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為解飢,越限則淫

在具體觀察到某種苦的集起因緣,繼而觀察自身行為在此因緣中的作用,修行人便可見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哪個環節左右這種苦因的集起。在這個環節里,自身行為不參與到因緣的和合,此法便因緣不具足而無生,未來不起,所謂斷法。

而心非我、非我所有,心關注哪裡、所關注的內容亦是隨因緣而有。在不能保證心時時保持明凈,思惟分辨善惡的情況下,設定一個防限,使心更容易追隨。以這個防限,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即所謂持戒

的建立,修行人隨自身情況而定,是一個工具,此工具的設立以斷苦為根本目的。是故修行人立戒後不忘初心,勤加觀察戒是否有效可行,自調整以達成就,不以戒為執。

通過具體觀察到的苦集而立戒,亦以思惟延展,通達總括,廣立界限。總括一切資益長養的攝入為食,有四食:粗團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粗團食:即一般的物質食物,以團狀故稱粗團食,以獲得物質進食而有滿足。

細觸食:細滑的觸受,如種種身體各處的快感,以獲得身體觸感而有滿足。

意思食:有意思的事情,如聞到一些有趣的事,以觸發思惟而有滿足。

識食:知識、種種分別,以獲知未知而有滿足。

「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喜:喜歡,貪:渴求更多。

在此四食攝受中,有一個界限,超越這個界限稱作:

推薦閱讀:

南懷瑾: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成就問題
王陽明: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仁德上人 紅塵歌
棲雲真人:玄關不通,心地不明的原因(圖)—道德真源
修行,就是顛覆你的一切!(圖)——道德真源

TAG:修行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