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邊界模糊的人有固定行為模式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本文內容由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 王雪岩 老師提供。

心理邊界,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常常有人會問道:

心理邊界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簡單點說,心理邊界就像是個雞蛋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如果兩隻有殼的生雞蛋放在一起,它們始終會是兩枚雞蛋,不管走到哪裡,它們都是按各自原本的樣子存在;如果去除了蛋殼,那它們只要一靠近,就可能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想清楚的分開,就困難了。

有人會說:「那多好呀,如果有人跟我這樣緊密地纏在一起,不分開,該有多幸福!」是啊,在人生的某一階段,這的確是一件既重要,又美好的事情。這個階段,就是胎兒和嬰兒時代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需要發展自己的心理邊界,需要學習做一個獨立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他的內在世界一直無法獨立,一直是與媽媽共生在一起的,他就會像胎兒一樣無法自主。一個成人胎兒,就是精神病性的狀態。當然,這樣的情況太極端了,我們身邊不會有那麼多精神病性的人存在。

但是,在我們的身邊,沒有建立健康完整心理邊界的,卻大有人在。

缺少心理邊界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呢?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朋友,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與丈夫分居,現在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我問她 :「為什麼不離婚?」

-她說:「我爸爸不讓。」

-我感覺很奇怪就問她:「你在這個名存實亡的婚姻里這麼痛苦,肯定也不是你爸爸想要的呀!」

-她告訴我:「如果我離婚,我爸爸就會感覺很丟人,他肯定會狠揍我一頓的,我害怕。」

-看著她,我說:「可是,你現在是五十歲,不是五歲,你不再是那個必須服從爸爸,否則就無法生存的孩子了呀!」

-她說:「我也知道,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不害怕。」

很明顯,我的這位朋友是缺少心理邊界的。她無法將自己感受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無法在尊重自己的真實需要基礎上做出選擇。因為,她害怕。

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她在情感中並未將自己感受為一個獨立的人,而是感受為父親的附庸,她必須服從於父親的需要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她在情緒上無法讓自己獨立於父親,她的情緒會被父親的情緒所左右。

她無法區分自己的情感與父親的情感不同;也無法區分自己的需要與父親的需要不同。而這些不同原本都是正常的存在,無法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權力尊重自己的內心做出選擇。對於她自己的事情,父親是無權干涉的。

當然,她的父親也是缺少心理邊界的。他無法意識到女兒作為一個成年人,有權力決定自己的事情

在這位父親的世界裡,女兒對他來講,就像是他的一條胳膊一條腿,他擁有支配權。而女兒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他感覺滿足,感覺臉上有光,感覺他有十足的控制權,否則他就會覺得女兒是壞的。

這顯然是無法允許女兒擁有她獨立的生活:女兒的存在是要圍繞他的需要被滿足的,否則他就會暴怒。他的暴怒就是控制女兒的武器

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的情緒控制是非常強大的武器,可以非常有效地將孩子推進服從於父母的境地里去。而服從的結果,很可能是孩子失去了發展獨立自我的勇氣,這也是孩子無法發展健康心理邊界的重要原因。

對於父母來講,當孩子服從時,父母就會省心很多。比如當父母忙時(有時甚至是忙著打麻將),孩子就安安靜靜的自己玩,父母可能會非常得意於自己「教子有方」,可以教出這麼聽話的孩子。

可是對於孩子來講,他的安靜背後,可能意味著:

他已經放棄了對父母的依戀需要,不得不退回自己的世界裡來,自己滿足自己。或者孩子無法忍受父母的疏離用哭鬧、闖禍的方式來爭取父母關注的目光

但是如果父母的內在世界裡,需要藉助於管理孩子來獲得控制感的話,他們就難以允許孩子發生這樣失控的情況。於是孩子的哭鬧成為非常容易激怒父母的方式。

父母的懲罰——

會使孩子對於表達自己的需要變得恐懼,他們便可能會放棄自己的真實需要,服從於父母

或者將激怒父母變成他們的目標,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需要。

對於退回到自己世界的孩子,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當起了「王」。

他們可以在這個世界裡將自己感受為一切都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運轉的,一切都應該由他們自己說了算。

是的,他成為了父母的樣子。他也開始應用讓他感覺受傷的人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當他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時,他就無法去尊重和理解其他不同的人,這會讓他也去不斷入侵別人的心理邊界。因為他無法意識到:別人原本是擁有自己獨屬疆土的,是會與自己的想法、需要、情感等等有許多不同的。

當他面對的是一個心理相對健康的人時,對方可能會拒絕他的入侵,這就會讓他感覺受挫。如果他擁有比較好的反思能力,這些受挫的體驗可以引領他做出調整,最終還是可能會發展出相對健康的心理邊界;如果他沒有學會做出調整,就成為一個一直讓周圍人抓狂的人;而他自己也會很委屈,因為他並不是想傷害別人。

在他的世界裡,他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甚至是覺得是為別人好的,可是卻讓對方那麼不舒服。他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對別人的傷害與入侵。

他做了父母之後,他可能還會像自己的父母那樣: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繼續限制孩子的發展

對於退回到自己的世界的孩子,還存在另外一些可能。

因為他們將外部世界感受為危險的,所以他們不能夠讓自己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探索,所以他們就無法讓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了解越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越少。於是他們的世界裡,幻想與現實之間也會缺少邊界,即把幻想當成現實,這同樣是缺少心理邊界。

什麼叫把幻想當成現實呢?

-比如:「我覺得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所以你有可能是傷害我的人,所以我不能相信你」;

-再比如:「你把他說那麼好,那就是在說我不行」;

-或者「你來晚了,肯定是想不要我了」。

這裡面,其實都是他的一些想法和猜測而已。但是他會堅信這些想法就是現實,就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這樣的無法區分,就是諸多痛苦體驗的來源

對於父母不肯給予發展空間的孩子,父母的限制——既有可能激起孩子的強烈反抗:「我偏不聽你的。」其實這個偏不聽,還是受制於父母的想法,依然不是獨立;又可能使孩子為了安全只好聽命於父母,無法走上獨立之路

心理邊界不夠完整,無法擁有獨立心理空間的人,會發生什麼呢?

在關係中,他們:

要麼試圖去控制他人;

要麼恐懼與人產生真實的關係;

要麼缺少獨立的思考,一味聽命於人;

要麼不斷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間,從而激怒別人;

要麼內在世界一片混亂,對事物無法產生現實性的理解;

要麼會處在情緒的極端動蕩里,等等。

反正會讓他的生命失去真實與自由的狀態

所以,發展獨立的心理空間,是讓自己過上美好生活的基礎。

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存在,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自己,按照自己內心的選擇過自己的生活時,與人之間才會存在真正的尊重、理解、接納;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才是真實的親密關係。

這就需要我們每個人都願意發展足夠的心理能力,去容納和處理焦慮性內容

當我們有能力自己去處理這些時,就不必再把它們扔給別人去背著,也就給了別人足夠的空間去做他們自己,尤其是我們的子女。

當我們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他們自己,幫助他們成為心理健康的人,除了可以讓孩子生活得足夠自由,也是在為社會的和諧做出貢獻。

本文作者:王雪岩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知乎大V ,長期接受精神分析系統、連續訓練,長期接受高頻個人分析,長期接受個人督導,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個案經驗超過10000小時。諮詢師個人主頁:戳→:

王雪岩 中國,河北,石家莊 青少年 中老年 伴侶 家庭 親子 成人 留學生 在線心理諮詢?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邊界不清的極端形式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很難治療的心理疾病!還沒到這麼嚴重的情況就是生活中經常出現「越俎代庖」現象的這類人就屬於邊界不清,包括習慣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的人,總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等,要說固定的行為模式就是比較容易感受到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的生活摻和在一起,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可是仍然會繼續!原因的話這些方面的影響較大:童年經常變化生活環境;撫養者存在精神疾病;撫養者在其童年的照顧時而很關心,時而很冷漠……


我認為,比較典型的情形有:容易干涉別人的生活;突破別人的邊界或底線(比如有些家長會用極具羞辱性的話語責罵孩子);未經允許處理屬於別人的物品。

原因的話,最顯然的應該是環境。當一個人從小處於邊界不清的環境中,他就很容易習得這種行為。武志紅老師出版的新書《巨嬰國》對此有詳細描述。值得一看。


模式是在規則,或者特定情節下產生的反應,也就是不論是模式是有界限的,既然模糊了,哪來固定模式?


推薦閱讀:

自殺原理揭秘@@——顧城——哲人之殤
綜合正心療法及案例分析 - 于飛
一招分辨,你是窮還是抑鬱
如何調和心智,回歸健康的本質?
不懂如何戰勝恐懼?看完你就會得到答案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行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