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之間,沒有距離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剛播出兩集,便好評如潮。就剛播出的兩集來說,這部劇的確值得打高分。

豆瓣簡介中說道:

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 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 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

? 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

? 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家庭

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確有很多直指人性的討論。在我看來,該劇主要想表達主題是:「所有人都可以同時是惡人和善人。」

每集片頭的網友評論界面

今天看完了剛播出的兩集,感觸挺多。撇開詳細的劇情,冰棒主要想聊聊「善與惡」這個主題。

在劇中,李大芝是個讓人非常心疼的角色。她的親哥哥李曉明由於槍殺了無辜的人被輿論聲討,在輿論的壓力下被判處死刑。而李曉明的家庭,也因為這件事受到牽連。

店鋪被受害者的親屬打砸,李曉明的父親開始終日酗酒,李曉文(李大芝)精神一蹶不振,只有母親還算正常。為了「贖罪」,他們去受害者的靈堂乞求原諒、把開的麵店關了、打算賣掉房子賠償受害者家屬,但他們仍然處在內疚和無法稀釋的悲痛中。

在靈堂前一家人難以掩飾的內疚之情

為了不讓李曉文受到這種消極情緒的困擾,母親幫她改名為李大芝,並狠心地把她推離家庭。

以後誰問你,你就說你爸爸媽媽車禍死了,哥哥也死了,家裡只剩下你一個人。家裡要死,死三個人就好了,不能連你也葬在這裡。


誰是受害者?

輿論的壓力、受害者親屬對李曉明家庭的打擊,將這個本就破碎、心理抱有深深歉意的家庭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受害者的親屬、情緒激動的網民、煽動輿論的新聞媒體,此時變成了加害者,施害者李曉明的家庭成員,此時則變成了受害者。

遭惡意塗鴉和打砸的李家麵店

誰善誰惡?

不清楚作案動機的殺人犯李曉明是惡者,要求對他施加死刑的媒體群眾是善者嗎?受害者的親屬是善者,希望道歉賠償、飽受精神折磨的李曉明的家屬是惡者嗎?

你有標準答案嗎

這部劇中,沒有善惡,所有善人都可以是惡人,所有惡人都可能有善的一面。

就像劇中要求快速跟進新聞的電視台高層,他的目的是讓新聞更快速地傳達,並為電視台贏取收視率,卻由於假新聞造成了正在泰國旅行的台灣遊客的親屬的恐慌。站在電視台的角度,他不是惡者。站在媒體專業度的角度,傳播不實消息,他作惡了。

就像劇中在出事幼兒園門口的路人,她把之前發生過的案件說出來,本沒什麼。但是妄加揣測加以評論,造成了家長的恐慌,也是一種惡行。

這種「平庸之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二戰時,阿道夫·艾希曼曾作為納粹高官參與屠殺猶太人的行動。1962年,艾希曼面對反人道罪名等15條控訴時,他都以「一切只是依命令行事」回答。他說,沒有外在聲音來喚醒他的良心,所以他做的不能全由他一個人承擔,在那種情況下,他也沒有理由不執行元首的意志。

艾希曼接受庭審

在正常人看來,艾希曼在法庭上的措辭非常荒謬。

但是在海因茨·赫內寫的《黨衛隊》一書中,記載了一位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的回憶。他說:

「在我認識的黨衛隊隊員中,幾乎沒有一個人說不出自己不曾救過別人的性命,虐待狂是少數,真正具有病態主動犯罪的不超過百分之五至十。其他的都是完全正常的人,他們完全能分辨善惡,他們都知道發生的是什麼事。」

更有意思的是,納粹的劊子手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都是不乏正直和道德的公民(《索菲的選擇》中所描繪的那個奧斯維辛司令赫斯就是這樣一個人),殺害猶太人在他們看來只是忠於法律的工作。(百度百科:阿道夫·艾希曼)

根據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材料,學者漢娜·阿倫特寫了一本名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書,這本書雖然存在巨大爭議,但書中提出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這個概念,在今天仍警示有意義。 「平庸之惡」,這種惡是不思考,不思考的人,不思考的社會。惡是平庸的,因為你我常人,都可能墮入其中。

漢娜·阿倫特

回到近期發生的網路事件 #兩名遊客穿和服進武大被驅趕#,兩名遊客穿著和服進武漢大學賞櫻,遭到保安的驅趕和毆打。

在微博上,許多新聞媒體用類似「穿和服進武大賞櫻遭保安毆打」的標題為噱頭,挑起網友熱議「中日關係」「漢服和服」「民族自信」「保安」「高校」等話題,這件事瞬間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事件發酵後,根據武漢大學發布的聲明,發生衝突的原因是:

1. 兩名遊客中一人未辦理預約賞櫻手續

2. 發生衝突前一名女性安保員對遊客進行勸離,兩名遊客對安保員言語挑釁

3. 男性安保員加入勸阻後,雙方肢體發生嚴重衝突

武漢大學發布的聲明

在這次輿論事件中,許多媒體故意將遊客和保安的衝突上升到民族文化衝突(穿和服賞櫻),然而實際上遊客被驅趕的原因卻是一人未預約賞櫻活動。也是,「武漢大學」「毆打遊客」「穿和服」這幾個話題單獨拎出來爭議性都巨大,何況這幾個話題組合在一起,肯定能引起群眾的強烈反應。

所以,這次的新聞標題就這麼定了!

混淆視聽,煽動和消費大眾情緒以博取關注度,這樣的媒體,就是在做惡!

而在這次輿論事件的討論中,不乏比較清醒的網友,也有不少借題發揮的網友。

網友評論

「惡之平庸」,則體現在,在被媒體帶偏節奏、不明真相便通過這次事件宣洩個人情緒、把問題嚴重化的群眾身上。媒體發布混淆視聽的報道是作惡,不明真相前宣洩個人情緒的人未必不是在作惡。

就像劇中為李曉明辯護的王赦律師回家後,對潑糞的受害者家屬的行為表示的看法:

有些行為可以被諒解,有些則不能。

如果事情尚未明確,那我至少應該收斂情緒保持冷靜。如果真相不明而輿論一邊倒,那我應該保持理性和警惕。我理解帶有個人情緒的當事人,不苟同帶有情緒的旁觀者。

如果媒體不能理性還原真相,我們至少可以保持冷靜,讓他們少點作惡的空間。

——————————小彩蛋——————————

在IMDb網站可以看到之後每一集的名稱哦!可以根據每集名稱大膽推測一下之後的劇情~

1.受害者 2.母親節快樂 3.裂縫 4.洞察 5.罪人

6.在那之後 7.恃強凌弱 8.所有人都「病了」 9.直至黎明 10.展望未來

歡迎點贊評論加關注~

我是冰棒,下次見!


推薦閱讀:

善「借」才能成大業!

TAG: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 | 善與惡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