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原生家庭的過程中,不就有你想要的成長、獨立和要找的自我嗎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如是說。

每當新聞報道出關於類似父母虐待孩子,或者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負起最最基本責任的事件,上面那句話總是能起到很好的諷刺效果。

但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也有人說: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稍微諒解一下吧?

就像《回答1988》里的德善爸爸說的那樣:「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所以,互相理解一下。

而所有無法理解的,或者即使理解也化解不了的矛盾終將歸因於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名詞里——「原生家庭」。

以武志紅老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為代表。原生家庭的對我們的影響就像遺傳基因一般,一代傳一代,難以脫離。

記得曾經追過一部美劇《吸血鬼日記》,追著追著,發現它還有一部衍生劇,名為《初代吸血鬼》,劇中人物的性格與行為設定,都有可以追溯的地方,也就是他們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說大也很大,大到似乎僅次於先天性的頑疾,讓人有一種無法逆轉和掙脫的錯覺。但好在,事實告訴我們它是後天環境造就的,也就意味著,有改變的可能。

一旦脫離了原生家庭的束縛,它的影響就可以小到忽略不計。但是很難。我一直把「脫離原生家庭」作為成長和獨立的標誌,只有脫離了,然後痛快地跳出來,自豪地轉過身,站在一旁,用一種很平和、很客觀、很坦然、也順帶些許成就感地去看待身後的原生家庭和自己的過去,才能說明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了。其他的都不是。

但以上要脫離的,是對自身成長起到負面作用的原生家庭。世界之大,也不乏理想的原生家庭。

記得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回答很平凡卻讓人感覺很美好。

擁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何其幸運。對此,我們不僅要做到獨立,更重要的,還有傳承。

但畢竟,這樣美好的原生家庭只佔少數。少到有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從標題的第一個字眼起,就開始對讀者說抱歉:「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

那就只好繼續說回「不太好的原生家庭」。比如,先前北大學子王猛發萬字長文所控訴的原生家庭。

一如這篇文章被寫出來的目的,他想告訴我們,在面對已經被原生家庭傷害後的既定事實,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我們既不能在豆瓣上再建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把自己一生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因於原生家庭,即使有些確實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也不能將原生家庭的成員丟下,不管不顧,更不能嘗試去進行一次毀滅性的報復。這些只會讓你在「原生家庭毀一生」的坑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看過一部《極品老媽》的美劇,劇中的女兒將自己目前一團亂麻的生活和自己身上所有的壞習性,全部歸咎於她的老媽,因此,對於自己的媽媽,一直懷有敵意。

比如,經常在戒酒會上對自己的老媽進行控訴——

但她的極品老媽當時也剛好在觀眾席上聽著,對此她對自己女兒的答覆是這樣的——

這位極品老媽蜜汁自信的反駁,看起來有些死不承認,但不得不承認,她說的是事實,重點在於「你現在這把歲數」是哦,都已經到了當兩個孩子媽媽的歲數了,還允許著過去母親的行為控制著自己現在的生活。

就像日劇《非自然死亡》里的三澄美琴在法庭上對打算對自己的罪行抵賴到底的連環殺人犯高瀨說:

「直到現在還活在已經死去的母親的陰影里,都30歲了,還和小時候一樣,沒有人救他,你自己也沒有救自己。我打心底同情你的孤獨。」

一番激將法,成功地讓其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

而能夠說出這番話的三澄美琴,凡是了解過她過去所在的原生家庭的人,都自然而然地以為,「這孩子將來長大了一定是要報復社會的吧」,但是他們錯了,因為這孩子長大後認為,如果這麼做的話——

她還說——

所以,要想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要先從自己開始,認清以及接受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不可能永遠地捆綁在一起的事實。這是脫離的第一步,即在思想上決不容許原生家庭對自己進行任何形式的捆綁。

接下來,時間不但會賦予我們「自我鬆綁」能力,也會給予我們充足的空隙,教會我們「自我鬆綁」的方法。

在我看來,這是成長與成熟的一個必經的過程和標誌。但很多人在心理上依然容許自己被原生家庭「捆綁」著,一直在等待著別人來給自己鬆綁,沒有想過自己救自己。一如把自己活成了他人眼中的「巨嬰」,和自己眼中的「可憐的受害者」。

然而這樣多丟人啊....所以,為了不辜負時間對自己期望,如果沒有人來救你,一定要自己救自己。時間一直在給我們機會呢!

最後,用一句歌詞作為祝福,結束這篇文章——

「願你的身後,總有力量,願你成為自己的太陽!」


推薦閱讀:

做一個女生應該注重自身、工作還是家庭呢?
女方的原生家庭重要嗎?
去他媽的世界 | Bloody,Sweet,Weird & Healing First Love
《中國反家暴紀實》千萬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拒絕家暴實用指南
從一個人,到一個殺人犯,有多遠

TAG:原生家庭 | 性格缺陷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