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海南,滄海桑田的變幻

作者:凡夫俗子

來源:「凡夫俗子話財經」(ID:eric_fuzi)

1987年6月12日,正值國家偉大轉折伊始。

剛剛在中國東南沿海「畫了幾個圈」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同外賓談話時,首次公開說:「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經濟特區」。對此,鄧公信心滿滿,因為「海南島和台灣的面積差不多,那裡有許多資源,有富鐵礦,有石油、天然氣,還有橡膠和別的熱帶亞熱帶作物」。

出於「中國南大門國防前哨」的特殊身份,彼時的海南一直將偉大領袖「加強防衛、鞏固海南」的題詞作為長期的建島方針。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讓你搞國防,你便無從搞經濟。直接結果便是除了擁有全國最大的橡膠生產基地外,海南幾乎再無其他像樣的產業,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從地方財政到居民收入都是一片慘淡。

所謂瓊島,還不如叫「窮島」來得更加實在。

然而,小平同志卻慧眼識珠地看到了海南的潛力和未來,在1984年視察完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後,他更加堅定了進一步開放海南島的決心,即便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海南島「汽車事件」,也絲毫未能動搖偉人的想法。經過冷靜的思索後,一個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的宏大設計已然呼之欲出——而這,也是總設計師擘畫中的一部分。

1988年4月13日,在人民大會堂正式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至此,海南徹底脫離了廣東的行政掣肘,真正成為了全國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從國防前哨到開放前沿,從邊陲海島到開發熱土,海南完成了華麗轉身,並步入發展的嶄新紀元。

在鄧公看來,「如果用20年時間把海南島的經濟發展到台灣的水平,那就是偉大的勝利」

一、工業與外貿並舉的探索期

建省,只是第一步;如何進行產業布局,才是接下來發展的關鍵所在。數據顯示,1988年的海南,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關係為50:18.4:31.6,農業主導態勢凸顯,服務業次之,而工業卻極其薄弱。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兩百多年的工業文明創造的財富總量已經遠遠超越過去幾千年創造的財富總和,正是因為有了現代化機器大工業,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才得以不斷推進;而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也早已證實:要想實現現代化,工業化是必由之路。

為了讓海南經濟實現騰飛,工業便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可是,海南真的要大力發展工業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許久,以至於在商討海南發展大計時,參與者們曾經一度舉棋不定。按照當時的情景,工業並不符合以生態環境著稱的海南所具備的比較優勢,更何況建省初期的海南基本沒有工業,發展起來難度之大進度之慢可想而知。

但最終,「工業主導」思想還是佔了上風,在主政者看來,海南之所以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根源恰恰在於沒有現代工業的支撐;意欲真正一改海南一窮二白的面貌,工業化階段勢必不可超越。於是,1988年定稿的《海南經濟發展戰略》中,確定了海南發展的總目標:

建立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貿旅並舉,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體系。

以此為基調,海南將改善企業經營機製作為切入點,大刀闊斧發展工業。其間,廣泛推行企業承包責任制和廠長負責制,而工業增加值也由此得以穩步提升,從1988年的10.03億元增至1992年的20.98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0.26%(詳見圖1)。

可是,鑒於海南當時的工業規模實在太小,即便增速再快也無法對全省經濟形成盤活;同時,海南的工業內部結構層次較低,以礦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力軍,高附加值的製造業不夠發達,難以引領經濟發展。

從三次產業來看,1988~1992年間,第二產業佔比增幅極為有限,僅從18.4%上升至20.7%(詳見圖2)。再加上政策持續性不強、工業基礎薄弱、市場需求疲軟、資金供給缺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海南工業的高速增長態勢並未得到長期維持,到1995年,海南工業增加值增速便由前一年的14%暴跌至-5.9%。

這裡不能不提的便是名噪一時的「洋浦風波」。按照當時的規劃,洋浦被定位成海南省「特區中的特區」,但省內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開發洋浦。於是,省政府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洋浦地區,由外商來成片承包並加以系統開發。

無論是開發面積、開發期限還是模式的靈活程度,這都是建國以來對外開放尺度最大的舉措。

可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被國人認可,反而被打上了「賣國」的標籤。儘管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對此表示極力支持,但洋浦的開發還是不可避免地慘遭拖延——原本準備在洋浦投資的各種大公司、大財團、大項目幾乎全部轉到比海南晚起步的浦東新區,並直接成就了後者的崛起,而海南,也就此錯過了經濟騰飛的絕佳時機。

多年以後,不少人回想起這段歷史仍唏噓不已。好在當時,海南的對外貿易開展得還不錯,這與國家對海南經濟特區的政策傾斜不無關係。

1988年8月,轟動全國的「三十條」——《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1988)26號文件加快海南經濟特區開發建設的若干規定》出台,該文件對於對外貿易的支持力度比中央文件允許的還要大,其中充分體現出三個「進出自由」:資金進出自由、境外人員進出自由、貨物進出基本自由。這在當時全國範圍內堪稱獨一無二,更讓海南這個新生的經濟特區「比特區還特」。

依託這一政策紅利,海南迎來了為期六年的外貿繁榮,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也順勢由1988年的31.6%大幅度上升至1992年的50.3%,四年近20個百分點的增幅令人驚嘆。不過到了1994年,中央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的全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目標,由此也終結了海南的外貿政策優勢。

這時,另有一股勢力卻在工業和外貿中突圍出來,給海南經濟帶來了些許異樣與波瀾。

二、房地產泡沫的狂熱期

當招商引資的道路因「洋浦風波」而中斷時,土地便成了解決海南發展資金問題的關鍵所在。

1992年鄧公南巡講話後,海南又一次掀起了淘金熱潮。彼時,中央正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寬鬆的開發環境讓房地產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崛起並熱得發燙;而之于海南,低廉的地價與舒適的環境,讓大量房地產投機客紛紛湧入。

據有關資料顯示,不到700萬人口的海南,兩年內出現了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僅三十餘萬人的海口地區,房地產開發面積就達到800萬平方米。眾多炒地者開始了擊鼓傳花的遊戲,大量尚未興建仍是圖紙的樓盤便幾經轉手,搖身一變成為天價地產。

按照海南民謠所唱,「大老闆建大樓,小老闆蓋小樓,沒錢的炒樓花」。在投機者們的驅動下,海南平均房價從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漲到了1993年的7500元,地價在一年內從每畝十幾萬漲到六百多萬。瘋狂之勢,可見一斑。

從宏觀數據上來看,1992年的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0.57億元,比1991年的2.48億元足足翻了8倍有餘,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激增」;受此影響,海南1992年的經濟總量同比大幅度增長了41.5%(詳見圖3)。從某種意義上講,房地產已然成為當時海南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空前的繁榮助長了泡沫的迅速擴大,這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1993年6月,國務院出台宏觀調控措施,嚴控信貸規模、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項目,並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由此,海南房地產泡沫正式破滅,昔日的狂歡也宣告結束。絕大部分因海南房地產繁榮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變得一無所有,眼下的600多棟爛尾樓和數百億壞賬恍如隔世,而「天涯、海角、爛尾樓」也成為海南一時間的「三大景觀」。

除了老百姓財富夢的幻滅,對於海南來講,更為深遠的影響在於之前已經確定的「工業主導」發展思路被急功近利的投機心理衝擊得七零八落。反思彷徨之餘,海南也被迫重新思考前進的道路。

三、旅遊業為龍頭的轉型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重創了海南經濟。從GDP增速來看,在經歷了1992年的峰值(41.5%)後,海南經濟開始呈現急劇下滑態勢,1994年的增速已然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連續三年全國倒數第一(詳見圖4)。

同時,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也隨之下滑,1997年降至20.2%(詳見圖5)。如此看來,工業主導的發展願景已經被徹底打斷;又或者說,工業大概真的不適合作為引領海南經濟發展的支柱。

於是,海南開始轉換思維,尋求新的探索。恰逢1993年,時任國家勞動部部長阮崇武被任命為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而他也是第一個主張在海南發展旅遊業的主政者。

經過仔細分析,阮崇武認為,旅遊業與熱帶農業是海南當之無愧的兩大優勢產業。於是,他決定對海南的產業發展戰略實行調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黨代會上,阮崇武明確提出:

「海南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超前發展第三產業;以工業為主導,加快發展第二產業;以農業為基礎,穩定提高第一產業。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市場總值中的比重順序,由『一三二』逐步調整為『三二一』,使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而後的1994年2月,在海南省委二屆二次全體會議上,「優化產業結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旅遊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再度被重申。

為了貫徹這一發展思路,海南於1993年頒布了《海南省旅遊發展規劃大綱》,其中赫然寫著「批准立項154個旅遊開發項目,計劃投資總額102.7億元人民幣;拓寬海南與內地的陸島交通運輸渠道,曾凱33條國內航線」,並大力推動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等旅遊開發區和旅遊項目的建設工作。1995年後,海南再度祭出大招,開始著手規劃建設三亞南山文化苑與博鰲水城等大型旅遊開發項目,「旅遊開發熱」正式到來。

旅遊業為龍頭的效果頗為顯著,無論是接待人次還是營業收入都穩步攀升,其中,前者由1993年的279.41萬人次增至1997年的791萬人次,後者則由23.97億元上漲至41.28億元(詳見圖6)。

儘管旅遊業的優勢與日凸顯,但是,1995~1997年GDP增速全國墊底彰顯著海南經濟並未走出困境,大量公司的倒閉與撤離更是將海南經濟推入谷底,而這些,都在倒逼著海南提出新的發展思路。

四、「一省兩地」的夯實期

1996年,海南制訂發布了《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省兩地」的概念。具體而言,是要把海南建成中國的「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和海島度假休閑旅遊勝地」,而這一概念也被確定為海南產業發展新的基本方針。

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儘管在不同階段有所微調,但海南大體上的發展方向均沒有偏離「一省兩地」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海南再度將發展工業作為重點任務之一。不過這一次,海南人的決心無疑更加堅定,因為幾年前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已經充分印證了發展實體經濟的必要性,因此用決策者的話來說:「海南再窮再難都要發展現代工業。」

當然,不少人對海南發展工業表示擔憂:在人們眼裡,陽光沙灘、碧海藍天、水草豐茂、綠水青山就是海南的代名詞,倘若發展工業,勢必會對海南美好的環境與生態造成破壞。

於是,海南又在2004年提出了「始終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複建設」的「三不」原則;同時,在定位「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思路後,海南還將發展新型工業的重點放在位於西岸的洋浦,從而確保東海岸不受工業影響。

至此,海南經濟開始真正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數據便可說明問題:

1. GDP

海南省經濟總量由1995年的363.25億元上升至2008年的1503.06億元,年均增速為11.54%,且同比增速也由1995年的3.8%提高至2007年的15.8%,儘管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滑,但增速依舊高達10.3%(詳見圖7)。

2. 工業增加值

海南省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增加值由1995年的44.04億元攀升至2008年的308.89億元,同比增速也由1995年的-5.9%提高至2007年的29.4%(詳見圖8)。此外,工業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95年的12.1%上升至2008年的20.6%。

3. 旅遊業

海南旅遊業發展極其迅猛,進入新世紀以來,接待遊客人次與旅遊收入均穩步攀升,其中接待國內遊客由2001年的1080.85萬人次漲至2008年的1961.93萬人次,接待國外遊客由12.87萬人次漲至57.22萬人次,旅遊收入由87.28億元大幅度升至185.28億元(詳見圖9)。

此外,自「一省兩地」戰略實施以來,中石化、中海油、一汽集團、華能集團、中信集團、國電集團、南方電網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團紛至沓來,800萬噸煉油、東方1-1氣田、80萬噸化肥、60萬噸甲醇、100萬噸紙漿等項目陸續竣工投產,油氣化工、漿紙、汽車、製藥、礦產資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正在逐步形成。

至此,海南經濟發展格局更加多元化,主導產業也愈加明晰,這也為下一個發展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新時期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為了應對眼前的形勢,國家適時地提出了經濟結構轉型的目標,經濟增長動力也由以往的依靠國際市場轉為擴大內需。基於此背景,海南進一步將旅遊業定位為戰略產業,並提出「建設國際旅遊島」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標誌著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步入正軌: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遊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此時,國家也進一步為海南未來的發展賦予了「兩區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

1. 中國旅遊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

2.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3. 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4. 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

5. 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6. 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此發展戰略指導下,海南省逐步放寬免稅、免簽、放航權政策,全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經濟發展良好勢頭得以保持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2015年,國家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國的旅遊特區,將國際旅遊島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不過,之于海南,仍有兩個待解之謎需要加以重視:

第一,瘋狂的房價是否會再度透支海南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第二,「兩區三地一平台」的戰略定位中,對於工業隻字未提;那麼,海南的工業又將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仍需注意到的是,海南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市中仍居末流。因而,海南仍在發展的路上。

六、尾聲

憶往昔,自誕生之日起,這個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便始終在夢想與現實、期待和失望的焦灼中蹣跚前行。從「洋浦風波」到「樓市泡沫」,從「三年低迷」到「重回正軌」,從「工業主導」到「旅遊制勝」……為了追逐夢想,擺脫貧困,發展致富,海南人在產業發展定位的左右搖擺與不斷摸索中,悄然間已經度過了三十年的光陰。

在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海南省省長總結道,與建省以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海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1.8倍,地方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了226.8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30倍和25倍。

成績背後,是海南過去三十年間的探索與前行。此時正當而立之年,且不談是否真的如當年鄧公所願,但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的海南確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並以更加嶄新成熟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而今,在領導人「堅定不移將新時代改革進行到底」的感召下,被譽為改革開放實驗田的海南,又將站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

大如海南與國家,小至我們每個人,前進的腳步始終都未曾停歇。


推薦閱讀:

經濟學理論匯總
越南消費水平怎麼樣?
2018年區塊鏈技術與通證經濟產業發展論壇圓滿落幕!
深網丨沒有「邊界」的亞馬遜 萬億美元不是終點

TAG:海南 | 房地產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