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為什麼普遍不受學生歡迎?
今天上古代文論,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文言文普遍很差,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文言文?
因為高中時代遇到的那些傻逼語文老師總是擺著一副死媽臉敲著黑板問我們:「斯是陋室的是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嗯?誰能回答我?嗯?我之前講過很多次了,你們要不說咱們這課就不上了!」很多時候不回她不是因為不知道,是因為看見她那一副全世界就她知道的樣子就不想搭理她。而且每個字都這樣來一遍,你要是知道你就說,不知道就別來問我們,每個字都這樣擺一副死嗎臉來問,直說會死?
我覺得因為虛詞扣的太細吧。老師賊喜歡扣虛詞,比如其,也,焉之類。
我們語文老師一個其能說出八種虛詞用法。但是這真的有意義嗎?
虛詞的使用更多是語感,並沒有很多實際意義。真正要理解文言,難道最重要的不是實詞么?
二就是考試文言文!極度影響了興趣!高中試卷很喜歡出人物傳記,有些是二十四史中的,有些是碑文。史書記載相當簡略,無非是概括性介紹人物生平事迹,幾乎是流水賬。碑文則更無聊,無非是用流水賬的話渲染人物光輝事迹。
就是這樣的題目影響了興趣!
難道說古代只有人物傳記么?
古人留下的文章數不勝數,有大量的不同種散文可挑選,議論,遊記,雜記,小品等等等。
更重要的是,縱觀古今,不論太史公的作品。單純的流水賬般的人物傳記能成為經典作品的又有幾個?
我們更喜歡,雜記遊記小品一類,真正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作品。而不是受邀為人為傳的傳記文體。
其實語文書的文章相當優秀,幾乎沒有傳記類(應證了我的觀點)。
有如此優秀的文章,卻不能引發學生共鳴,我覺得就與過度強調虛詞用法有關了。
我們喜歡文言文,只是不喜歡文言文考試罷了,感覺考試那一套完全損害了古文之美。
謝邀
對於我自己來說,喜歡的事如果變成強制性要完成的事,頓時興趣大減。
文言文是美的,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我自己也深知要多補充一些文言文方面的營養,我喜歡看一些文言文,因為畢業論文選的唐宋方向,唐傳奇系列幾乎都看個遍,這些都處於自願,所以也能讀得下去,讀不通的地方反而具有一些挑戰性,很有意思。
對於現在的學生們,我覺得是制度問題,沒有將文言文教學潛移默化的引導,大量的,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灌輸,這種學習方式讓生活中很少接觸文言學生們手足無措,而且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不題海戰術進行練習,考試時讀不懂不會做就拿不到分,在天天強調分的現在,就算有興趣,也是漸漸蕩然無存。
再者,面對較功利化的學習模式,學生們可以感受到文言文在我們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流通性,加上有的家長錯誤引導「這科,這科,還有這科,就算學了到社會上也用不到」久而久之,發現學習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社會不接軌的就可以少學或者不學,學生的心氣自然也會不足。
因為課文後面總有「背誦全文」啊
真不幸,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死媽臉的老師想來回答下。
你說「老師要是知道老師就說,不知道就別來問學生。」看清楚學生這樣的想法我真的是忍不住想笑。
老師如果不知道,他會自己查,會問同事,一般來說不會來問學生。特別是你說的這些文言文基礎知識,不至於去問學生。
老師知道卻要問學生,是在檢測你們是否掌握了知識點。你如果知道答案,有什麼不能張開你金貴的嘴巴回答一聲的呢?
把文言文不好的鍋扔給老師,卻不顧自己上課不積極,文言文讀得少的原因,真的是可笑。
再說,如果你真要喜歡文言文,怎麼區區一個讓你討厭的老師就抵擋了你對文言文的喜愛呢,這種喜愛未免也太淺薄了吧。
太難背了吧,不過會背後成就感還挺大的
文言文很好啊,我就挺喜歡,不過不喜歡在考試上遇到而已,包括小說我也喜歡啊,可是不喜歡考試遇到,不喜歡揣摩出題者想法,
又不好玩,又不實用的課,都不招學生喜歡。
想想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你在什麼場景下會使用文言文?
因為目前高中的文言文以應試為唯一目的,不注重把握整體內容而死摳所謂的「知識點」,導致學習文言文變成了一種機械化與程式化的工作,文言文也失去了其「語言」的本質而變為死板公式的集合。
試想誰會覺得背化學方程式有趣的?
因為有閱讀門檻。
根本原因,學了以後賺不到錢
難懂,而且冷門,找工作的時候人公司也不可能讓你用文言文交流吧
因為要背!還要挑出來解釋....如果這兩項都不用我還是很愛它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