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人際關係都是利益關係?

親情、友情、愛情?

本質上是不是都是為了讓自己快樂或心安理得?


謝邀請。

俗先生說得不錯了。我稍作補充。

利益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目的,不僅限於人際關係。逐利是一種非常健康的人類行為。

利益分為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眼前利益,長久利益。

我們通常稱讚的高尚的人,通常是逐利的高手,非不逐利。他們拿集體他人利益高於個人,長久利益高於眼前。因而獲得大家愛戴。

有目光短淺之人,只知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卻不拿集體利益長遠利益當利益看待。就會得出:高尚者不逐利 這樣愚蠢的結論來。

反逐利的行為,是反人類的。

人類社會中誕生的道德,也是出於逐利的目的。

若社會多數人只顧個人和眼前而利益損人利己而不互助,則人人朝不保夕。

所以制定了規則「不準害人,不準寅吃卯糧」,並告誡世人:這是道德,道德比利益更大。

其實道德服務於利益。但宣傳告誡你道德高於利益,是為了不讓你多想,照做就好了。

畢竟能理解他人利益長遠利益高於自己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聰明人不多。

怎樣讓一個不能理解他人利益長遠利益的人去追求他人利益長遠利益呢?告訴他道德高於利益。

題主以為追求快樂就是利益的最高形式了。膚淺。追求利益的根本是存在和延續。前者對應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後者對應他人和長遠。前者對應吃,後者對應操。。。。。

(如果我能永生,兩大利益就統一了,我當然再也不在意後代利益他人利益,甚至不惜自己切雞雞從而防止產生和自己一樣牛逼的永生者來搶自己的資源。開這個腦洞究竟是為什麼)

但人哪有這麼聰明會主動追求生存。所以生物進化出了愛吃愛操的快樂本能,還有怕死恐懼的本能。你的DNA綁架你去干那些讓你快樂的事情。

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本能比你的大腦更理智,你的道德觀念比你的深思熟慮更逐利。


謝邀……

那問題來了……既然我們都這麼定義利益了……那它還能用來回過頭來解釋人類行為嗎?……這就循環了不是嗎?……所有的關係可以都是利益關係……但可惜的是這麼解釋屬於沒有解釋……


親情友情愛情,是你所謂「所有的人際關係」的絕大部分了。我傾向於認為以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包含了利益。

首先,我不覺得「利益」這兩個字有多骯髒多銅臭。

實際上,你可能糾結的問題是:人是不是自私的。我目前接受人是自私的。亞當斯密談論過,說人類要生存,不得不自私,不是想自私,是不得不(參見張五常《經濟解釋》,或者《國富論》)。一個人人都是雷鋒的社會反而是沒有安全感的,甚至是很瘮人的、恐怖的。

其次,不應當被「利益」二字迷惑。錢是利益,利益不只是錢。幸福感、榮譽、好名聲、尊重、當然也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等等等,凡是能讓人得到滿足的(經濟學由此抽象出來一個詞叫「效用」utility),都是利益。這沒什麼不好。

最後,你說,我們素昧平生——哦,我們不是「親情友情愛情」三者關係的任何一種——還是碼字回答你的問題,我也有我的利益:我打發了時間,鍛煉了思考能力,甚至還有可能得到的打賞——對,打賞這種虛幻的東西也是「利益」。

人性如此,夫復何為?


完全贊同。我認為所有人際關係均可轉換為利益關係。不論長期或是短期。

人情往來如此,各取所需亦是利益。在一件事情中,無論你我付出什麼,最終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便是利益關係。


這要看你怎麼定義「利益」這個詞語。

簡單來說,「利益」指的是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最簡單直接的體現方式就是金錢。因為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利益並不好物化。只有經濟利益最好區分。我猜測題主的意思也是如此。

別人願意與你交朋友,肯定是因為你身上有利可圖。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假如一個人只看到你身上的經濟價值,你會願意和他做朋友嗎?我猜測答案肯定是不會。

任何人際關係的良好互動方式都是互惠互利。有時你身上有對方需要的東西。「東西」並不一定是實際的物品,也可代指品質。舉個例子,比如對方可能覺得你非常幽默,和你在一起很輕鬆。但這一點涉及到個體需求,每個人的私密需求都是不同的,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來觀察。要把對方當做一個具體的,特定的人來對待,而非一類或者一個群體。

但很可惜,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際關係都是因為經濟利益。懂得認真和鄭重珍惜對方身上良好品質的人稀少而珍貴。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推薦閱讀:

給你兩個妻子,你選哪一個?
哪些人是有罪的?
孿生陌生人之人性
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善良,又是什麼讓人變得邪惡,對社會充滿了惡意?

TAG:生活 | 哲學 | 情感 | 人性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