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未曾踏入社會的時候,也曾對自己的生活抱有很大的期待,最起碼的,事業上得到上司賞識,依靠圓滿的工作步步高升;經濟上能依靠自己買房買車,經濟獨立之餘還能時不時地通過給父母報個旅行團之類的方式報答父母;家庭上與愛人、孩子其樂融融,每天晚上能一起散步,周末出來做各種戶外運動。然而,已經26歲的我才剛開始準備踏入社會,就發現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艱辛,生活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勉強維持。然而,我一點都不會對生活感到失望,原因有3點:
1.「一般」的家庭條件,已經是父母辛苦一輩子換來的;
2.鑒於社會分層的超長縱深與個人認知的局限性,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一般」的家庭條件下;
3.我處在當前的環境下,真的不應該對生活感到失望。
1.「一般」的家庭條件,已經是父母辛苦一輩子換來的;
隨著見識的不斷增長,越發發現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存在著太多的局限性。父親一輩子都在煤礦工作,小時候住在礦工家屬院里,接觸的大多數都是普通的礦工家庭,大人們飯後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孩子們就自發地聚堆做遊戲,相比之下覺得自己的學習成績很突出。然而,等到自己升到了初中、高中,發現自己的成績不過是中等偏上一點罷了;等到了本科,發現周圍有些人學習非常刻苦,有些人經商頭腦非常優秀,有些人某個技能非常秀;等到了研究生,發現周圍的大多數同學對自己有著很明確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一直在感慨別人怎麼那麼優秀。
後來發現,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大學校園裡,經常看到父母帶著小孩子來校園裡參觀,帶小孩子去操場跑步、踢球,我在這麼大的時候只是在家屬院的房子里上躥下跳罷了;了解到老師們對孩子的規劃,要麼是想把孩子送到香港讀本科,要麼是想把孩子送到國內某個專業頂尖的學校學習,之後再到國外頂尖高校學習,打球時偶然碰到一個學校行政老師的孩子,在讀高二,高考目標是考到香港。相比於這些有著非常明確目標的孩子,我在高三填志願的時候聽過名字的大學都寥寥無幾,眼界上的差異高下立見;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會得到家裡資源上的幫助,與其他人比起來還沒開始就已經領先了一大步,而我得到的則是靠父母省吃儉用給我提供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充分支持。
但是,我明白,父母給我提供的,已經是他們能給我提供的最好的東西了。相比於父母,我的生活條件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以前經常聽他們說起,剛結婚的時候家裡什麼都沒有,小時候住的房子還是我爺爺分到的,後來初中的時候我媽看我睡在床上頭和腳都抵著牆,咬咬牙在我高中的時候住上了新房。我媽說懷我的時候特別饞肉,看到滷肉饞的不得了,我爸爸只能給媽媽說忍一忍。以前小時候家裡基本沒有零食,有一次不到飯點餓了,就得到了一包買來沒吃完的山楂片,吃了之後更是餓的要死。過了兩天又是不到飯店餓了,那包沒吃完的山楂片又遞了過來......
現在家裡條件已經好多了,家有一個小屋總是堆著各種牛奶飲料,回到家之後各種好吃的東西吃得我根本沒有肚子出去吃小吃和零食。讀書那麼多年,學費、生活費都是一大筆開銷,這些東西我從來沒有發愁過,每次生活費還沒用完就又給我打過來了。其實,他們已經給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讓我能安心讀書,他們做到的,已經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我能做的就是不要浪費那麼好的條件,爭取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一方面可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另一方面能給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
2.鑒於社會分層的超長縱深與個人認知的局限性,絕大多數人都處於「一般」的家庭條件下;
社會是有非常非常多的層級的,絕大多數人都處在這個層級的中間某一位置,並認知到自己所處層級臨近範圍的情況。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