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布施,可獲無量功德
今天上午,人民網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名為《「李記」走了》的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看原文。
這個文章講的是什麼呢?
今年3月20日,88歲的安慶石化老工人許惠春去世。
老人生於1932年,14歲時隻身一人前往上海做學徒,1951年成為國營職工,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來到蘭州玉門油礦工作。隨後,轉戰安徽淮南、湖北等地。1974年來到安慶石化,直到1992年退休。
老人生前每月有數千元退休金,本應生活無憂,可他平日卻生活清苦,買菜永遠買最便宜的,連吃剩下的菜湯都不捨得扔,還留著泡米飯吃。穿衣更是樸素,一年到頭就幾件工裝。家裡是用了幾十年的老傢具,連燈泡都換成最小瓦的。連主動買個豬蹄都成了家裡的「新聞」。而且豬蹄子吃完,骨頭捨不得扔,洗乾淨後又放到鍋里煨湯。
老人如此省吃儉用,可直到去世,沒有留下一分錢存款。
錢都哪去了呢?
子女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厚厚幾沓捐款單,從已整理的單據來看:從1981年起,老人化名「李記」,年年捐款,多數年份捐款20元至1萬元不等。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兩筆大額捐款,每次1萬元。這才知道父親隱名資助受災群體、困難家庭的善行義舉已經默默持續了近40年。
而這些年裡,不時有電話打到安慶石化辦公室,電話來自全國各地,卻有著一個共同的訴求,尋找曾幫助過自己的「李記」,但最終都沒能找到。
1991年,安徽省潁上縣遭遇特大洪水,其中寄自安慶石化、署名「李記」的多筆匯款引起媒體的關注。然而,經過多方尋找,整個安慶石化並沒有「李記」這個人。「李記」隱名捐善款的事迹成了全廠上下的熱門話題,「李記」也成為安慶石化第2屆「講奉獻十件好事」頒獎大會上唯一缺席的獲獎者。
1998年夏天,安慶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安慶石化工會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寫在一張3000元定活兩便的存單背後,只有短短的一行字:請將此款轉給災區,李記。「李記」的名字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那天有人問,師父,什麼是無住行於布施,什麼是真正的布施?
回答是,不去想布施這個事的時候。先無所住,後布施。不是為了布施而布施,不是為了無所住才去布施。而是,先做到無所住。連布施也不住了。就達到了無所住行於布施。
即空洞,又抽象,苦於沒有例子。而且,真正能做到先無所住,再去布施的人,少之又少。
而這個「李記」的故事,就是無住行於布施的最好詮釋。
我經常講,行善也是念,不起心動念,也包括不起行善的念。
主流佛教界呢,經常勸人止惡揚善。
看起來矛盾,實際殊途同歸。
前者以性施行,後者以行制性,最後都是知行合一。
像「李記」這樣的布施,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行為皆利他人,就是佛學中無我的境界。
我們學佛修行,通過觀十二因緣,可得諸行無常,因諸行無常,可得諸法無我。因諸法無我,可得涅槃寂靜。
可見,行善,布施,特別是像「李記」這種真正的無住的布施,也可得到無我的境界,就確實可以涅槃,可以證果,可以成佛。
所以,簡要的說,行善者,菩薩是也,可往生凈土,亦可成佛。
可見,主流佛教界,凈土法師們,實在是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總結了最深刻的道理。
可是在生活中呢?
曲解了布施,變成了有相的布施,也曲解了,有舍才有得。
有的人,表面上是捐款,行善,布施,實際上是作秀,是圖名圖利。
還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給別人洗腦,告訴別人要奉獻,自己卻在等著索取。
更有人,為了自己的得到,而去舍,那不是真的舍,他的目的不是舍,而是得。
只能說,這些人是小聰明,甚至是沒腦子。
如果舍什麼,得什麼,那真正想舍的人,越舍越多,豈不是很尷尬。
根本不知道,無相布施,至誠至善,以成無我。
那捨得,捨得。舍的是什麼?得的是什麼呢?
捨去的是外緣,
金錢,名譽,地位,一切外緣,都是累贅。
有欲有求,便有得有失,有得有失,便有苦有樂,有苦有樂,卻樂短苦長。
沒有欲求,就沒有痛苦。
所以歸根結底,捨去的是痛苦,捨去的是煩惱。
那得到的是什麼呢?
得到的是無官一身輕,無財一身輕,無事一身輕。
得到的是身體上的輕鬆,是心靈上的寧靜,是整個人的清凈。
得到的是知足常樂,得到的是我凈常樂。
有人說了,
我就想要金錢地位,我就要做一個心機girl,少舍多得,放長線,釣大魚,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你不需要天堂,天堂也不需要你。
最後節選一段,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立一個志願,救世界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煩惱中。有富貴功名的人,有富貴功名的痛苦與煩惱;貧窮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煩惱。講戀愛有講戀愛的煩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煩惱,總之,人生隨時都在痛苦與煩惱中。所謂煩惱,比痛苦的狀況輕一點,兩個名稱不同。
一個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成就,好去幫助眾生,救度他們,使他們進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絕對快樂清凈的境界。
佛法分兩種,走出世間是清凈,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清凈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有人說,如果有花不完的錢,慾望都能得到滿足,還有有苦嗎?其實那個時候才是最大的苦,空虛之苦)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
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連聽金剛經都沒有時間,他那裡有這個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難。
推薦閱讀:
※有人說佛教佛學並不消極,但是說出家是消極的,出家是消極的嗎?
※惡口的報應-極度痛苦的毒蛇釘腸地獄
※論作意
※苦集滅道(二)
※玉滿殿珠寶:不適合佩戴玉的人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