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各位大俠出手相助,每位的發力都有著各自的魅力和攝授力。感恩拉拔。其中【嘻嘻】作者的分析的「戀愛未得」環節,直戳我的病痛要害,找到病根就離治癒不遠啦,感謝您用心且用力的拉拔。本人臉皮薄,擔心偶遇熟人,匿啦~哈哈祝所有閱貼者、回答者開心快樂,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 封 -----------------------------
很感謝各位大俠出手相助,每位的發力都有著各自的魅力和攝授力。感恩拉拔。
其中【嘻嘻】作者的分析的「戀愛未得」環節,直戳我的病痛要害,找到病根就離治癒不遠啦,感謝您用心且用力的拉拔。
本人臉皮薄,擔心偶遇熟人,匿啦~哈哈
祝所有閱貼者、回答者
開心快樂,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 封 -----------------------------
既然你信佛,篤信因果,那我想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看一眼,給女子蓋上了自己的外套,走了。再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僧人解釋,那女屍便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段情。但是她最終要去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宏桑不是一個佛教徒,可是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聽過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有些能從個人性格找到原因,有些能從原生家庭找到原因,而有一些,我也只能感慨一句:緣分未到。
一段感情從相識到相守,實在是依賴太多變數,
它需要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方式,
相遇的時候,沒有展現給對方最好的樣子,會錯過;
相識的時候,一方不成熟,另一方還沒成熟到包容ta的不成熟,會錯過;
相守的時候,未能年少有為的我們無法抵抗距離的制約,會錯過。
我們沒有改變事實的能力,卻也沒有接納事實的勇氣,所以才落入情感的無間煉獄,無法解脫。
就這樣吧,其實挺好的,有時候就是我們人類太不知足了,
人生苦短,即便是浪漫主義的「白頭偕老」,也無非只是幾十年的光陰,
或許,能在短暫的人生中,相遇相伴,在一起的時候是真心相愛,就應該知足。
既然你信佛,那你應該明白。佛教的本質就是讓人解脫,跳出輪迴,免受苦難。
簡單來說,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總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圍繞,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壓力,展現在臉上都是滿面愁容。
對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不後悔,面對未來,也不會有什麼憂心忡忡的不安。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行所當行、受所當受,稱得上真正的心安理得。
張愛玲曾說:
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嗷,你也在這裡嗎?
命運真的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相遇的太早,沒有結果,相遇的太晚,只能遺憾錯過。
可是不早不晚,我就剛好遇見你。
如果你還沒有遇到喜歡的人,大概是對的人還沒有出現。
分手後一般會出現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被分手一方大概在分手後一周內情緒明顯,而分手的一方則是分手前一周最掙扎。
第二階段,一般被分手者會投入各種各樣的活動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三階段,無論分手者還是被分手者每個人都要進入正常的工作,作息階段。生活回到正軌,會把過去的不快和失望都要忘得八九不離十。
還有一種階段就是永遠無法從第一階段走出來。
分享一些走出失戀的辦法:
發泄心中的苦悶。在分手後的劇痛期,讓你不傷心,鼓勵你去積極奮鬥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情緒不能圍堵,只能疏導。每天找一段特定的時間發泄自己的情緒,其他時間盡量將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不要去想這些痛苦的事情。
傾訴心中的痛苦。當自己失戀以後,首先找一個好朋友,把自己的煩惱和痛苦毫無保留的向朋友發泄出來,然後聽他們的開導和慰藉,尋得心理安慰,剪除和消除不良情緒。
理智分析造成你們分手的原因。請對這份逝去的感情多反省,試著問自己:我是怎樣的人?問題出在哪裡?是溝通方式還是價值觀?在思考中,鍛煉成長的力量,從中找回你的感激能力,加速你的心理創傷修復。
不要怕別人知道你的處境。千萬不要因為痛苦,就把自己封閉起來,縮進陰暗的角落,不跟任何人來往。在這自我價值低落,自信心動搖的時候,你更需要與支持自己的人接觸。
學會自立自強。分手後的劇痛期是一段情緒紊亂,生活遭逢巨變的風暴期。失戀後更應該自立自強,只有活得比以前好,努力過好自己的日子,才對得起自己。
欲為第一誑 於彼無作意
是諸地獄因 輪迴深險縛
若人著諸欲 則受無邊苦
常為欲蛇害 何有於少樂
寧以利刀劍 而自斷其舌
不應以少言 而談於欲事
眾生貪所欺 嗔恚常燒煮
愚痴所降伏 於欲常讚美
多造於惡行 而得欲少味
由縱彼貪痴 不了苦為苦
彼欲無形色 快樂無有常
為最極惡因 然後當遠離
眾生由起貪 常墮於惡趣
若能離彼過 則無地獄怖
獄中生惡火 慾火悉同等
是故當一心 常生於厭怖
常愛樂解脫 遠離於彼欲
破壞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諸根著境界
由意生愛樂 即墮於惡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愛著
須臾貪火然 於欲而無足
又彼諸有情 而生於貪火
和合則熾盛 離散則無有
若離欲境界 彼無由得起
是火極險惡 常應生遠離
如木無分別 從愛河而流
彼愛復如酥 沃之增熾焰
是貪火猛毒 能燒於一身
棄捨於名色 彼火則不滅
又如世間火 見已咸生畏
貪火極洞然 何不生驚怖
從彼五根起 五境而圍繞
愛力疾如風 燒彼多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險難出離
為彼貪所燒 如火然槁木
是貪慾熾火 隨境界增長
彼貪者無知 以苦而為樂
世火益光明 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當遠離
若人於境界 見已當如毒
暫生於少樂 然後受極苦
非此世他世 亦無初中後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樂
是諸愚痴者 多樂著嬉戲
於境界無厭 如火焚草木
由於境無厭 則為彼欺誑
常處生死中 不知其過失
著欲飛禽行 彼決定愚痴
如是諸天人 不及禽等類
猶如劫盡時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觀色而無厭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滿
眼視諸色相 未曾有厭足
於欲若無厭 於樂何分別
彼若足無貪 則遠離憂惱
如摩羅耶山 悉產旃檀木
愚者伐為薪 復以營田畝
欲為第一誑 虛妄不堅牢
如乾闥婆城 亦如於夢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暫生於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實見 離愛則無苦
為彼愚痴者 顯示其惡果
欲如世間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後復為破壞
意著欲無厭 復以欲為冤
彼天命終時 即墮於地獄
欲為世間毒 亦如一電光
愚痴著女色 如魚逐浪轉
常思惟增長 前後際不善
著欲如熾火 智者當遠離
若隨其親近 則彼彼增長
慾火極燒然 觸則受楚毒
了知此慾火 智者常遠離
若離於彼欲 決定獲安隱
彼無數百千 那由佗天眾
由愛樂五欲 為獄火燒煮
欲如火如毒 當離求安樂
為彼地獄因 是故應棄捨
於欲得自在 如不見不聞
由不著彼故 無苦無逼惱
於欲不應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諸天人 為彼火所害
從無始輪迴 欲冤從心起
於愛若解脫 彼欲則無有
彼染濁苦果 從愛欲而生
若於欲解脫 則得上妙樂
智者依於欲 於欲而無愛
由離彼痴故 得證真常處
暫生於適悅 後受諸楚毒
於欲起染著 則趣於地獄
是中生愛樂 剎那樂非有
若離垢寂靜 得至不滅處
智者初中後 以欲而莊嚴
云何彼愚夫 於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觸則生熾火
於彼生愛樂 則為毒所害
如火加於薪 其焰常不滅
若樂彼欲者 則增於熱惱
如蛾見燈焰 不知燒其身
彼愚痴眾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貪慾 常為彼燒煮
畢竟無知覺 與燈蛾相似
是故彼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當自損 今生勿虛擲
常樂著諸欲 減失於善業
為痴所欺誑 後當墮地獄
如毒樹開花 游蜂而競采
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為樂
彼蜂由食毒 其命復何有
欲毒損眾生 永壽極難得
又彼地獄火 由欲而燒然
是火滿其中 燒諸天等類
餓鬼饑渴逼 復為火所燒
於彼畜生中 樂尋求損害
餘一切世間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燒諸迷欲者
心常於境界 耽迷復輕動
愚者若明了 得離彼危苦
是心著諸欲 不知其險難
常處欲瀑流 則生於苦惱
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亂
由斯心動轉 不知大恐怖
諸天耽五欲 常生於固護
無智不棄捨 後當生憂悔
是心常痴暗 於境不明了
彼欲極過患 暫生於適悅
於若干百千 無量俱胝數
皆由欲破壞 於心不防護
為欲境所縛 當受地獄報
以意善修作 畢竟當遠離
由先起貪染 復作彼嗔行
因愚痴所迷 則同於畜類
愚夫沒欲中 由欲復痴醉
猶如彼飛蛾 終為火所害
彼諸天形色 著樂而破壞
為彼欲所降 決定當墮落
眾生為欲誑 則生於痴迷
由愛索所牽 則墮於惡道
若怖彼險惡 自作於善利
以意寂靜故 不生於熱惱
若樂欲境界 疑惑則增長
漸生諸過患 如風鼓其火
慾火常燒然 彼樂速遷滅
常真實思惟 不著於境界
若人於欲境 其心生迷亂
境界常現前 是彼愚痴行
無智著境界 不生於厭離
如薪投火中 因風則熾盛
諸天由彼貪 常著於欲樂
愚痴不厭舍 由是而退沒
若人於欲境 心常生繫念
為別離苦惱 長時而燒煮
天中妙欲樂 當為愛別離
是苦勝人間 不及其少分
諸天受欲樂 如魚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貪則不起
若人於欲境 常愛樂親近
其心不防護 長時苦不斷
由樂著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鈍無知 後受極險難
欲為患尤重 暫能生少樂
此為不凈行 引導於惡趣
若人無智眼 於欲常愛念
亦如彼盲者 墮險而無救
彼著欲眾生 少味而多怖
猶如尋香城 暫有即無處
放逸生喜悅 展轉而愛樂
諸天痴所迷 不生於覺悟
於境界生貪 彼欲即隨轉
不知大苦報 決定而自受
若人於五欲 常樂著嬉戲
當墮彼惡道 愚痴徒後悔
若離痴境界 不為慾火燒
於正行勤修 則得最上樂
以世間欲境 比清凈妙樂
於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實非樂
速趣地獄中 於苦而有分
設於百千劫 著欲亦無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樂處
若於欲作意 剎那則增長
諸天及世人 由此而墮落
於欲常耽迷 為最極險惡
若不生遠離 則為彼滅壞
是眼猶若海 觀色無滿足
於最上美味 舌嗜而無厭
鼻嗅諸妙香 於彼常不舍
由觸生快樂 彼意則無盡
於美妙音聲 耳聞極愛樂
意著於法塵 未曾而暫舍
是六根輕動 譬之彼惡馬
著欲境無厭 常如其饑渴
諸天著五欲 如火益乾薪
火性本熾然 無足亦如此
是六根熾火 無始常燒然
愚夫無覺知 貪迷如悶絕
當知彼欲樂 則為地獄因
睹欲起貪心 如蛇動其舌
又如彼盲者 無目亡諸欲
彼若起尋求 則墮於地獄
非由無目故 能離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則越彼惡趣
樂行非義利 造諸不善業
於欲心無厭 是人墮惡道
若人著於欲 眾苦由之生
暫舍還追求 彼無識無智
欲初如親友 後則為冤敵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為害
無量諸眾生 著欲而墮落
如逝水無回 彼樂亦無異
受用諸快樂 園林勝境界
於彼若無貪 常生安隱處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亂
樂壞苦現前 彼不生後悔
由先善業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諸天 各生於愛樂
是欲境無常 決定當離散
諸有具智人 於欲而不亂
此身何所堪 無智生愛樂
常造不善因 況復未來苦
彼愚痴凡夫 常貪於欲味
初雖有少樂 後當唯有損
如是彼聲色 體性能生惑
愚者為彼牽 則趣其險道
若人於欲味 心常生渴愛
彼唯苦非樂 智者當遠離
如虛空降雨 能益於河流
諸天沒欲中 唯增於熾盛
如魚居水中 猶生其渴愛
彼著樂諸天 無厭亦如是
如彼虛空界 邊際不可得
於欲生貪人 境界何窮盡
如海騰波濤 其水常充滿
愚痴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諸欲境
已得則堅著 如貪味流涎
欲能生熱惱 為極惡過患
此滅彼復生 非寂靜境界
是欲唯損害 棄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則咸捨去
於境界無厭 於樂亦無足
智者善思惟 應常生遠離
境界為苦因 寂靜為樂本
離境界毒蛇 當親近寂靜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貪因緣 隨輪迴流轉
無量百千生 聚已復還散
唯諸佛世尊 真實悉知見
世間出世間 種種諸快樂
由彼著欲故 悉皆為散壞
愚人心著欲 顧戀不能舍
彼為痴所盲 何能發明惠
惡言聞若仇 於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遠離
愚夫著彼欲 則為慾火燒
不生厭患心 後受於苦報
譬如大火聚 見者咸生怖
欲境常熾然 云何樂親近
是身筋連持 深可生厭離
復為欲所迷 如索而纏縛
如金播歌果 紅色味甘美
食則生損惱 著欲亦如是
如蛾撲燈焰 則為彼所燒
著欲諸眾生 由之而破壞
彼無識愚夫 於欲而稱譽
是欲如熾火 觸則為燒然
如鹿為渴逼 奔趣於陽焰
由隨彼貪心 妄求於快樂
諸天著妙欲 則無有厭飫
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靜
現雖生少樂 於後則為苦
諸天欲境牽 其心常散亂
於種種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盡業相隨 決定無疑惑
眾生死將至 無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無依怙
愛別離苦惱 皆由欲所生
諸天當了知 不應心戀著
是欲非義利 生無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愛樂而親近
由增上痴迷 為貪火燒煮
無正念思惟 於欲無厭怖
若樂欲境界 決定受諸苦
輪轉三界中 何由得出離
眾生因無明 常受諸苦惱
是故說彼欲 如電非久住
當知彼貪慾 如夢境虛幻
了苦空無常 及無實主宰
故諸佛所說 五蘊自性空
若如實了知 則於欲不著
為愍諸有情 斷除煩惱縛
令至於彼岸 得寂靜涅盤
樂行五欲者 則沒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靜
若人著於欲 則忘失正法
尋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獄
是欲唯破壞 猶如利刀劍
若不生厭離 後當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則如是增長
於彼無厭足 常生諸熱惱
求天中快樂 當為欲所燒
不造諸苦因 常得於快樂
愚夫於欲境 堅著而不舍
此則如電光 暫時而動轉
若人貪五欲 相續而不斷
是人為慾火 燒然無休息
諸天於欲境 生增上愚痴
於離喜妙樂 彼則不復得
離解脫無樂 亦無於涅盤
與欲境相違 是故當棄捨
若住貪境界 諸根則無厭
由彼無厭故 何由得解脫
若於輪迴海 而能生怖畏
當離彼不善 及貪慾險難
欲境無暫停 如日出復沒
當樂依山林 修禪求出離
欲非解脫法 愚者為珍玩
唯聖財七種 畢竟獲安樂
是欲非寶處 為輪迴曠野
若愛樂親近 則不能出離
於罪不驚怖 彼為大無知
非財說為財 唯苦則無樂
若人遠離欲 不生於貪愛
此為善安住 非慾火所害
於欲無止足 彼心非安靜
與貪愛相應 如火騰於焰
諸天阿修羅 人及非人等
於欲不生厭 皆為彼破壞
若人於欲境 迷惑心狂亂
彼為自欺誑 由是而喪滅
諸愚痴眾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為欲 而常生愛樂
諸天欲所牽 其心則痴亂
若樂佛功德 當離彼境界
此現在五欲 能生諸過患
於樂不染著 是名為智者
欲境如夢事 亦猶尋香城
猛熾若焰然 諸天由是墮
若於欲生愛 後則為所損
曲戾無正思 諸天由是墮
極下惡可厭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險坑 諸天由是墮
欲性本動搖 猶風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諸天由是墮
欲如飛電轉 亦如於陽焰
如聚沫不堅 諸天由是墮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動
如芭蕉不實 諸天由是墮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魚吞其鉤 諸天由是墮
當以真實智 斷除於欲境
解脫不善果 及諸不饒益
起妄想思惟 於欲生欣樂
則為欲罥拘 壽命豈能久
眾生心輕動 咸為欲所牽
愚痴無覺知 彼為自欺誑
若為欲境動 則是諸苦本
如乾闥婆城 當知不久住
若於欲生貪 彼嗔則隨轉
如是諸眾生 速趣於惡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嗔恚
離痴等過失 顯發於明慧
若人厭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為良朋 速證真常果
於欲不生著 得離諸垢染
斯為具智人 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與眾生樂
心離縛寂靜 降伏諸魔軍
緣起於剎那間的轉身回眸,如一顆種子,埋入心坎,雖然不以為覺,卻只待捅破天上的雲彩,傾下發芽的思雨。
佛家講究緣起緣滅,你心裡有他,則緣起,你心裡無他,則緣滅。
既已成孽緣,心中真正放下才能做到緣滅,真正深愛你的,不會如此傷害你。
最是深情留不住……
何苦相思淚潤眸?
請找心理諮詢與佛學複合型老師,幫你解開心結……
你可以參看我之前回答感情與一見鍾情的相關答覆……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68468/answer/101061115
問:對第一次見面的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是因為什麼?也不是和誰長得像,不是對所有人,就是有時候覺得這人好熟悉,後來這種人往往也會在以後和自己有或多或少的交集。
答:依佛家輪迴的看法,是因為此人前世(多世)即與你相識並有著很深的關係緣分,今世再次相逢自然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通常是過去多世熟識關係所累積起來的緣分經驗情境,在今世心靈中的刻痕、投影與印記。類似中國文化中的三生石。西方心理學與此解釋較接近的是榮格的原型理論,不同的是原型否認輪迴而代以家族世代遺傳,同的是強調反覆原始經驗情境的印刻,導致同一類相關情緒感覺的生起。
其實世間所有的相遇,亦不只過是再次的久別重逢而已罷了,只是緣深緣淺,緣起緣滅,使有的人無意中碰觸到了前世的印記,而有的人卻早已全然忘記了來時的路。
2,問:這輩子追不到的女孩,按照佛家的理論下輩子還會不會遇見。?
南牆好像是專門為我砌的一樣,小學喜歡一個女孩喜歡到初中結束,小學的時候是暗戀哈,然後初中開始追。追了三年多最終還是放棄了。一共喜歡了九年。之後那個女孩喜歡了一年多 ,對面班的女孩,性格很孤僻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好不容易要到了聯繫方式,對方屁都不放一個。現在高考完了人都各奔東西了,但還是對她念念不往,就想著能不能再像以前在四樓走廊上隔著對面的玻璃夾板觀望她。所以我想知道如果有來世的話我能不能再遇見她,還能看上她一眼。
答:下輩子,是哪輩子?如果你可以等的話,下輩子無論如何都會再見到,當然下輩子如果僅僅指緊接著的下一世,這樣的幾率不會很高,而且雖然下輩子如果你可以等到無窮盡的話,總會見到,但這樣的幾率也並不比前面下一世高多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輪迴,有隔世之迷,到下一世,即便最理想圓滿的你們兩個剛好像今生一樣相仿投到一起,但那時的你已經是一個與今生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全新的生命,今生的所有一切都已經石沉大海,所以那時你又怎麼記得今生的她,並知道身旁的同學就是今生的她呢?
所以,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
如果你今生好好行善打坐修佛,證得羅漢果智慧,羅漢可以通曉自己他人的五百世事情因果,那你就可以在五百世內依據今生的印記,打坐在禪定中發起神通找到她在哪裡,下一世會到哪裡,你也就跟著她一起到哪裡,這樣的幾率可以飆升很多。
但是如果你今生沒修成羅漢果,就要發願下一世接著來修,這樣在五百世內修成羅漢果,當然就能如願,可是如果不幸超出五百世才修成,已經超出羅漢果的能力,怎麼辦呢?
比羅漢更厲害的是菩薩,菩薩沒有隔世之迷,或有也會很快依修行記起。最主要的菩薩的智慧能力所看見知道的是百劫的時間與百世界,遠遠超過羅漢,只要你在百劫之內修成菩薩,那可以一剎那間就照見她並同時出現在這百世界的她身邊。這個幾率在百劫與百世界是百分百的。
所以看你喜歡她的程度咯,最好的選擇就是一鼓作氣,直接修成菩薩,當然修成羅漢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你。如果覺得修菩薩時間太長,也有加速高速通道,火箭級別的是禪宗與藏密,飛機級別的是天台宗,高鐵級別的是凈土宗。
3,問:綠度母心咒能消除隔閡挽回緣分嗎?該念多少遍,多久能起效?我是覺得聽這個咒舒服,一直在聽。
答:我說能,你信嗎?我說不能,你信嗎?我說能與不能,你又憑什麼信?先念個10萬遍看看,如果還沒放下,接著再念幾個10萬遍,直到心中舒舒服服,不念舊情,不執過往,不計未來,安住當下
4,對被劈腿的女生建言回復:若無相欠,如何相還?
若要相還,豈能不受?
心懷怨恨,還又何了?
了若不了,綿綿無期。
此其一。
其二,既已知曉對方過往有多段不同情史,如何還不自己警覺,謹慎觀察抉擇?這是沒有智慧,智慧不必吃一塹而長,好好讀一些聖賢智慧的書籍,好好觀察身邊人的經歷百態,好好徵詢父母親人身邊好友的意見,這都是不必親歷就可以增長的智慧。
以上,也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建言,戀愛之前請先學會獨處,成熟自己的感情,豐富自己的智慧,這樣才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為誘惑,不為盲從,加油
5,問:一直遇不到的人是已經錯過了么?如題。如果錯的人是一開始對的人,那麼無需補救,只想知道,何為緣盡。
答:不是,因為他從來就僅僅存在於你的妄念…當中……改變修正你自己對於他對於愛情的認識……認識愛學會愛,你就會遇到……他原本一直就在那裡……你只需要回頭去認識……
6,問:怎麼能快速忘掉一個你很喜歡很喜歡的人?答:當你提出這個問題時,就意味著這段關係之目前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所以與其快速忘掉,不如順其自然……這是尊重自己心靈情感的成長方式……
7,問:是不是越愛一個人越會失去自我?答:受邀致謝,首先你要審慎觀察認識,你所說的自我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不是那麼不僅僅「愛」一個人,你「愛「任何一個人事物,都會失去它,即便你什麼都不愛,最終你還是會失去它,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真實的存在……其次,導致這樣結果的」愛」到底是「愛」還是一種瘋狂癲狂吞沒自己的極度執求?譬如是你吃飯,還是飯吃你?你聽說過海妖的歌聲嗎?
8,問:怎麼忘記那些悲傷的事?答:看著那些記憶,直視它以及那份悲傷,接受它,容納它,然後就這樣讓它慢慢過去……盡量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都可以是一個嶄新的自己……祝好,願有助益
9.問:為什麼有時候會感覺現實中的一些事一些地點彷彿在夢裡夢到過去過?有點跟夢裡的東西很相似但是卻非常模糊?有時候前些陣子做夢夢到的事情,過了一陣以後在現實中彷彿出現了,這是怎麼回事?
答:因為前世的行為習慣模式儲存在今世的潛意識底層,用佛法唯識的說法,就是儲存在第八阿賴耶識里,做夢時,前世的行為習慣模式與相關記憶就會因為今世現實一些誘發因素的出現,而牽引觸動潛意識底層中的相關行為習慣模式與記憶,最後最終導致習慣模式進入今世的心靈世界中並以宿世的慣性力在不知不覺中行動出來。就是今生所來的,所受到的一切,包括遇到的人事物,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前世所做的一切延續到現在而來的,所以都有前世的原因,到今生結出所受到遭遇到的果實,從你夢中見到的今世從未見過的人事物與地方,實際上就是前世深埋在心靈潛意識深處最底的印記刻痕浮,因為清醒時外在現實環境當中出現了一些與前世此種情景出現時相聯的一些相似的外在條件因素,觸發了勾牽了潛意識最底層中相關情景浮現於夢境中,並最終在外在環境條件逐漸發展到完全與前世近乎相類同樣下,在現實中出現。
10,問:佛教如何看待愛情?我在去十天禁語閉關的路上。因為一周前剛剛結束了刻骨銘心的愛情。為了看開,也為了將來不再有同樣的苦。謝謝啦。
答:承邀……人生所遇,無非儘是緣份,再刻骨銘心的,也不過短短數十年,隨起隨歷隨滅而已,之後便隨身骨灰飛,隨心識漂流沉墮入茫茫漆漆無盡之因緣海底而被刷新掩埋湮滅……愛情本身無論如何刻骨銘心,未曾經歷的、正在經歷的與己經歷的,都只有當下的那片片雪花落入大海的體驗而已……就像所有的夢境都在告訴人們,他們已經醒來,愛情同樣以如此經歷著、體驗著的一切告訴人們:認識你自己,認識你的心……
11,問:愛情里真的有輪迴嗎?如果有人辜負了你那麼她會被別人辜負嗎?
答:承邀……愛情里真的有輪迴嗎?有,而且不僅僅愛情里有,世間一切都有輪迴因果的存在……如果有人辜負了你那麼她會被別人辜負嗎?不一定會,輪迴因果絲毫不會錯亂顛倒張冠李戴……所以如果你放不過她,放不下過去,那麼未來下一世還要因此相遇相互辜負傷害糾纏不休生生世世……只不過那時你已經忘了了誰先辜負誰,甚至也不記得有過什麼,只知道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要離開這個人的想法情緒衝動……那就是你今生的放不下解不開的怨念,所以只會下一某世,你在辜負傷害她……就像今生她辜負傷害你一樣,輪迴中故事一樣,不同的僅僅只是無知無明中互換對置了了角色而已……至於你想知道他們兩個可以走到最後嗎?或者說她會不會也像你一樣,被拋棄……則就是他們兩個前世今生的另一個輪迴因果欠債還情的故事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好好做自己吧……
12,問:對姻緣來說,何謂得到很圓滿的結果?放下一個人也算是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嗎?
答:對姻緣來說,何謂得到很圓滿的結果?都成佛,這是最圓滿的……都成菩薩,這是很圓滿的……都成阿羅漢,這個是比較圓滿的……令彼此不斷相互學習成長互為善行增長惡行消盡,都成善德,這是世間圓滿……放下一個人也算是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嗎?不是……放下並且祝福對方是圓滿的……
※盤點最易讓男士一見鍾情的3類典雅女性※一見鍾情,鐘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一見鍾情」? | 是童年經歷的重現※一見鍾情有多快?超乎你想像!
TAG:分手 | 戀愛 | 一見鍾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