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性本惡嘛?那為什麼還會有惻隱之心?
都說剛出生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但是看到很多事情覺得他們還是具有一些所謂的「獸性」。可是,無論有的人再怎麼兇殘惡疾,卻依然會對某些人或某些事有惻隱之心,彷彿是天生的。我可能表達的不是很好,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孩子天然帶有人性的本真,也即人性中天然的善惡他都會直接表達出來不作任何修飾,所以孩子表現的人性之惡會格外殘忍,孩子表現的人性之善也會格外感人。都是"真"產生的效果。
這裡有幾個概念其實存在誤區,
1。生命個體為了謀求自身的生存和安全所天然帶有的"自私"不應該屬"惡"。比如,有些人性本惡論者,把嬰兒吃奶都定義為"惡"的體現,所以就說人人都本惡,就太過了。同理作為群居型生物,天然自帶的助人和協作本能,也不能簡單定義為"善",同理還有類似的"護食","護領地","護監護人",都不能認為是自私,是惡。這是一個生命體維持其生存必須具備的天然屬性,無分善惡。
2。除開人類作為生物人人都具有的天然屬性外,孩子由自身基因決定的獨特個性是有極大差異的,只是這種差異在社會化後,成人階段被掩示和規範性給中和了一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人性本善,有人認為人性本惡,因為大家都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心性,然後以為大家都是如此,以已度人,認為行為不同於自己的人不是本性使然,而是"裝"的。其實不是。
以下從小就能看出來:
有的有人格缺陷者,完全無法體會他人的痛苦,屬於潛在殺人狂暴力狂,但教好了也能成為無敵戰士。這一類人平時通常很平靜正常,看不出差異,基因要素一旦暴發才會變成罪犯,其實是病理原因。
有人能感知他人的痛苦,但以他人之苦為樂。校園暴力中的施虐方,很多也是這種人,從小喜歡惡作劇看人摔跤頭破血流還哈哈大笑的,也是這一類。你如果覺得他關心父母親人的安危,也會作團體協作,那是人類護食和親情安全性,協作的人類公共本性使然。不能抵消實質上的"以他人之苦為樂"的惡性。
有的人看到別人痛苦會傷心難過,即使不教,也會儘可能不傷害他人。這一類屬性也即是善性。不能因為其不願送出禮物,遇到攻擊也會反擊,這類護食,維持自身安全等的人類公共本性表現,來抵銷其實質上的善性。
以下再講幾個誤區:
1。有的看似暴力傷人的孩子,其實很富有同情心,因為他們的暴力屬於激情暴力,而非以傷人為樂,他只是情緒控制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惡。生活中這其實很容易分辨的。
2。不是見義勇為當英雄才叫善,心懷惻隱,卻不敢上前,往往是懦弱和能力不足導致,並不是惡。
你會發現,如果我們對落水救援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法,進行全民性的實操練習,也即真正的上手訓練到手熟練運用的程度,會挺身而出的人會翻幾翻。因為有些場景下,如果是自己舉手之勞能幫的卻不幫,會很自責,但如果自己都沒什麼把握,往往就很猶豫。所以,所謂冷漠,並非善惡,完全是人性共性的一些狀態,只要調整外部機制,就能激發善的內在變為行動。
因為有惻隱之心所以才說性善,性本惡站不住腳。
剛出生的孩子不是白板,基因攜帶了孩子終將長大成人的全套信息,需要後天激發,促使信息轉化成能力。
有興趣可以看看《白板》——史蒂芬·平克。
先有獸性後有人性,後天教育磨滅了獸性而逐漸變為人性,但心底還是有獸性的存在,所以總得需要適時釋放,釋放後或在過程中又重新產生人性,所以這就是人,複雜的動物。
性本惡我是贊成大部分的,因為我覺得人都不只有一種表現出來的「性」,而是會有兩種或多種,多種的話我還不會怎麼表達,當兩種情況時,絕大多數人的「性」大部分時間由惡來主導,但有時也有其他來主導。當人表現出惻隱之心時是遇上其他「性」的主導,而我們總是對一類事表現惻隱之心,則是這類事已經被那個「性」「標記」,當這類事發生時,如果惡沒有絕對強勢時就會強行搶主導權
我來說就是性本惡的 哪來的善 我小時候干過很多缺德事 沒太善良 反而大了善良的卻被人說成了慫emmmm
人性本善,只是被惡包裹,惻隱之心是因為人性,惡,也是因為人性
人性本不是惡,是無知,不存在褒貶。
惡就惡在對這個世界認知不夠還覺得自己是對的,人,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判斷方式,人本身就是自我的。
就像我覺得我自己是對的,有人看到我這一番話覺得我挺sb,有自己的立場沒有錯,問題是你覺得我有問題的同時,你自己有沒有太片面的理解我說的意思。
所以惻隱之心,說白了人只會可憐陌生人,沒見過哪個做惡事的人會可憐另一方。人從白板而來,一步一步接受著教育,當一個人的狀態在你的認知里,吃了你認為的苦,受了你接受不了的傷害。當你看見可憐人的那一刻就在身臨其境角色扮演了,多少人抱著「如果有一天我有什麼事我也希望有人幫我」的心態去幫助別人,那不是因為別人有多苦,是你害怕你自己吃苦,儘管那個人不是你。
如果人類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那個為生存而活著的物種,會思考「善」與「惡」的話題嗎?就像現在的這個世界,沒有人會批評獅子對斑馬的捕獵,因為生存至上。
不同只在於,經過數萬年的進化,人類創造除了一種名為道德「」的概念,有了善惡之分,並且以此作為一種標準。
但是別忘了,我們始終只是一種動物。
不衝突,惻隱之心,或者更現代點的說法,同感,empathy,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被證實是一個學習得來的行為,但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感這個能力則是天生的,並不是所有動物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感,所以人皆有惻隱之心沒有錯,但是激發這個惻隱之心是通過後期人為的,偽,人為,而不是虛偽,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論認為禮儀道德這些都是通過後期學習思考得來的,這並不是否定人性,恰恰相反,這正是對人類文明和能力的肯定,而現代研究得出的關於同感能力的結論和性惡論通過後天學習達到性偽合的理論不謀而合
的確是這樣,但在接受世間教育以後,慢慢的又會有一點點同情之心。
但失去教育就不同,就和當時的原始社會一樣,原始人殺人,掠奪土地等等不算是有什麼「同情心」了。
雖然說到現在本質也是沒有變的。
推薦閱讀:
※如果你媳婦把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治病(救命)的錢給賭光了,你會怎麼辦?
※道德真的有制高點嗎?
※如何看待大學老師上課隨機抽問,回答正確不加分,錯誤扣分現象?
※此案堪稱當代第一奇案,充分暴露了人性的醜陋與奸詐...
※人性的道德滿足感為什麼那麼可怕?動不動就要顯得自己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