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什麼閱讀古文的理由?


能體會到一些人類社會超越時空的普遍性。

我讀拉丁語的時候,經常驚詫於時空上毫無聯繫的兩個文明會有如此相似的思想甚至是比喻。

再有就是時空本身就是挑選利器。現代文學絕大多數是垃圾,而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東西必然有值得閱讀的普世價值。


單身,謝謝。


九幾年,農忙的時候村裡的道士家會讓我們一群小屁孩給她摘花生,摘一大簍子,就給我們一塊錢,中午還會留我們吃一頓午飯,下午就在她家院子里給我們講故事,教我們認字,我最喜歡聽的就是《山海經》,所以我一直很喜歡往她家跑。

那年五月前後,校長和老師要回家插秧,村裡的小學放了個長假,風和日麗。

然而我媽拉我去插秧,我婆(祖母)心疼我,就跟我打眼色,我就故意插的歪歪扭扭的,我婆就跟我媽說:「伢這是寫字的手,哪會插秧啊,讓伢去玩吧。」我媽無可奈何,就放我走了。

我顛兒顛兒地跑去道士家,她家基本不種地,所以到她家時,她在家門口坐著看書,看到我就招呼我過去,又到屋裡拿了一些飴糖給我。

她問我為什麼不去幫大人的忙。

我說田裡螞蝗多,我不喜歡。

她說,那你要好好讀書了,不然以後就會困在這裡種地了。

我說,我不喜歡看書,那字密密麻麻的,我喜歡看連環畫。

她又跟我說了很多,可惜我那會兒太小了,不太懂。

後來她送了我一個小本子,裡面是她手抄的《增廣賢文》。

這本書是我的啟蒙書,我有不了解的地方就問她,我的第一本《山海經》,第一本《天工開物》都是她送我的。

我想如果有什麼理由支持我讀古文,大概是因為我有一個好的啟蒙人吧。


看書,看好書,需要理由嗎?


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者乘天地之正逍遙遨遊,

佛者悲天憫人濟世渡眾生。

如果你都不是,

可能你是因為要參加高考。

正經的話,我就是因為古文是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再怎麼也要比還沒有經歷時間考驗的作品精妙一些。

「經典不在於一次性消費,而是永久性消費。」

——孔慶東


我覺得遠比學外語重要——聽懂鄰居的話,哪裡比得上聽懂自家人的話重要呢?

比如,中國外語第一的辜鴻銘,生於西方,學於西方,精通很多種外語後,成了國學大師,古文大家。


實用。用於生活、用於學業、用於工作、用於科技……。


先來評價一下題主的描述。我覺得題主是這麼一個人:第一,題主估計文字水平不高,至少不大讀得懂文言文。你不逐字逐句地批註,能讀得懂嗎?我不理解你說的批註是什麼意思,估計就是字詞的解釋。第二,對當前中國的教育,題主不太明白,你以為考試不考會有人去學。當前大部分的學生,讀書不是為了提高能力和素養,就是為了考試,考什麼學什麼。第三,題主是個實用主義者,你以為學習就是研究科技,教育的第一要務就是培養一個品性健全的人。文化對品性的作用大於科技。第四,題主是個歷史虛無主義者,誰說文言文就是故紙堆,浪費孩子的時間,你覺得怎麼做就是不浪費孩子的時間。好了,我再說一下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第一,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文明在哪裡,就在文字里。白話文使用才不過百年,可以說很多方面還沒到臻於至治的程度。光學習白話文,你真的很難把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妙。文化不是只靠哪幾個所謂的專家學者關在屋子裡才可以傳承的,需要很多人對他的學習、消化,然後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中。讓國民有一種文化的自信,不至於崇洋媚外。好好地讀一下墨子,你看美國的所謂民主自由,中國有沒有。今日中國的興旺發達,絕不是空中樓閣,凌空而建的。今後的中國也只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

第二,形成健全的品行。學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培養孩子有健全的品格,這個健全的品格是有標準的,就是中國文化里所讚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厚孝友等等,而不是為西方培養他的孝子玄孫。這些優秀的文化都存在文言文里,不學習,你哪能知道,你哪能了解認同。「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這句話也表明了,讓孩子讀《出師表》能培養他忠的精神;讓孩子讀《陳情表》能培養他孝的精神,讓孩子讀《祭十二郎文》能培養他友愛的精神。

第三,加強孩子的審美能力,提高孩子的人生品位。孩子是個人,他得要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國優秀的文字,特別是詩詞歌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愧寶,只有經過大量的學習,加強審美能力的訓練,才可以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一個完全不學習詩詞歌賦的,儘管不可以說是個粗人,但品位不可能太高,至少是個很大的缺憾。

第四,只有進行大量的文言學習,才可以真正領悟文字的奧妙,提高文字的運用能力。當前的白話文和文言文是一個系統,白話文的辭彙句法都來自文言文,如果不學習文言文,就會辭彙量狹小,句式死板,甚至有時很難準確地表情達意。中國當前的文字大家,誰沒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呢?如果孩子不學習文言文,註定了他在文字表達方面不可能有大的建樹。


喜歡就是喜歡,沒有為什麼吧。

一定要找的話,大概因為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改變古今思維的方式,每當覺得自己有什麼獨特的想法或者特別的心情,總能在古人的文字里找到相同的東西,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讓人覺得靈犀相通。


喜歡。

比如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我很是喜歡文中所描繪的景色,作者採用白描,雖然只是寥寥幾筆,卻給我一種「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彷彿自己就在其中,給了我無限的想像。

而最後那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更是忍不住落淚。那時的明朝已亡,作者心愁去西湖賞雪,偶遇知音的驚喜讓他有了一絲安慰,更為他的「痴」找到「同類」,作者痴,痴情,痴景,更痴人啊!

還有我男神的《記承天寺夜遊》

寫這篇文言文時已經是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四年。第三年時他在黃州沙湖寫了首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達的是他的樂觀積極,而這篇雖然心情有些鬱悶,卻有種悠閑在裡頭。

他的悲涼無可訴說 只好深夜閒遊賞月來排解一下,有他的自嘲也有自許。「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葉。」人生在世,若有此等美景,就算有再多的愁苦,也要去欣賞一下啊,更何況東坡與張懷民都是雅趣之人呢。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東坡就是這樣,一生被貶多次,人生三起三落,卻也安之若素,談笑風生。這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以上兩篇文言文是我喜歡古文的緣由了。

湖心亭看雪,

承天寺夜遊。

痴閑。

大概就是這樣吧。

喜歡古文的孩子就是熱愛生活的。


謝邀!好像沒什麼具體理由,天生喜愛文學。古文較之現代文,音律和諧,言簡韻長,是語言的精華,是思想的沉澱與濃縮,價值如此,不讀遺憾。


倆字:對味!

具體點:言簡意賅、駢散結合、氣韻不斷、合乎音律;大氣磅礴婉轉低回兼備,開疆拓土兒女情長並蓄;其餘如掌故野史妙趣橫生者,以佐談資亦無不可;至於長夜漫漫孤枕難眠之時,聊供移情也算無奈。

古文時文各有千秋,然古文歷經千百年猶能流傳,大抵品質無憂。而時文段子,泥沙俱下,非不喜,缺慧眼耳。


需要理由嗎?那麼以古為鑒預判未來是一個理由吧。

品味不同的人生,品讀不同的觀點;感悟不同的文化,感受不變的人性。

一個人一生中種種經歷、危機及對應選擇、化解,這裡都可找到或借鑒;你我曾經的已經的未經的事情,都已在這些文中不止一次上演……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英國)培根


一,古人是不是都是傻子,我得看看他們寫的東西,看他們是不是外星人,跟我們不一樣。

二,那誰誰誰說諸葛亮能點七星燈續命,我靠,這麼牛X的技術我也想學。(於是去看《三國志》)

三,都說「讀史使人明智」。我這麼笨的人,倒想看看是否真的能明智……


完全是興趣吧,喜歡歷史,喜歡中國哲學,不學習古漢語不行啊,不讀古文不行啊


理由一:閱讀古文,可以知道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由此可以以古鑒今,以今度古,啟迪智慧;

理由二:閱讀古文,可以感嘆中華文化千載不斷的歷史滄桑,體驗與古人神交的暢快感;

理由三:閱讀古文,可以知曉經過千年沉澱的人生處世哲學和世界運行之理,值得信賴,無需迷惘;

理由四:閱讀古文,可以從千年積累的智慧中獲得啟發,實現彎道超車,推動科技進步、思維創新;

理由五:閱讀古文,可以助你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凝神靜心,超然於他人,有利於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

理由六:閱讀古文,可以讓你在日常的交流、寫作中引經據典,以理服人,獲得更多的籌碼與底氣;

理由七:閱讀古文,可以讓周圍的成人和孩子以你為榜樣,獲得教育上的巨大優勢,從而帶來其他進階收益。

總之,閱讀古文是一件百利無害的事情,是中國人特有的優勢之一,如果不能利用這個優勢,豈不是浪費了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自古以來,知識和技能都只是生存之器,因為它們是可以複製傳播的;

而修養和智慧才是生存之道,它們無法快速學習,只與自身綁定,領悟到就是賺到啊!


謝邀。大概,就是比較閑吧。


因為想看懂一些書。而且窮。

先說窮。我讀的第一本文言文的書,應該是《閱微草堂筆記》,初中時候的一個暑假。當時我沒錢啊(現在也沒錢),所以像一些現當代的、通俗的讀物我是不買的,民國那一批作家我都是去書店看的,坐在那裡一兩天時間能讀完的,我絕不會買回家。

買書的話,我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是,讀的時間必須足夠久。我記得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暑假快開始了,我就想買本書回家看看。當時的「預算」是十塊錢,在門口賣盜版書的大叔那裡挑了這本《閱微草堂筆記》。

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肯定很多字不認識,不認識就查唄,反正我有一個暑假的時間。然後慢慢就都通了,不過看的確實夠久的,這算是我文言文的入門了。

再往後慢慢長大了,再看文言文,就是想去讀懂一些書了,很多古籍裡面的東西,比如歷史啊,或者一些古人的遊記啊,我是比較不願意看現代人的翻譯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失落掉很多東西,文字之美有時候就是那個時代的美,或者說審美,現代人翻譯過了之後,就不是那個意思了,我不喜歡。

而且不是所有我想看的書,都有靠譜的翻譯版本的,怎麼辦呢,去讀原文唄。

不過我很幸運的一點可能是,我的入門比較「正統」一點。當時看《閱微草堂筆記》的時候,一方面是很單純的當作故事在看,不懂的字慢慢查字典;另一方面,這本書雖然水平不如《酉陽雜俎》遠矣,可紀曉嵐本身的遣詞造句還是很規範的,作為入門很好。

而且因為開始的比較早,所以從來沒把直接通讀古文當作一項多麼了不起的技能,就很自然的,我想看這本書,我就去看了,遇到某個字不懂的話,那就去查字典唄。

後來進了出版社,也做了一些文言文點校(給古籍斷句、加標點、寫注釋和翻譯)的工作,可能是因為文人相輕把,就愈發的不信任現代人翻譯的古文,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除非某本書有大家翻譯過,否則我肯定選擇看原著的。

現在,自己覺得最遺憾的一件事是,我的外語能力不太好,讀不懂外文原著。不過這個世界那麼大,沒有人可以把每種語言都熟練掌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還是想開一點好。


我想只要是真的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一定是需要讀古文的,現在的問題是古文的難度對很多人來說差不多相當於學一門外語了,有一定難度,而且大部分人被快餐文化所影響,很難靜下心來去閱讀古文。這是難點,也是我自己的困境


有!我是個中文系的學生!


推薦閱讀:

【國學】「人鼠之嘆」是源於什麼典故?
月明賦
「雪」從古至今有哪些別稱?
《出師表》下架後,我們看看日本的古文教科書
紅顏殤之絕色小嬌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 傳統文化 | 古文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