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撩與被撩後 卻沒有在一起並且相互不喜歡 是什麼心理?
最近看了很多的「撩與被撩」,發現很多答主與主人公都沒有在一起(排除在一起撒狗糧的),並且說相互不喜歡的,不喜歡又為何要撩?純曖昧嗎?
瀉藥,不確定個人對撩得理解是不是正確,首先我覺得撩應該敘述得是個以比較純粹的感覺為基礎得過程,「在一起」則是包含了情感、現實等諸多因素所促成的結果,兩者不僅涵蓋面不同,在情感道路上的階段也不同。
其次,有計劃的撩成功可以說是促成在一起的因素之一,但是我認為不是必然條件,因為如前所述,這個結果哪怕只是階段性的,也是由更複雜的因素促成的,不是單純一個加分項可以決定。
第三,不是所有的撩都是有計劃和有符合邏輯的目的的,我的概念「撩」單純只是個以感覺誘發推動過程,畢竟人的情感波動是很複雜的,此刻的感覺並不代表下一刻不會改變,更何況這感覺或許本身就並不一定是為了取得什麼符合邏輯的結果,也許只是滿足一下自己由於好奇心、虛榮心或者過剩的荷爾蒙等所引發的臨時起意呢?同理被撩者且單純的認可這個過程帶來的感覺也不意味著就完全的認可對方完整的這個人——你的行為很有意思,今天你讓我過得很開心,我可以給你我認為對等的回報,但不代表這就足以讓我以身為報(那需要更多的考察、佐證以及邏輯思考),或許接受撩的也是單純為了滿足好奇心、虛榮心和過剩的荷爾蒙呢?
總之,「撩」跟「在一起」的關係,或許換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更加適合於理解,而種瓜得豆,種豆得瓜,姑且不說成功幾率,你確定這不是一種悲劇?可能撩的那個人只是一開始寂寞了,想有人陪,就順手撩了。撩完之後發現,兩個人其實在很多深入的層面上不相符,不合適,甚至有原則性差異。所以,就互相不喜歡。因為,本質上這兩個人就是應該相互不喜歡,但是互相不了解的時候,陰差陽錯的撩了一下罷了
瀉藥,因為試探,一言不合,止於此,雙方就絕了這門心思,又不失體面
直接面對人生式的表白,失敗了,就是老死不相往來
問一個單身狗真的好么?沒有關注此類話題。感覺意義不大。
撩是技術。語言技術。行為技術。或者混合演出。與動機有關。
勾引,就是勾引技術。正常交往,就是交往技術。
技術是一個傳遞過程。傳遞的信息被對方解讀為什麼屬於未知。確認對於撩的技術的驚喜或者對於傳遞的信息悸動,被撩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確。
喜歡技術,未必喜歡技術工為伴侶。一般來說,非幼稚的成年人對於伴侶的標準採用綜合判斷。通過接觸,感覺不適合就不適合。與欣賞技術沒有必然關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解決寂寞的需求也推動了技術的發展。技術背後的動機決定了未來。
婚姻的基礎是生活。生活認知和技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撩與被撩。意義不大。
撩技的普及與追捧,原因很多。沒去深究。估計與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有關。選誰都差不多,都不能保證交往的成功率,自發的選擇和發展具有個人特徵的亮點。
另外一種現象,交往經驗歸納為技術秀在互動社區。是對兩性關係的誤解。相互吸引除了外在,技術傳遞過去的意義比技術本身更打動對方。解讀傳遞的信息,還包括意識以下層面的認可。導致個人經驗不具有複製性。
技術不能替代心靈的溝通。往往是撩進交往關係,心已不在撩上。渣男版的撩就是投其所好。沒有白吃的午餐。不撩,怎麼知道相互不喜歡,
喜歡外表所以聊一聊,發現不喜歡內在所以說拜拜,我是這麼想的。
別大驚小怪的,這只是人們在空窗期的一種大膽的試探。成了就在一起了,不成那就下一個唄,反正只是聊騷,又不必付出感情。
短暫性的生理需要,或者說尋求一種你沒有感受過的刺激。
人99%的基因和老鼠一樣,也就是人就是動物人。撩和孔雀開屏差不多吧,只是你想多了
謝邀,這個很難理解么?和談戀愛不是一樣的么?先是一個看上另一個,然後問能不能交往,另一個同意了,之後交往一陣發現不合適,最後拜了唄……
懵懵懂懂的青春,純純的喜歡之情
推薦閱讀:
※如何躲開「屌絲式辯論」
※你有被身邊的二貨朋友坑過嗎?
※越優秀的人,越努力
※科胡特:自體心理學與自戀、自戀性障礙
※滴滴事件:如何應對潛伏在你身邊的「危險人格」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