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有很多家長都不會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因為大部分孩子的考慮並不成熟,畢竟他們是孩子。
為什麼家長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相信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一句話道盡子女對那些傷害了他們的父母的憤怒和埋怨。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並非個例。曾經在豆瓣上,有十多萬網友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中控訴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們給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親子關係里,有太多小孩飽受情感摧殘,內心堆積著很多負能量需要處理和宣洩。
但可惜的是,主流的聲音很少說親子衝突。我們更多強調「孝道文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沒有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私和傷害性的爸爸媽媽。可以想像,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說「你的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懂得感恩」,而孩子體驗到的卻是父母以愛的名義,打壓自己並施加絕對的控制時,他們的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和無助。所以當網路上出現一個能吐槽父母,互相撫慰傷口的平台,他們自然會聚集在一起,控訴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把長期以來壓抑的不滿發泄出來。不過,要是缺乏合理引導,這種對立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到極致,讓父母變成孩子眼中的「禍害」,甚至「十惡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們正視原生家庭傷人的一面,將我們從「父母都是為我好」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這本書幫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愛孩子和無私奉獻,父母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破壞性非常強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因為抱怨父母、無法釋懷他們造成的傷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認父母自私的事實,並根據書中所說的操作方法保護自己,逐漸從原生家庭的傷害和限制中走出來。
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導原則和小練習。
我總結出三個主要方面。第一,調整希望父母認錯和體諒我們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緒易感性;第二,及時打斷負面思維,避免在自我指責、自我貶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劃定清晰的自我邊界,不斷打破父母自認為能夠操縱你的幻想。
首先我們來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會輕易改變這個現實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傷,是因為他們對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們多麼期待,父母能夠是慈愛、體諒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們理解控制和打壓帶給你的痛苦,願意改變過於自我的人格,並用關心、尊重的方式和我們相處。但現實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會反省和道歉。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稍有違背就會嘲諷責罵。當看到父母根本不會體諒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狀態相差太遠時,我們就會再一次體會到強烈的失望和痛苦。
當然,有些子女會覺得:「我早就對他們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變得很成功,能夠狠狠地報復回去,讓父母也嘗嘗被嘲諷和貶低的滋味。」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對於父母會改變不抱任何希望。但從根本上來說,同樣是因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沒得到應有的愛,內心充滿了極度的挫敗感。當這種負面情緒累積到頂點,我們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積極的方法獲得體諒,而是通過炫耀或者報復的方式,來表達父母不如預期時內心強烈的憤怒。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這其實都是同一枚硬幣:我們潛意識裡依賴父母,總希望他們是理想中的照顧者,給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懷,心裡仍然保留著很多幻想。
那該如何降低對自私父母的期待,保護自己少受傷害呢?首先,我們要清晰地梳理出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特點。比如極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孩子必須服從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對意見;比如擅長情感綁架:經常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滿足他們的願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來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遠難以取悅:子女不管怎麼做,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都很難感到滿意,總會這裡抱怨那裡嫌棄,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貶得一無是處;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從來不會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憤怒,總是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理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指望自私的父母變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媽,充分共情你的憤怒和痛苦並不現實。自己應該打消這種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購買該講書查看完整 24 分鐘內容
講書
自私的父母
覃宇輝
《自私的父母》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們正視原生家庭傷人的一面,將我們從「父母都是為我好」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9.99 會員免費
因為沒有足夠多的智慧。或者沒有按時進行心理檢查的習慣。
最終原因都是自私,不會換位思考
因為沒時間精力,要用最簡單直接的辦法讓孩子做他們認為十分正確的事情
最簡單的原因,因為不需要考慮。社會大環境和孔教(不是孔子本人)要求孩子聽話就行,才不會管你的想法。
推薦閱讀:
※被父母安排好的人生到底好不好?
※毀掉孩子的不是智能手機,而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
※世界九大家族的家訓,看看他們子女成功的秘密
※我們還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孩子給出這些信號,暗示該跟尿不濕說「拜拜」,很多父母看不懂