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什麼閱讀古文的理由?
能體會到一些人類社會超越時空的普遍性。
我讀拉丁語的時候,經常驚詫於時空上毫無聯繫的兩個文明會有如此相似的思想甚至是比喻。
再有就是時空本身就是挑選利器。現代文學絕大多數是垃圾,而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東西必然有值得閱讀的普世價值。
單身,謝謝。
九幾年,農忙的時候村裡的道士家會讓我們一群小屁孩給她摘花生,摘一大簍子,就給我們一塊錢,中午還會留我們吃一頓午飯,下午就在她家院子里給我們講故事,教我們認字,我最喜歡聽的就是《山海經》,所以我一直很喜歡往她家跑。
那年五月前後,校長和老師要回家插秧,村裡的小學放了個長假,風和日麗。
然而我媽拉我去插秧,我婆(祖母)心疼我,就跟我打眼色,我就故意插的歪歪扭扭的,我婆就跟我媽說:「伢這是寫字的手,哪會插秧啊,讓伢去玩吧。」我媽無可奈何,就放我走了。
我顛兒顛兒地跑去道士家,她家基本不種地,所以到她家時,她在家門口坐著看書,看到我就招呼我過去,又到屋裡拿了一些飴糖給我。
她問我為什麼不去幫大人的忙。
我說田裡螞蝗多,我不喜歡。
她說,那你要好好讀書了,不然以後就會困在這裡種地了。
我說,我不喜歡看書,那字密密麻麻的,我喜歡看連環畫。
她又跟我說了很多,可惜我那會兒太小了,不太懂。
後來她送了我一個小本子,裡面是她手抄的《增廣賢文》。
這本書是我的啟蒙書,我有不了解的地方就問她,我的第一本《山海經》,第一本《天工開物》都是她送我的。
我想如果有什麼理由支持我讀古文,大概是因為我有一個好的啟蒙人吧。
看書,看好書,需要理由嗎?
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道者乘天地之正逍遙遨遊,
佛者悲天憫人濟世渡眾生。
如果你都不是,
可能你是因為要參加高考。
正經的話,我就是因為古文是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再怎麼也要比還沒有經歷時間考驗的作品精妙一些。
「經典不在於一次性消費,而是永久性消費。」
——孔慶東
我覺得遠比學外語重要——聽懂鄰居的話,哪裡比得上聽懂自家人的話重要呢?
比如,中國外語第一的辜鴻銘,生於西方,學於西方,精通很多種外語後,成了國學大師,古文大家。
實用。用於生活、用於學業、用於工作、用於科技……。
先來評價一下題主的描述。我覺得題主是這麼一個人:第一,題主估計文字水平不高,至少不大讀得懂文言文。你不逐字逐句地批註,能讀得懂嗎?我不理解你說的批註是什麼意思,估計就是字詞的解釋。第二,對當前中國的教育,題主不太明白,你以為考試不考會有人去學。當前大部分的學生,讀書不是為了提高能力和素養,就是為了考試,考什麼學什麼。第三,題主是個實用主義者,你以為學習就是研究科技,教育的第一要務就是培養一個品性健全的人。文化對品性的作用大於科技。第四,題主是個歷史虛無主義者,誰說文言文就是故紙堆,浪費孩子的時間,你覺得怎麼做就是不浪費孩子的時間。好了,我再說一下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第一,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有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文明在哪裡,就在文字里。白話文使用才不過百年,可以說很多方面還沒到臻於至治的程度。光學習白話文,你真的很難把握中國文化的博大精妙。文化不是只靠哪幾個所謂的專家學者關在屋子裡才可以傳承的,需要很多人對他的學習、消化,然後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中。讓國民有一種文化的自信,不至於崇洋媚外。好好地讀一下墨子,你看美國的所謂民主自由,中國有沒有。今日中國的興旺發達,絕不是空中樓閣,凌空而建的。今後的中國也只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
第二,形成健全的品行。學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培養孩子有健全的品格,這個健全的品格是有標準的,就是中國文化里所讚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厚孝友等等,而不是為西方培養他的孝子玄孫。這些優秀的文化都存在文言文里,不學習,你哪能知道,你哪能了解認同。「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這句話也表明了,讓孩子讀《出師表》能培養他忠的精神;讓孩子讀《陳情表》能培養他孝的精神,讓孩子讀《祭十二郎文》能培養他友愛的精神。
第三,加強孩子的審美能力,提高孩子的人生品位。孩子是個人,他得要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國優秀的文字,特別是詩詞歌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愧寶,只有經過大量的學習,加強審美能力的訓練,才可以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一個完全不學習詩詞歌賦的,儘管不可以說是個粗人,但品位不可能太高,至少是個很大的缺憾。
第四,只有進行大量的文言學習,才可以真正領悟文字的奧妙,提高文字的運用能力。當前的白話文和文言文是一個系統,白話文的辭彙句法都來自文言文,如果不學習文言文,就會辭彙量狹小,句式死板,甚至有時很難準確地表情達意。中國當前的文字大家,誰沒有深厚的文言功底呢?如果孩子不學習文言文,註定了他在文字表達方面不可能有大的建樹。
喜歡就是喜歡,沒有為什麼吧。
一定要找的話,大概因為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改變古今思維的方式,每當覺得自己有什麼獨特的想法或者特別的心情,總能在古人的文字里找到相同的東西,這種一脈相承的文化底蘊讓人覺得靈犀相通。
喜歡。
比如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國學】「人鼠之嘆」是源於什麼典故?
※月明賦
※「雪」從古至今有哪些別稱?
※《出師表》下架後,我們看看日本的古文教科書
※紅顏殤之絕色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