,等他當了皇帝,明天朝代就要就要滅亡了。此時,一位偉光正的大人物站了出來,推翻了他,建立了王道樂土,於是普天同慶了。此時,皇帝代表天下老百姓的利益將這個「天地所不覆載」的太子廢黜。
如果陷得再深一點,就開始探討這個君主/太子的童年了,是不是有什麼不幸造成了心理扭曲啊?否則為什麼如此簡單的治國道理、為儲君之道都不懂,只會拿把刀亂砍人、亂得罪大臣、亂得罪皇帝?
其實這些不過是古代標準官樣童話故事罷了。你能被御用文人這樣費勁腦力的編故事,說明你的地位足夠高。因為即使貴為親王,御用文人也根本不會動腦筋編故事。隨便一個理由就能殺掉一個親王。唐肅宗殺建寧王用了什麼像樣的理由么?根本不需要。
因為古代,尤其是長期大一統的地區、媒介往往是被單一統治者壟斷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銷毀了其他資料的一家之言。
政冶上很多博弈是端不上檯面的。在儲君這個位置上的人,無論他做怎樣的決策,都會有人擁護他、也都會有人反對他。太子被廢基本上都是君儲之間關係失衡導致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皇帝已經無法繼續有效掌控太子的勢力導致的。但是寫在廢太子詔上的基本都是那種豆漿喝一杯倒一杯的童話故事。
如果看不明白這些,那所謂的歷史看來看去,也不過是在御用文人和皇權政治的宣傳里兜圈子罷了。
康熙帝為什麼宣布廢黜太子後僅僅12天就後悔了呢,因為廢太子詔上的內容對康熙帝而言不過是樣板童話故事罷了。
這裡用廢已故皇帝曹髦皇帝位詔書、《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康熙朝《廢皇太子詔》三份不同朝代的廢詔聯合對比,看看古代的御用文人是怎樣編故事的。
因為康熙朝的廢詔分為最初給大臣宣讀的那份和面向全國頒發的。兩版大同小異,這裡採用最初給大臣宣讀的那個版本。
<1>皇帝/太后/權臣表示自己都曾經好好地給過太子/皇帝改過自新的機會
[曹魏]: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死無面目以見先帝。大將軍以其尚幼,謂當改心為善,殷勤執據。
[唐]: 朕永鑒前載,無忘正嫡,恕其瑕釁,倍加訓誘。選名德以為師保,擇端士以任宮僚。猶冀中人之性,可以上下;蟠木之質,可以為容。……謂能因茲改悔,翻乃更有悲傷。……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清]: 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朕包容二十年矣。……朕尚冀其悔過自新、故隱忍優容至於今日。……朕自胤礽幼時、諄諄教訓。
<2>不仁不孝
[曹魏]: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醜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
[唐]: 金帛散於奸慝,捶楚遍於仆妾,前後愆過, 日月滋甚。……愚心不悛,凶德彌著。自以久嬰沈痼,心憂廢黜,納邪說而違朕命,……恩寵雖厚,猜懼愈深,引奸回以為腹心,聚台隸而同游宴。[清]: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乃其惡愈張。戮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朕思國惟一主,胤礽何得將諸王貝勒、大臣、官員任意凌虐、恣行捶撻耶。如平郡王訥爾蘇、貝勒海善、公普奇俱被伊毆打。大臣官員、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且胤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稱不孝。
<3>親小人遠賢臣
[唐]: 引奸回以為腹心……而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親昵群小。
<4>豆漿喝一杯倒一杯
[唐]: 酒色極於沈荒,土木備於奢侈。倡優之技,晝夜不息;狗馬之娛,盤游無度。
[清]: 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身御敝褥、足用布襪。胤礽所用、一切遠過於朕、伊猶以為不足、恣取國帑。
<5>對兄弟不友愛
[唐]: 懷異端而疑諸弟。
[清]: 有將朕諸子不遺噍類之勢。……伊系親兄毫無友愛之意。
<6>編故事
[曹魏]: 舉弩遙射吾宮,祝當令中吾項,箭親墮吾前。……此兒具聞,自知罪重,便圖為弒逆,賂遺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藥,密因鴆毒,重相設計。事已覺露,直欲因際會舉兵入西宮殺吾。
[唐]: 兵凶戰危,習之以為戲樂。……立遺形於高殿,日有祭祀;營窀穸於禁苑,將議加崇。贈官以表愚情,勒碑以紀凶跡,既傷敗於典禮,亦驚駭於視聽。[清]: 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
<7>一言以蔽之:天地所不覆載(天地都不容忍這樣的人)
[曹魏]: 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當令內外咸知此兒所行。
[唐]: 善無微而不背,惡無大而不及。……桀跖不足比其惡行,竹帛不能載其罪名。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入監出撫、當四海之寄。承乾宜廢為庶人。[清]: 似此之人豈可付以祖宗弘業。……必致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將胤礽廢斥。
「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這個是標準的童話故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太子為了給索額圖報仇,而視自己的前途不顧,這個得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而我顯然不能相信太子有這種精神。即使太子心裡可能為索額圖被處死感到難過,最多也就是等他登基後,為索額圖平反。而絕不可能為了索額圖、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康熙帝後面選擇相信太子為自己辯解的沒有「弒逆之心」應當也是基於這個理解。
為什麼說「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這個是御用文人或者康熙帝自己編的故事呢?康熙帝如果說太子買通他身邊的人刺探信息,我還真不好說這是胡編亂造。但是他說太子自己每夜親自前往他的帳篷觀測他的行動。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童話故事了,這是在編英雄傳奇了。因為童話故事裡也沒有這麼寫的,只有英雄傳奇才敢這麼寫。因為,皇帝居住的帳篷怎麼會沒有安保工作呢?怎麼會沒有大量的服務人員呢?太子居住的帳篷同樣也會有大量的安保人員和服務人員。以太子的身份和地位怎麼可能自己親自去做這種間諜工作呢。
現代的一部分國家還有王室,王室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可以看當代王室最直觀。
這個不知道是康熙帝自己想的還是御用文人幫他編造的。
御用文人編故事,真的什麼聳人聽聞的故事都敢編。
朱棣編造建文帝強姦老母豬,[注]朱棣你這麼抹黑你侄子,你父親明太祖知道么?
[注]:時諸王坐廢,允炆日益驕縱,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毀後宮,掘地五尺,大興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齣,選擇女子,充滿後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倖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葯,葯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荒眈酒色,晝夜無度。及臨朝,精神昏暗,俯首憑案,唯唯數事而已。《奉天靖難記》
你以為就朱棣會編故事。這樣的故事兩晉南北朝數不勝數。所以兩晉南北朝一堆慫人聽聞的小皇帝。
《晉書》里記載的前秦第二任皇帝符生的形象慘不忍睹。[注甲]可惜,當時朝代走馬觀的更換,這樣很多統治者往往無法全部銷毀不利於自己的文獻,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記載了一段為符生正名的文字。明確指出,符生在位期間從未聽聞他凶暴、但是史書上卻是天下之惡全部都能歸到他的頭。這不過是亂臣賊子弒君後,為了洗刷自己的亂臣賊子形象,所以妖魔化被廢殺的君主。而且明確指出,當時的史官都是這個德性。[注乙]
[注甲]……時猛獸及狼大暴,晝則斷道,夜則髮屋,惟害人而不食六畜。自生立一年,獸殺七百餘人,百姓苦之,皆聚而邑居。為害滋甚,遂廢農桑,內外凶懼。群臣奏請禳災,生曰:「野獸飢則食人,飽當自止,終不能累年為患也。天豈不子愛群生,而年年降罰,正以百姓犯罪不已,將助朕專殺而施刑教故耳。但勿犯罪,何為怨天而尤人哉!」生如阿房,遇兄與妹俱行者,逼令為非禮,不從,生怒殺之。又宴群臣於咸陽故城,有後至者,皆斬之。嘗使太醫令程延合安胎藥,問人蔘好惡並葯分多少,延曰:「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生以為譏其目,鑿延目出,然後斬之。《晉書·符生載記》
[注乙]:時有隱士趙逸,雲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又云:自永嘉已來,二百餘年,建國稱王者十有六君,皆游其都邑,目見其事。國滅之後,觀其史書皆非實錄,莫不推過於人,引善自向。符生雖好勇嗜酒,亦仁而不煞,觀其治典未為凶暴。及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焉。符堅自是賢主,賊君取位,妄書生惡。凡諸史官,皆是類也。《洛陽伽藍記》
一直到河陰之變、侯景之亂。爾朱榮和侯景一北一南把貴族集團大清洗了一番,史書上的失敗者的形象才好了些。
兩晉南北朝的史書上那些慫人聽聞的失敗者的形象是被抹黑的,已經被主流史學界一致公認,那些聳人聽聞的小皇帝的形象只不過是勝利者想讓我們看到的形象罷了。有沒有這種翻案的史料都是胡編亂造出來的。只不過史料銷毀的程度的多少罷了。這已是研究兩晉南北朝歷史的主流史學界的一致定論。
推薦閱讀:
※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麥積山石窟(四)
※岐山一日游
※【軼事秘聞】宋子文與盛宣懷之女盛愛頤的情感故事
※唐三彩枕的工藝特點和拍賣市場
※南美史的謎題——瓜亞基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