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心說夢話》
《輕心說夢話》
博士生:「為何今天會下雨,昨日不是報道陽光普照嗎?」
天文台主任:「天氣不是跟著天氣預報而變化。」
博士生:「...... 」
~~~~~~~~~~~~~~~~~~~~~~~~~~~~~~~~~~~~~~
警察:「為何叫你不要逃,卻仍然要逃?」
匪徒:「我是犯法,不會跟法律走。」
警察:「...... 」
~~~~~~~~~~~~~~~~~~~~~~~~~~~~~~~~~~~~~~
醫生:「為何醫學教導從無提及這種病情?不合情理。」
醫生顧問:「病情不是依照醫學而生,體質不同,病情各異」。
醫生:「...... 」
~~~~~~~~~~~~~~~~~~~~~~~~~~~~~~~~~~~~~~~~
學者:「為何佛經從無提及這種事?」
修行人:「事情不是依照佛經有,煩惱皆因堅持有」。
學者:「佛經提及就代表佛陀所說。」
修行人:「學者認為理解的,是否等同佛陀所悟的」?
學者:「我是學佛,不是學者!」
修行人:「把佛經文字逐一拆解,並以世間所定立的邏輯、思辯、論證、歷史、文化背景作前提,再憑各人不同內心觀念,把經文、僧侶理念作辯證及討論,無法連結於生活而操作,不切實際,紙上談兵,這不是「學者身份」又是什么?
學者:「我懂佛經系統,隨時可引經據典,有跡可尋,如果不懂這些知識又算學佛嗎?」
修行人:「描述某地旅遊風光及交通,便代表去過當地旅行嗎?」
學者:「旅行之後代表懂得旅遊風光及交通嗎?」
修行人:「未去過當地旅遊,如何確定當地的風光及交通?」
學者:「資訊發達,可從任何渠道找出當地旅遊風光及交通資料。」
修行人:「以訛傳訛,憑耳朵做人,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者:「A君所體驗的旅遊風光,代表B所體驗嗎?」
修行人:「不知道,因為我是C」。
學者:「既然不知,亦即意味兩人所表達的旅遊風光可能不同。如此一來,各人旅行的體驗有什麼意義?」
修行人:「旅遊風光只會對該人自己內心有意義,對別人只是分享體驗,並無意義。」
學者:「表達當地交通方法也沒有意義嗎?」
修行人:「旅行不是軍訓及打仗,各人必須依足各人預設交通方法及路線嗎?」
學者:「交通方法也具參考價值!」
修行人:「A君跟旅行團,從來不研究交通路線。B君自由行,主要選擇用公共汽車,然後露宿街頭。AB兩人也正在旅行,同樣非常享受。」
學者:「我依照《巴利三藏》,全部是佛陀所說!」
修行人:「我以中道為師,超越任何設定,違背中道之原埋,全部也不是佛說。」
學者:「你說《巴利三藏》是假?」
修行人:「我說中道是世間原貌。在佛經可以找出零碎線索,但證道的是人,不是佛經。記錄佛經的是人、翻譯佛經的是人,不可將人的言論照單全收,而是要將線索進行親身落實生活,驗證真相,誤解佛經如何稱得上是佛說?」
學者:「你不是聖弟子。」
修行人:「我是求覺修行人,一切以效果為依歸,凡使我內心產生極端的套路,馬上起戒調整,以「prāti-mok?a波羅提木叉」為師,以中道切入來「告別解脫」。
學者:「你的北傳佛經是虛構的,我是南傳原始佛典,你開心便是,各走各路吧!」
修行人:「百川大海,殊途同歸,覺是中道,中道何分南北?因為偏激,所以才堅持個人觀念為真,這是不明中道的呈現,不明中道代表不明佛法,在這種情況下公開發言只是呈現(我執)而已,圍觀者只會盲盲入火坑,最後同歸於盡」。
未有釋迦牟尼佛前有什麼佛?未有《巴利三藏》前有什麼佛經?
學者:「什麼是修行人?」
修行人;「將佛經的義理加入邏輯、思辯、論證、歷史、文化背景,配以各人言論,作出理性思考,再套入日常生活去驗證得出結果作準才奉行,一切以務實及正面效果作為依歸,並將體驗出正向結果後,融會貫通面對日常生活調整,此類人屬於修行人。
如果學佛學到欠缺智慧,待人接物充滿菱角,喜怒無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這就是用「不如法」的觀念去捆綁身心產生的代價,所謂「菩提未成,人生已盡毀」,他朝能否成道沒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條受苦之路,不修也罷。
很多人只從「別人口中」聞法,別人說,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訂立了許多不符合「人情、倫常、法理」觀念來「捆綁自己心」,一廂情願陶醉在自我幻想出來的一個法界,其內心根本一點也不快樂,若與一個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時作比較,前者所產生之「樂」完全沾不上邊,情緒或平靜出現,馬上立竿見影,報應不爽。
由於並未將所知道的言教落實生活,於是學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繼續憂悲苦惱,患得患失,所謂的學佛,只淪為心靈上的依附及寄託而已,在實質智慧及人生際遇上毫無増長。一個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從思維下苦功,並非形於表面模仿,更不會常將「神異古怪」現象掛於嘴邊,真明白經文內涵的人,會懂調整自心「不如法」觀念去生活,如果用「強行犧牲別人,來成就自己生活」,這決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練、在人道成就、以人為本」,非用「在家、出家」來介別,更非以一廂情願的「信、疑」來支持,「思維」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應緣」。修行人跟任何宗教、教派並無抵觸,重點是一切以「實際效果為主」,必須用行為做出來。
簡單說,佛學、佛教都不是以實際後果為準,唯有將吸收到的「言教連結於生活」,才能成就「佛法」,否則一切也淪為紙上談兵、紙上悟道。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六祖壇經》
佛法是存在生活中,不可能離開生活而去尋求覺悟。
離開生活領域去尋求菩提,猶如在白兔身上找角一樣,永遠找不到。
一個明白事理的人,可以敢作敢為,把真理內化,呈現於語默動靜之間,何需瘋狂使勁在《經藏》之中找「證據」,這種「證據」想證明什麼?證明了自心放棄治療,最後就只有「驗屍」,看看法醫怎樣驗屍就知道了!
誰知道學佛目的是為了「治療」,不是「製作驗屍報告」,一個不懂得面對人生,脫離現實的人,只管沉淪在經文字眼,這種酒肉行屍的表現,體現了欠缺「正見、正信」的情況。
學者:「痴人說夢話,ByeBye,後會無期!」
修行人:「夢中說夢兩重虛,有緣必會。」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手機早上八時鬧鐘響起,原來南柯一夢啊!端午節仍然上班去,繼續捱世界!
~輕心
《輕心肺腑之言》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82289
推薦閱讀:
※如何拯救迷信的親戚?
※東方陽熹:真主擔罪—道德真源
※彌勒佛在笑什麼?
※母親出家了,我應該怎麼做?
※「因明學」是什麼樣子的?所進行的邏輯推理可靠嗎?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