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大人管束,10個男孩、女孩分別住進封閉別墅,5天後結果讓人吃驚...

2018年2月,《紐約時報

》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男孩們,大事不妙啊!》文內提到了一個日益顯著的現象——相比於同年齡的女孩,男孩在學業成績、行為規範、社會適應等方面,均顯落後。

雖然女孩在男權社會中並非毫無艱難險阻,但在近年來女權意識的普及之下,女孩們愈發出落得自信獨立,更有證明自我的意願。

圖片截取自《紐約時報》

無獨有偶,世界經合組織發布的數據也顯示,在全球高等學府中,女性數量基本上遠超男性。更有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常春藤錄取的女孩數量幾乎為男孩的兩倍;在中國,獲得獎學金的大學女生比男生翻了一番……

這年頭,男孩註定要被女孩碾壓了么?

為了仔細鑒別男孩與女孩的不同,比較「孰優孰劣」,英國一個名為Real Stories的紀錄片欄目,做了一場別出心裁的社會實驗。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十個男孩,十個女孩,都是十歲出頭的年紀,分別被「關」進一個設備齊全、物資充足的別墅五天,期間沒有大人管束干涉。從理論上來說,他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有需要時可以聯繫父母、尋求心理醫生幫助,感到不適時,也可以隨時退出。

最後的結果,是男孩表現更好還是女孩表現更好?他們之間的差別又說明了什麼?隨著鏡頭的深入,引人深思的對比正慢慢展開。

十個男孩獨處:

怎一個「慘」字了得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十個男孩拖著行李箱入住了他們的新家——一個窗明几淨、充斥著各類玩具與食物的雙層別墅。一樓,有客廳、廚房、花園、遊戲室;二樓則是一大一小兩個卧室,共有十張床。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踏入別墅的第一秒,男孩們就樂瘋了。放完行李就開始好奇地四處探索,吃吃玩玩。

一開始,也有男孩客套地寒暄,詢問對方來自哪所學校,功課累不累。但沒說兩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共同的心理活動大概是:

「裝什麼裝啊,趕緊燥起來!」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花園裡,一場打水槍大戰進展得如火如荼。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屋內,率先發現畫筆的男孩開始了塗鴉,好好的牆壁,瞬間被抹得慘不忍睹。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最誇張的是一個名叫邁克爾的男孩,「嘩啦」一聲撕開了爆米花盒,又「嘩啦」一聲把爆米花撒得滿地都是,隨後還打起了滾。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在自律與自控能力方面,男孩們一開始的表現的確不盡人意。在毫無約束管教的情況下,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開始放飛自我。

但令人欣慰的是,一番造作以後,陷入混亂與狼藉的男孩們停住了腳步。年紀最長的丹尼爾開始帶領大家做簡單的清理,比如擦擦桌子、刮掉地毯上粘住的糖果。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著名教育家瑪利婭·蒙台梭利曾提出,孩子天性並非完全充斥著破壞欲,也會趨向於秩序和整潔,尤其在極端破壞狀態之後。果不其然,第一天晚上,完成收拾工作的十個男孩第一次圍坐在一起談了談,決定投票選出一位領導者,起到帶頭和調停作用。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性格開朗的喬治被一致推舉為領導,深感肩負重任的他有模有樣地收集起了大家的意見,卻沒想到,行為舉止誇張的邁克爾受到了眾人的惡評,成了所有人的指責對象。

這也為後來發生的事情埋下了導火索。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次日中午,前一天一直都沒好好吃頓飯、只是喝可樂、吃零食的男孩們集體下起了廚房。在飢餓的驅使下,很少下廚的他們紛紛大展身手,想要填飽飢腸轆轆的肚子。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但有個男孩十分例外。

宣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的西姆,在夥伴下廚房的過程中啥都沒做,癱在沙發上吃零食,並在用餐結束後拒絕參與收拾清理工作。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見到西姆這麼悠閑,有孩子不樂意了,「你明明啥都沒做,這不公平!」 男孩們強烈要求西姆獨自一人擦桌子洗碗,以作彌補。

西姆拒絕後,男孩們紛紛開始了指責,一個男孩更是拿球砸到了西姆臉上,直到領導者喬治出面勸阻,大家才有所收斂。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房子里的氣氛突然變得有些奇怪。

晚上七點,窩坐在沙發上卻無人理睬的西姆摘下了眼鏡,悄悄抹起了眼淚。他已經被孤立整整一天了,除了喬治,沒人和他說話。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更糟糕的是,當喬治決定帶著西姆不睡在房間里,而是睡在花園裡的帳篷,其他男孩得知後,都紛紛在半夜趕來搗亂。他們踢球、吹口哨、唱歌,就是不想讓西姆好好睡覺。

全程,只有責任感爆棚的喬治陪伴在側,寬慰著他,並對其他人的行為感到抱歉。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當一個「異類」被確定,男孩們的攻擊欲和報復心被放大到了一種十分可怕的地步。

也許是屈服於集體壓力,也許是被喬治不離不棄的照顧所感動,第三天開始,西姆默默接受了「清潔工」的角色,獨自站在水槽前洗碗收拾,這才重新融入了群體之中。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在許多男孩看來,西姆這個刺頭被解決了,大家總算可以相安無事了吧?有人提議,在花園裡辦一場正式的大餐,男孩們圍坐在桌子邊上,正兒八經地吃頓有儀式感的飯。

整個用餐過程氣氛十分和諧,大家有說有笑,好像之前什麼不開心的事都沒發生。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但事實上,隨著實驗步入後期,離家好幾天的男孩們已經變得日益焦慮,封閉的環境讓人感到壓抑,想家的心情又平添了愁緒。為了發泄無處安放的情緒,越來越多的男孩選擇了瘋狂破壞與高聲喊叫。一個男孩表示,自己快受不了了,只想痛快大叫一場。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原本整潔的別墅,也在男孩們的摧殘之下換上了新的樣子。遍地垃圾,污穢不堪,到了最後,連西姆都不願意繼續做清潔了。家裡能拆的東西,也都被拆了個遍。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隨著破壞的深入,一開始就飽受詬病的男孩邁克爾成了新的攻擊對象。男孩們下意識地認為,他是所有人當中最調皮搗蛋的那個,於是他們把邁克爾綁在了花園裡,作勢要拿水管抽他,邁克爾卻傻乎乎地樂呵著。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成為新「群欺」對象的邁克爾,行為舉止也愈發怪異,他不僅對他人對自己的欺凌不以為意,還將一個彈簧塞進了嘴裡。目睹邁克爾詭異行為的男孩們更加堅信他就是個「異類」,霸凌更加變本加厲。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不希望事態惡化的喬治,帶著大家主動尋求了心理醫生的幫助,在醫生的疏導下,男孩們對邁克爾的集體欺凌才稍稍平息。

但一轉眼,他們又拿起木棒搗鼓起了花園裡的小動物,松鼠也好兔子也罷,看見一個打一個,最終在攝製組的出面制止下,悄然滋長的暴力行為才被按下了暫停鍵。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大家都知道男孩更容易調皮搗蛋,卻沒想到在極端情形下,能扭曲到如此程度。這已不僅僅是男孩個性的問題了,而是人性之惡被無限放大,男孩們根本沒有自控的能力。

五天實驗終於結束,在滿地的狼藉與拆家似的髒亂中,男孩們一個個走出了房子。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家長們貼著窗戶往裡看了一眼,不由得大吃一驚:整個別墅環境,怎一個「慘」字了得?

「你們怎麼能這麼搞破壞呢?」 有家長不解地詢問,可男孩們也不知道為什麼,實驗中,破壞與欺凌成了這120個小時的主題。除了擔任領導者的喬治始終在支持弱者、極力引導眾人、令人刮目相看以外,其他很多孩子的行為,實在無法用「滿意」來形容。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十個女孩獨處:

愛美愛乾淨的「塑料姐妹花」

鏡頭一轉,這場實驗該女孩們登場了。

還沒踏進房子,女孩們的畫風就和男孩有了本質不同——臨行前,父母一直在親親抱抱舉高高,一個個都像是出遠門的小公主。

有個女孩行李箱上還別了一隻熊,精緻的氣息撲面而來。看來,女孩勝出大有希望!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當然,和男孩一樣,女孩們進門伊始,也被別墅滿滿的食物和玩具所震驚了。她們驚喜地走來走去,時不時發出一兩聲讚歎。

但沒有人放飛自我般地玩樂,也沒有人蓄意搞破壞,她們都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個接下來五天的新家,並各自寒暄熟悉著對方。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女孩出色的社交能力在此有了生動的體現——還不到一個鐘頭,姑娘們就已經知道了彼此的名字,有些還成了勾肩搭背的好友。

女孩們在發現畫具後,也想到了可以在牆上作畫,不過大家都認真畫著好看的形狀,和男孩們亂七八糟瞎抹一通差別大了。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那種熱烈的氣氛,類似於你小時候和班裡同學一起出黑板報,不一會兒,小花、小草、星星……都開始在牆壁上成型,女孩們似乎天生就擁有團結協作與藝術創造的能力。

除了出色的動手能力,女孩們縝密的心思也讓人驚嘆。女孩莎莉莎戴,考慮到午飯時間臨近,自告奮勇跑去廚房做起了飯。她們一做,也都是十人份的飯菜。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第一天中午,十個女孩就圍著桌子吃上了一頓熱乎乎的飯菜。午飯完畢,女孩們還自發地打掃起了衛生,盤子被洗得乾乾淨淨,桌子被收拾得整整齊齊,連牆壁也被擦洗。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大家更在開會後制定了輪流值日方案,女孩的秩序感、對乾淨的追求,比男孩強得多。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女孩們給予我們的驚喜還遠不止於此。

下午,她們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將桌椅搬在一塊兒,辦個T台秀。大家說干就干,有模有樣地搞起了秀場,一個個登台亮相。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創意之有趣,氣氛之活躍,讓人無數次確信——還是女孩好,將來還是生女兒吧……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如果女孩們的行為一直保持在如此和諧的狀態並維持五天,相信這場實驗的結果已然分明,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女孩們營造的美麗烏托邦形成得很快,但也很容易消散。

就好比我們常說的「塑料姐妹花」,看著雖美,但塑料的材質卻經不起風吹雨打。女孩們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可以是意外狀況,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第一天晚上,一隻喵星人跑進了房子,女孩們發現後,立刻開啟了集體擼貓模式。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一個極其愛貓的小姑娘賈斯汀把貓抱上了樓,卻得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反對。有女孩認為,還是將貓放歸自然更好;但也有人站在賈斯汀這邊,堅持行使對貓的撫養權。

在爭執中,受驚的小貓逃走了。以賈斯汀為代表的愛貓派深受打擊,賈斯汀暗暗地對主張放貓走的莎莉進行了打擊報復。她將一盆水潑到莎莉的被褥上,旋即離開。

不知何故,莎莉發現後認為是莎戴乾的好事,沒問清楚就將水潑到了莎戴床上,無端受害的莎戴不肯善罷甘休,報復了回去。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一來二去,誰都沒當面問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女孩們就陷入了互相潑水的混戰。

到頭來,被潑了個透心涼的莎莉倒在床上抽泣,並告訴前來安慰的小夥伴們,今天在廚房做菜的時候和莎戴起了一點爭執,她認定莎戴處處針對自己,感到十分委屈。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真是「女孩心,海底針」!

誰都沒想到,覺得自己受了天大委屈的莎莉成了第一個主動要求退出的人。消息傳來,女孩們都驚呆了,大家圍著莎莉又哭又勸,但也沒能挽留住堅持要回家的莎莉。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莎莉走了,最初和和美美的氣氛也變了。

兩個女孩將自己埋進了被窩不再願意出來,莎戴也將自己鎖進了衛生間,任憑別人怎麼敲門也不出來。最後,還是有人寫了小紙條傳遞進去,才換來莎戴的一點回應。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紙條上的信息顯示,是傑西卡說了兩句「莎戴把莎莉逼走」的話,讓莎戴耿耿於懷。這似乎是女孩們的特質——敏感、多疑又十分情緒化,一句無心之語也會銘記很久。

直到傑西卡主動認錯,莎戴才從衛生間走了出來,九個女孩又重歸於好。大家還把床搬到了同一個房間里,約定從此要同吃同睡。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但好景不長,玩笑中說的幾句話,不知怎麼又戳中了莎戴的心結。她前前後後又把自己鎖進了衛生間兩次,第二次進去的時候,還有人來勸;後來,乾脆大家都不管她了。

第四天的時候,見無人在意的莎戴默默從衛生間里回到了房間,安心待著,不再生事。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可沒想到,就在最後一天的清晨,一向沉默寡言的妮可突然暴走,說自己連續好幾天沒睡好覺,實在撐不住了,提出要回家。一個女孩見狀,立刻起身相勸,但於事無補,妮可還是按下了提前退出的門鈴。

妮可一走,整個房子陷入了愁雲慘霧,女孩們接連哭了起來,認為又失去了一個夥伴。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第五天,房裡只剩八個女孩了,分別在即。

雖然接連遭受失去兩個夥伴的打擊,又被愛給自己加戲的莎戴弄得心力交瘁,但女孩們總體上還是保持了最後的和諧與體面。

大家紛紛給對方寫賀卡寫留言,而且用的大多是「love you all」這種十分熱切的字眼。五天的相處,好像已經認定彼此是對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雖然誰都不會細想,這種「愛」是不是真如寄語中所寫的那樣牢固。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女孩們的實驗,以互相給對方表演節目、辦送別晚會而畫上了一個看似圓滿的句號。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男孩VS女孩

結果為何如此不同?

5天,120個小時,20個孩子,一次對比。

總體而言,實驗結果還是比較符合公眾們對男孩女孩兩種性別的判斷的,比如男孩容易生事、暴怒、不講衛生、有天生破壞欲,而女孩愛美、愛乾淨、心思細膩、情感脆弱。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女性特質確實比較容易讓她們在特定情形下獲得成功。

就好比紀錄片中展現的,女孩的相互體貼可以讓每個人都在他人落入低谷時前來安慰,分工協作可更快達成目標,對牆壁的塗鴉、T台秀等的舉辦,也充分體現創造力。

但女孩的「小心眼」和過分敏感的情緒,不得不說會成為女孩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但這部紀錄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個群體生活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在進入「社會」以後,男孩與女孩在紓解壓力方法上的不同,會從根本上影響他們的行為。

同樣遠離父母,與陌生人同處封閉環境,換作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有壓力,這很好理解。面對壓力,男孩們首先選擇以共同的欺凌對象來排解——先是不做清潔的西姆,後是舉止乖張的邁克爾,最後又是無辜的小動物。

這恰恰體現了社會心理學上的「黑羊效應」。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群體中,為了增強認同感與凝聚力、宣洩負面情緒,大家會選定一個攻擊目標即「黑羊」,被攻擊的起因往往是無從追溯的,「導火索」基本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黑羊」在受到霸凌以後,行為舉止也會扭曲。

台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認為,「黑羊效應」對人類的影響極為深遠,很少有人意識到其詭異,並在男性群體中尤為常見。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這正好解釋了十個男孩在實驗中的表現。

「黑羊效應」的存在與放大,讓男孩社會中展現出的是赤裸裸的破壞力與欺凌欲。但女孩社會排解壓力的方法卻截然不同。女孩都是被情緒所支配的生物,她們渴望融入,保持群體的完整性,而害怕失去。

圖片截取自紀錄片

她們可以無限地去經歷「吵架-和好-吵架」的循環,但卻不能容忍夥伴的離去。

群體的完整,是她們尋求在一個小社會裡的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對於女孩們來說,安全感是對抗壓力的最好方式,所以她們可以不厭其煩地互相猜忌、詬病卻又重修舊好,但都會在莎莉和妮可主動要求退出時崩潰。

男孩女孩對比實驗的結果如此不同,除了不同個性特質論證了兩類性別的優劣,紓解群體壓力的不同方法也是一個可考慮的因素。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當然,實驗只是社會萬象的小小折射。如果換一個場景,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如果改變兩組孩子的年齡呢?有關「男孩VS女孩」的話題,我們可以思考的還有許多。

那麼男孩、女孩們分別該如何養育呢?此前,我們採訪了一些超級奶爸,關於育兒,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和智慧,而這些爸爸近日應精英說之邀,將於本周六在上海靜安舉辦一場線下沙龍,歡迎精英說的讀者來參加,沙龍詳情見今天的第2篇文章!

作者: 克里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公眾號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References:

Boys Alone (Social Experiment Documentary) - Real Stories

Girls Alone (Social Experiment Documentary) - Real Stories

nytimes.com/2018/02/21/

第一心理 《黑羊效應: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好人,每個人都是惡魔》

安瀟AnnXiao 《沒大人管,十個男孩住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安瀟AnnXiao 《沒大人管,十個女孩住在一起會發生什麼?會比「男孩社會」更文明嗎?》

遇言不止 《男孩危機,為什麼華裔男孩上哈佛比女孩更難?》

爸爸真棒 《為什麼養男孩比養女孩累?原來,我們一直對男孩都不公平》


推薦閱讀:

追女孩有什麼技巧?
為什麼現在有些女孩子還沒學會化妝打扮,就急著要整容?
Jk圈有高個的女孩嗎?苦惱,不知道怎麼穿小裙子?
女孩子為什麼喜歡小貓 小狗? 有時候甚至是男孩子也會喜歡
因為重男輕女,一出生是女孩就被送養,現在聽說要結婚了,想要相認,還有必要相認嗎?

TAG:男孩 | 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