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是害怕受傷,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也稱矯枉過正,個體對內心難以接受的、不愉快的觀念、情感、慾望衝動誇張性地以相反的外在態度或行為表現出來。本我的某種衝動被超我所抑制,自我認為這種衝動也不會為現實所接受,於是自我決定把這種衝動以相反的外在方式表現出來,以釋放這種衝動,減輕焦慮。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外在行為與情感表現,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方向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
在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反向形成被認為是一種強迫性的防禦機制。這種潛意識的衝動源於嬰兒期的衝突。當嬰兒期的衝突不是被壓抑,而是被轉換時,反向形成也可能是使嬰兒期衝突得以升華的基礎。
反向機制如使用適當,可幫助人在生活上之適應;但如過度使用,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的慾望或動機,且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獨,過度使用將形成嚴重心理困擾。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見此種防衛機制被過度使用。
· 「恨」自己真正喜歡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愛」自己所恨的競爭對手或所不喜愛的職務;
· 某人極需要某種東西或名譽地位,卻表現為極力反對、推卻或無所謂;
· 牽掛可能是殘忍的反向形成;
· 守時、節儉、清潔則可能是對疲塌、奢侈、髒亂的對抗;
· 過分熱情或自我吹噓的行為是對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那種不好與人交往或自卑的強烈衝動的一種反應;
· 當某人希望別人照顧自己卻表現出明顯地照顧別人;
· 在班上暗戀某女生卻故意對她冷嘲熱諷或惡作劇,以減少內心的焦慮;
· 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 某些人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無法接受,結果成為強烈的反同性戀者;
· 有些人非常關心自己的病情,卻表現出對生死無所謂的姿態;
· 一個女人總告訴別人她多麼地愛她的母親,實際上她在隱藏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強烈憎恨。
· 一位繼母根本不喜歡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議,乃以過分溺愛、放縱方式來表示自己很愛他,企圖證明她沒有敵視孩子;
· 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誡吃糖會蛀牙且不為媽媽所喜歡的女孩,每每與母親逛超市,總指著糖果對母親說:「不可以吃糖,吃糖會蛀牙,且媽媽不喜歡;
· 中國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以退為進」、俗語「趕狗人窮巷」也都是反向的表現;
· 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裡沒有他》,這首歌從頭到尾,都一直在強調「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點反向機制的話,你就該了解他的心裡到底有沒有「他」了。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對於自己在使用此機制一無所知,即是在無意識地使用此防禦機制,並非「口蜜腹劍」、「笑裡藏刀」,或「假仙」刻意而為。
自幼貧民窟長大的女子,僥倖多念了兩本書,枉以為可以與人平起平坐,但是人生從來都是接力賽,你我都是凡人,想要衝出原始階層是有可能,但不多,女子尤甚。在愛情面前,喜歡太渺小,真正的阻力並非他人的壓力和低看,而是流淌在骨子裡的基因,敏感,脆弱。
沒有安全感
害怕
害怕自己越陷越深
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應
總是小心翼翼地試探
因為覺得別人不會喜歡自己
所以乾脆遠離
等自己內心的好感慢慢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